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因“远程教育”而精彩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ianxin1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有教学班67个,教师117人,学生1963人。学校自2004年9月开始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现有“卫星网络站点项目学校”10个,其中属“远程教育模式三”的学校1个,模式二的学校6个,模式一的学校3个,各种设备相继安装投入使用。模式三的学校设立了“远教”信息接收室、微机室、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并将四室联机使用,做到资源共享。模式二和模式一的学校分别于2007年3月安装调试完备,并投入正常使用。为切实发挥好卫星远程教育的效益,充分发挥设备和资源的作用,有力地促进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及地方经济的发展,我校的宗旨是:重实际、讲实用、求实效,即切实做到“三个确保”、认真落实“三个重心”、倡导走出“三个误区”、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具体做法如下:
  一、做到“三个确保”
  (一)建章立制,确保远教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是远教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石。
  ①成立远程教育工作领导组,明确了领导组职能,设立项目执行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实施。②建立“资源下载和软件装入管理制度”、“设备和系统维护管理制度”和“电教设备及信息资源使用制度”,并分别明确了“远程教育、电教、语音室、微机室”管理员的岗位职责,实行一岗双人,一岗双责。
  (二)抓培训,确保远教、电教设施正常使用
  加强培训,提高能力,是远教、电教设施正常使用的前提。
  ①组织校本培训,发挥一线教师的作用。10个项目学校共有9位一线教师,在他们的定期培训下,现有20余人已经掌握卫星网络站点安装和数据接收技能。②组织师资培训,鼓励全体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辅助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前后建设的各个项目学校组织教师进行计算机业务培训已达100余次,组织项目学校之间的交流学习10余次,并规定每周星期二、三下午全体教师到微机室接受管理员的指导训练。通过培训,教师进一步更新了教育观念,70%的教师具备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制作课件,利用远程资源和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学科教学整合。
  (三)及时投入维持经费,确保远教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经费投入,是“远程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保证。我校自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及时落实配套经费五万多元,用于安装防盗设备,购买窗帘、桌凳、光碟、网线、油墨、资料夹、档案袋、转接器,复印党员培训和为农服务资源等,特别是村、社级学校,经费的投入更大,真正确保了“远程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工作和为农服务方面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落实“三个重心”
  1、把重心放在信息资源的接收、整理和运用上
  (1)接收信息内容丰富:有教育资源、小学教学资源、小学生学堂、示范课案例、小学生专题教育、小学学习指导、少年文化、小学课程资源、党员培训、为农服务等十余种,信息数量达10万余个。能收看的电视节目有中国教育一台、中国教育二台和空中课堂。从目前来看,各校师生对信息化的远程教育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爱好,无论是中心校,还是下边的村、社级学校,有35%课堂已经搬到了多媒体教室和远程教育播放室。
  (2)重视接收信息资源的整理和刻录。各项目学校的“远程教育接收室”整理并刻录了教育教学、党员培训和为农服务资源的相关内容,三年不到的时间里,已整理“教育教学资源”1000多种,刻录光盘500多张,教师借阅使用352人次;整理“党员培训资源”3大类,刻录光盘28张;整理“为农服务资源”6大类,打印资料200多份,科技信息十分丰富。
  (3)保证接收信息资源的运用
  a、每月下发打印和刻录资源通知单,及时借阅。b、调整现有设备,提高信息资源使用率,各校配备电视机、DVD,用于刻录资源的播放。c、四室联机使用,提高信息收视、使用率。d、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把学校图书目录存入计算机,方便师生查找。
  2、把重心放在教研资源的研究上。为提高教师掌握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很好地利用远程信息资源应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校成立了由40岁以下教师组成的“远程教育项目学科教研组”(语、数和综合科),规定每月组织教师开展“远程教育”教研活动1次。教研内容主要体现课件制作、教法、学法、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教学经验交流。3、把重心放在党员培训、为农服务资源的扩散上
