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地名太功利

来源 :文化月刊·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ha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最爱更改地名的要数王莽,在他当政期间,几乎把全国能改的地名统统改了,以符合他“托古改制”的梦想。例如首都长安被改名常安,河南郡改称保忠信卿,雒(洛)阳改名义阳,无锡改名有锡。将全国的地名改一次已经够麻烦了,王莽却乐此不疲,差不多每年都改,有的郡名前后改了5次,最终又改回了原来的名称。不仅老百姓记不住,就是地方官也弄不明白,公文中都要加注新旧地名对照。
  地名就是地名——一个特定的、有明确范围的空间名称,它的主要功能就是一个地方或一个地域范围的代表或识别标志,因而应该尽可能保持稳定。这本来是一种常识,也是地名使用的惯例,可近年来却刮起了一股改名风,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地名并非不能改。比如由于中国领土辽阔,地名众多,在命名的过程中免不了出现同名,如果全国出现同名县,一省出现同名城镇,一市出现同名道路,一县出现同名乡,必定会造成很大的麻烦,因此对已出现的同名要更改。又如,少数以往延续下来的地名含有对少数民族或邻国的侮谩蔑视,有的地名是帝国主义侵略殖民的产物,有的直接显示反动的政治内容,当然需要清除替代,但近年来的改地名却出于其他原因。
  一是盲目复古。“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少地方恢复了此前的名称。即使有的名称显得陈旧,或含义不甚妥当,当地人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此后有的地方一味复古,非要采用最早的地名,以显示本地的历史悠久,却不顾这个地名与今天行政区划间的明显差异,实际影响了对当地历史的正确理解。
  一是行政区划的改变。有些地方行政区划变化频繁,县改为市,市又改为区,还不时调整辖境。本来,政区的通名(县、市、区等)改了,前面的专名不必改,辖区的主体不变,专名也可以不变,但一些地方热衷于改名,非用一个新地名不可,以至当地居民刚适应一个地名,又得用另一个新地名了。
  一是用辖境内某一旅游景点的名称取代原来的地名,如徽州改名黄山,大庸改名张家界,中甸改名香格里拉等等。这样做唯一的理由是为了发展旅游,据说直接打景点的牌就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其实,一个著名景点,特别是全国闻名的景点,绝不会被所在地名所掩盖。相反,用景点的名称取代当地地名,反而增加了外来游客的不便。如黄山市的驻地在屯溪,离真正的黄山还有数十公里。于是无数外地游客走错了地方,而本地人却继续沿用原来的地名。交通部门怕引起纠纷,只能在列车或航班的到达地点“黄山”后括注“屯溪”,比不改还麻烦。
  被改掉的地名大多已有数百年、上千年的历史,连接着无数历史事实、人物、典故、文艺作品、民间传说,随着这些地名的消失,其中很多内容已经不为当地人所知,或者虽然知道这些内容却不知道就发生在当地。如徽州始设置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一直是当地的州、路、府的名称,有800多年的历史。灌县设置于明朝初年,此前还有过灌州,存在了600多年。徽州、灌县的消失,意味着与这两个地名有关的文献和史料将越来越鲜为人知。
  某些策划专家声称改地名促进了旅游发展,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实际并无根据。的确,改一个县级地名必须新刻很多公章,制作很多新招牌和标志,印许多新文件袋、信笺信封、办公材料,重制很多证件,重编很多电脑程序,但这与劳民伤财何异!从表面看,有些地方在改名后游客的确增加了,旅游收入的确提高了,但这是旅游产业本身发展的结果,并不能说明究竟有多少效益是来自改名,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一份有说服力的分析报告。相反,并不乏改了名后旅游并无起色的例子,却被这些专家刻意回避了。
  还有些地方虽然至今尚未改成,改名的声浪却一直没有停歇。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出于现实的目的。如河南新郑,有人想改名轩辕,自然想以此巩固“黄帝故里”的地位。而要将石家庄改为西柏坡,无非既要借重“红色旅游”,又能摆脱“全国最大的(村)庄”的地位。更离谱的,是有人以骆马湖谐音“落马”为由,要求改为“上马湖”,完全将地名当成祈福辟邪的工具。这些企图之所以受到抵制,是因为多数人还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如新郑本来就是一个有2700多年历史的地名,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有确切年代可考、还在用的古地名之一。放弃它而改用一个有争议的新地名,究竟会带来什么好处?石家庄作为一个省会城市的名称已有几十年,试问国内外还有谁将它当做村庄?面对这样的声浪,地名主管部门应该依法办事,严把地名审批关,而不能迎合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或屈从于现实利益,更不能随意破例。
其他文献
