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摄影从胶片摄影开始,虽说经过近百年发展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但是在胶片之前的古典摄影工艺却仍存在着较大的空白区,由于古典摄影工艺的繁琐,使得未能使其在中国较好的全面推广和发展。为了使古典摄影工艺能在中国更好地推广和发展,本文从古典摄影工艺发展史和与现代数码摄影比较等几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古典摄影工艺在中国发展的近况和趋势。
【关键词】:古典;摄影;工艺
古典摄影工艺始于1826年,法国一位工匠将一种沥青融化后涂在金属板上,经暗箱曝光后得到一张街景的照片。1837年
纵观世界摄影史,古典摄影工艺早在19世纪50年代开始,就已经家喻户晓。而在中国,这片广袤天地,鲜有人踏足。世界摄影史早于中国摄影史,而两者发生交集的时候(20世纪初)也就是摄影术在中国被广泛地普及时候,是以胶片摄影为主的现代摄影,胶片摄影之前的许多化学成像方法由于拍摄耗时较长,不易携带,不能随时拍摄等不足之处,并未在中国大范围普及和实践。和西方院校相比,中国本科摄影教育起步较晚,大多数院校开设摄影专业多在2000之后,而那时摄影正逐渐进入数码时代,中国摄影的基础教育也始于数码时代,大多数院校的摄影专业学生的学习都是从接触数码摄影开始;许多专业的摄影教师对于早期摄影发展历史也只是一笔带过;早期摄影图片一而再再而三转印,图像早已模糊不清——造成了后来的人对摄影史的认知有普遍的缺失,产生了很多谬论,割裂了人们对影像认知的继承。
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为摄影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数码相机高度普及,图片信息异常丰富,摄影整体趋势也已毅然决然转向数码技术——准确、快速、高效使摄影成为传播的重要媒介和形式,但是这种以使用为目的的传播,缺乏实践工艺以及机关枪一样的超速步伐,并不能充分体现摄影作为一种艺术门类的主要特征。数码影像时代影像质感缺失,也确实带来一些浮躁与不精致;快速读图时代漠然,人们只关心屏幕上出现了什么,很少有人关注摄影作品是什么。自从影像进入数字时代之后,CCD取代了胶片,计算机取代了放大机,打印取代了印相和放大,明室取代了暗室,图像传播不再依赖于传统介质,拍摄与制作开始剥离,摄影摄影原先的趣味性、艺术性、个性化在减低,创作自由的空间在缩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当代摄影艺术更加强调个体精神的回归。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及摄影爱好者在意识到此之后,一部分摄影者将目光转向更古老的拍摄方式上,努力在其中寻找到一种可以更适合更贴切表达摄影者个人思想及情感的摄影语言。在此背景之下一些艺术摄影师们重新将视线投向了湿版工艺,湿版法在表现形式上的独特性正迎合了个体精神回归的这种需求,以特有的创作方式延伸了摄影艺术的魅力。这些工艺最迷人之处,我想应该是回归摄影本身,让玩家真正关注摄影过程带来的乐趣,不再盲目追求器材。湿版摄影拍摄耗时、过程复杂,效果不确定,但现在它却因为有更多的手工参与、拥有迷人的影调和意想不到的效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摄影者。法国电影理论家、影评人安德烈·巴赞(Andr Bazin,1918)1958)说过:“赋予摄影以特有性格的是技术”, 摄影的实质“不存在于得到的结果中, 而存在于达到这个结果的过程里”。一旦你彻底了解了这种工艺,就能够发现它不管是技术上还是理念上的可能性都极其令人兴奋,且永无止境——这种兴奋远超过数字技术所能提供的。实验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但是要知道,意外往往造就了独特的个人经验。挖掘整理古典湿版摄影工艺,并不是简单的工艺“复兴”,而是在跨越因时间隔绝造成的技艺门槛之后,探寻更多的视觉呈现形式,挖掘古典摄影工艺新的潜力。诚然观念需要创新,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对于中国摄影界来说,湿版摄影与其说古老,不如说是一项全新的手工技艺,已经成为一些艺术家探索一种影像可能性的方法。
从几千年的艺术史发展来看,艺术并非如生物物种那样一路进化,适者生存;相反,手工技艺在高科技时代不仅得以正常延续,而且还具备着超越进化论观念的特殊价值。从保持摄影纯粹性的意义上来说不论数字摄影技术如何演变、进步,传统技艺总会在发展中保持自身独特的地位。而关于古典工艺在今天运用(用传统工艺手段表达现代视觉艺术的观点和概念,以现代创新意识对古典工艺进行重新诠释)的这个话题,只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法得出一个完整确切的结论,我们期待着答案在时间的检验中逐步浮现。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斯多佛·詹姆士:《美国摄影图片制作工艺专业教程》