  为保障党员培训和为农服务资源的有效扩散和使用,镇党委、政府与学校签订了使用协议,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实实在在地对地方党训和经济发展工作起到了带动作用。①远教室积极配合党委、各党支部,把“通视DVB”下载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节目归类整理,文字资料发给党委和各支部传阅;刻录的光盘,通过借用手续发给党委和各支部组织播放,使我校的党训资源得到了很好的扩散。②建立资源+协会模式,给农民提供科技实用技术。学校将从卫星下载的畜牧养殖、农作物、水果、花卉、水产等实用科学技术资料打印出来,分别提供给当地的养殖协会、农技站和科委,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永安村养鸭大户邓代洪,经常得到学校提供的养殖资源,使他在养殖业上走上了致富之路,在水富也很有名气,水富内部资料《北大门》上曾几度为之歌颂;向家坝镇楼坝村的养猪协会、养鱼协会、养鸭协会、脐橙栽培协会和蚕桑协会等长期得到学校“远教教育接收室”提供的各种科技资源,使农民在各自的种植、养殖上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楼坝村的致富带头人。农技站和科委得到学校的各种农技、科技资源后,分别在楼坝搞起了“蚕桑基地”、“蔬菜基地”和“肉牛养殖基地”等,有力地带动了楼坝村的经济发展。③通过学生,定时发放为农服务资源,增加资源的扩散面。各项目学校的“远程教育接收室”每月底均要拿出一部分农户实用的科技资源,让学生带回家扩散到各个村民小组,使农户得到最新最有实用价值的养殖、种植及病虫防治等科学知识。
  三、倡导走出“三大误区”   远教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提供了资源的分类管理、检索和查询,资源极为丰富,分别有学科资源(精品课件、自制课件、优秀教案、课例、教学插图、学科博览)、多媒体素材、工具软件、天空网站信息精选、教育论文和学校图书目录等众多精彩纷呈的栏目,并按大纲、学科知识详细分类,是非常系统的同步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在远教室、微机室、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均能查找和阅读,即方便教师备课、授课,又方便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和学生自学。正是因为如此,我校在教育教学资源的使用上倡导教师走出“三个误区”:
  误区一:局限校园、为用而用。由于信息化教育的“热”,不少教师一哄而上,众多的资源,强拉硬扯,拖进课堂,全然不顾所选资源是否与课堂主题合拍,是否能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是否与社会现实生活相符。拉郎配式的硬用,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干扰学生注意力,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我校倡导教师课前精心挑选,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各种信息资源,摒弃“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错误心理。
  误区二:拿来主义、坐享其成。
  在我校,真正能利用计算机制作各类课件上课的教师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想提高远程信息资源的使用率,怎么办?当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主义”,远程资源库中课件颇多,教师自可“信手拈来”。但是,一个好的课件必须将教材、学生等因素综合考虑进去,缺一不可。因此,我校为避免“盲目拿来主义”,组建信息资源教研组,每月开展信息资源的教研活动,并根据学校、班级、教学对象的不同来确定课件和教学流程,定期组织课件的筛选和制作活动。
  误区三:越祖代庖、以旧代新。众所周知,在课堂上真正唱主角的还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备课,选择制作课件和各种信息资源的使用确定,均是课堂的前期工作,在课堂上有难以预测的情况。比如求长方形的周长,教学课件是按书本提供三种求周长的方法顺次设计的,若课堂上学生先说出第二种,教师则另请学生说出第一种,然后再按课件设计思路去教学,这样“越祖代庖”,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就会荡然无存。因此,我校倡导教师在使用课件时,切忌越祖代庖、以旧代新,可将课件制作成“交互式结构”,随意选择任一种方法先教。这样,就避免了令人尴尬的课堂画面。
  四、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本着围绕教学中心、服务教育大局为宗旨,积极推广和使用现代远程教育信息资源,充分发挥“远教资源”的作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高教师工作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结合学校实情,我校制定并申报了“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进行学科教学的研究”课题(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于2005年出台,按计划于2007年年底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一)理论研究。1、建教学资源库,以“软件、资源库”展示成果。2、建“远教资源和现代教学设备”使用手册,发放每一个教师,便于师生查找和借用所以的远教资源。3、课件选择和自制,以“课件集、课件盘”成果形式出现。4、教法和学法(即:经验论文),以《校园春秋》刊物展示成果。(二)实践研究。组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示范观摩课、展示课和汇报研究课等(包含的学科有语文、数学、科学、音乐、体育、和美术),以“优质课案例”(课堂实录)和“经验论文集”展示研究成果,并进行推广。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在远程教育工作启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学校一直在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地探索和实践着。今后,我校将进一步强化管理,求真务实,有效地将远程信息资源服务于教育教学,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有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民的科技水平。同时,我校迫切期望各级再次投入,建立校园网,添置必需的相关设备,使农村学校的教育工作真正绽放灿烂的光芒。在崭新的21世纪,教育的信息化,开放教育的新模式,将会使农村学校因“远程教育”而精彩!
