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环境体现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总体水平。建立一套全面、客观、准确的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一方面要参考国内外的指标体系与模式,吸收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要考虑我国的实际国情和各区域间统计指标的差异。指标选择过程中,要遵循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并行、系统性与开放性结合、代表性和可比性同步等原则。科技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可以从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技术扩散和科技创新环境四个方面来构建。
【关键词】:科技创新 体系 山东省 研究
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发展出现了十分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在世界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中,区域经济的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鲜明区域特点的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对当地乃至全球经济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随着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创新已成为区域科技与经济竞争成败的分水岭,成为区域发展的原动力,成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区域发展的根基所在。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已日益成为该地区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增强政府区域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一、山东省科技创新体系现状分析
对山东省科技创新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的思路是,基于创新体系的要素构成及要素的结构关系,从创新主体、创新活动和创新环境三个层面考察创新体系状况。从优势和劣势把创新主体包括科技人才及优势学科梯队、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科技基地;创新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环境包括科技条件与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型中介机构、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政策、创新管理及创新发展等进行分析。
(一)山东省科技创新的优势分析
1. 创新主体内部环境进一步改善。通过对科技资源的整合、优化,我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以科技服务机构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新主体内部环境进一步改善,主体间良性互动的创新机制正在形成。现今,全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共建国家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6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69个。10万元以上的各类大型科学仪器设备3000多台(套),初步建立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同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2008年全省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74 家,其中国家级44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1家,其中国家级4家;国家863产业化基地1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874家,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2. 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10年以来,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额以年均28. 3%的速度增长, 2012年达到195.14亿元,企业的R&D经费支出额年均增长30.2% ,成为带动全省研发投入增长的主要力量;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2012年科技活动人员总量达27. 42万人,两院院士达到33人,形成了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科研团队;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2012-2014年规模以上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平均值为39% ,低于全国50%的平均水平, 2012年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28835件和10743件,数量居全国前列。
3. 技术创新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85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2.5% ,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技术创新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传统产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033.35亿元,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40% , 80%以上的机械、服装、化工、建材、造纸企业采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或监控技术。
(二)山东省科技创新的劣势分析
1. 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据来自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主编的《2010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山东省企业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在全国位于第6名。中小企业自身的科研开发能力较为薄弱,自主开发能力不强,缺乏原始创新能力,产品更新换代慢、档次低,高技术、高技术附加值的产品比重小,众多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必要的技术支持。
2. 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尚待加强,观念有待更新。除企业外,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其他创新主体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真正面向市场,而是把政府当作经营对象,面向政府争取资金和项目,尚未基于市场建立创新目标。高新技术及产业化步伐缓慢。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比重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储备不足。四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待于从根本上解决。全省每年取得众多的科技成果和专利中,真正有重大突破的不多,能够产业化的更少。山东省的专利授权量中,最能体现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仅占2%。
