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必然会遭遇各种困难,教师对课改的态度至关重要,直接决定课改能否取得成功。
一、新课改与课堂教学实际
1.教师对于新课改的看法
教师对于新课改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固执己见类。对新课改充满抵制情绪,牢骚满腹,怨天尤人,不愿去积极地改革教育形式,固守自己原有的观点,安于现状,对于新课改中出现的困难,不是积极地想办法解决,而是一味地埋怨。②犹豫观望类。由于师资不足、评价体系不成熟、学校的设备不齐全等原因,不少教师对新课改将信将疑,对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充分,充满了畏惧和观望的情绪。他们生怕自己积极地投入课程改革后,却在中考中吃亏,所以认为还是原来的老办法保险一些,于是先看看再说。这部分教师占了很大的比例。③积极响应类。对新课改热烈响应,并积极付诸行动,能很快地领会新课改的内涵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将新课程理念融入教学中,对于改革中出现的困难,全力以赴解决并积极探索新办法;能从中取得经验,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这部分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他们是课改的主力军,一般也是课改的领头人物。
2.理论与实践脱离
一方面,面对教育新理念的呼吁,“专业”教学设计者不十分明白:为什么学校教师和管理者不愿意采用他们的优秀设计?另一方面,面对瞬息万变、推陈出新的专业教学设计理念和模具,学校教师和管理者更为困惑:研究者为什么不能提供出可操作的、实用的、能让大部分教师接受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可以指导日常教学活动的知识?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专家们的教学理念好像并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学理念高高在上,下面的一线教师却是“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理论便与实践脱节,严重地阻碍了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1.灵活运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计划、教学内容
要使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的备课环节必须充分准备。对教材的安排,应在充分研究新课程标准、课程设计 、学生的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慎重考虑,千万不可草率行事。把教材用活,首先不是不用教材,其次也不是脱离教材,更不是背离《教学标准》;而是依据对《教学标准》的把握,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水平,对书中的资料实施有取有舍,有针对性地补充有价值的材料,因材施教,加大信息量,留给学生自主选择和创新的空间。
2.选取正确有效的教学目标
展示教学目标即是通过结合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激发并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令学生专注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展示教学目标往往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明确展示教学目标的这一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当一位语文教师在教授《范进中举》这课时,如果在教学目标中写到“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到封建科举制度对古代秀才的残害,从而发现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这样着重讲解课文的政治性,不仅偏离了文学性讲解的方向,而且偏离了学生的情感水平和理解轨迹,在实际教学中是很难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
3.优化教学开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合理地创设学习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索潜能和欲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到学习环境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课文、问题进行自主、合作学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初中课文中有篇《回忆我的母亲》,简述了朱德母亲的一生,理清思路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朱德的母亲一生中的基本道路是什么样的?与中国历史进程有没有关联性?”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随之活跃起来。原作固然有无穷魅力,而设问的情节又激发了学生对原作的探索,使其进一步体验到了文学创新活动的魅力。
4.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老师和同学是课堂上的主体,他们只有相互配合,相互交流,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互动有一个前提,就是师生间要平等、尊重和互相理解。唯有这样,才能把师生互动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会保证互动过程的顺利进行。在语文教学中,面对学生不能简单说“对”或“错”,否则,又会回到“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这意味着教师要与学生做朋友,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师生在交流中会有争论,但要重视这一过程,在辩论中得到结果,在得到结果的同时张扬个性,升华情感,实现价值。在双方共同的兴趣基础上产生的互动,是十分积极、主动的,并且是十分有效的。
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以激励为主,鼓励每一个学生敢于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见解、真情实感。教师可以根据班级情况,和学生一起制定必要的课堂制度,例如奖励和鼓励大胆发言、提出异议的同学,批评那些讥笑别人的同学,等等。对于在众人面前说话会很紧张的学生,特地进行引导。要真诚地鼓励学生,奖励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这样,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才会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充分参与到对学习内容的思考与练习中。师生双方可以在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发展和完善,使师生互动的效果更好。
