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21世纪需要的是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高度责任意识的一代新人。根据数学学科的这一总体目标,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新课改背景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更应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放在首位。以下是我在小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践:
1.保护学生自信心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样需要勇气和信心。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比较15和9两个数的大小时,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如何比较大小。同学们说出了很多方法,有的用数数的方法,9往后数6个才是15,所以15大于9;有的认为9再添上6才是15,所以15大于9;有的说15是两位数,9是一位数,所以15大于9。有一个学生的想法十分独特,他在9的前面加上1个0,这时15十位上的1比0大,所以15大于9。许多学生对他的想法大为不解,我也觉得这样做简直就是画蛇添足,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同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吗?于是我对这位同学的想法给予了肯定,并告诉大家这种方法在同位数比较中用途更大。正是这一次肯定,保护了他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从此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说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
2.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有效地减轻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教师要使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就要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课堂氛围。如教学“位置顺序”这一单元时,教材中创设了小动物赛跑这一生动活泼、富于童趣的情境。我便充分利用这一情境,发挥想象,用一段引人入胜的导入语使每个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是这样说的:“同学们,今天动物王国的国王邀请我们去观看小动物赛跑比赛,并请我们大家当解说员。(出示主题图)看,我们已经到了比赛现场,谁能介绍一下场上比赛的情况。”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认真观察之后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比赛情况。这充分证明兴趣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开放的教学情境更能够使学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3.捕捉生活现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老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走进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依次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教学“积的近似值”时,我们可以模拟到商店购物时的情景,让学生轮流当顾客,也可以让学生当营业员。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积的近似值”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性。
4.保证学生主动参与和练习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然而,专家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表面的、形式上的参与。什么是参与?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专家认为:“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的,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例如,在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后,有一个活动课——你说我摆,就是用学具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摆你最拿手的东西,同桌之间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我把要求说完,还挂出了一些参考图,让学生看图模仿,并提示他们:可以自己设计、创新。学生就迫不及待的进行了,过了10分钟,我请一组一组的同桌来表演。其中有一组是这样说的:我们要摆一个小狗吃骨头,先摆一个大长方体,再把小长方体放在大长方体短的一面的前面,当小狗的嘴巴,然后把2个小正方体放在小正方体的上面当作眼睛,最后把圆柱体放在小狗的嘴巴前面当骨头。有一组表演以后说:我们摆的是4人抬轿子,把小长方体放在大长方体的上面,还有一个球放在小正方体的上面做轿身,小棒放在大长方体的两侧做轿竿,最后用4个小正方体做4个小人抬轿子。还有许多有趣的动物啊、房子啊、恐龙啊……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充分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如上下、左右、前后,还有各种图形,和同学相互交流合作。同学们在玩中不仅学习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有关专家认为,要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应该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因此,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省商水县平店乡戚楼小学)
1.保护学生自信心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样需要勇气和信心。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比较15和9两个数的大小时,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如何比较大小。同学们说出了很多方法,有的用数数的方法,9往后数6个才是15,所以15大于9;有的认为9再添上6才是15,所以15大于9;有的说15是两位数,9是一位数,所以15大于9。有一个学生的想法十分独特,他在9的前面加上1个0,这时15十位上的1比0大,所以15大于9。许多学生对他的想法大为不解,我也觉得这样做简直就是画蛇添足,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同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吗?于是我对这位同学的想法给予了肯定,并告诉大家这种方法在同位数比较中用途更大。正是这一次肯定,保护了他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从此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说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
2.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有效地减轻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教师要使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就要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课堂氛围。如教学“位置顺序”这一单元时,教材中创设了小动物赛跑这一生动活泼、富于童趣的情境。我便充分利用这一情境,发挥想象,用一段引人入胜的导入语使每个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是这样说的:“同学们,今天动物王国的国王邀请我们去观看小动物赛跑比赛,并请我们大家当解说员。(出示主题图)看,我们已经到了比赛现场,谁能介绍一下场上比赛的情况。”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认真观察之后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比赛情况。这充分证明兴趣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开放的教学情境更能够使学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3.捕捉生活现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老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走进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依次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教学“积的近似值”时,我们可以模拟到商店购物时的情景,让学生轮流当顾客,也可以让学生当营业员。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积的近似值”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性。
4.保证学生主动参与和练习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然而,专家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表面的、形式上的参与。什么是参与?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专家认为:“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的,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例如,在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后,有一个活动课——你说我摆,就是用学具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摆你最拿手的东西,同桌之间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我把要求说完,还挂出了一些参考图,让学生看图模仿,并提示他们:可以自己设计、创新。学生就迫不及待的进行了,过了10分钟,我请一组一组的同桌来表演。其中有一组是这样说的:我们要摆一个小狗吃骨头,先摆一个大长方体,再把小长方体放在大长方体短的一面的前面,当小狗的嘴巴,然后把2个小正方体放在小正方体的上面当作眼睛,最后把圆柱体放在小狗的嘴巴前面当骨头。有一组表演以后说:我们摆的是4人抬轿子,把小长方体放在大长方体的上面,还有一个球放在小正方体的上面做轿身,小棒放在大长方体的两侧做轿竿,最后用4个小正方体做4个小人抬轿子。还有许多有趣的动物啊、房子啊、恐龙啊……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充分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如上下、左右、前后,还有各种图形,和同学相互交流合作。同学们在玩中不仅学习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有关专家认为,要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应该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因此,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省商水县平店乡戚楼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