3. 公益性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仍显突出。经过几轮改革,目前山东省公益类科技队伍近1万人。但是,由于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公益类研究机构难以有效地开展研究开发活动,骨干人员特别是青年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农业、卫生与健康、资源与环境、标准等领域的公益性研究都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全社会科技投入特别是政府投入不足,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省科技风险投资、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等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还没有建成。山东省科技投入与先进省市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均有很大差距。研究与开发经费(R&D)占GDP的比重,反映了知识创新投入水平,据世界银行的数据,该指标目前中等收入国家为1.5% ,高收入国家为2.2%。目前全国平均为1.34% ,北京达5.55% ,陕西2. 52% ,上海2.28% ,天津、江苏、浙江分别达1.96%、1.47%和1.22% ,而山东只有1. 05%。
4. 科技资源分布不合理,地区、产业和部门之间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创新体系各主体之间尚未形成良性互动,科技资源部门分割、缺乏市场拉动和创新激励机制不足等因素并存,创新体系还没有处于激活状态。在我省人才体系中,高层次人才匮乏;人才布局和结构不合理,非国有单位人才比例偏低;人才流失严重,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出省200余人。全省每万人中科技活动人员28人,列全国第9位,每万人中科学家工程师17.5人,居全国第28位。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带头人不足1500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0.06%。 二、山东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制约因素分析
在看到优势的同时,也应看到山东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所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制约我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主要因素有:
(一)内部激励制约机制不完善
因为技术研发与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直接影响当期的企业赢利状况, 许多决策者在发展创新战略时都存在着保守心理, 由于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 加上研发成果的不确定性, 导致企业投资者在投入资金时犹豫不决。当前,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其激励机制大都软弱无力,其表现是奖励的力度不够,达不到应给予的激励水平。特别是物质奖励太少,不足以酬劳创新者所付出的智慧和劳动,起不到激励作用。
(二)融资渠道不畅
近年来,融资渠道不畅的问题已经引起各界的关注,也采取了不少解决方法,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个问题目前仍然是制约科技创新发展遇到的“瓶颈”。其主要表现是:
一是融资难。目前,就济南市亿元以上规模的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只有2家,过亿元的投资担保机构仅7家,融资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机制不完善、不灵活,与银行合作能力较差,担保资金少,作用不明显。随着国家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银行普遍推行贷款项目经理制、贷款员责任制等,银行开始关注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增值性。由于高科技企业经营风险高于传统企业,难以得到银行贷款,仅靠民间融资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这导致科技型企业的筹资能力不强,无法吸引投资商的注意力。这也成为制约山东省企业不能发展壮大的因素。
二是民间投资尚未完全启动。相对而言,我国民间资本已经比较丰富,目前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存在诸多限制,甚至一些外资企业可以进入的行业,也不允许民间投资进入。在一些垄断和半垄断行业,如电力、铁路、公路、邮政、电信和市政设施等行业,不仅企业难以进入,就是非本行业的国有企业也难以进入。民间投资的尚未完全启动,极大地缩小了企业投资与发展的空间。
三是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二板市场”尚未启动。风险投资无疑是适合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特点的融资渠道,被西方国家的实践证明是适合高新技术产业特点的重要融资渠道之一,但受我国体制、法规不健全以及风险资本退出机制的不完善等的制约,成立的一些风险投资公司也难以真正按风险投资机制运作。此外,在整顿金融秩序的同时,没有制定出在加强监管的条件下,鼓励和允许管理规范、经营良好的民间金融机构开展融资活动。
(三)企业政策法规的不完善
政策法规的不健全、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的良性发展:
一是国家扶持政策一直向国有企业倾斜。这种政策尽管在近年有所改变,但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特别是国家在现阶段仍然在大规模地实行对国有企业的优惠政策,由于区域内的中小企业一般都是非国有企业,自然就享受不到这些优惠政策。从已经出台的有关政策分析,目前政策主要是扶持那些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对于其他企业的技术创新关注得不够。
二是企业面临的孵化器问题。从目前的运行模式来看,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多数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绝大部分孵化器的收入来自房租或者是拨款,好的孵化器也只能做到收支平衡,特别是孵化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政策与投资支持,自身还未具备持续发展能力。如果政府的扶持一旦取消,孵化器的发展将难以为继。在管理体制上,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基本沿袭了过去的模式,随着场地不断扩大,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难以及时响应孵化企业多样化、深层次的服务需求。
三是中介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资本市场不够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要求具备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中介服务机构,但是服务机构还不够全面,服务水平和服务层次还比较低,仅限于会计、法律服务等方面,而金融、咨询等服务机构还相对欠缺。资本市场发展不够完善,提供担保、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的公司和机构相对较少,并且现有的公司和机构以政府投资设立的为主,市场化运作能力较低,企业基本上无法获得资金支持。资本市场不够完善,制约了自主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四)产权结构不合理,科技资源分散配置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彻底,难以摆脱靠国家政策扶持、靠优惠措施、靠项目投放等依赖心理, 在这种依赖心理的支配下, 企业不可能主动地制定自主创新的制度和激励机制, 企业自主创新自然就缺乏制度和机制上的保证。目前, 我省科技资源配置尚未打破部门分割、行业分割和条块分割的限制, 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平台经济、科技两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各自推动科技进步, 产业技术进步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技术, 关键领域、重要行业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没有建立城市技术创新体系, 导致了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与科技相互脱节,造成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高等院校科研优势明显,企业研发能力较弱,近三分之二的发明专利掌握在高校手中。
