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铃薯生长过程中会出现多种病虫害,比较常出现的病害包括真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等,病毒病对马铃薯的危害非常大,会造成严重的马铃薯减产现象。常见的虫害主要有蚜虫、瓢虫等,这些虫害也会造成马铃薯的减产。做好马铃薯病虫害防治对保持马铃薯产量,提高经济效益尤为重要。
关键词:马铃薯;病害识别;防治技术
引言
山西省是传统的马铃薯优势产区,马铃薯不仅是高产的主粮作物,也是山区农民重要的高效经济作物,发展马铃薯生产对保证食物安全,提高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意义。但在近年来的生产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较多,制约了我省马铃薯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黑胫病和晚疫病发病比较严重,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及时有效的防治病虫害,是确保植株正常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之一。
1、真菌性病害识别及防治技术
真菌性病害主要包括晚疫病和早疫病。
晚疫病的症状是叶片上出现不规则斑点,并逐渐扩大。一旦气候潮湿,叶片会软化腐败,蔓延较快,还会在叶片的背面出现白色霉层或霉轮。晚疫病在每年八月份左右出现,可以提前播种,这样晚疫病发生时马铃薯几乎成熟,可以防止大规模减产。马铃薯出现晚疫病时,切面出现红褐色,变色的范围根据晚疫病的不同程度蔓延。当出现晚疫病,但是病发较少时,可以拔除病株,并采用药物喷洒的方式,如硫酸铜溶液、雷多米尔等进行喷施。
早疫病出现的症状是在叶片上出现同心轮纹病斑,大多数是在马铃薯植株叶片下部出现,再逐渐向上。病斑呈现黑褐色霉层,早疫病严重时会出现干枯掉落的状况,有的病斑范围能达到直径2cm。3000倍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水溶液,或1500倍25%嘧菌酯悬浮剂水溶液等进行杀菌处理。
2、细菌性病害识别及防治技术
细菌性病害类型比较多,包括黑胫病、疮痴病、软腐病、环腐病、青枯病等。
黑胫病主要是马铃薯的茎部变黑,很容易造成块茎腐烂,植株变黄,逐渐枯萎,死亡。防治黑胫病需要在播种前先对种薯进行晾晒,清除病烂马铃薯,整薯播种,避免使用切块的方式播种。植株生长过程中,要及时排水,浇水量适当,防治土壤水分过多,增加发病几率。任何携带病残体的堆肥避免使用,田间的病株拔除之后,农具使用之后及时消毒清理。
软腐病主要出现在块茎上,植株的其他地方也可能出现,病菌传播的过程中,只能从皮孔以及伤口处人侵。前期主要是凹陷的病斑,呈褐色,随着逐渐的扩散,最终成为黑色。软腐病病发初期没有特别的臭味,后期会有明显的恶臭味。防治软腐病要从收获期、贮藏期、播种期、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收获期间保证在温度200的干燥环境下进行,贮藏期间防治出现块茎破损,播种前先晾晒处理,防治出现腐烂死芽。另外对于出现软腐病的病株不能随便处理,以免造成进一步的传播扩散。播种时选择抗病效果较好的品种。
疮痴病主要发生在碱性土壤中,会在薯块上呈现小坑状或网状,就像长了疮疤。防治疮痴病要在种植过程中选择抗病品种,强化对植物的检疫,并做好科学轮作方式。还可以使用硫磺粉增加土壤酸度,病害严重状况下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消毒。
3、病毒性病害识别及防治技术
病毒病是威胁马铃薯的重要病害,主要有花叶类型、卷叶类型、丛生矮化类型、束顶类型等形式,出现病毒病害的马铃薯植株叶子都会发生变黄、变小等变化,还有出现黄斑、卷叶、矮小、顶端叶片直立等。
防治病毒病害要选择抗病较强的优良品种,并选择马铃薯脱毒种薯,出苗之后,使用相应的药剂如植病灵乳液、病毒A可湿性粉剂溶液以喷洒的方式进行防治。另外出现症状之前要及时发现病害,并及时拔除病害感染的花叶或植株等,防治病毒病的蔓延。
4、常见虫害的识别及防治技术
4.1蚜虫
