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实现了年均9.8%的经济发展速度,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3。然而,在经济形势整体向好的同时,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日显突出。特别是1998年和2008年发生的社会总需求不足、部分产能过剩和通货紧缩趋势,其直接原因是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深层问题则在于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缺陷:一是过度依靠出口。易受外部因素冲击:二是国内消费需求增长滞后,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三是制造业产品供给过剩与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不足并存。解决以上问题,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的状况,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尤其是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发展方式转变及相应的结构调整和改革深化,是我国经济正在经历的一次深刻转型。2010年初。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当前,应在继续巩同经济总体同升向好趋势的同时。抓住有利时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增强应对国际经济金融复杂局面能力的需要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是事关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是一个“缓慢复苏的世界经济”。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使我国经济调整和转型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是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加大了我国经济减速压力,也增强了我国经济调整和转型的动力:二是绿色能源革命使我国科技发展面I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也扩大了我国在绿色经济领域的市场空间:三是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回归实业将挤压我国产品的市场空间,也充实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四是我国国际地位提升有利于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将面临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和责任的压力。世界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国际经济环境将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将明显增强,推进新一轮经济调整和转型,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增强我国发展主动权的需要,也是促进全球经济平衡,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实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要求。
(二)调整经济结构的需要
中国经济实现30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结构化问题导致的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与不可持续问题日益突出。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和消费之间的关系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高,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服务业发展滞后,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以上问题,部分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部分源于中国的资源禀赋和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部分在于体制机制不适应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是未来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提高产业梯次转移质量和效益的需要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加快,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步入新阶段。这种形势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然而,在现代产业链中,研发、生产、流通环节的附加值曲线呈现两端高而中间低的形态。研发、流通环节的附加值远远高于生产环节,大体呈“V”形,称为“微笑曲线”。目前,跨国公司掌握的研发环节和流通环节,投入的主要是信息、技术、品牌、管理等知识密集要素,具有不可替代性,跨国公司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我国缺少核心技术的大多数企业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主要从事制造加工环节的生产,所需的主要要素是土地、厂房、设备、能源等物化成本和简单劳动,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较多,企业能够获得的利润空间极其有限。产业承接质量和效益不高。提高产业梯次转移水平是提高中国经济发展整体能力的重要着力点。
(四)钱行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需要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饯行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决定了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不仅要求始终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而且要求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符合不同发展阶段和广大人民的新要求。这包括经济发展方式要体现发展内容的全面性,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要体现发展过程的均衡性和发展成果分配的公平性,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以及不同社会群体间收入分配的差距:要体现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可持续性,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仅满足当代人生活和发展的需要,而且能够造福于子孙后代。这些都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注重数量和速度的粗放型发展转向注重效益和质量的集约型发展。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
(一)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加快推进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从而谋取经济长远发展的主动权。在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上,除加大国家投入外,调动企业研发积极性至关重要。在政策上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开发,在产业化方面给予企业必要的政策支持,在新产品的市场化推广上给予有效的帮助。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重视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质量和标准建设,培育自主品牌,争创国际竞争新优势。
(二)有力提升经济结构调整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机遇和挑战,全面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一是着力增强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发挥消费对优化投资结构的引导作用。更加注重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合理性,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二是推进城镇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开拓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的新空间。在城镇化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三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向国际分工价值链高端移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瞄准国际科技和产业前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重点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打破市场分割,探索建立有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尤其是在金融业开放、技术研发投入方式、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信息服务政策支持、商务服务的国际融合机制等方面取得大的突破。大力促进东部大城市率先进行经济转型,加快建设若干个具有金融服务功能、技术创新功能、商贸商务功能、信息支撑功能的大城市,带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发展与功能提升,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四)优化配置金融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为使金融体系的运行更有效地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是在金融配置资源过程中,紧紧围绕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财税、产业等相关政策紧密配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切实加强政策指导,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源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向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效率提升倾斜。二是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控,从严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消耗型的企业和项目的融资支持,促进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提升经济发展整体实力提供有力金融支持。三是推动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继续完善公司治理,加强经营管理、风险控制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发展面向农村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加快金融市场创新发展,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发展直接融资,优化融资结构。