三、优化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环境的路径分析
通过区域技术创新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关系到山东省经济和社会的安全,关系到山东省提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省情,决定了山东省必须依靠区域技术创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紧密结合,统筹安排,协调推进。
(一)改革创新科技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第一,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实现科技力量的合理布局。要打破部门、行业界限,实现科技资源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优化重组,政、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科技资源的运营效率。第二,加强分类指导。对基础性和公益类科技机构,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对技术开发和服务类科技机构,应逐步转化为科技型企业。第三,根据需要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研究室和工程研究中心,进行前瞻性、关键性项目研究和开发,为突破资源环境约束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和保障。第四,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技运营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技术信息、人才市场及其运行机制,建立有效的平等、开放、竞争、激励的人才管理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同时,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举,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逐步形成由科学研究、科技开发、中介技术服务、科技管理、科技企业等组成的科技运行体制。 (二)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具有山东特色的“三大体系”建设。一是以高等院校和重点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以搭建科技基础条件大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保障,以建设10个省级以上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为载体,构建研究开发体系,形成源头创新网络;二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建设扶持一批省级和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创业服务中心,形成由企业技术开发机构、产业集群创新服务平台组成的技术创新网络;三是以技术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体的科技中介推广体系。组成区域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网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建设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市场机制对全社会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山东省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三)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要造就一支具有“金字塔”式的合理比例结构的高素质、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一是建立综合型人才培养和造就机制。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造就人才,营造条件吸引省内外、国内外专门人才,组建专家咨询队伍和人才库。二是搭建人才舒展才能的事业舞台。不论是自身培养的人才,还是引进的优秀人才,都要给其创造良好的事业氛围,使之有广阔的舞台建功立业,通过事业留住人才;同时,建立富有激励性的报酬体系,努力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测评人才的绩效,充分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建立促进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投入不足是影响我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资金有限, 政府投入也不足。2008年我省R&D占GDP的比例只有1.05,在全国排第12位,有关研究表明,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 R&D投入存在一个快速的提升,政府投入对全社会R&D投入强度(即R&D占GDP的比例)起着重要的带动和引导作用。当前,加大政府在R&D经费中的份额,以财政科技投入带动全社会R&D投入,将是改变我省R&D投入水平低,推动我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好的机遇期。我省必须抓住有利时机,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出发,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必须建立和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为科技自主创新提供可靠财力支撑。此外,必须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政府、金融等部门积极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政府相关部门设立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资金以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应重点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此外还要不断探索创新金融工具、金融产品,切实加大对环境保护和区域技术创新的投入。
(五)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
政府是创新发展的战略规划者、推动者和服务者,在营造创新环境,积聚创新要素、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通过优化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大力营造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积极为广大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共性技术保障和平台支撑,引导和促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发展。
一是规范和完善市场体系,特别是要破除地方保护主义,维护市场竞争的有序性。为此,国家应通过制定有关法规并进行有力的监督管理,避免企业间出现的不正常的恶性竞争,创造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是加快建立自主创新政策的保障体系。制定、完善并出台积极引导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及与之相关的配套实施细则。必须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由于以引进技术为主来取得自主创新,其成本通常要低于研发技术的成本,企业可以发挥后发优势,跨越某些技术的发展阶段,直接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是要大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不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同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增强企业的技术和市场开发能力。通过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为结构调整提供支撑,为增强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撑,为摆脱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提供支撑。