蚜虫是生产中常见的虫害之一,主要危害叶片和嫩芽,还可危害豆科、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等多种植物。蚜虫繁殖能力强,成若虫吸食叶片汁液造成危害,多在叶背部,导致叶片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影响植株长势。蚜虫也是传播病毒病的重要媒介,因此必须要加以有效防治。
防治方法:杂草是主要的害虫中间寄主和栖息场所,在马铃薯各生育阶段,及时清除田间及周围的杂草,铲除蚜虫寄栖场所,降低蚜虫数量。可亩用90%乳油90-120m1,或50%乙草胺乳油150-200m1等除草剂。虫害发生初期,可用40%乐果乳油50-100m1,或800Ic的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充分利用蚜虫具有趋黄性特点,制作涂有黄油的诱杀板诱杀。保护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瓢虫、寄生蜂、食蚜蝇、蟹蛛、草岭等害虫天敌,也是最为行之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
4.2二十八星瓢虫
二十八星瓢虫是生产中常见的虫害之一,还可危害茄子、青椒、豆类、瓜类、玉米、白菜等多种作物。越冬成虫多在基部叶背产卵,幼虫多在基部茎上或叶背化蛹。成虫幼虫以啃食叶肉为生,导致叶片干枯、变褐,影响叶片光合作用效率,严重时可造成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成虫具有假死性,可利用这一特点拍打植株并用薄膜接住,灭虫。在成虫产卵期及时摘除卵块,杀卵。幼虫孵化前可用 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或2.5 0Ic澳氰菊酷乳油2000倍液,或21%灭杀毙乳油1000倍液,或100%溴·马乳油1500倍液等喷雾防治。
4.3蝼蛄
蝼蛄的危害特点:蝼蛄又叫拉姑、土狗子,是一种杂食性害虫,以成虫和幼虫在土中咬食马铃薯幼时的根和比较嫩的茎为主,最后导致幼苗死亡,或者有的咬食芽块,使薯块的芽子生长不出来,最后导致缺苗断垄,蝼蛄的成虫在表土穿行时形成隧道,使苗和土壤分离,导致幼苗因为失水干枯而死亡,秋季咬食块茎,形成孔洞,造成腐爛,严重影响马铃薯的质量和产量。这种害虫昼伏夜出,成虫和幼虫在60厘米以下的土层过冬,春天地温上升后,爬出危害作物,有非常明显的趋光,趋香,趋湿的特性,在气温1.5℃-27℃,土壤含水量20%时,夜间10℃左右最活跃,危害最大。
蝼蛄的防治方法:一要加强管理,细作精耕,最好施用经过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二要在水浇地实行水旱轮作,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危害性;三要实行毒饵诱杀,用炒过的麦子,利用其香味,加上颗粒敌百虫,用10倍液制成毒饵,在傍晚散在田间进行诱杀,或者用辛硫磷颗粒直接撒在播种沟里。
4.4地老虎
地老虎的幼虫也是会威胁马铃薯植株。白天地老虎的幼虫会在幼苗的根部附近进行潜伏,一直到夜间才悄然咬食马铃薯幼苗,一直到幼苗死亡,把幼苗拖人洞中。地老虎对马铃薯的幼苗带来较严重的伤害,低龄的幼虫也会咬食叶片。幼虫和蛹还可以在洞中过冬,常年危害农作物。体长约4cm,背部呈现淡黄色,表面粗糙,尾部黄褐色。成虫喜糖蜜,并且具有趋光性。防治地老虎可以在秋季翻地深犁地,将地老虎的洞穴翻上来,在冬季冻死大量的幼虫或蛹。根据地老虎的趋光性和喜糖蜜特征,可以使用黑光灯和糖蜜等对地老虎进行诱杀。还可以使用1%敌百虫粉剂适当的加人细土在沟内撒人,达到毒杀害虫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马铃薯生长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病虫害,在种植马铃薯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的辨别出病虫害的种类,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防治,减少病虫害带来的损失,确实保证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齐贺.马铃薯种植技术及病害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7(21):10.
