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痴迷于自驾旅行和摄影,经常在阳光明媚的早晨,手握方向盘,副驾位置放着我的摄影包,从家中出门向西,离开闹市,驶上G109国道北京段。永定河从官厅水库奔流而出,直入京西门头沟山峡,一路上穿峰切谷,九曲十八弯,在门头沟区的广阔土地上,形成百里清流,百里画廊。G109国道北京段,是一条贯穿京西门头沟的旅游黄金通道,全线免费通车,途经京西各大风景区,沿线风光山水秀丽,海拔逐渐增高,自然地貌变化多端,沿线周边有大量值得推荐的风景名胜和旅游景点。车轮滚滚,随风飘过视线的,是城市难得一见的青山秀水与乡村僻野。
第一站:京西古道马致远故居
京西之山,统称西山。群山之中,遍藏乌金。元明以来,京城百万人家,皆以石炭为薪。加之这里出产石材,琉璃的烧制更是闻名京城,于是,拉煤运货的驼马成群结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山路石道上来来回回,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京城到西部山区,再远至内蒙、山西的商旅道路。
现在的京西古道,早已没有当年的喧嚣,到处都是破败不堪,那些原本依靠京西古道的村落,也已经基本破败,除了个别,大部分的村落都已经人烟稀少。一条熙熙攘攘的商旅古道就此成为千古历史。那些圆润深陷的“蹄窝”,记载那些古老的故事,将这曾经的繁华深深的,犹如一种铭刻般的,留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第二站:神仙妙境十八潭
十八潭位于门头沟区王平地区安家庄境内,面临永定河,山环水绕,景自天成。群潭背依的清水尖,系北京四大高峰之一。而谷内则溪水奔流,四季不断,层峦迭嶂,峰回水转,逢崖成瀑,遇壑成潭,形成了闻名遐尔的“三瀑六景十八潭”之自然景观。
秋日的十八潭,犹如舞动的炫彩画板,洁白的流云、斑斓的高山,将其婀娜的身姿投射在一潭一潭的碧波之中,蘸满了金黄、火红的树叶悠然的在画板中穿梭。岩石上,两片树叶紧紧地靠在一起,它们的灵魂同身体,紧紧相连。在周遭的环境中,是那样的与众不同。我没有去打扰它们,只是轻轻地、轻轻地,拍了下来。
第三站:小九寨—双龙峡
双龙峡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火村南2,5公里的青山翠谷中,其主体形象概括为:
十里溪流百潭瀑布
千亩杏园万顷林海
青山翠谷世外桃源
苍山如海,峰峦巍峨俊秀,被喻为“京西小九寨”、“百瀑谷”。最高峰老龙窝海拔1646米,形成29米以上的大瀑布两个,几米以下的小瀑布近百个,天河、水潭、绿谷、红岩组成一幅幅靓丽的美景。
第一瀑布至第二瀑布山谷内,沿溪流、山径,藤蔓植物与灌木、乔木纠缠盘结,形成约五公里长的天然植物走廊,荫郁葱茏,号为“藤萝谷”,为双龙峡一大奇观。游人至此恍如人间仙境,世外桃源,无不立觉拔尘脱俗,心清气爽。
流水卷着落叶,一路奔波流淌,将落叶对根浓浓的思念编织成一匹匹锦缎,高高地悬垂在空中。我失神于这一幕幕的深情,任由思绪飘荡在这薄薄的雾气之中,疯狂地弥散开去。
第四站:游荡在爨底下
爨底下村,因为处在明代军事隘口“爨瑞安口”下方,故得此名。它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是一个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保存较好且集中的村庄,因访古热而名声大噪。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是因山西向北京移民至此而建立。
建筑风格既有江南水乡窗、楼、室等细节及局部处理上的风韵,又有北方高宅大院恢弘整体的气势。石墙山路、门楼院落、影壁花墙,仍能看出当年的精工细作,砖雕、石雕、木雕蕴育着古老的民族文化。灰瓦飞檐、石垒的院墙凝重厚实中透着威严,恬淡平和中积淀着深厚的文化,被称为“京西的布达拉宫”。