四、提升地方政府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融资方式,完善金融服务,缓解资金紧缺问题
按照目前银行通行的贷款模式,企业只有通过自身的资产抵押获得贷款,而它们通常没有多少资产可供抵押。因此,缓解企业资金紧缺问题,重点应当是从创新融资方式和完善企业信用担保机制着手。
1.创新融资方式,改进和加强金融服务。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一方面,在国有商业银行设立专门的企业贷款部门,引导金融机构向企业放款。开发企业在各个金融服务领域的需求,满足不同层次企业的金融服务需要。银行要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制定内部激励与处罚机制,减少对企业申请贷款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加大基层行、信贷人员的贷款权限和责任,允许基层行在核定的额度内自主审查发放贷款。建立适合企业的授信体制、授信政策和授信程序,对有市场、信誉好、效益高的企业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另一方面活跃民间资本,规范民间融资。相比金融机构,民间借贷手续简便,操作灵活,方便快捷,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融资方式,对借贷双方都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风险隐患,需要政府规范,使其成为企业融资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完善企业信用担保机制。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状况。主要采取以下的措施:
一是严格审核,慎重担保。在制定信用担保方案时,制定了“五个严格”,即:严格准入条件、严格资金管理、严格操作程序、严格收费标准、严格代位补偿。做到积极稳妥,慎重担保。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积极支持符合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的企业发展。以企业经济效益为基础。对A级以上企业优先给以扶持,其反担保采用信用担保方式。对B级以下企业,根据企业发展前景及是否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导向,据情给以扶持,其反担保采取不动产抵押方式。 二是银企配合,共防风险。信用担保是高风险行业,担保机构不能成为信用风险的“集合体”,损失赔偿的“归结地”,必须采取严格措施,识别、防范、控制和分散风险。我们建立了“五项制度”,即:信用评价制度、运行监测制度、分级代偿制度、工作责任制度、代位追偿制度。
三是配套服务,促进发展。扶持和促进企业发展,不仅要解决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社会服务环境。为此,山东省政府配合担保业务的开展,帮助企业进行改制方案设计和提供资产评估服务。
(二)优化发展软环境
近几年,我省在促进科技创新发展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技术创新的发展的重视程度高于部分地区,但是地区间市场环境等“软环境”的差异对融资和经营发展影响较大。在“政策扶持”和“市场支持”方面,后者才是解决融资问题和促进其持续发展的长久之策。所以,促进企业发展,山东省政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完善软环境:
一是突出主体地位,完善技术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投入主体、研发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作用,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科研单位、重点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省、市等重大专项,力争取得一批自主创新成果。重点在汽车、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新能源、生物技术等领域,着力突破一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提升技术创新和集成能力,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企业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大公司合作,共建博士后工作站、产学研基地和研发实验室步伐加快。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并形成一批专业技术研发协作平台。
二是培育科技企业,完善创业服务平台。以培养和孵化科技型企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新兴产业为目标,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调节、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促进发展与规范运作有机结合,推动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三是发挥比较优势,完善合作转化平台。以吸纳高层次人才、转化高技术成果为重点,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合作与交流。通过县(市)区与院(校)共建特色产业园等合作形式,不断增强县区创新能力。以联盟合作形式,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一批创新服务支持平台。加快推进山东信息通信研究院、山东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高性能计算中心、量子技术研究院等重大源头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在省设立分支机构,努力打造大型公共开放平台。
四是整合基础资源,完善资源共享平台。为高效利用区域创新基础资源,按照“资源共享、市场配置、集约利用”的原则,加快构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数据与科技文献共享和制造业信息化、综合技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目前,利用档案数据库,对分散在驻济高校、科研机构、行业部门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展开分类登记和分析测试,初步形成协作共用网络。由企业、中介机构联合投资组建的制造业信息化综合技术服务平台,面向区域制造业企业,开展了网络化制造、软件代理等技术服务和管理咨询,科技创新基础资源的利用效率逐步提高。
五是推动产业发展,打造创新载体平台。坚持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发展,着力建设以科技园区、产业基地为主体的产业创新载体平台。目前我省企业的高科技项目已相继落地,今后应继续依托载体平台,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等6个国家试点示范工程项目、20多项“863”计划以及一批国家、省、市科技项目,推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的传统产业提升
(三)夯实创新的人才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与国际型大公司相比还处于劣势,参与人才面对面的竞争比较困难,加之人才市场价格有被日益抬高的趋势。使得企业在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方面存在先天不足。所以,如何通过激励留住现有人才,通过培训、提高就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首先,企业重点应当从待遇、事业、情感等方面留住人才,克服企业管理、技术等高素质人才流失问题。其次,采取有效的人才培训方式,打造学习型企业。企业可重点与高等院校合作培训在职员工的管理能力,可以通过鼓励或强制规定职工参加国家职业鉴定,以及组织项目集体攻关组进行技术交流和提高等方式,提高就业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对于发展情况较差的集体企业和股份合作公司等企业采取聘请兼职人员的方式,解决高素质人才缺乏的问题。
(四)健全科技创新的机制
