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书的集大成之作。但少为人知的是,其中也收入了几部洋人的书,都是明清之际的传教士带来或撰写的。纪昀等四库馆臣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的介绍,生动反映出清朝中叶的文化精英对已传入中国一两百年的西学的态度,今天读来颇为有趣。
最受好评的是一部古希腊名著: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明末徐光启译,收入子部天文算术类。四库馆臣称“其于三角、方圆、边、线、面积、体积比例变化相生之义,无不曲折尽显,纤微毕露”“自始至终,毫无疵类”,评价不可谓之不高。这多半是因为当年康熙帝对几何学的喜爱,康熙帝还“御定”了一部试图融合中西方数学的《数理精蕴》,也收入《四库全书》中,其中相当一部分內容就来自《几何原本》,纪晓岚们自然要给点面子。不过四库馆臣从来没搞清楚过欧几里得是何许人也,对于《数理精蕴》的评价也远远高于《几何原本》,说是“从古未有之书。虽专门名家,未能窥高深于万一也”。按此说来,《几何原本》有幸对《数理精蕴》有所贡献,就算是完成了使命。
比起《几何原本》,其他一些西学著作就没那么好的运气。利玛窦等人撰写的关于天主教的神学和哲学书籍,如《天主实义》《畸人十篇》等都被扔进了子部杂家类的“存目”,也就是说没有资格纳入《四库全书》。四库馆臣认为,天主教主要教义是剽窃佛教的,无甚可取,但其实也隐约明白西学和佛教不是一码事,又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逾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也就是说,一般人容易被欧洲人发达的科学技术知识所吸引而去学习他们的异端学术,任其传播必然是心腹大患。
四库馆臣对西学中地理书籍的态度最可玩味。这些书既不像思想类书籍那样明显是“异端”,但又不如《几何原本》那么单纯。比如艾儒略的《职方外纪》被收入史部地理类。《提要》中简要传达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地球上有五大洲,如“亚细亚洲”“欧罗巴洲”“亚墨利加”(美洲)等,不仅有其大致的经纬度,甚至还知道美洲“地分南北,中通一峡”,然而四库馆臣最后话锋一转,说本书“所述多奇异不可究诘,似不免多所夸饰。然天地之大,何所不有,录而存之,亦足以广异闻也”。
另有南怀仁的《坤舆图说》,其中记载各大洲的地理物产,有些奇特的事物,比如罗德岛的太阳神巨像、北极的睡鼠等等,四库馆臣都不予置信,还从《神异经》《癸辛杂识》等冷门古书中寻找依据,说是从中国古书中抄来的。但最后还是宽容地说:“盖虽有所粉饰,而不尽虚构。存广异闻,固亦无不可也。”一并收入《四库全书》。
对当时的中国知识界来说,最可怕的并不是排斥异端的心态——这一点当时的西方人也有,反而是某种和稀泥式的“兼容并包”。大地是球体,分为五大洲等先进的知识,刻进了《四库全书》,这部书可不是深藏宫廷秘而不宣,而是读书人都能申请阅览的。但此后直到鸦片战争的七八十年里并没有任何作用。为什么?因为这些知识不过是“存广异闻”。只是一种有趣的谈资,和《阅微草堂笔记》的谈鬼说狐也差不多。
要搞明白洋人说的五洲列国是真是假,非常简单,派几个使者跟他们出洋去看看就知道了。不过当时从皇帝到士人都对此毫无兴趣。左右不过是些谈资,真假又有什么重要呢?在时人看来,《四库全书》已经是浩如烟海的知识体系,乾嘉学术的求真也仅限于细节的校雠考据,对了解世界本身丧失了热情,这种深深的麻木才是最致命的。
最受好评的是一部古希腊名著: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明末徐光启译,收入子部天文算术类。四库馆臣称“其于三角、方圆、边、线、面积、体积比例变化相生之义,无不曲折尽显,纤微毕露”“自始至终,毫无疵类”,评价不可谓之不高。这多半是因为当年康熙帝对几何学的喜爱,康熙帝还“御定”了一部试图融合中西方数学的《数理精蕴》,也收入《四库全书》中,其中相当一部分內容就来自《几何原本》,纪晓岚们自然要给点面子。不过四库馆臣从来没搞清楚过欧几里得是何许人也,对于《数理精蕴》的评价也远远高于《几何原本》,说是“从古未有之书。虽专门名家,未能窥高深于万一也”。按此说来,《几何原本》有幸对《数理精蕴》有所贡献,就算是完成了使命。
比起《几何原本》,其他一些西学著作就没那么好的运气。利玛窦等人撰写的关于天主教的神学和哲学书籍,如《天主实义》《畸人十篇》等都被扔进了子部杂家类的“存目”,也就是说没有资格纳入《四库全书》。四库馆臣认为,天主教主要教义是剽窃佛教的,无甚可取,但其实也隐约明白西学和佛教不是一码事,又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逾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也就是说,一般人容易被欧洲人发达的科学技术知识所吸引而去学习他们的异端学术,任其传播必然是心腹大患。
四库馆臣对西学中地理书籍的态度最可玩味。这些书既不像思想类书籍那样明显是“异端”,但又不如《几何原本》那么单纯。比如艾儒略的《职方外纪》被收入史部地理类。《提要》中简要传达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地球上有五大洲,如“亚细亚洲”“欧罗巴洲”“亚墨利加”(美洲)等,不仅有其大致的经纬度,甚至还知道美洲“地分南北,中通一峡”,然而四库馆臣最后话锋一转,说本书“所述多奇异不可究诘,似不免多所夸饰。然天地之大,何所不有,录而存之,亦足以广异闻也”。
另有南怀仁的《坤舆图说》,其中记载各大洲的地理物产,有些奇特的事物,比如罗德岛的太阳神巨像、北极的睡鼠等等,四库馆臣都不予置信,还从《神异经》《癸辛杂识》等冷门古书中寻找依据,说是从中国古书中抄来的。但最后还是宽容地说:“盖虽有所粉饰,而不尽虚构。存广异闻,固亦无不可也。”一并收入《四库全书》。
对当时的中国知识界来说,最可怕的并不是排斥异端的心态——这一点当时的西方人也有,反而是某种和稀泥式的“兼容并包”。大地是球体,分为五大洲等先进的知识,刻进了《四库全书》,这部书可不是深藏宫廷秘而不宣,而是读书人都能申请阅览的。但此后直到鸦片战争的七八十年里并没有任何作用。为什么?因为这些知识不过是“存广异闻”。只是一种有趣的谈资,和《阅微草堂笔记》的谈鬼说狐也差不多。
要搞明白洋人说的五洲列国是真是假,非常简单,派几个使者跟他们出洋去看看就知道了。不过当时从皇帝到士人都对此毫无兴趣。左右不过是些谈资,真假又有什么重要呢?在时人看来,《四库全书》已经是浩如烟海的知识体系,乾嘉学术的求真也仅限于细节的校雠考据,对了解世界本身丧失了热情,这种深深的麻木才是最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