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时代,国际汉语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着民心相通桥梁的角色。基于对柬埔寨王家学院孔子学院的实地调查,对孔子学院推进汉语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何以促进民心相通、在此背景下取得了哪些成绩和面临什么瓶颈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从维护国家利益的战略高度,努力创造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汉语国际化教育路径和模式提出了建议。
角色:作为民心相通桥梁的国际汉语教育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必然逻辑,是文明复兴的必然趋势,也是包容性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民心相通是社会根基,沿线国家民众的广泛支持是关键。近年来,我国大力加强了孔子学院的建设,孔院不仅在世界各地推进汉语教育国际化,而且以国际汉语教育为桥梁和纽带,开展了大量文化展览和演出活动,深入当地、直通民众,成为了“一带一路”倡议中不可或缺的实践主体,能够为“一带一路”提供人文支撑,由民心相通带动“五通”,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柬埔寨地处东盟地区、大湄公河次区域,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中柬已建立起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柬埔寨“四角战略”也与“一带一路”倡议相通契合。柬埔寨发展委员会(CDC)发布的《2017年柬埔寨投资报告》显示,中国连续六年成为柬最大外资来源国。两国共建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是海上丝绸之路共商、共建、共享的标志性项目,被誉为“一带一路”合作样板。频繁、深入的经贸交往和政治互动,尤其需要孔子学院提供语言服务并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促进民心相通,2009年柬埔寨王家学院孔子学院应运而生。这所中国在柬开设的唯一孔院,被评为“全球先进孔子学院”,具有典型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总体而言,孔子学院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角色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国际汉语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的开展颇有成效,但孔子学院作为服务国家发展的综合文化交流平台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本文选取“一带一路”沿线具有代表性的柬埔寨王家学院孔子学院为例,以2017年9月赴柬实地调研所获信息为基础,结合对孔院院长的访谈,探讨孔子学院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展望孔子学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促进民心相通的路径和模式,以期为“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孔子学院的发展提供借鉴。
现状:作为实地调查对象的柬埔寨孔院
柬埔寨王家学院孔子学院由柬埔寨王家学院和九江学院共同开办。在办学硬件方面,柬埔寨孔院在全球开设的孔子学院中名列前茅,拥有一栋独立的专用教学楼,内部设立了以柬埔寨洪森总理及夫人命名的第一家柬埔寨电子图书馆,并连通了中方承办院校九江学院的电子图书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在办学规模方面,柬埔寨孔院现有60名志愿者教师、20名公派教师、1名本土教师、5名后勤服务人员,“一带一路”提出以来,随着赴柬投资的中国企业大量增加,当地学习汉语人数也随之呈上升趋势。国际汉语教学面临巨大机遇,为我国以孔子学院载体实现民心相通提供了条件。
广泛的汉教:有效路径
“一带一路”强调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以及“民心相通”等目标与孔子学院的宗旨和愿景一脉相承,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也为孔子学院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在汉语教育国际化方面,柬埔寨孔院在本部主要开展汉语教学短期培训,在金边、暹粒、西哈努克等5个省、市设有汉语教学点,汉语中心深入柬埔寨社会各层面,涵盖本部教育、高中教育(孔子课堂)、官员培训、企业教育、社会教育和学历教育各层次,目前开设有参议院汉语中心、金边警备旅汉语中心等八个汉语中心。据现任中方院长夏修龙介绍,孔院每年还选拔学生参加“汉语桥”比赛,2017年竞争十分激烈,派出的选手最佳成绩是亚洲七强。这种汉语教育和文化传播方式比一般的媒体宣传和政府宣传更有效,能让民众通过汉语学习和文化交流更直观、深入地了解中国各個方面,有利于实现温和而持久的民心相通。
文化的交流:深入传导
与举世闻名的歌德学院、法语联盟、但丁学院等机构一样,汉语教育国际化不是孔子学院的最终目的,而是过程。柬埔寨孔院也在促进中柬文化交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书籍翻译和学术研讨会是一项招牌成果。2017年4月,由孔院组织翻译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柬文版首发式在柬埔寨总理府和平大厦隆重举行,柬埔寨首相洪森、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蒋建国、柬埔寨王家研究院院长及孔院教师都出席了首发式。洪森首相表示,没有孔子学院的付出就没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柬文版的顺利出版,肯定了孔院为中柬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做出的卓越贡献。这些努力不仅停留于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的层面,甚至对政治、外交等也产生了积极传导效应。