爨底下经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村内至今仍保留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标语,成为历史的遗存。20世纪80年代处于封闭贫穷状态,大量青年外出求知、安家,村内只剩13户人家,30多人,至此古山村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也正是因经济的衰退,村民无力建造新房的特殊情况,使之保留了古村原始风貌和融于自然的田园环境,这处具有珍贵历史文物价值的古村落,已经成为京西旅游开发价值很高的人文资源。
古村群山环抱,布局随地形高低变化依山而就,在以龙头山为中心的南北中轴线控制下,将76座精巧玲珑的四合院民居,随山势分为上下两层,呈扇形结构,以放射形态灵活延展在有限的基地上,建筑环环相扣严谨和谐,变化有序。村落的整体布置形似“元宝”,气势宏伟。
我喜欢这座小村落,爱它早已斑驳的院墙,颜色虽不再娇艳却犹如陈年美酒般让人沉醉;爱它那逶迤的布局,细微之处总有别具匠心的惊喜等待着你;爱它虽饱经沧桑,却依然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原始风貌。京西的300多座古村落中,爨底下绝对称得上独树一帜,希望在某个飘着清雪的日子里,当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之时,再次来到这里。不知冬季的大雪能否让这里增添几许新的生机?
第五站:北京第一峰灵山
灵山自然风景区距京城122公里,其顶峰海拔2302米,是北京的第一峰。是北京地区唯一的新疆细毛羊、伊犁马、青藏牦牛的天然繁衍养殖场,植被丰富,拥有暖温带植被,又有西伯利亚寒冷地带亲缘植被,是北京郊区避暑纳凉的胜地。
灵山一天之中有四季,往往山下晴空万里,山上一块云彩飞过,立即大雨滂沱;雨收云散,转而又是烈日当空。因此,“六月雪”以及“山下秋雨山上雪,灵山顶上温天白”就不足为奇了。
驱车沿着蜿蜒的盘山道一路向上,气温逐渐地下降,登上之时已感寒风刺骨。日暮的灵山之巅被云海环抱,天空不够通透,没能拍到绚丽的落日,却捕捉了难得一见的云海分割线。
那笔直划过天空的线条,割裂了现实与虚幻、记忆与未来,只留下今天的我,在那朦胧中,将这瞬间定格,让镜头拴牢翩翩舞动的韵律。
第一站:京西古道马致远故居
京西之山,统称西山。群山之中,遍藏乌金。元明以来,京城百万人家,皆以石炭为薪。加之这里出产石材,琉璃的烧制更是闻名京城,于是,拉煤运货的驼马成群结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山路石道上来来回回,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京城到西部山区,再远至内蒙、山西的商旅道路。
现在的京西古道,早已没有当年的喧嚣,到处都是破败不堪,那些原本依靠京西古道的村落,也已经基本破败,除了个别,大部分的村落都已经人烟稀少。一条熙熙攘攘的商旅古道就此成为千古历史。那些圆润深陷的“蹄窝”,记载那些古老的故事,将这曾经的繁华深深的,犹如一种铭刻般的,留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第二站:神仙妙境十八潭
十八潭位于门头沟区王平地区安家庄境内,面临永定河,山环水绕,景自天成。群潭背依的清水尖,系北京四大高峰之一。而谷内则溪水奔流,四季不断,层峦迭嶂,峰回水转,逢崖成瀑,遇壑成潭,形成了闻名遐尔的“三瀑六景十八潭”之自然景观。
秋日的十八潭,犹如舞动的炫彩画板,洁白的流云、斑斓的高山,将其婀娜的身姿投射在一潭一潭的碧波之中,蘸满了金黄、火红的树叶悠然的在画板中穿梭。岩石上,两片树叶紧紧地靠在一起,它们的灵魂同身体,紧紧相连。在周遭的环境中,是那样的与众不同。我没有去打扰它们,只是轻轻地、轻轻地,拍了下来。
第三站:小九寨—双龙峡
双龙峡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火村南2,5公里的青山翠谷中,其主体形象概括为:
