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利用四川省2009~2019年大气电场仪监测资料,分析了省内平原和高原地区雷电活动中地面电场的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平原地区雷电过程持续时间为30~350min,平均持续时间约为158min;根据地面电场变化趋势,分为两类:地面电场值主要为负的偶极性的电荷结构,地面电场值由正到负的三极性电荷结构.高原地区雷暴云电荷累积速度快,击穿空气发生早,雷电过程发展到旺盛阶段的用时短,雷电过程持续时间为30~360min,平均持续时间约为93min,其分类与平原地区一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四川省2009~2019年大气电场仪监测资料,分析了省内平原和高原地区雷电活动中地面电场的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平原地区雷电过程持续时间为30~350min,平均持续时间约为158min;根据地面电场变化趋势,分为两类:地面电场值主要为负的偶极性的电荷结构,地面电场值由正到负的三极性电荷结构.高原地区雷暴云电荷累积速度快,击穿空气发生早,雷电过程发展到旺盛阶段的用时短,雷电过程持续时间为30~360min,平均持续时间约为93min,其分类与平原地区一致.
其他文献
结合气象和水文观测资料,检验分析了ECMWF-IFS、NCEP-GFS、GRAPES-GFS三种全球模式在雅砻江流域2018年汛期的日降水预报.总体上,三天内三种降水预报与站点观测的一致性较好,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报晴雨和小雨,漏报现象少,但空报偏多;对中到大雨的预报能力有限,空报或漏报都很普遍;在雅砻江流域,全球模式对于东移高原槽配合西南暖湿气流背景下的降水预报效果最优,低层切变影响下的降水预报效果最差,而当西伸副热带高压占据主导时,全球模式的降水预报表现不稳定.对比三种降水预报发现:整体预报效果的优劣排序
为进一步明确安徽省沿江地区油菜菌核病发生关键时段和主要影响气象因子,提高对菌核病的监测评估能力,利用1995-2019年安徽省池州市、桐城市油菜菌核病病株率资料和逐日气象资料,通过线性相关、回归分析等方法,建立基于降水和温度的菌核病气象等级评估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回代检验和模拟验证.结果 表明:3月下旬至5月上旬是池州市和桐城市油菜菌核病茎秆发病的关键期.降水是影响菌核病发生的主要气象因子,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菌核病的发生.引入雨量系数和温度系数构建的综合气象条件指数,能较好地反映降水和温度对油菜菌核病的综合
基于湖南省97个国家站1981-2018年共38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台风路径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天气学分析和分类合成方法,分析了湖南省极端降水的气候特征,并对影响系统进行了分型研究,结果表明:38年间,湖南省日极端降水阈值均值是71.6 mm,年均出现130站次极端降水日,二者年际变化大;在1993年有一个明显的突变,1993年前日极端降水阈值均值低(65.7 mm)、极端降水日站次少(99次·a-1);1993年后均值高(74.7 mm)、极端降水
对2019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台风定位和定强、路径预报、强度预报及登陆点预报精度进行评定,结果表明2019年台风定位总平均误差为24.7 km,定强总平均误差为2.5m·s-1,两者同比2018年均略偏大.预报时效在72 h以内的主观和客观台风路径预报性能自2013年以来并没有实质性改进,2019年部分预报方法的路径预报极端误差平均值是各自年平均误差的2.1~3.9倍.中央气象台3d以内的强度预报效果优于其他官方台风预报机构.2019年各官方台风预报机构较成功地预报出了台风利奇马在浙江温岭和山东青岛,以
利用南昌昌北机场人工和自动观测数据、中国气象局提供的常规地面观测和探空资料以及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提供的南昌市9个站的逐小时空气质量指数(AQI)数据,对2013年9月至2017年9月南昌昌北机场的76次雾过程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表明:昌北机场的雾主要出现在11-5月,多生成于04-10时,消散于06-14时,持续时间多在4h以内,以雨雾居多,其次是辐射雾,再次是平流辐射雾,而平流雾最少.昌北机场的雾与空气质量密切相关,雾生成前AQI大都有上升趋势,多数为54~100,雨雾时AQI最大,常有轻度到重度污染.雨雾
利用WRF模式及WRFDA同化系统,循环同化风云三号微波湿度计资料(MWHS-2),对2019年6月4日四川西南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试验.结果 表明:WRF模式成功预报出本次暴雨天气过程,同化MWHS-2观测资料对模式初始场盆地中东部的相对湿度有明显调整,较控制试验对盆地降水的模拟结果更接近于实况,不仅改善了700hPa低涡模拟路径与实况路径的差距,也改善了模拟结果中850hPa西南涡在盆地东部打转的虚假活动路线.整个过程中水汽辐合区与强降水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强降水主要出现在700hPa低涡东南侧
利用中国站点降水和气温资料、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和海温数据,总结了2021年春季(3-5月)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并初步分析了其可能成因.2021年春季全国平均气温为11.6℃,为1961年以来第四暖,但4月我国中部地区出现阶段性气温偏低;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45.3mm,接近常年同期,但季内阶段性变化显著,这与环流的阶段性调整密切相关.3-4月亚洲中纬度环流为“东高西低”型,副热带高压偏弱偏东,有利于来自西北太平洋的水汽向长江以北输送,降水呈“北多南少”分布.5月中纬度环流转变为“东低西高”型,副
利用聂拉木和定日国家气象观测站1967~2019年月气温和降水资料,开展了珠穆朗玛峰(简称珠峰)地区季、年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分析及变化趋势检验.结果 表明:近53a珠峰地区季、年平均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冬季增温幅度最大,年平均气温在1997年之前为波动下降而1997年之后则是波动增加,进入21世纪后气温升高愈发明显且在冬季尤为突出;珠峰地区1967~2019年降水量呈波动变化但变化趋势不显著;珠峰地区气温和降水体现出较强的局地性差异,其南、北坡气温和降水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
基于多种站点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8月15~19日云南一次影响全省的强降水过程的持续性和预报偏差原因进行探究.结果 表明:青藏高压的持续东移,是此次降水过程得以维持的关键因素.500hPa影响降水的关键天气系统是由滇缅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形成的两高辐合系统,其演变为北槽南涡,最终发展为青藏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形成的两高辐合系统.此过程中,中高纬度中高层冷平流促使短波槽发展,中层入侵云南的冷空气加强了其上空的层结不稳定性,低层冷空气则增强了对暖湿空气的抬升.在有利天气形势下,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