[2]何静.马铃薯种植技术及病害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7(07):118.
(作者单位:山西省薯类脱毒中心)
关键词:马铃薯;病害识别;防治技术
引言
山西省是传统的马铃薯优势产区,马铃薯不仅是高产的主粮作物,也是山区农民重要的高效经济作物,发展马铃薯生产对保证食物安全,提高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意义。但在近年来的生产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较多,制约了我省马铃薯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黑胫病和晚疫病发病比较严重,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及时有效的防治病虫害,是确保植株正常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之一。
1、真菌性病害识别及防治技术
真菌性病害主要包括晚疫病和早疫病。
晚疫病的症状是叶片上出现不规则斑点,并逐渐扩大。一旦气候潮湿,叶片会软化腐败,蔓延较快,还会在叶片的背面出现白色霉层或霉轮。晚疫病在每年八月份左右出现,可以提前播种,这样晚疫病发生时马铃薯几乎成熟,可以防止大规模减产。马铃薯出现晚疫病时,切面出现红褐色,变色的范围根据晚疫病的不同程度蔓延。当出现晚疫病,但是病发较少时,可以拔除病株,并采用药物喷洒的方式,如硫酸铜溶液、雷多米尔等进行喷施。
早疫病出现的症状是在叶片上出现同心轮纹病斑,大多数是在马铃薯植株叶片下部出现,再逐渐向上。病斑呈现黑褐色霉层,早疫病严重时会出现干枯掉落的状况,有的病斑范围能达到直径2cm。3000倍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水溶液,或1500倍25%嘧菌酯悬浮剂水溶液等进行杀菌处理。
2、细菌性病害识别及防治技术
细菌性病害类型比较多,包括黑胫病、疮痴病、软腐病、环腐病、青枯病等。
黑胫病主要是马铃薯的茎部变黑,很容易造成块茎腐烂,植株变黄,逐渐枯萎,死亡。防治黑胫病需要在播种前先对种薯进行晾晒,清除病烂马铃薯,整薯播种,避免使用切块的方式播种。植株生长过程中,要及时排水,浇水量适当,防治土壤水分过多,增加发病几率。任何携带病残体的堆肥避免使用,田间的病株拔除之后,农具使用之后及时消毒清理。
软腐病主要出现在块茎上,植株的其他地方也可能出现,病菌传播的过程中,只能从皮孔以及伤口处人侵。前期主要是凹陷的病斑,呈褐色,随着逐渐的扩散,最终成为黑色。软腐病病发初期没有特别的臭味,后期会有明显的恶臭味。防治软腐病要从收获期、贮藏期、播种期、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收获期间保证在温度200的干燥环境下进行,贮藏期间防治出现块茎破损,播种前先晾晒处理,防治出现腐烂死芽。另外对于出现软腐病的病株不能随便处理,以免造成进一步的传播扩散。播种时选择抗病效果较好的品种。
疮痴病主要发生在碱性土壤中,会在薯块上呈现小坑状或网状,就像长了疮疤。防治疮痴病要在种植过程中选择抗病品种,强化对植物的检疫,并做好科学轮作方式。还可以使用硫磺粉增加土壤酸度,病害严重状况下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消毒。
3、病毒性病害识别及防治技术
病毒病是威胁马铃薯的重要病害,主要有花叶类型、卷叶类型、丛生矮化类型、束顶类型等形式,出现病毒病害的马铃薯植株叶子都会发生变黄、变小等变化,还有出现黄斑、卷叶、矮小、顶端叶片直立等。
防治病毒病害要选择抗病较强的优良品种,并选择马铃薯脱毒种薯,出苗之后,使用相应的药剂如植病灵乳液、病毒A可湿性粉剂溶液以喷洒的方式进行防治。另外出现症状之前要及时发现病害,并及时拔除病害感染的花叶或植株等,防治病毒病的蔓延。
4、常见虫害的识别及防治技术
4.1蚜虫
蚜虫是生产中常见的虫害之一,主要危害叶片和嫩芽,还可危害豆科、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等多种植物。蚜虫繁殖能力强,成若虫吸食叶片汁液造成危害,多在叶背部,导致叶片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影响植株长势。蚜虫也是传播病毒病的重要媒介,因此必须要加以有效防治。