1. 建立有效的宏观协调机制。打破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军民之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格局,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业等各类科技力量的积极性,形成协调一致、分工合作和紧密联系的良性机制。
2. 鼓励企业申请进出口自营权,外贸部门要简化申请手
【关键词】:科技创新 体系 山东省 研究
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发展出现了十分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在世界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中,区域经济的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鲜明区域特点的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对当地乃至全球经济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随着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创新已成为区域科技与经济竞争成败的分水岭,成为区域发展的原动力,成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区域发展的根基所在。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已日益成为该地区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增强政府区域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一、山东省科技创新体系现状分析
对山东省科技创新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的思路是,基于创新体系的要素构成及要素的结构关系,从创新主体、创新活动和创新环境三个层面考察创新体系状况。从优势和劣势把创新主体包括科技人才及优势学科梯队、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科技基地;创新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环境包括科技条件与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型中介机构、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政策、创新管理及创新发展等进行分析。
(一)山东省科技创新的优势分析
1. 创新主体内部环境进一步改善。通过对科技资源的整合、优化,我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以科技服务机构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新主体内部环境进一步改善,主体间良性互动的创新机制正在形成。现今,全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共建国家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6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69个。10万元以上的各类大型科学仪器设备3000多台(套),初步建立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同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2008年全省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74 家,其中国家级44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1家,其中国家级4家;国家863产业化基地1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874家,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2. 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10年以来,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额以年均28. 3%的速度增长, 2012年达到195.14亿元,企业的R&D经费支出额年均增长30.2% ,成为带动全省研发投入增长的主要力量;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2012年科技活动人员总量达27. 42万人,两院院士达到33人,形成了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科研团队;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2012-2014年规模以上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平均值为39% ,低于全国50%的平均水平, 2012年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28835件和10743件,数量居全国前列。
3. 技术创新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85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2.5% ,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技术创新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传统产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033.35亿元,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40% , 80%以上的机械、服装、化工、建材、造纸企业采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或监控技术。
(二)山东省科技创新的劣势分析
1. 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据来自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主编的《2010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山东省企业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在全国位于第6名。中小企业自身的科研开发能力较为薄弱,自主开发能力不强,缺乏原始创新能力,产品更新换代慢、档次低,高技术、高技术附加值的产品比重小,众多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必要的技术支持。
2. 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尚待加强,观念有待更新。除企业外,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其他创新主体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真正面向市场,而是把政府当作经营对象,面向政府争取资金和项目,尚未基于市场建立创新目标。高新技术及产业化步伐缓慢。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比重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储备不足。四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待于从根本上解决。全省每年取得众多的科技成果和专利中,真正有重大突破的不多,能够产业化的更少。山东省的专利授权量中,最能体现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仅占2%。
3. 公益性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仍显突出。经过几轮改革,目前山东省公益类科技队伍近1万人。但是,由于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公益类研究机构难以有效地开展研究开发活动,骨干人员特别是青年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农业、卫生与健康、资源与环境、标准等领域的公益性研究都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全社会科技投入特别是政府投入不足,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省科技风险投资、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等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还没有建成。山东省科技投入与先进省市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均有很大差距。研究与开发经费(R&D)占GDP的比重,反映了知识创新投入水平,据世界银行的数据,该指标目前中等收入国家为1.5% ,高收入国家为2.2%。目前全国平均为1.34% ,北京达5.55% ,陕西2. 52% ,上海2.28% ,天津、江苏、浙江分别达1.96%、1.47%和1.22% ,而山东只有1. 05%。
