从人格教育的视角探讨当前大学生入党问题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广西各大高校的大学生为样本,从人格教育的视角对大学生入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提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入党;成效;人格教育
  作者简介:肖湘君(1972-),女,湖南邵阳人,桂林医学院药学院,副教授;王小洁(1988-),女,广西北流人,桂林医学院药学院本科生。(广西 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工委“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资助项目(课题编号:08DJ04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5-0162-02
  
  大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既是高等教育发展和新时期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需要,也是推进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强调,全党务必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党的建设,继续加强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严格按照标准和程序把优秀大学生吸收到党内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1]为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入党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现象及成因,提高大学生党员发展的数量和质量,建设高素质的大学生党员队伍,课题组以广西区内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学生作为样本,组织了问卷调查,抽取部分调查对象展开访谈,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一、问卷思路及调查样本概述
  为做好调研工作,课题组设计了关于《当前大学生入党问题的调查问卷》。《问卷》共22小题,涉及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对党组织的认识、入党动机、大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学生党员表现、党组织自身发展及热点关注等问题。调查共发出问卷830份,回收812份,回收率达97.83%。被调查对象中,大学一年级学生214人,占25.78%;二年级学生317人,占38.22%;三年级学生232人,占28.00%;其余为四年级学生,占8.00%。调查对象中,中共(预备)党员占17.78%,入党积极分子占30.22%,入党申请人占20.89%,共青团员占28.00%,群众占3.11%。访谈对象中包括中共(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申请人、共青团员、群众共20人。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入党动机存在偏差
  图1清晰地反映出当前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在市场经济大发展的环境下,由于个人、家庭及各种社会思潮相互影响,新时期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呈现多样化。在“当前大学生入党动机多元化、功利化,部分学生把入党作为自己评优评奖、择业竞争的砝码,作为今后人生道路的铺路石,您认为这种做法如何”一题中,选择“不正确但可以理解的高达83.11%,选择“正确”的有4.44%,而认为“不正确”的仅占13.78%。这说明新时期里,社会因素特别是就业对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大学生入党动机复杂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2.身边学生党员的表现担忧
  表1体现了普通学生对身边学生党员形象的认定,反映出大学生党员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部分党员入党后的表现与入党动机相违背,如60.00%的调查对象选择“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的入党动机,但却有71.56%的大学生党员入党后“服务观念淡薄”。说明大学生入党(成为预备党员)后的心态复杂化,存在较多的不和谐因素,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缺失和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不足。
  3.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老化
  在“您认为学校开设党课培训的意义”一题中,选择“让同学们了解并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的占46.22%,选择“只能大概了解党的内容”的占28.44%,选择“只是读文件和义务劳动,很形式化”的占28.00%,选择“没有实际意义”的占4.89%。
  部分访谈对象还提出(图2),了解党的知识途径应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积极开展形式新颖的活动才更容易获得大学生的共鸣。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
  1.人生态度消极,价值选择急功近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受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不再树立真善美的信仰,而是沉湎于一些世俗和物质的东西,缺乏精神追求,精神境界低,忽视他人、集体和社会需要,缺乏社会责任感。随着经济转型速度的加快,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这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导致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复杂多样。
  2.大学生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过强
  新时期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易受到各种各样思潮的影响,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自我个性。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对大部分事情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自己的解决方案,而对因循守旧的活动形式不感兴趣,以个人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从来不考虑他人的利益,不会体察环境条件和他人的处境,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以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当这种倾向与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如个人主义、自私自利思想相结合时,就会表现出扭曲的自我中心。[2]之所以会有这些不良倾向是学校教育、家庭氛围、社会环境这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学校教育忽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素质教育形式化,学校始终将智力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唯一目的,学生的人格在不平衡的教育下变得扭曲和残缺。其次,生活条件的差距、家人的溺爱和过度包容、父母离异或感情不和等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另外,还有社会的影响、文化的嬗变、市场经济的冲击,无疑会给大学生的人格发展造成很多阻碍。
  3.基层党组织建设力度不够
  学生党支部是党在高校的最基层组织,在新形势下,高校党支部建设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支部组织活动形式单一、质量不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然而,理论学习和教育方法滞后,“模式的惯性”使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方式大都集中在听报告和组织座谈会上,单一的教育形式和单调的教育内容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集中教育较多,个别互动和深度教育较少。党建工作者不能正确、及时地了解到入党学生的思想状况,就无法结合实际有效地开展针对性教育。
  四、解决大学生入党成效问题的对策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
  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端正入党动机、积极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解决大学生党员发展中最根本的问题。既要提高大学生入党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向组织靠拢的吸引力,更要保障党员发展的质量,为党组织输送合格的优秀人才。
  正确的理论和修养,是升华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基础。要用科学的政治理论思想武装青年大学生头脑,通过开展多样新颖的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以及党的政策、路线、方针教育,使大学生树立起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引导大学生认清党的性质和宗旨,关心时事政治和社会发展,增强他们对党的了解,培养他们的爱国、爱党的思想觉悟和责任感、使命感。
  2.树立全程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党员素质