十里溪流百潭瀑布
千亩杏园万顷林海
青山翠谷世外桃源
苍山如海,峰峦巍峨俊秀,被喻为“京西小九寨”、“百瀑谷”。最高峰老龙窝海拔1646米,形成29米以上的大瀑布两个,几米以下的小瀑布近百个,天河、水潭、绿谷、红岩组成一幅幅靓丽的美景。
第一瀑布至第二瀑布山谷内,沿溪流、山径,藤蔓植物与灌木、乔木纠缠盘结,形成约五公里长的天然植物走廊,荫郁葱茏,号为“藤萝谷”,为双龙峡一大奇观。游人至此恍如人间仙境,世外桃源,无不立觉拔尘脱俗,心清气爽。
流水卷着落叶,一路奔波流淌,将落叶对根浓浓的思念编织成一匹匹锦缎,高高地悬垂在空中。我失神于这一幕幕的深情,任由思绪飘荡在这薄薄的雾气之中,疯狂地弥散开去。
第四站:游荡在爨底下
爨底下村,因为处在明代军事隘口“爨瑞安口”下方,故得此名。它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是一个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保存较好且集中的村庄,因访古热而名声大噪。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是因山西向北京移民至此而建立。
建筑风格既有江南水乡窗、楼、室等细节及局部处理上的风韵,又有北方高宅大院恢弘整体的气势。石墙山路、门楼院落、影壁花墙,仍能看出当年的精工细作,砖雕、石雕、木雕蕴育着古老的民族文化。灰瓦飞檐、石垒的院墙凝重厚实中透着威严,恬淡平和中积淀着深厚的文化,被称为“京西的布达拉宫”。
爨底下经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村内至今仍保留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标语,成为历史的遗存。20世纪80年代处于封闭贫穷状态,大量青年外出求知、安家,村内只剩13户人家,30多人,至此古山村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也正是因经济的衰退,村民无力建造新房的特殊情况,使之保留了古村原始风貌和融于自然的田园环境,这处具有珍贵历史文物价值的古村落,已经成为京西旅游开发价值很高的人文资源。
古村群山环抱,布局随地形高低变化依山而就,在以龙头山为中心的南北中轴线控制下,将76座精巧玲珑的四合院民居,随山势分为上下两层,呈扇形结构,以放射形态灵活延展在有限的基地上,建筑环环相扣严谨和谐,变化有序。村落的整体布置形似“元宝”,气势宏伟。
我喜欢这座小村落,爱它早已斑驳的院墙,颜色虽不再娇艳却犹如陈年美酒般让人沉醉;爱它那逶迤的布局,细微之处总有别具匠心的惊喜等待着你;爱它虽饱经沧桑,却依然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原始风貌。京西的300多座古村落中,爨底下绝对称得上独树一帜,希望在某个飘着清雪的日子里,当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之时,再次来到这里。不知冬季的大雪能否让这里增添几许新的生机?
第五站:北京第一峰灵山
灵山自然风景区距京城122公里,其顶峰海拔2302米,是北京的第一峰。是北京地区唯一的新疆细毛羊、伊犁马、青藏牦牛的天然繁衍养殖场,植被丰富,拥有暖温带植被,又有西伯利亚寒冷地带亲缘植被,是北京郊区避暑纳凉的胜地。
灵山一天之中有四季,往往山下晴空万里,山上一块云彩飞过,立即大雨滂沱;雨收云散,转而又是烈日当空。因此,“六月雪”以及“山下秋雨山上雪,灵山顶上温天白”就不足为奇了。
驱车沿着蜿蜒的盘山道一路向上,气温逐渐地下降,登上之时已感寒风刺骨。日暮的灵山之巅被云海环抱,天空不够通透,没能拍到绚丽的落日,却捕捉了难得一见的云海分割线。
那笔直划过天空的线条,割裂了现实与虚幻、记忆与未来,只留下今天的我,在那朦胧中,将这瞬间定格,让镜头拴牢翩翩舞动的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