其他文献
第一、不要把作文看得太玄妙。不少同学是背着包袱作文的,觉得作文非同一般,詞要用得美,法要用得巧,恨不能所道知道的词语和学到的方法全用上,结果反倒什么也写不出来。其实,作文是同说话一样平常的事,是生活的一种需要。要说什么就写什么,该怎么说就怎么写,万不可摆出“作文”的架式“硬作”。词是要选择使用的,但美不美,好不好,首先要看是否用得恰当、准确,能否把意思确切地表达出来。词的本身并没有美丑高下之分,全
期刊
1、传统的作业是教学中的强化训练。长期以来,传统的作业被教者认为是“课堂的补充练习”,作业的内容仅局限于每一个学科的知识范围,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社会实际生活。作业的技术、方法、手段比较单一,只重视作业的规范统一,强调学生死记硬背和重复练习训练,作业的批改、评价忽视了对一个人的整体发展功能,作业成了教育工作者强加给学生的学生负担。  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在应试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学论被异化为只有教而
期刊
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主要的推动力,也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突出强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学生具体的探究活动来实现。  一、贯彻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杜威的教育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做中学”。知识不是通过简单记忆,而是通过学生的参与、感悟、交往、实践、猜
期刊
老师们用惯了老教材,拿着教科版的教材就觉得不好教,不会教了,难教了,为什么呢?文字少,觉得没有什么讲的;但内容多,设计的活动多,全都进行,一节课又讲不完;课本中设计了这么多的讨论、探究、参考书上没有答案,不知如何处理;理论少,概括性语言少,老师不知板书什么,考试不知让学生背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可能面临的问题。下面我分别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处理建议:  一、文字少,没什么讲的  我们
期刊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21世纪,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道德观念也开始发生转变,有的与时俱进了,也有的扭曲变坏了。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教师们是否意识到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在家庭的熏陶中,我们整天面对的天真无邪的小学生也在悄然变化呢?如果你还是像以往那样将自认为绝对正确的思想观念、具体做法灌输给学生,让他们被动地接受教育,久而久之,德育工作就会变成最没有生命活力的,最缺乏影响力的一种工作。所以,教育工作者在
期刊
一、问题的设计要强审美主体的需要,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音乐鉴赏并非“听之任之”,“听什么”?“如何听”?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我们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我想听”“听有所思、听有所感、听有所悟”就要求教师在欣赏教学中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设计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跳,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首先,问题设计要有目的性。在设计问题
期刊
背景分析: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解决这个矛盾,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教学中应用操作,让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操作中思维,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课题实验以来,学校课题组制定了远、近期的目标任务,要求全体数学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操作,有效地引导学
期刊
夸美纽斯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出来,教师应该负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责任。”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感知的基础上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富有直观性的电教媒体有助于解决文字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的弊端,有助于吸引小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兴趣,直观生动的进行学习,更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果。  那么,怎样在实践中运用电教媒体
期刊
1、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发和利用各种体育课程资源,更好的实现体育课程改革目标已成为发展趋势和当务之急。校本教材开发是对基本教材的必要补充,关系到学生学习内容的全面性和合理性,体现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际和特点,也是体育教师的权利和工作。因此,对教材资源的开发是学校体育工作者要重点研究的课题。我校经过教学调研,证明小学生对竹竿舞教材有浓厚学习兴趣,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
期刊
音乐教学,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占有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提高乡村小学音乐课教学质量。怎样才能提高乡村音乐课教学质量呢?这是我们现在要探究的重要课题。  我认为,现在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创造条件使广大乡村小学能开设音乐课,进行音乐教学,二是编写出切实、适用的教材,并通过这种专用的教材,给乡村教师以专业的指导,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采用综合并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专用教材的方法,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