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国外贸进出口经营权由审批制过渡到备案制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事外贸经营活动。从增加的备案企业来看,近90%为中小企业。然而,这部分企业大多数是生产性企业,未曾从事过国际贸易。所以这些中小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时,更应重视国际贸易风险,采取适当防范和规避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国际贸易风险客观存在
政策风险:各国之间贸易磨擦加剧,反倾销案件增多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频繁出现
当前,世界贸易关系复杂多变。一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贸易自由化是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排它性的区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由于近几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快速增长,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案件也逐年增加。而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产品附加值不高,技术含量低,价格低廉是唯一的竞争优势,因此很容易遭到进口国或地区反倾销诉讼。
关税壁垒作为保护本国市场的一种手段,越来越趋于透明。但许多发达国家又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手段,依据技术的优势制订产品标准、法规,将国外竞争者挤出本国市场。如20世纪90年代,我国某地日用陶瓷以价格优势大举进军美国和欧盟市场,曾经占据了当地中、低档市场的1/ 3以上,后美国和欧盟制订了新的质量标准,规定铅镉溶出量由不超过百万分之七提高到不超过百万分之三;而且瓷器的白度、亮度、黑点、变形都有新的标准,大大超过我们的国标,而我国相关的中小企业受技术和资金的限制,无法达到进口国不断提高的质量标准,而被迫退出这一市场。
许多发达国家不仅对产品质量标准设限,而且对生产企业的资质也提出了要求,这点我国的中小企业尤其需要重视。国内贸易往往比较注重产品质量本身,而忽视对生产企业的管理。中小企业有时从资金、设备、管理、成本的角度考虑,对企业认证不够重视,而错失贸易机会。如从事药品生产和经营的出口企业必须通过GSP认证,日用陶瓷要想出口到美国,生产企业必须提前半年甚至一年向美国FDA申请,获得通过后产品才能进入美国市场。而通过 ISO9000、ISO14000认证更是对出口企业的普通要求。
市场风险:进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形成对某些市场过分依赖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进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日、欧盟和我国港澳地区。1995~2005年,10年过去了,虽然它们各自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排位有所变化,但四大传统市场合在一起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份额仍在50%以上。固然四大传统市场属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市场容量大,商品需求层次多,购买力强,但由于我国对上述地区出口仍然是依靠低价格、大幅度增加出口量来实现的,使得这一传统市场过度饱和,同一市场上同行价格自相残杀,那只会是“鱼蚌相争,渔翁得利”。
交易风险:对国际贸易交易方式的复杂性以及对国际贸易惯例不熟悉
国际贸易由于买卖双方远隔千里,货物的交付和货款的结算都有别于国内贸易。一宗交易的完成,往往涉及商检、海关、运输、保险、银行等诸多部门,而且各个部门之间又存在密切的、内在的联系。中小企业,尤其是未从事过国际贸易的企业,他们对国际贸易的交易风险认识不足,要么习惯于国内贸易的做法,要求对方先付款,后发货,即“款到发货”,“不见兔子不放鹰”,拒对方于千里之外,错过贸易机会;要么迫于买方市场压力,盲目接受对方提出的不合理付款条件,赊账几个月甚至更长,让不法外商钻了空子。近年来,随着新的企业开展国际贸易,不法外商利用内外贸交易的方式不同,诈骗货物或货款,使这类案子呈上升趋势,给这些企业带来损失。
防范和规避
国际贸易风险的对策
树立质量意识和名牌意识
以质取胜,质量第一观念。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外汇短缺,当时主要强调出口创汇,以量取胜,造成了高耗低效,企业亏损严重。而现代国际市场已经从价格的竞争转变为质量的竞争,中小企业应依靠科技进步,重视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运用,不断开拓新产品,在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加工深度上下功夫,而不是拼价格、比数量,不给进口国反倾销留下口实。
积极推行国际标准,提高我国标准档次。针对发达国家相继采用各种标准来构筑技术性贸易壁垒,如欧盟的CE,美国的TCC,日本的T-MAIK等都属于强制性的合格标志,只有当商品符合这些标准时,才允许进口。我国中小企业要使自己的产品走向发达国家市场,必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甚至是国外最先进标准。
实施名牌战略。品牌、商标是一种无形资产,中小企业通过创名牌,可以塑造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形象和地位。创名牌、保名牌的过程,本身就是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不断保持产品更新换代的过程。企业重视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档次,也是规避技术性贸易壁垒带来的政策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
实施市场多元化,多方位、立体式构筑全球多边贸易体系