活动的开展:双向互动
在活动开展方面,笔者开展实地调查期间恰逢孔子诞辰2568周年纪念,与师生一同参加了“祭孔”仪式。夏修龙院长在活动中说道:“在柬埔寨工作的汉语教师,是中柬两国人民文化交往的使者,民心相通坚定的践行者,应该把中华文化与柬埔寨人民分享,同时也学习柬埔寨优秀灿烂的历史文化,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为两国世代友好做贡献”;柬埔寨学生也表达了对孔子的崇敬之情,希望学好汉语,到中国留学,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学习中国发展的经验。据介绍,柬埔寨孔院坚持举办不同层次和规模的各类文化活动,还开展了组织校长来华考察、设立孔院奖学金、开展汉语考试等工作并取得进展。频繁而长期的双向交流和往来促进了民心相通并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孔院通民心:任重道远
柬埔寨孔院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最为关键的是战略对接的缺位。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语境下,汉语国际教育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构建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关于汉语和中华文化的知识共同体,甚至是情感共同体,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民心相通。颇为遗憾的是,在汉语国际教育界一些人眼中,“汉语”几乎是“普通话”的同义词,而“中华文化”也被默认为内部均质的知识系统。虽然柬埔寨孔院有一定的“服务于国家”意识,但发展规划和工作开展过程与“一带一路”的对接仍有差距,无论是在国家政策的软性宣传还是在中资企业的服务提供上,其对自身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特殊角色和地位认识还不够充分。在具体战术上,柬埔寨孔院也有不少提升空间。 其一,国际汉语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当代中国介绍的结合有所欠缺。在柬埔寨孔院学历教育教学点之一的亚欧大学,笔者旁听了《热情的邻居》一课的教授过程,孔院重点培养和关注的是当地学生能否用中文自如对话和认字读书、语音语调、意思理解等问题,但较少从课文主人公“王大爷”这位热情邻居的故事延伸,进一步给柬埔寨学生介绍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中国邻里关系变迁等更深层次的内容。
其二,教材本土化和师资本土化困难重重。柬埔寨孔院使用的是汉办指定的统一教材,这无可厚非,但此教材的基础性和普适性可能给教学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柬埔寨孔院使用的教材不够重视柬埔寨官方语言高棉语的发音特点,不便于当地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汉语知识。实际上,汉语和高棉语里存在一些在语音结构、词汇意义上有着密切关系的词,而且高棉语经历了由简化脱落到音节合并再到连绵词形成的过程,汉语也有类似的演变规律,可惜这些都没有被很好地利用来编写一套更适合柬埔寨学生的教材。另一方面,由于教材更新不够及时以及对当地民众偏好考虑不够充分等原因,学生了解现代中国状况的渠道受到了限制,难以理解甚至误解部分教学内容,可能会对民心相通产生反效果。虽然柬埔寨孔院已经做出努力,比如创新性地制作简短的课件并利用课前几分钟向学生介绍现代中国等,但教材本土化在很长一段时间或都无法实现。师资本土化更是难上加难,据孔院老师介绍,柬埔寨本土汉语教师稀缺,存在未受过专业师范教育、考核机构少、年龄普遍偏大等问题,即便是孔院本部也只有一名本土教师;但教师本土化必然是重要发展方向,是确保国际汉语教育可持续发展、促进民心相通效果深刻而广泛的长久之计。
其三,反馈机制的缺失是以汉语教育国际化促民心相通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收集反馈、统计反馈、分析反馈,是孔子学院发挥作用的基石,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过程。柬埔寨孔院开展了很多活动,但影响力还是主要停留在华人圈内,甚至有些当地人会把孔子学院和宣传“孔教”等同起来,或误以为孔子学院就是教授过时且无聊的古文的机构;而这些信息,目前缺少一个固定、常规的机制进行收集和及时处理,孔院开展的活动就“事倍功半”难以达到其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事倍功负”对“一带一路”和“五通”产生消极影响。
柬埔寨王家学院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与其他国家孔院虽有不同,但它是一面可以观照的镜子——总的来看,以国际汉语教育为桥梁,孔子学院承担起了沟通信息、交流文化的平台作用,为民心相通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但由于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其潜力还有待挖掘,故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孔子学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促进民心相通的路径和模式。
展望:作为“一带一路”实践主体的孔子学院