4. 科技资源分布不合理,地区、产业和部门之间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创新体系各主体之间尚未形成良性互动,科技资源部门分割、缺乏市场拉动和创新激励机制不足等因素并存,创新体系还没有处于激活状态。在我省人才体系中,高层次人才匮乏;人才布局和结构不合理,非国有单位人才比例偏低;人才流失严重,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出省200余人。全省每万人中科技活动人员28人,列全国第9位,每万人中科学家工程师17.5人,居全国第28位。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带头人不足1500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0.06%。 二、山东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制约因素分析
在看到优势的同时,也应看到山东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所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制约我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主要因素有:
(一)内部激励制约机制不完善
因为技术研发与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直接影响当期的企业赢利状况, 许多决策者在发展创新战略时都存在着保守心理, 由于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 加上研发成果的不确定性, 导致企业投资者在投入资金时犹豫不决。当前,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其激励机制大都软弱无力,其表现是奖励的力度不够,达不到应给予的激励水平。特别是物质奖励太少,不足以酬劳创新者所付出的智慧和劳动,起不到激励作用。
(二)融资渠道不畅
近年来,融资渠道不畅的问题已经引起各界的关注,也采取了不少解决方法,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个问题目前仍然是制约科技创新发展遇到的“瓶颈”。其主要表现是:
一是融资难。目前,就济南市亿元以上规模的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只有2家,过亿元的投资担保机构仅7家,融资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机制不完善、不灵活,与银行合作能力较差,担保资金少,作用不明显。随着国家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银行普遍推行贷款项目经理制、贷款员责任制等,银行开始关注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增值性。由于高科技企业经营风险高于传统企业,难以得到银行贷款,仅靠民间融资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这导致科技型企业的筹资能力不强,无法吸引投资商的注意力。这也成为制约山东省企业不能发展壮大的因素。
二是民间投资尚未完全启动。相对而言,我国民间资本已经比较丰富,目前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存在诸多限制,甚至一些外资企业可以进入的行业,也不允许民间投资进入。在一些垄断和半垄断行业,如电力、铁路、公路、邮政、电信和市政设施等行业,不仅企业难以进入,就是非本行业的国有企业也难以进入。民间投资的尚未完全启动,极大地缩小了企业投资与发展的空间。
三是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二板市场”尚未启动。风险投资无疑是适合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特点的融资渠道,被西方国家的实践证明是适合高新技术产业特点的重要融资渠道之一,但受我国体制、法规不健全以及风险资本退出机制的不完善等的制约,成立的一些风险投资公司也难以真正按风险投资机制运作。此外,在整顿金融秩序的同时,没有制定出在加强监管的条件下,鼓励和允许管理规范、经营良好的民间金融机构开展融资活动。
(三)企业政策法规的不完善
政策法规的不健全、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的良性发展:
一是国家扶持政策一直向国有企业倾斜。这种政策尽管在近年有所改变,但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特别是国家在现阶段仍然在大规模地实行对国有企业的优惠政策,由于区域内的中小企业一般都是非国有企业,自然就享受不到这些优惠政策。从已经出台的有关政策分析,目前政策主要是扶持那些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对于其他企业的技术创新关注得不够。
二是企业面临的孵化器问题。从目前的运行模式来看,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多数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绝大部分孵化器的收入来自房租或者是拨款,好的孵化器也只能做到收支平衡,特别是孵化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政策与投资支持,自身还未具备持续发展能力。如果政府的扶持一旦取消,孵化器的发展将难以为继。在管理体制上,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基本沿袭了过去的模式,随着场地不断扩大,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难以及时响应孵化企业多样化、深层次的服务需求。
三是中介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资本市场不够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要求具备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中介服务机构,但是服务机构还不够全面,服务水平和服务层次还比较低,仅限于会计、法律服务等方面,而金融、咨询等服务机构还相对欠缺。资本市场发展不够完善,提供担保、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的公司和机构相对较少,并且现有的公司和机构以政府投资设立的为主,市场化运作能力较低,企业基本上无法获得资金支持。资本市场不够完善,制约了自主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四)产权结构不合理,科技资源分散配置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彻底,难以摆脱靠国家政策扶持、靠优惠措施、靠项目投放等依赖心理, 在这种依赖心理的支配下, 企业不可能主动地制定自主创新的制度和激励机制, 企业自主创新自然就缺乏制度和机制上的保证。目前, 我省科技资源配置尚未打破部门分割、行业分割和条块分割的限制, 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平台经济、科技两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各自推动科技进步, 产业技术进步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技术, 关键领域、重要行业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没有建立城市技术创新体系, 导致了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与科技相互脱节,造成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高等院校科研优势明显,企业研发能力较弱,近三分之二的发明专利掌握在高校手中。
三、优化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环境的路径分析