(五)充分发挥人才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为应对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形势,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加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实现人才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坚持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围绕经济发展现实需要,出台人才向经济建设一线流动的引导政策:加快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不同领域人才的合理流动;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人才资源转化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优势。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的状况,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尤其是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发展方式转变及相应的结构调整和改革深化,是我国经济正在经历的一次深刻转型。2010年初。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当前,应在继续巩同经济总体同升向好趋势的同时。抓住有利时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增强应对国际经济金融复杂局面能力的需要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是事关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是一个“缓慢复苏的世界经济”。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使我国经济调整和转型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是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加大了我国经济减速压力,也增强了我国经济调整和转型的动力:二是绿色能源革命使我国科技发展面I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也扩大了我国在绿色经济领域的市场空间:三是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回归实业将挤压我国产品的市场空间,也充实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四是我国国际地位提升有利于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将面临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和责任的压力。世界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国际经济环境将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将明显增强,推进新一轮经济调整和转型,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增强我国发展主动权的需要,也是促进全球经济平衡,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实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要求。
(二)调整经济结构的需要
中国经济实现30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结构化问题导致的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与不可持续问题日益突出。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和消费之间的关系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高,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服务业发展滞后,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以上问题,部分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部分源于中国的资源禀赋和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部分在于体制机制不适应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是未来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提高产业梯次转移质量和效益的需要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加快,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步入新阶段。这种形势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然而,在现代产业链中,研发、生产、流通环节的附加值曲线呈现两端高而中间低的形态。研发、流通环节的附加值远远高于生产环节,大体呈“V”形,称为“微笑曲线”。目前,跨国公司掌握的研发环节和流通环节,投入的主要是信息、技术、品牌、管理等知识密集要素,具有不可替代性,跨国公司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我国缺少核心技术的大多数企业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主要从事制造加工环节的生产,所需的主要要素是土地、厂房、设备、能源等物化成本和简单劳动,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较多,企业能够获得的利润空间极其有限。产业承接质量和效益不高。提高产业梯次转移水平是提高中国经济发展整体能力的重要着力点。
(四)钱行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需要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饯行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决定了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不仅要求始终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而且要求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符合不同发展阶段和广大人民的新要求。这包括经济发展方式要体现发展内容的全面性,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要体现发展过程的均衡性和发展成果分配的公平性,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以及不同社会群体间收入分配的差距:要体现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可持续性,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仅满足当代人生活和发展的需要,而且能够造福于子孙后代。这些都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注重数量和速度的粗放型发展转向注重效益和质量的集约型发展。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
(一)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加快推进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从而谋取经济长远发展的主动权。在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上,除加大国家投入外,调动企业研发积极性至关重要。在政策上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开发,在产业化方面给予企业必要的政策支持,在新产品的市场化推广上给予有效的帮助。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重视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质量和标准建设,培育自主品牌,争创国际竞争新优势。
(二)有力提升经济结构调整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机遇和挑战,全面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一是着力增强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发挥消费对优化投资结构的引导作用。更加注重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合理性,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二是推进城镇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开拓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的新空间。在城镇化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三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向国际分工价值链高端移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瞄准国际科技和产业前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重点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打破市场分割,探索建立有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尤其是在金融业开放、技术研发投入方式、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信息服务政策支持、商务服务的国际融合机制等方面取得大的突破。大力促进东部大城市率先进行经济转型,加快建设若干个具有金融服务功能、技术创新功能、商贸商务功能、信息支撑功能的大城市,带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发展与功能提升,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四)优化配置金融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为使金融体系的运行更有效地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是在金融配置资源过程中,紧紧围绕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财税、产业等相关政策紧密配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切实加强政策指导,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源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向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效率提升倾斜。二是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控,从严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消耗型的企业和项目的融资支持,促进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提升经济发展整体实力提供有力金融支持。三是推动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继续完善公司治理,加强经营管理、风险控制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发展面向农村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加快金融市场创新发展,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发展直接融资,优化融资结构。
(五)充分发挥人才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为应对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形势,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加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实现人才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坚持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围绕经济发展现实需要,出台人才向经济建设一线流动的引导政策:加快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不同领域人才的合理流动;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人才资源转化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优势。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