[2] 邸晋军:《追寻消逝的灵光》
[3]《Alternative Processes》
【关键词】:古典;摄影;工艺
古典摄影工艺始于1826年,法国一位工匠将一种沥青融化后涂在金属板上,经暗箱曝光后得到一张街景的照片。1837年
纵观世界摄影史,古典摄影工艺早在19世纪50年代开始,就已经家喻户晓。而在中国,这片广袤天地,鲜有人踏足。世界摄影史早于中国摄影史,而两者发生交集的时候(20世纪初)也就是摄影术在中国被广泛地普及时候,是以胶片摄影为主的现代摄影,胶片摄影之前的许多化学成像方法由于拍摄耗时较长,不易携带,不能随时拍摄等不足之处,并未在中国大范围普及和实践。和西方院校相比,中国本科摄影教育起步较晚,大多数院校开设摄影专业多在2000之后,而那时摄影正逐渐进入数码时代,中国摄影的基础教育也始于数码时代,大多数院校的摄影专业学生的学习都是从接触数码摄影开始;许多专业的摄影教师对于早期摄影发展历史也只是一笔带过;早期摄影图片一而再再而三转印,图像早已模糊不清——造成了后来的人对摄影史的认知有普遍的缺失,产生了很多谬论,割裂了人们对影像认知的继承。
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为摄影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数码相机高度普及,图片信息异常丰富,摄影整体趋势也已毅然决然转向数码技术——准确、快速、高效使摄影成为传播的重要媒介和形式,但是这种以使用为目的的传播,缺乏实践工艺以及机关枪一样的超速步伐,并不能充分体现摄影作为一种艺术门类的主要特征。数码影像时代影像质感缺失,也确实带来一些浮躁与不精致;快速读图时代漠然,人们只关心屏幕上出现了什么,很少有人关注摄影作品是什么。自从影像进入数字时代之后,CCD取代了胶片,计算机取代了放大机,打印取代了印相和放大,明室取代了暗室,图像传播不再依赖于传统介质,拍摄与制作开始剥离,摄影摄影原先的趣味性、艺术性、个性化在减低,创作自由的空间在缩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当代摄影艺术更加强调个体精神的回归。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及摄影爱好者在意识到此之后,一部分摄影者将目光转向更古老的拍摄方式上,努力在其中寻找到一种可以更适合更贴切表达摄影者个人思想及情感的摄影语言。在此背景之下一些艺术摄影师们重新将视线投向了湿版工艺,湿版法在表现形式上的独特性正迎合了个体精神回归的这种需求,以特有的创作方式延伸了摄影艺术的魅力。这些工艺最迷人之处,我想应该是回归摄影本身,让玩家真正关注摄影过程带来的乐趣,不再盲目追求器材。湿版摄影拍摄耗时、过程复杂,效果不确定,但现在它却因为有更多的手工参与、拥有迷人的影调和意想不到的效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摄影者。法国电影理论家、影评人安德烈·巴赞(Andr Bazin,1918)1958)说过:“赋予摄影以特有性格的是技术”, 摄影的实质“不存在于得到的结果中, 而存在于达到这个结果的过程里”。一旦你彻底了解了这种工艺,就能够发现它不管是技术上还是理念上的可能性都极其令人兴奋,且永无止境——这种兴奋远超过数字技术所能提供的。实验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但是要知道,意外往往造就了独特的个人经验。挖掘整理古典湿版摄影工艺,并不是简单的工艺“复兴”,而是在跨越因时间隔绝造成的技艺门槛之后,探寻更多的视觉呈现形式,挖掘古典摄影工艺新的潜力。诚然观念需要创新,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对于中国摄影界来说,湿版摄影与其说古老,不如说是一项全新的手工技艺,已经成为一些艺术家探索一种影像可能性的方法。
从几千年的艺术史发展来看,艺术并非如生物物种那样一路进化,适者生存;相反,手工技艺在高科技时代不仅得以正常延续,而且还具备着超越进化论观念的特殊价值。从保持摄影纯粹性的意义上来说不论数字摄影技术如何演变、进步,传统技艺总会在发展中保持自身独特的地位。而关于古典工艺在今天运用(用传统工艺手段表达现代视觉艺术的观点和概念,以现代创新意识对古典工艺进行重新诠释)的这个话题,只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法得出一个完整确切的结论,我们期待着答案在时间的检验中逐步浮现。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斯多佛·詹姆士:《美国摄影图片制作工艺专业教程》
[2] 邸晋军:《追寻消逝的灵光》
[3]《Alternative Proces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