通过区域技术创新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关系到山东省经济和社会的安全,关系到山东省提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省情,决定了山东省必须依靠区域技术创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紧密结合,统筹安排,协调推进。
(一)改革创新科技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第一,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实现科技力量的合理布局。要打破部门、行业界限,实现科技资源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优化重组,政、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科技资源的运营效率。第二,加强分类指导。对基础性和公益类科技机构,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对技术开发和服务类科技机构,应逐步转化为科技型企业。第三,根据需要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研究室和工程研究中心,进行前瞻性、关键性项目研究和开发,为突破资源环境约束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和保障。第四,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技运营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技术信息、人才市场及其运行机制,建立有效的平等、开放、竞争、激励的人才管理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同时,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举,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逐步形成由科学研究、科技开发、中介技术服务、科技管理、科技企业等组成的科技运行体制。 (二)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具有山东特色的“三大体系”建设。一是以高等院校和重点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以搭建科技基础条件大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保障,以建设10个省级以上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为载体,构建研究开发体系,形成源头创新网络;二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建设扶持一批省级和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创业服务中心,形成由企业技术开发机构、产业集群创新服务平台组成的技术创新网络;三是以技术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体的科技中介推广体系。组成区域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网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建设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市场机制对全社会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山东省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三)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要造就一支具有“金字塔”式的合理比例结构的高素质、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一是建立综合型人才培养和造就机制。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造就人才,营造条件吸引省内外、国内外专门人才,组建专家咨询队伍和人才库。二是搭建人才舒展才能的事业舞台。不论是自身培养的人才,还是引进的优秀人才,都要给其创造良好的事业氛围,使之有广阔的舞台建功立业,通过事业留住人才;同时,建立富有激励性的报酬体系,努力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测评人才的绩效,充分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建立促进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投入不足是影响我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资金有限, 政府投入也不足。2008年我省R&D占GDP的比例只有1.05,在全国排第12位,有关研究表明,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 R&D投入存在一个快速的提升,政府投入对全社会R&D投入强度(即R&D占GDP的比例)起着重要的带动和引导作用。当前,加大政府在R&D经费中的份额,以财政科技投入带动全社会R&D投入,将是改变我省R&D投入水平低,推动我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好的机遇期。我省必须抓住有利时机,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出发,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必须建立和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为科技自主创新提供可靠财力支撑。此外,必须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政府、金融等部门积极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政府相关部门设立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资金以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应重点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此外还要不断探索创新金融工具、金融产品,切实加大对环境保护和区域技术创新的投入。
(五)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
政府是创新发展的战略规划者、推动者和服务者,在营造创新环境,积聚创新要素、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通过优化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大力营造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积极为广大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共性技术保障和平台支撑,引导和促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发展。
一是规范和完善市场体系,特别是要破除地方保护主义,维护市场竞争的有序性。为此,国家应通过制定有关法规并进行有力的监督管理,避免企业间出现的不正常的恶性竞争,创造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是加快建立自主创新政策的保障体系。制定、完善并出台积极引导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及与之相关的配套实施细则。必须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由于以引进技术为主来取得自主创新,其成本通常要低于研发技术的成本,企业可以发挥后发优势,跨越某些技术的发展阶段,直接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是要大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不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同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增强企业的技术和市场开发能力。通过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为结构调整提供支撑,为增强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撑,为摆脱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提供支撑。
四、提升地方政府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融资方式,完善金融服务,缓解资金紧缺问题