由《文化月刊·遗产》杂志联合中国文化传媒网、中国网、华夏遗产网主办的“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竞赛”答题阶段已经结束。读者的热心参与给了活动主办方很大的信心。我国非遗保护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树立一个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和传承理念十分必要。从本期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苑利将为读者解读非遗保护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本栏目邮箱:whyc2011
期刊
兔丰五月,一白贪狼水星飞到西南方坤宫,二黑巨门土星飞到正东震宫,三碧禄存木星飞临到东南方巽宫,四缘木文昌星飞临到中官,五黄廉贞土星飞到西北方乾宫,六白武曲金星飞临正西兑宫,七赤破军金星飞临东北方艮宫,八白左辅土星飞到正南离宫,九紫右弼火星飞临到正北方坎宫。    徐坤  北京周易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1985年开始研读易经。199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做高级访问学者,从师于朱伯昆教授,研读易学史。1
期刊
猴场在瓮安。瓮安,那曾经的厚重历史,那曾经的生命起源,那曾经的土司衙署、文化巨擘、神秘特工,那曾经的金戈铁马、愤激战鼓、义军号角,那曾经商贾如云的黔中繁华,以及那连绵不断的座座山峦,山间小溪的涓涓细流……都已被那滚滚乌江水洗礼得悲怆苍凉。多少年过去,只剩下亘古不变的山川大地、崛起的古城、山野的驿道和那镌刻着古代朝廷残酷屠杀起义苗民的摩崖……还有说不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故事,一支悠扬漂浮在天际的歌
期刊
300多年前,在山东省的章丘、历城一带,一种由民间小调发展而来的剧种——“五音戏”流行开来,成为鲁中一带百姓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直到上世纪80年代,五音戏剧团一年仍能演出300多场次,当地好多人都能唱上两句。  但是今天,这个被誉为“北方越剧”的小剧种和全国唯一一个五音戏的专业剧团都面临着巨大危机。在今年山东省“两会”上,山东省政协委员、第24届戏剧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吕凤琴表示,五音戏的传承
期刊
曾几何时,我们经历过领袖徽章泛滥的年代,我们每一个人都为了表示一种政治姿态而“被像章”。当那种政治环境消失之后,“被流行”的像章很快“被遗弃”,人们对徽章的兴趣很快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然而,当曾经铺天盖地的毛主席像章真的销声匿迹时,我们又不自觉地开始怀念,因为在毛主席像章上倾注了整整一代人的才华与激情。  正是被这种情怀所驱使,毛主席像章在近年突然变得炙手可热,其价格也水涨船高,连续多年保
期刊
湖南大庸,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湘、鄂、渝、黔四省交界地带,曾被笑称“抽一根烟就可走遍的县城”,闭塞落后,鲜为人知。1988年,国务院批准将大庸市升级为地级市,辖永定区、武陵源区、桑植县和慈利县。1994年4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办函(1994)25号文件下达,批复同意大庸市改为张家界市。经过3年多的努力,大庸市终于成功转变为张家界市。    大庸掀起城市改名风    大庸市改名张家界市后,接
期刊
自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原襄樊市襄阳区更名为襄阳市襄州区,又一轮地名变更的热议浪潮席卷全国。地名也是有历史的,一个地名往往是从一个久远的年代就开始启用了,并已深入人心,由民众代代口耳相传下来,此时的地名早已超越了那几个字本身的含义,承载了历史文化的内涵。  珍贵的老地名作为一种历史遗存,不仅存在于文化的记忆中,也寄托着人们深厚的感情。地名文化与其他无形的地域文化一起,构成了一个地域的文脉和灵魂
期刊
徽州,古称新安,早在秦汉时期设郡,北宋时期正式建徽州府治,已有长达2300多年的历史。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一府六县”。  黄山,著名风景胜地,20世纪80年代进入开发高峰。1983年设黄山市(俗称小黄山市),市府所在为太平县城,辖黄山风景区周围。  1987年,黄山市扩大至大部分徽州地区,市中心搬至屯溪(原徽州行署所在地),徽州地名取消,易名为黄山
期刊
“不到万里长城非好汉,不吃全聚德烤鸭真遗憾!”全聚德拥有100多年的历史,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烤鸭产品。百余年老字号品牌是一笔珍贵的历史财富。既有适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的生命力,又有继承老祖宗留下来的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产品工艺。  从一个肩挑、担卖路边的小商贩发展成为被誉为“中华第一吃”的全聚德,更是经历几番生死考验。由解放前的连年军阀混战而不得不向政府提出歇业,到1952年政府注资全聚德,让它成为最
期刊
夜郎王款待汉朝使臣,问了句:汉孰与我大?  本是个寻常问题,谁叫人家夜郎国地处汉之西南,消息闭塞,民无所争,安居乐业,自是“未知有汉”,看到有个自称汉使的人初来乍到,好奇地随口一问有什么奇怪?    要命的是这天朝来使不是别人,竟是堕落文人司马相如,回去生生把一个疑问句子说成反问句:你们汉朝有我们夜郎国大么?从此一群远在天边的蛮夷以不知天高地厚的面目被记进了史书,成了历史的注脚。到了清代那个满纸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