一、新课改与课堂教学实际
1.教师对于新课改的看法
教师对于新课改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固执己见类。对新课改充满抵制情绪,牢骚满腹,怨天尤人,不愿去积极地改革教育形式,固守自己原有的观点,安于现状,对于新课改中出现的困难,不是积极地想办法解决,而是一味地埋怨。②犹豫观望类。由于师资不足、评价体系不成熟、学校的设备不齐全等原因,不少教师对新课改将信将疑,对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充分,充满了畏惧和观望的情绪。他们生怕自己积极地投入课程改革后,却在中考中吃亏,所以认为还是原来的老办法保险一些,于是先看看再说。这部分教师占了很大的比例。③积极响应类。对新课改热烈响应,并积极付诸行动,能很快地领会新课改的内涵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将新课程理念融入教学中,对于改革中出现的困难,全力以赴解决并积极探索新办法;能从中取得经验,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这部分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他们是课改的主力军,一般也是课改的领头人物。
2.理论与实践脱离
一方面,面对教育新理念的呼吁,“专业”教学设计者不十分明白:为什么学校教师和管理者不愿意采用他们的优秀设计?另一方面,面对瞬息万变、推陈出新的专业教学设计理念和模具,学校教师和管理者更为困惑:研究者为什么不能提供出可操作的、实用的、能让大部分教师接受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可以指导日常教学活动的知识?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专家们的教学理念好像并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学理念高高在上,下面的一线教师却是“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理论便与实践脱节,严重地阻碍了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1.灵活运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计划、教学内容
要使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的备课环节必须充分准备。对教材的安排,应在充分研究新课程标准、课程设计 、学生的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慎重考虑,千万不可草率行事。把教材用活,首先不是不用教材,其次也不是脱离教材,更不是背离《教学标准》;而是依据对《教学标准》的把握,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水平,对书中的资料实施有取有舍,有针对性地补充有价值的材料,因材施教,加大信息量,留给学生自主选择和创新的空间。
2.选取正确有效的教学目标
展示教学目标即是通过结合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激发并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令学生专注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展示教学目标往往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明确展示教学目标的这一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当一位语文教师在教授《范进中举》这课时,如果在教学目标中写到“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到封建科举制度对古代秀才的残害,从而发现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这样着重讲解课文的政治性,不仅偏离了文学性讲解的方向,而且偏离了学生的情感水平和理解轨迹,在实际教学中是很难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
3.优化教学开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合理地创设学习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索潜能和欲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到学习环境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课文、问题进行自主、合作学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初中课文中有篇《回忆我的母亲》,简述了朱德母亲的一生,理清思路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朱德的母亲一生中的基本道路是什么样的?与中国历史进程有没有关联性?”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随之活跃起来。原作固然有无穷魅力,而设问的情节又激发了学生对原作的探索,使其进一步体验到了文学创新活动的魅力。
4.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老师和同学是课堂上的主体,他们只有相互配合,相互交流,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互动有一个前提,就是师生间要平等、尊重和互相理解。唯有这样,才能把师生互动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会保证互动过程的顺利进行。在语文教学中,面对学生不能简单说“对”或“错”,否则,又会回到“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这意味着教师要与学生做朋友,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师生在交流中会有争论,但要重视这一过程,在辩论中得到结果,在得到结果的同时张扬个性,升华情感,实现价值。在双方共同的兴趣基础上产生的互动,是十分积极、主动的,并且是十分有效的。
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以激励为主,鼓励每一个学生敢于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见解、真情实感。教师可以根据班级情况,和学生一起制定必要的课堂制度,例如奖励和鼓励大胆发言、提出异议的同学,批评那些讥笑别人的同学,等等。对于在众人面前说话会很紧张的学生,特地进行引导。要真诚地鼓励学生,奖励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这样,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才会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充分参与到对学习内容的思考与练习中。师生双方可以在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发展和完善,使师生互动的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