在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回应、共建共赢已经成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共识之时,孔子学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在顶层设计上,对接国家需要、促进民心相通、努力促成五通的使命,应贯穿孔子学院开展国际汉语教育全过程,这对打造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汉语国际化教育机构具有高屋建瓴意义。在具体的层面,柬埔寨王家学院孔子学院的国际汉语教育经验和其面临的瓶颈,给我国公共外交带来许多启示。
一方面,孔子学院在国际上推广汉语教育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外方现有资源,打造高质量、得民心的文化活动,搭建各类宣传中国的平台。以柬埔寨为例,孔院正努力深入到各地区、各层次充分利用当地院校的教学声望、借助当地学校的场所和设备,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并因地制宜地建立反馈机制。同时,孔院也应创造条件定期派出老师到电台讲课、宣传,消除当地民众对孔院原有的误解,逐步实现其对中国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从浅层了解到深度理解,对中国政策、中国方案、中国声音做出更为全面正确地解读。
另一方面,孔子学院应培养本土师资并因地制宜地编撰教材和工具书。实地调查显示,柬埔寨孔院目前略显短视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在于缺少本土老师,这也是全球范围内的孔子学院共同面临的困境。长远来看,我国应十分积极主动地加大国外汉语教师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当地的“中国通”。柬埔寨孔院也不妨总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柬文版翻译、编撰的经验,努力实现教材本土化的同时,进一步整合资源编纂中柬交际会话手册、中柬-柬中小词典等工具书。全球范围内的孔子学院也都可以做类似的努力,这将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当地民众和中方人员互学语言的需求,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弥补当地汉语教学师资短缺的不足。
综上所述,我国在世界各地开设的孔子学院不应被视为单纯的语言教学机构,国际汉语教育是国家发展需求的一部分,是国家进一步向世界开放不可或缺的动力。“五通”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内容和目标,其中“民心相通”被视为社会基础,而孔子学院开展汉语教学和文化活动正是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方式。五通指数相关性的研究表明,民心相通与政策沟通、贸易畅通等都有较为紧密的传导机制和相关关系,基于此,“一带一路”沿线孔子学院应充分利用优势促成这些“链条”落地,主动与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开展多层次的优势互补合作,深入当地促进民心相通,自觉承擔为国家战略服务的使命。
陈旖琦: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国家级创新课题组组长。
角色:作为民心相通桥梁的国际汉语教育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必然逻辑,是文明复兴的必然趋势,也是包容性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民心相通是社会根基,沿线国家民众的广泛支持是关键。近年来,我国大力加强了孔子学院的建设,孔院不仅在世界各地推进汉语教育国际化,而且以国际汉语教育为桥梁和纽带,开展了大量文化展览和演出活动,深入当地、直通民众,成为了“一带一路”倡议中不可或缺的实践主体,能够为“一带一路”提供人文支撑,由民心相通带动“五通”,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柬埔寨地处东盟地区、大湄公河次区域,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中柬已建立起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柬埔寨“四角战略”也与“一带一路”倡议相通契合。柬埔寨发展委员会(CDC)发布的《2017年柬埔寨投资报告》显示,中国连续六年成为柬最大外资来源国。两国共建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是海上丝绸之路共商、共建、共享的标志性项目,被誉为“一带一路”合作样板。频繁、深入的经贸交往和政治互动,尤其需要孔子学院提供语言服务并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促进民心相通,2009年柬埔寨王家学院孔子学院应运而生。这所中国在柬开设的唯一孔院,被评为“全球先进孔子学院”,具有典型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总体而言,孔子学院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角色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国际汉语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的开展颇有成效,但孔子学院作为服务国家发展的综合文化交流平台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本文选取“一带一路”沿线具有代表性的柬埔寨王家学院孔子学院为例,以2017年9月赴柬实地调研所获信息为基础,结合对孔院院长的访谈,探讨孔子学院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展望孔子学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促进民心相通的路径和模式,以期为“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孔子学院的发展提供借鉴。
