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已知瘤型麻风由于麻风杆菌的血行播散致使全身皮肤广泛受累.然而某些部位的皮肤,如腹股沟、腋、会阴及背部腰骶区的狭窄横断带已报告为麻风皮损的免疫区.其原因是由于这些部位的温度相对较高.有人指出麻风杆菌明显偏爱身体较冷的部位.然而,近来在一些研究中对麻风免疫区的概念产生了怀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已知瘤型麻风由于麻风杆菌的血行播散致使全身皮肤广泛受累.然而某些部位的皮肤,如腹股沟、腋、会阴及背部腰骶区的狭窄横断带已报告为麻风皮损的免疫区.其原因是由于这些部位的温度相对较高.有人指出麻风杆菌明显偏爱身体较冷的部位.然而,近来在一些研究中对麻风免疫区的概念产生了怀疑.
其他文献
作者用左旋咪唑每日内服150毫克,每周连续2天,共6周,治疗了两组住院瘤型麻风患者。组1由20例患者组成,疗前均已接受不同时期的特异抗麻风治疗(利福平6周和长期氨苯砜治疗),在整个左旋咪唑治疗期间,继续原抗麻风药物治疗。该组一半患者予以左旋咪唑,另一半患者予以安慰剂。组2亦由20例患者组成,为新入院而未曾接受任何特异抗麻风治疗的瘤型病人,均予以左旋咪唑而不予抗麻风药物治疗。
作者在冲绳岛麻风患者趋向减少时,进行了一些流行病学现象的研究.该岛1967年麻风发病率为0.181‰,而1980年降至0.017‰.
实际上,麻风在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能看到.按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全世界共有约1100万以上的麻风病人.但其中仅200万人采用了现代抗麻风药治疗.第十届国际麻风会议的决议中指出,文献中关于麻风在大多数国家的分布,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分布资料是不可靠的、偏低的.如世界卫生组织曾把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列为麻风非流行区.作者在也门大量居民检查和门诊治疗条件下登记了1073名麻风病人(1968~1974年间),推测
患者,56岁,女性.右颊部起一脓疱,破溃,而后逐渐形成肿胀、发红、结痂性病变,累及右颊大部,已10个多月.不伴其他症状.一般健康状况良好.在发生脓疱前几周曾被松枝刺伤.检查:右颊可见65cm大的明显红斑、结痂和表浅侵蚀性斑块,上有一些丘疹性损害.
作者为了详细探讨新普鲁色林的效果,采取双盲试验,对70例斑秃进行了疗效观察.以头部有黄豆大至小儿拳头大的脱毛部位3处以下的斑秃患者作为对象,年龄16~64岁.使用药剂:(1)新普鲁色林(NS)注射液.每安瓿中含有新普鲁色林3000单位,赋形剂:羧甲基纤维素钠1mg,氨基乙磺酸16mg.
蕈样肉芽肿(MF)侵犯中枢神经系统(CNS),极为少见且诊断、治疗困难.本文报导1例治疗成功.患者男性,58岁.3年前出现皮肤损害,据临床特点和显微镜下有Pautrier氏小脓肿的典型皮肤改变而诊断为MF.无皮肤外损害.局部用氮芥治疗直至6个月前入院时.体检见脸、手、下肢和阴茎部位有较多的散在性斑块,两侧腹股沟淋巴腺肿大,肝脾未触及,神经系统检查正常.
众所周知水疱是皮肤对药物反应的一种表现。严重湿疹样或荨麻疹样药疹可变成大疱。引起光敏的药如萘啶酸可发生水疱。公认的药物诱发的综合征如多形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性松解和皮肤卟啉症均有特征性的大疱。固定性药疹也可产生水疱。发生大疱的另一值得注意的原因是药物引起的昏迷,常在外伤部位发生表皮下大疱。过量的巴比妥酸盐类、美散痛、眠尔通、丙咪嗪、硝基安定及导眠能等,均曾与昏迷的病人产生大疱的原因有关。
作者报告了一例典型的斑状淀粉样变病,电镜观察到胶原岛有片状细丝变性.患者女性,62岁,上背和腹部有褐色斑,膝和肘部有粗糙而界限不清的弥漫性色素沉着斑,瘙痒,病程7年.取膝部皮损活检.光镜下所见为典型的斑状淀粉样变病,淀粉样小岛聚集在真皮乳头和散布在网状真皮上部,电镜下它们由直而无分枝的淀粉样细丝组成,直径6~10nm.
激光治疗皮肤病是利用皮肤组织选择性地吸收激光不同波长的破坏作用和低能量激光在再生过程中的刺激效应。氩激光的辐射能量主要为血红蛋白吸收,使血管壁发生形态学的改变和血栓形成。因此,用于治疗先天性血管痣疗效较好。鲜红斑痣在治疗后,有60~70%得到很好的疗效,皮损可明显或完全消退而无明显疤痕形成。有13%的患者出现疤痕,特别是上唇常形成癜痕瘤。老年的深色血管痣有很好疗效。治疗后组织学检查显示,表皮和真皮
白癜风为一常见病,它的主要表现是皮肤上出现色素脱失区.病因尚不清楚.关于白癜风失去黑素细胞的学说有三种:1.由于释放出某种化学因子破坏了黑素细胞,2.黑素细胞受一种不甚清楚的机制作用而自身破坏,3.白癜风是一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反应直接作用于黑素细胞使之破坏.认为白癜风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理由有以下几点:1.自身免疫病人发生白癜风较一般人增高10~1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