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突出学生的学。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去思考,在思考中感悟;让学生去体验,在体验中融入;拓展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阅读主动性。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由学生自行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学习,使他们在丰富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对阅读的理解,培养自己切身的感悟和思考能力,从而熏陶自己的情感,获得审美的乐趣。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鼓励他们寻找和运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所以,广大教师就必须实施一些有效的措施去突出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可持续发展。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条件,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减轻学习上的精神压力,缓解课堂疲乏,情感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和老师的情感产生共鸣。而爱是情感的基础,教师首先要将自己的真挚情感融于课堂教学之中,以端正的教态,慈爱的神情,和蔼的语言讲课,让学生在温暖和谐的气氛中,集中精力聆听教师的讲授。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人,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微笑可以填平师生之间的鸿沟,可以架起师生互相理解的桥梁,上课时,当你面带微笑,步履轻盈迈上讲台时,孩子们的情感也会被同化,在舒畅的心境下聆听教诲,感受被激励的幸福,感受获得成功的快乐,还有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对教师课堂的热爱情绪中,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最终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去探索学习。
而且,教师在这种环境下指导学生阅读时,不再是自上而下,授之以渔的形式,而是引导他们去探索,分析,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设情境,情境教学法就是根据课文所描述的情境表象,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着一种情境交融的教学活动。创设情境可以通过图片、摄影、音乐的描述,再现教材的情境,使学生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描写的事物,抒发的感情,阐述的哲理,产生一种真实亲切明晰感。
二、让学生去思考,在思考中感悟
一位有思想的青年老师,进行诗歌教学,整堂课由学生质疑,由学生解答,在轻松、自如中走向了高潮。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做了什么呢?做了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引导学生一起筛选由学生提出并写于黑板的问题,然后归类;二是引导学生根据诗意的流动来思考问题。学生从实际需要出发,针对自己的设问,展开学习,并一步步提升着自己的阅读感悟。这位年轻老师想想办法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其实,课堂上学生能说出你想要说的,甚至比你想说的还要精彩。
三、让学生去体验,在体验中融入
被称为“解释学之父”的德国哲学家狄尔泰认为,体验关涉人的有限生命的超越和生活价值的反思;体验打开了人与我、我与世界的障碍,使人的当下存在与过往岁月相遇。那么,这时的感受才是真切的,才能体现课堂的生命灵动。所以,让学生体验就显得非常的重要。浙江省宁波市江北教育局教研室干红姿老师执教《芦花荡》一文,在赏析老人这一形象时,问:“如果你是老人所护送的两个女孩中的一个,你最喜欢老人的哪一点,为什么?”这一提问如果改为“你最喜欢老人的哪一点,为什么?”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区别,但其实有着本质的差异。前一问,将学生推至未曾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之中去了,也就达到了平时所说的“设身处地之效”。有学生说,我喜欢老人的自信,他的话让我觉得很温暖,很有安全感;又有学生说,我喜欢老人说到做到,我受伤了,老人承诺为我报仇,凭自己的本事,他做到了,让我感动;学生还说,我喜欢老人的智勇双全,一个老人可以把日本鬼子玩得团团转,不就靠他的智勇双全吗?看着觉得真解恨……学生的话告诉我们:他们已身在其中,并感受着。
当然,我们还可以将学生置于文本与生活的叠加处,促使学生加深自我体验。有一位年轻教师在执教《荷叶母亲》时,在对文中的一句话“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做足文章之后,用满怀深情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低沉的声音叩击着每个学生的心,当她讲到:小时父母离异,有一次母亲偷偷回家看望自己,塞给自己一沓零用钱(母亲一年积攒的零钞)时,学生一个个都神情凝重。至此这位老师其实已完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此时“荷叶庇护红莲”的场景在学生眼中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场景,而是一个促发点,促发他们去捕捉自己生活中同样感人的一幕。这时,一个、两个、三个……每一个站起来的学生,也如老师般低沉而缓慢地讲述着,一个个眼眶湿润,更有甚者,未及讲完已抽噎不止。冰心老人如若在天国看到这一幕,也会感到欣慰的吧!学生自我的、积极的体验会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同文本对话,并自觉地挖掘文本中闪烁着迷人光芒的语言文字,不知不觉中,让文本融入生活,融入自己的心。
四、拓展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阅读主动性
初中生的自学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层次与水平,此时,教师应当注重发挥学生课前预习的作用,前延教学关口,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依据某教育杂志社的调查结果,仍然有35-45%的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这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对学生的预习活动提出具体要求,尤其是要求学生养成课前必须预习的习惯,并拟定预习重点,提高预习针对性。
其次,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科学预习方法的指导。部分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虽然有预习的积极性,但是方法不够科学,也制约了预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强化科学预习方法指导。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推广的“读、思、记”三步预习法是一种非常成功的预习方法,学生通过对教材的深入阅读了解内容,通过深入思考探究问题,并进行练习,检测学习成效。