防治方法:杂草是主要的害虫中间寄主和栖息场所,在马铃薯各生育阶段,及时清除田间及周围的杂草,铲除蚜虫寄栖场所,降低蚜虫数量。可亩用90%乳油90-120m1,或50%乙草胺乳油150-200m1等除草剂。虫害发生初期,可用40%乐果乳油50-100m1,或800Ic的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充分利用蚜虫具有趋黄性特点,制作涂有黄油的诱杀板诱杀。保护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瓢虫、寄生蜂、食蚜蝇、蟹蛛、草岭等害虫天敌,也是最为行之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
4.2二十八星瓢虫
二十八星瓢虫是生产中常见的虫害之一,还可危害茄子、青椒、豆类、瓜类、玉米、白菜等多种作物。越冬成虫多在基部叶背产卵,幼虫多在基部茎上或叶背化蛹。成虫幼虫以啃食叶肉为生,导致叶片干枯、变褐,影响叶片光合作用效率,严重时可造成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成虫具有假死性,可利用这一特点拍打植株并用薄膜接住,灭虫。在成虫产卵期及时摘除卵块,杀卵。幼虫孵化前可用 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或2.5 0Ic澳氰菊酷乳油2000倍液,或21%灭杀毙乳油1000倍液,或100%溴·马乳油1500倍液等喷雾防治。
4.3蝼蛄
蝼蛄的危害特点:蝼蛄又叫拉姑、土狗子,是一种杂食性害虫,以成虫和幼虫在土中咬食马铃薯幼时的根和比较嫩的茎为主,最后导致幼苗死亡,或者有的咬食芽块,使薯块的芽子生长不出来,最后导致缺苗断垄,蝼蛄的成虫在表土穿行时形成隧道,使苗和土壤分离,导致幼苗因为失水干枯而死亡,秋季咬食块茎,形成孔洞,造成腐爛,严重影响马铃薯的质量和产量。这种害虫昼伏夜出,成虫和幼虫在60厘米以下的土层过冬,春天地温上升后,爬出危害作物,有非常明显的趋光,趋香,趋湿的特性,在气温1.5℃-27℃,土壤含水量20%时,夜间10℃左右最活跃,危害最大。
蝼蛄的防治方法:一要加强管理,细作精耕,最好施用经过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二要在水浇地实行水旱轮作,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危害性;三要实行毒饵诱杀,用炒过的麦子,利用其香味,加上颗粒敌百虫,用10倍液制成毒饵,在傍晚散在田间进行诱杀,或者用辛硫磷颗粒直接撒在播种沟里。
4.4地老虎
地老虎的幼虫也是会威胁马铃薯植株。白天地老虎的幼虫会在幼苗的根部附近进行潜伏,一直到夜间才悄然咬食马铃薯幼苗,一直到幼苗死亡,把幼苗拖人洞中。地老虎对马铃薯的幼苗带来较严重的伤害,低龄的幼虫也会咬食叶片。幼虫和蛹还可以在洞中过冬,常年危害农作物。体长约4cm,背部呈现淡黄色,表面粗糙,尾部黄褐色。成虫喜糖蜜,并且具有趋光性。防治地老虎可以在秋季翻地深犁地,将地老虎的洞穴翻上来,在冬季冻死大量的幼虫或蛹。根据地老虎的趋光性和喜糖蜜特征,可以使用黑光灯和糖蜜等对地老虎进行诱杀。还可以使用1%敌百虫粉剂适当的加人细土在沟内撒人,达到毒杀害虫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马铃薯生长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病虫害,在种植马铃薯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的辨别出病虫害的种类,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防治,减少病虫害带来的损失,确实保证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齐贺.马铃薯种植技术及病害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7(21):10.
[2]何静.马铃薯种植技术及病害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7(07):118.
(作者单位:山西省薯类脱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