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过分依赖某些市场,将会在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时,使我方遭受重大损失。我国的中小企业既要重视发达国家的市场,又要开拓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市场,还要积极探索扩大独联体市场。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大国,近几年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引进技术,产品质量和性能日益提高,我国沿海地区的部分产品质量完全可以与欧美、日韩产品相媲美,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由于我国地域规模大,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生产的一些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十分勉强,但十分适合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市场的需要。如2004年下半年某地生产的汽车,以其价格合理、质量良好、适合当地需求的特点,出口到南美地区近2000 辆,创汇580 万美元。这说明我国企业完全可以同许多与我国产业结构互补,生产力水平相当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双边贸易。因此,只有实施市场多元化,多方位、立体式构筑全球多边贸易体系,才能摆脱企业仅瞄准传统市场造成过度竞争而退出市场的风险。
走专业化、差异化道路
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突出自己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之前,首先要对目标市场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到自己产品的市场切入点。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力和专业化分工的原则来调整、优化自己的经营领域,将企业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最擅长的产品,在系列化、创新能力上做文章,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青岛某蜡烛生产企业,20世纪90 年代末从一个十几个人,20 万元人民币资金的小厂起步,发展到目前年出口量超过5000万美元的规模,走的就是专业化、差异化的道路。这家企业开发了上千款蜡烛品种,并在蜡烛照明的基本功能上,独创了与上百种颜色、各种瓜果气味相配套的蜡烛系列,产品深受世界各国消费者欢迎。
遵循国际贸易惯例,严格按进出口贸易的基本操作程序办事
国际贸易惯例通常是由国际性组织或商业团体制定的有关国际贸易的通则、准则和规则。它已被大多数国家的贸易界、银行界人士所熟知,并被普遍接受和应用。企业在合同的签订、货物的交付、货款的结算过程中应严格按其要求操作,坚持利用“银行信用”完成货款的结算,正确处理好合同、信用证、单据、货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信用证和单据之间的关系,做到“单证一致”、“单单一致”,保证货款及时清偿。同时,应尽量少采用“商业信用”,若不得已非要采用“商业信用”方式进行国际结算,企业应参加出口信用保险,而不能抱着侥幸心理。
国际贸易风险客观存在
政策风险:各国之间贸易磨擦加剧,反倾销案件增多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频繁出现
当前,世界贸易关系复杂多变。一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贸易自由化是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排它性的区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由于近几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快速增长,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案件也逐年增加。而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产品附加值不高,技术含量低,价格低廉是唯一的竞争优势,因此很容易遭到进口国或地区反倾销诉讼。
关税壁垒作为保护本国市场的一种手段,越来越趋于透明。但许多发达国家又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手段,依据技术的优势制订产品标准、法规,将国外竞争者挤出本国市场。如20世纪90年代,我国某地日用陶瓷以价格优势大举进军美国和欧盟市场,曾经占据了当地中、低档市场的1/ 3以上,后美国和欧盟制订了新的质量标准,规定铅镉溶出量由不超过百万分之七提高到不超过百万分之三;而且瓷器的白度、亮度、黑点、变形都有新的标准,大大超过我们的国标,而我国相关的中小企业受技术和资金的限制,无法达到进口国不断提高的质量标准,而被迫退出这一市场。
许多发达国家不仅对产品质量标准设限,而且对生产企业的资质也提出了要求,这点我国的中小企业尤其需要重视。国内贸易往往比较注重产品质量本身,而忽视对生产企业的管理。中小企业有时从资金、设备、管理、成本的角度考虑,对企业认证不够重视,而错失贸易机会。如从事药品生产和经营的出口企业必须通过GSP认证,日用陶瓷要想出口到美国,生产企业必须提前半年甚至一年向美国FDA申请,获得通过后产品才能进入美国市场。而通过 ISO9000、ISO14000认证更是对出口企业的普通要求。
市场风险:进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形成对某些市场过分依赖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进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日、欧盟和我国港澳地区。1995~2005年,10年过去了,虽然它们各自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排位有所变化,但四大传统市场合在一起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份额仍在50%以上。固然四大传统市场属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市场容量大,商品需求层次多,购买力强,但由于我国对上述地区出口仍然是依靠低价格、大幅度增加出口量来实现的,使得这一传统市场过度饱和,同一市场上同行价格自相残杀,那只会是“鱼蚌相争,渔翁得利”。