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将预习过程中需要帮助的内容摘记下来,为探究教学奠定基础。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干红姿.让课堂灵动起来[J].上海教育科研,2010,(9).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由学生自行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学习,使他们在丰富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对阅读的理解,培养自己切身的感悟和思考能力,从而熏陶自己的情感,获得审美的乐趣。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鼓励他们寻找和运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所以,广大教师就必须实施一些有效的措施去突出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可持续发展。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条件,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减轻学习上的精神压力,缓解课堂疲乏,情感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和老师的情感产生共鸣。而爱是情感的基础,教师首先要将自己的真挚情感融于课堂教学之中,以端正的教态,慈爱的神情,和蔼的语言讲课,让学生在温暖和谐的气氛中,集中精力聆听教师的讲授。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人,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微笑可以填平师生之间的鸿沟,可以架起师生互相理解的桥梁,上课时,当你面带微笑,步履轻盈迈上讲台时,孩子们的情感也会被同化,在舒畅的心境下聆听教诲,感受被激励的幸福,感受获得成功的快乐,还有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对教师课堂的热爱情绪中,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最终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去探索学习。
而且,教师在这种环境下指导学生阅读时,不再是自上而下,授之以渔的形式,而是引导他们去探索,分析,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设情境,情境教学法就是根据课文所描述的情境表象,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着一种情境交融的教学活动。创设情境可以通过图片、摄影、音乐的描述,再现教材的情境,使学生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描写的事物,抒发的感情,阐述的哲理,产生一种真实亲切明晰感。
二、让学生去思考,在思考中感悟
一位有思想的青年老师,进行诗歌教学,整堂课由学生质疑,由学生解答,在轻松、自如中走向了高潮。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做了什么呢?做了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引导学生一起筛选由学生提出并写于黑板的问题,然后归类;二是引导学生根据诗意的流动来思考问题。学生从实际需要出发,针对自己的设问,展开学习,并一步步提升着自己的阅读感悟。这位年轻老师想想办法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其实,课堂上学生能说出你想要说的,甚至比你想说的还要精彩。
三、让学生去体验,在体验中融入
被称为“解释学之父”的德国哲学家狄尔泰认为,体验关涉人的有限生命的超越和生活价值的反思;体验打开了人与我、我与世界的障碍,使人的当下存在与过往岁月相遇。那么,这时的感受才是真切的,才能体现课堂的生命灵动。所以,让学生体验就显得非常的重要。浙江省宁波市江北教育局教研室干红姿老师执教《芦花荡》一文,在赏析老人这一形象时,问:“如果你是老人所护送的两个女孩中的一个,你最喜欢老人的哪一点,为什么?”这一提问如果改为“你最喜欢老人的哪一点,为什么?”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区别,但其实有着本质的差异。前一问,将学生推至未曾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之中去了,也就达到了平时所说的“设身处地之效”。有学生说,我喜欢老人的自信,他的话让我觉得很温暖,很有安全感;又有学生说,我喜欢老人说到做到,我受伤了,老人承诺为我报仇,凭自己的本事,他做到了,让我感动;学生还说,我喜欢老人的智勇双全,一个老人可以把日本鬼子玩得团团转,不就靠他的智勇双全吗?看着觉得真解恨……学生的话告诉我们:他们已身在其中,并感受着。
当然,我们还可以将学生置于文本与生活的叠加处,促使学生加深自我体验。有一位年轻教师在执教《荷叶母亲》时,在对文中的一句话“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做足文章之后,用满怀深情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低沉的声音叩击着每个学生的心,当她讲到:小时父母离异,有一次母亲偷偷回家看望自己,塞给自己一沓零用钱(母亲一年积攒的零钞)时,学生一个个都神情凝重。至此这位老师其实已完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此时“荷叶庇护红莲”的场景在学生眼中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场景,而是一个促发点,促发他们去捕捉自己生活中同样感人的一幕。这时,一个、两个、三个……每一个站起来的学生,也如老师般低沉而缓慢地讲述着,一个个眼眶湿润,更有甚者,未及讲完已抽噎不止。冰心老人如若在天国看到这一幕,也会感到欣慰的吧!学生自我的、积极的体验会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同文本对话,并自觉地挖掘文本中闪烁着迷人光芒的语言文字,不知不觉中,让文本融入生活,融入自己的心。
四、拓展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阅读主动性
初中生的自学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层次与水平,此时,教师应当注重发挥学生课前预习的作用,前延教学关口,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依据某教育杂志社的调查结果,仍然有35-45%的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这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对学生的预习活动提出具体要求,尤其是要求学生养成课前必须预习的习惯,并拟定预习重点,提高预习针对性。
其次,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科学预习方法的指导。部分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虽然有预习的积极性,但是方法不够科学,也制约了预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强化科学预习方法指导。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推广的“读、思、记”三步预习法是一种非常成功的预习方法,学生通过对教材的深入阅读了解内容,通过深入思考探究问题,并进行练习,检测学习成效。
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将预习过程中需要帮助的内容摘记下来,为探究教学奠定基础。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干红姿.让课堂灵动起来[J].上海教育科研,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