现状:作为实地调查对象的柬埔寨孔院
柬埔寨王家学院孔子学院由柬埔寨王家学院和九江学院共同开办。在办学硬件方面,柬埔寨孔院在全球开设的孔子学院中名列前茅,拥有一栋独立的专用教学楼,内部设立了以柬埔寨洪森总理及夫人命名的第一家柬埔寨电子图书馆,并连通了中方承办院校九江学院的电子图书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在办学规模方面,柬埔寨孔院现有60名志愿者教师、20名公派教师、1名本土教师、5名后勤服务人员,“一带一路”提出以来,随着赴柬投资的中国企业大量增加,当地学习汉语人数也随之呈上升趋势。国际汉语教学面临巨大机遇,为我国以孔子学院载体实现民心相通提供了条件。
广泛的汉教:有效路径
“一带一路”强调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以及“民心相通”等目标与孔子学院的宗旨和愿景一脉相承,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也为孔子学院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在汉语教育国际化方面,柬埔寨孔院在本部主要开展汉语教学短期培训,在金边、暹粒、西哈努克等5个省、市设有汉语教学点,汉语中心深入柬埔寨社会各层面,涵盖本部教育、高中教育(孔子课堂)、官员培训、企业教育、社会教育和学历教育各层次,目前开设有参议院汉语中心、金边警备旅汉语中心等八个汉语中心。据现任中方院长夏修龙介绍,孔院每年还选拔学生参加“汉语桥”比赛,2017年竞争十分激烈,派出的选手最佳成绩是亚洲七强。这种汉语教育和文化传播方式比一般的媒体宣传和政府宣传更有效,能让民众通过汉语学习和文化交流更直观、深入地了解中国各個方面,有利于实现温和而持久的民心相通。
文化的交流:深入传导
与举世闻名的歌德学院、法语联盟、但丁学院等机构一样,汉语教育国际化不是孔子学院的最终目的,而是过程。柬埔寨孔院也在促进中柬文化交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书籍翻译和学术研讨会是一项招牌成果。2017年4月,由孔院组织翻译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柬文版首发式在柬埔寨总理府和平大厦隆重举行,柬埔寨首相洪森、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蒋建国、柬埔寨王家研究院院长及孔院教师都出席了首发式。洪森首相表示,没有孔子学院的付出就没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柬文版的顺利出版,肯定了孔院为中柬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做出的卓越贡献。这些努力不仅停留于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的层面,甚至对政治、外交等也产生了积极传导效应。
活动的开展:双向互动
在活动开展方面,笔者开展实地调查期间恰逢孔子诞辰2568周年纪念,与师生一同参加了“祭孔”仪式。夏修龙院长在活动中说道:“在柬埔寨工作的汉语教师,是中柬两国人民文化交往的使者,民心相通坚定的践行者,应该把中华文化与柬埔寨人民分享,同时也学习柬埔寨优秀灿烂的历史文化,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为两国世代友好做贡献”;柬埔寨学生也表达了对孔子的崇敬之情,希望学好汉语,到中国留学,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学习中国发展的经验。据介绍,柬埔寨孔院坚持举办不同层次和规模的各类文化活动,还开展了组织校长来华考察、设立孔院奖学金、开展汉语考试等工作并取得进展。频繁而长期的双向交流和往来促进了民心相通并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孔院通民心:任重道远
柬埔寨孔院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最为关键的是战略对接的缺位。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语境下,汉语国际教育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构建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关于汉语和中华文化的知识共同体,甚至是情感共同体,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民心相通。颇为遗憾的是,在汉语国际教育界一些人眼中,“汉语”几乎是“普通话”的同义词,而“中华文化”也被默认为内部均质的知识系统。虽然柬埔寨孔院有一定的“服务于国家”意识,但发展规划和工作开展过程与“一带一路”的对接仍有差距,无论是在国家政策的软性宣传还是在中资企业的服务提供上,其对自身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特殊角色和地位认识还不够充分。在具体战术上,柬埔寨孔院也有不少提升空间。 其一,国际汉语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当代中国介绍的结合有所欠缺。在柬埔寨孔院学历教育教学点之一的亚欧大学,笔者旁听了《热情的邻居》一课的教授过程,孔院重点培养和关注的是当地学生能否用中文自如对话和认字读书、语音语调、意思理解等问题,但较少从课文主人公“王大爷”这位热情邻居的故事延伸,进一步给柬埔寨学生介绍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中国邻里关系变迁等更深层次的内容。