交易风险:对国际贸易交易方式的复杂性以及对国际贸易惯例不熟悉
国际贸易由于买卖双方远隔千里,货物的交付和货款的结算都有别于国内贸易。一宗交易的完成,往往涉及商检、海关、运输、保险、银行等诸多部门,而且各个部门之间又存在密切的、内在的联系。中小企业,尤其是未从事过国际贸易的企业,他们对国际贸易的交易风险认识不足,要么习惯于国内贸易的做法,要求对方先付款,后发货,即“款到发货”,“不见兔子不放鹰”,拒对方于千里之外,错过贸易机会;要么迫于买方市场压力,盲目接受对方提出的不合理付款条件,赊账几个月甚至更长,让不法外商钻了空子。近年来,随着新的企业开展国际贸易,不法外商利用内外贸交易的方式不同,诈骗货物或货款,使这类案子呈上升趋势,给这些企业带来损失。
防范和规避
国际贸易风险的对策
树立质量意识和名牌意识
以质取胜,质量第一观念。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外汇短缺,当时主要强调出口创汇,以量取胜,造成了高耗低效,企业亏损严重。而现代国际市场已经从价格的竞争转变为质量的竞争,中小企业应依靠科技进步,重视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运用,不断开拓新产品,在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加工深度上下功夫,而不是拼价格、比数量,不给进口国反倾销留下口实。
积极推行国际标准,提高我国标准档次。针对发达国家相继采用各种标准来构筑技术性贸易壁垒,如欧盟的CE,美国的TCC,日本的T-MAIK等都属于强制性的合格标志,只有当商品符合这些标准时,才允许进口。我国中小企业要使自己的产品走向发达国家市场,必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甚至是国外最先进标准。
实施名牌战略。品牌、商标是一种无形资产,中小企业通过创名牌,可以塑造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形象和地位。创名牌、保名牌的过程,本身就是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不断保持产品更新换代的过程。企业重视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档次,也是规避技术性贸易壁垒带来的政策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
实施市场多元化,多方位、立体式构筑全球多边贸易体系
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过分依赖某些市场,将会在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时,使我方遭受重大损失。我国的中小企业既要重视发达国家的市场,又要开拓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市场,还要积极探索扩大独联体市场。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大国,近几年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引进技术,产品质量和性能日益提高,我国沿海地区的部分产品质量完全可以与欧美、日韩产品相媲美,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由于我国地域规模大,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生产的一些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十分勉强,但十分适合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市场的需要。如2004年下半年某地生产的汽车,以其价格合理、质量良好、适合当地需求的特点,出口到南美地区近2000 辆,创汇580 万美元。这说明我国企业完全可以同许多与我国产业结构互补,生产力水平相当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双边贸易。因此,只有实施市场多元化,多方位、立体式构筑全球多边贸易体系,才能摆脱企业仅瞄准传统市场造成过度竞争而退出市场的风险。
走专业化、差异化道路
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突出自己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之前,首先要对目标市场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到自己产品的市场切入点。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力和专业化分工的原则来调整、优化自己的经营领域,将企业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最擅长的产品,在系列化、创新能力上做文章,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青岛某蜡烛生产企业,20世纪90 年代末从一个十几个人,20 万元人民币资金的小厂起步,发展到目前年出口量超过5000万美元的规模,走的就是专业化、差异化的道路。这家企业开发了上千款蜡烛品种,并在蜡烛照明的基本功能上,独创了与上百种颜色、各种瓜果气味相配套的蜡烛系列,产品深受世界各国消费者欢迎。
遵循国际贸易惯例,严格按进出口贸易的基本操作程序办事
国际贸易惯例通常是由国际性组织或商业团体制定的有关国际贸易的通则、准则和规则。它已被大多数国家的贸易界、银行界人士所熟知,并被普遍接受和应用。企业在合同的签订、货物的交付、货款的结算过程中应严格按其要求操作,坚持利用“银行信用”完成货款的结算,正确处理好合同、信用证、单据、货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信用证和单据之间的关系,做到“单证一致”、“单单一致”,保证货款及时清偿。同时,应尽量少采用“商业信用”,若不得已非要采用“商业信用”方式进行国际结算,企业应参加出口信用保险,而不能抱着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