  每一位学生从递交申请书到入党宣誓,走过的是一段不断提高与自我完善的历程,是一个不断成长成熟的过程。这段历程将锤炼和升华他们的思想境界,并使其终生受益。必须从全局、全程、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通过对大学生在新生入学阶段的教育,举办党的基本知识讲座,启发和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使新生了解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使命,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同时在培养考察阶段、审批阶段、预备党员阶段、入党后日常教育等环节,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育和帮助,注重教育的实效性,以提升学生党员的素质。学生党支部在联系、团结、教育大学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应该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竭诚为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服务,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创新活动载体,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结合实际,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各种活动载体。一是将支部活动与团委、学生会活动联系在一起,突出学生党员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骨干作用,学生党员也易于找到施展才干的舞台,避免学生支部活动资源短缺的缺陷。二是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特色,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和服务社会中,学生党员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活动:如到社会福利院、社区进行服务,开展义诊活动等多种类型的服务。三是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如成立党建型的学生社团、在大学生宿舍设立“学生党员示范宿舍”,在各个实习点,设立大学生党员示范监督岗等,为学生党员积极发挥作用、接受群众监督打造平台。
  4.渗透人格教育,形成育人合力
  人格教育是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人格品质的教育,其宗旨是促进个体完善人格的形成,使个体具有良好的动机与自我意识,建立一个高层次、高效能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系统,使个体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把知、情、意统一起来建立一种完整和健全的心理结构,使人的个性充分发展,而适应和推动社会的发展。[3]作为高校不仅要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党性教育,从人格和心理的角度出发,加强教育,增强党性,发展个性,塑造与完善学生党员人格,实现党性与个性的辩证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党的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9-12-26.
  [2]虞晓东.试论大学生人格教育[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6):100-101.
  [3]王运慧.不可缺失的大学生人格教育[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3):161-162.
  (责任编辑:刘辉)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房地产法教学在法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房地产法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房地产法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包括教学前的准备阶段、案例教学阶段以及教学后的总结阶段三个阶段。  关键词:房地产法教学;案例教学法;法学教育  作者简介:刘远山(1968-),男,湖北天门人,海南大学法学院,教授,民商法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博士后;余秀宝
期刊
摘要:本文将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应用于高职课程教学,分析高职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三层涵义,并以“电力内外线工程施工”课程为例,介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的思路,通过对本门课程进行整体的学习情境设计,进行情境教学单元实施步骤展示,形成具有岗位职业特色的课程教学方法,最后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得出应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高职课程教学实践结论。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职教学;电力内外线工程  作
期刊
摘要:以国家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各高等院校正在大力推广“卓越人才”的教育培养新模式。长沙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方向)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校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将课程按通识教育基础课、大学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4个模块进行设置,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培养计划
期刊
摘要:介绍了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分析了团队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必要性,并总结了团队模式培养研究生的优点,分别从学生层面、导师层面、院校层面提出建设团队培养模式的各项具体措施,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团队;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创新人才  作者简介:吴陈(1962-),男,湖北天门人,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建学(1985-),男,山东滨州人,江苏科技
期刊
摘要:针对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之处,通过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建立了专业基础、综合设计和科技创新“三层次、四个结合”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关键词:应用性;实验教学;工程实践  作者简介:余涛(1968-),女,湖南长沙人,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高级实验师;傅俊萍(1961-),女,湖南长沙人,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湖南长沙41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沙
期刊
摘要:通过对台湾多所技职院校的学习和参访,重点从台湾技职院校的全人教育角度出发,调研全人教育理念的融渗、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改革等,提出了台湾技职院校的全人教育对我国大陆院校专业建设的借鉴,并以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为例说明全人教育对专业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全人教育;技职教育;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台湾  作者简介:张仁贡(1975-),男,浙江文成人,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机电系,副教授。(浙
期刊
摘要:通过在工程实践中典型的电力电子技术应用案例讲解,结合在电力电子技术课堂教学经验,分析了工程案例教学法在电力电子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显著作用,探讨了教学实施过程,提出了以案例助教学、以应用释原理、以问题析方法的教学实施过程,完善了课程的教学方法,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工程案例;教学法;课堂教学;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李鹏飞(1958-),男,安徽太和人,重庆科技学院电气
期刊
摘要:基于新时期我国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如何深化水利工程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适应行业发展的变化要求,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通过以水利职教集团为依托,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稳定校外实习资源,改善校内实训条件,建立仿真实训,能够取得较好实训教学效果,更好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关键词:水利工程;高职;实训教学  作者简介:余金凤(1966-),女,壮族,广西南宁人,
期刊
摘要:通过对3所高校的实证研究,探讨家庭文化资本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调查显示,家长受教育程度对子女进入何种层次高校的影响显著。父亲对儿子的影响比较显著,母亲对女儿的影响较为明显;农村学生受母亲教育程度的影响更为显著。文化资本所营造的家庭氛围影响着子女的素质培养,民主型家庭子女的学业成绩更为优异。家庭文化资本对子女的学科选择和就业状况也有较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资本;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教育
期刊
摘要:科学专业观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专业上的正确反映。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个人命运和事业发展,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求职创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大学生科学专业观的构建,必须协调和处理好专业与职业、专业与事业的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科学专业观;专业;职业;事业  作者简介:邓怡舟(1968-),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