其二,教材本土化和师资本土化困难重重。柬埔寨孔院使用的是汉办指定的统一教材,这无可厚非,但此教材的基础性和普适性可能给教学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柬埔寨孔院使用的教材不够重视柬埔寨官方语言高棉语的发音特点,不便于当地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汉语知识。实际上,汉语和高棉语里存在一些在语音结构、词汇意义上有着密切关系的词,而且高棉语经历了由简化脱落到音节合并再到连绵词形成的过程,汉语也有类似的演变规律,可惜这些都没有被很好地利用来编写一套更适合柬埔寨学生的教材。另一方面,由于教材更新不够及时以及对当地民众偏好考虑不够充分等原因,学生了解现代中国状况的渠道受到了限制,难以理解甚至误解部分教学内容,可能会对民心相通产生反效果。虽然柬埔寨孔院已经做出努力,比如创新性地制作简短的课件并利用课前几分钟向学生介绍现代中国等,但教材本土化在很长一段时间或都无法实现。师资本土化更是难上加难,据孔院老师介绍,柬埔寨本土汉语教师稀缺,存在未受过专业师范教育、考核机构少、年龄普遍偏大等问题,即便是孔院本部也只有一名本土教师;但教师本土化必然是重要发展方向,是确保国际汉语教育可持续发展、促进民心相通效果深刻而广泛的长久之计。
其三,反馈机制的缺失是以汉语教育国际化促民心相通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收集反馈、统计反馈、分析反馈,是孔子学院发挥作用的基石,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过程。柬埔寨孔院开展了很多活动,但影响力还是主要停留在华人圈内,甚至有些当地人会把孔子学院和宣传“孔教”等同起来,或误以为孔子学院就是教授过时且无聊的古文的机构;而这些信息,目前缺少一个固定、常规的机制进行收集和及时处理,孔院开展的活动就“事倍功半”难以达到其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事倍功负”对“一带一路”和“五通”产生消极影响。
柬埔寨王家学院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与其他国家孔院虽有不同,但它是一面可以观照的镜子——总的来看,以国际汉语教育为桥梁,孔子学院承担起了沟通信息、交流文化的平台作用,为民心相通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但由于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其潜力还有待挖掘,故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孔子学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促进民心相通的路径和模式。
展望:作为“一带一路”实践主体的孔子学院
在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回应、共建共赢已经成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共识之时,孔子学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在顶层设计上,对接国家需要、促进民心相通、努力促成五通的使命,应贯穿孔子学院开展国际汉语教育全过程,这对打造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汉语国际化教育机构具有高屋建瓴意义。在具体的层面,柬埔寨王家学院孔子学院的国际汉语教育经验和其面临的瓶颈,给我国公共外交带来许多启示。
一方面,孔子学院在国际上推广汉语教育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外方现有资源,打造高质量、得民心的文化活动,搭建各类宣传中国的平台。以柬埔寨为例,孔院正努力深入到各地区、各层次充分利用当地院校的教学声望、借助当地学校的场所和设备,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并因地制宜地建立反馈机制。同时,孔院也应创造条件定期派出老师到电台讲课、宣传,消除当地民众对孔院原有的误解,逐步实现其对中国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从浅层了解到深度理解,对中国政策、中国方案、中国声音做出更为全面正确地解读。
另一方面,孔子学院应培养本土师资并因地制宜地编撰教材和工具书。实地调查显示,柬埔寨孔院目前略显短视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在于缺少本土老师,这也是全球范围内的孔子学院共同面临的困境。长远来看,我国应十分积极主动地加大国外汉语教师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当地的“中国通”。柬埔寨孔院也不妨总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柬文版翻译、编撰的经验,努力实现教材本土化的同时,进一步整合资源编纂中柬交际会话手册、中柬-柬中小词典等工具书。全球范围内的孔子学院也都可以做类似的努力,这将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当地民众和中方人员互学语言的需求,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弥补当地汉语教学师资短缺的不足。
综上所述,我国在世界各地开设的孔子学院不应被视为单纯的语言教学机构,国际汉语教育是国家发展需求的一部分,是国家进一步向世界开放不可或缺的动力。“五通”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内容和目标,其中“民心相通”被视为社会基础,而孔子学院开展汉语教学和文化活动正是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方式。五通指数相关性的研究表明,民心相通与政策沟通、贸易畅通等都有较为紧密的传导机制和相关关系,基于此,“一带一路”沿线孔子学院应充分利用优势促成这些“链条”落地,主动与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开展多层次的优势互补合作,深入当地促进民心相通,自觉承擔为国家战略服务的使命。
陈旖琦: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国家级创新课题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