按照目前银行通行的贷款模式,企业只有通过自身的资产抵押获得贷款,而它们通常没有多少资产可供抵押。因此,缓解企业资金紧缺问题,重点应当是从创新融资方式和完善企业信用担保机制着手。
1.创新融资方式,改进和加强金融服务。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一方面,在国有商业银行设立专门的企业贷款部门,引导金融机构向企业放款。开发企业在各个金融服务领域的需求,满足不同层次企业的金融服务需要。银行要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制定内部激励与处罚机制,减少对企业申请贷款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加大基层行、信贷人员的贷款权限和责任,允许基层行在核定的额度内自主审查发放贷款。建立适合企业的授信体制、授信政策和授信程序,对有市场、信誉好、效益高的企业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另一方面活跃民间资本,规范民间融资。相比金融机构,民间借贷手续简便,操作灵活,方便快捷,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融资方式,对借贷双方都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风险隐患,需要政府规范,使其成为企业融资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完善企业信用担保机制。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状况。主要采取以下的措施:
一是严格审核,慎重担保。在制定信用担保方案时,制定了“五个严格”,即:严格准入条件、严格资金管理、严格操作程序、严格收费标准、严格代位补偿。做到积极稳妥,慎重担保。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积极支持符合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的企业发展。以企业经济效益为基础。对A级以上企业优先给以扶持,其反担保采用信用担保方式。对B级以下企业,根据企业发展前景及是否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导向,据情给以扶持,其反担保采取不动产抵押方式。 二是银企配合,共防风险。信用担保是高风险行业,担保机构不能成为信用风险的“集合体”,损失赔偿的“归结地”,必须采取严格措施,识别、防范、控制和分散风险。我们建立了“五项制度”,即:信用评价制度、运行监测制度、分级代偿制度、工作责任制度、代位追偿制度。
三是配套服务,促进发展。扶持和促进企业发展,不仅要解决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社会服务环境。为此,山东省政府配合担保业务的开展,帮助企业进行改制方案设计和提供资产评估服务。
(二)优化发展软环境
近几年,我省在促进科技创新发展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技术创新的发展的重视程度高于部分地区,但是地区间市场环境等“软环境”的差异对融资和经营发展影响较大。在“政策扶持”和“市场支持”方面,后者才是解决融资问题和促进其持续发展的长久之策。所以,促进企业发展,山东省政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完善软环境:
一是突出主体地位,完善技术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投入主体、研发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作用,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科研单位、重点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省、市等重大专项,力争取得一批自主创新成果。重点在汽车、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新能源、生物技术等领域,着力突破一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提升技术创新和集成能力,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企业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大公司合作,共建博士后工作站、产学研基地和研发实验室步伐加快。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并形成一批专业技术研发协作平台。
二是培育科技企业,完善创业服务平台。以培养和孵化科技型企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新兴产业为目标,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调节、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促进发展与规范运作有机结合,推动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三是发挥比较优势,完善合作转化平台。以吸纳高层次人才、转化高技术成果为重点,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合作与交流。通过县(市)区与院(校)共建特色产业园等合作形式,不断增强县区创新能力。以联盟合作形式,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一批创新服务支持平台。加快推进山东信息通信研究院、山东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高性能计算中心、量子技术研究院等重大源头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在省设立分支机构,努力打造大型公共开放平台。
四是整合基础资源,完善资源共享平台。为高效利用区域创新基础资源,按照“资源共享、市场配置、集约利用”的原则,加快构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数据与科技文献共享和制造业信息化、综合技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目前,利用档案数据库,对分散在驻济高校、科研机构、行业部门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展开分类登记和分析测试,初步形成协作共用网络。由企业、中介机构联合投资组建的制造业信息化综合技术服务平台,面向区域制造业企业,开展了网络化制造、软件代理等技术服务和管理咨询,科技创新基础资源的利用效率逐步提高。
五是推动产业发展,打造创新载体平台。坚持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发展,着力建设以科技园区、产业基地为主体的产业创新载体平台。目前我省企业的高科技项目已相继落地,今后应继续依托载体平台,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等6个国家试点示范工程项目、20多项“863”计划以及一批国家、省、市科技项目,推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的传统产业提升
(三)夯实创新的人才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与国际型大公司相比还处于劣势,参与人才面对面的竞争比较困难,加之人才市场价格有被日益抬高的趋势。使得企业在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方面存在先天不足。所以,如何通过激励留住现有人才,通过培训、提高就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首先,企业重点应当从待遇、事业、情感等方面留住人才,克服企业管理、技术等高素质人才流失问题。其次,采取有效的人才培训方式,打造学习型企业。企业可重点与高等院校合作培训在职员工的管理能力,可以通过鼓励或强制规定职工参加国家职业鉴定,以及组织项目集体攻关组进行技术交流和提高等方式,提高就业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对于发展情况较差的集体企业和股份合作公司等企业采取聘请兼职人员的方式,解决高素质人才缺乏的问题。
(四)健全科技创新的机制
1. 建立有效的宏观协调机制。打破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军民之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格局,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业等各类科技力量的积极性,形成协调一致、分工合作和紧密联系的良性机制。
2. 鼓励企业申请进出口自营权,外贸部门要简化申请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