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利用中国收入分配课题组2013年CHIPs数据,基于农村居民终身养老保险缴费和收益的精算关系,分析农村居民养老保险2018年政策调整前后的财政补贴激励和再分配效应后,可以发现农居保制度使参保农村居民获得了终身养老金纯收益,具有正向再分配作用。2018年政策调整后,农村居民终身养老金纯收益增大,养老保障水平提升。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终身养老金纯收益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政策调整后中西部地区纯收益有较大提升,地区间差距缩小。政策调整前,农居保制度具有"多缴多得"激励作用,但"长缴多得"作用不明显。
【机 构】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北京100029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北京100029
【基金项目】
: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收入和财产视角下的社会保障再分配效应研究”(项目编号:16AJY00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中国收入分配课题组2013年CHIPs数据,基于农村居民终身养老保险缴费和收益的精算关系,分析农村居民养老保险2018年政策调整前后的财政补贴激励和再分配效应后,可以发现农居保制度使参保农村居民获得了终身养老金纯收益,具有正向再分配作用。2018年政策调整后,农村居民终身养老金纯收益增大,养老保障水平提升。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终身养老金纯收益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政策调整后中西部地区纯收益有较大提升,地区间差距缩小。政策调整前,农居保制度具有"多缴多得"激励作用,但"长缴多得"作用不明显。政策调整后,由于加发年限基础养老金,"长缴多得"作用得以改善。高缴费档次和高缴费年限群体收益—缴费比增大,有利于提升年轻群体早参保和长期缴费的积极性,选择更高缴费档次。分账户看,加发年限基础养老金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制度的激励性,其作用较提高缴费补贴政策更大。
其他文献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交流的主要通道,农作物传播更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方交往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大量美洲作物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迅速融入到中国农业生产体系之中,于中国影响深远。这些外来作物的传入既表明明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存在广泛交往,同时也为我们重新审视这一时期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时期中国尤其是清代中国并非是以往学术界普遍存在的"闭关锁国"的封闭保守形象,而是通过丝绸之路所塑造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对外交流网络,与世界存在广泛联系。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有其相对完善的政治美学逻辑,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科学合理性之中包含着政治美学逻辑的有力支撑。国家治理在政治美学维度的合理配置,使得当代中国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实现宏观政治整合合理性、微观政治组织合理性,以及未来政治规划合理性。政治美学维度的成功安排,是当代中国开创"中国之治"的中国特色之"智"。深入分析和挖掘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政治美学逻辑,是对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的美学升华,为人类的发展和制度的创制贡献力量。
通过对捷克文学经典汉译的简要概括,审视捷克报告文学作家基希的经典作品《秘密的中国》的汉译情况,以及报告文学理论和创作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自觉讨论和创作的特质,可以发现,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生成和发展,离不开汉译基希报告文学创作和理论的重大影响。
作为传统政治哲学和史学共同关心的主要命题,正统论是对政权合法性问题的讨论。湖湘学派提出一个"以正论统"的理论模式,即认为助民生者得其"正",存其公者得其"正"、拒夷保夏者得其"正",能得"正"者才能"存其统"。他们运用正统论思想评判前代历史、规约现实政治,不仅极大地发扬了欧阳修以来的正统论思想,也对朱熹《通鉴纲目》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南宋义理史学和伦理化政治哲学建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乡土文化不仅有文化保育意义,更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其人与自然相协调、人与人德业相劝和患难相恤的思想源远流长。近代以来,它所依赖的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它在当代经济与社会中仍有重要价值,但需结合新时代社会条件加以创造性转化,方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加强党的领导,完善村民自治和村规民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觉悟和"三观"正确的社会主义新乡贤,应是其实现转化的基本条件。
乡村振兴必有农业项目下乡,但其成败与乡土知识配合状况有关。项目农业需重视地方情境,能让农民掌握某种知识技能。农民既有乡土知识会融入项目,项目又使之产生新的乡土知识,才有持续的动力。如此,项目农业才不是孤立的项目,而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惠民工程。反之,项目农业可能侵蚀乡土知识,出现非预期后果。将社会文化基础调查作为项目农业立项的必需环节,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克服此问题。
农业产业化常会排挤小农家庭经营,破坏传统乡村社会纽带。但消除此类消极影响,不应是依靠怀旧式的纯粹"小农经济",也不只是依靠家庭经营"纵向化",还需要依靠农户间"横向化"合作。部分乡土社会的村社集体结构传统与互惠机制,在当下农村产业发展中得到重组和发明,将小农家庭经营和农业产业衔接,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一种"新""旧"结合的农业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在提振乡村传统结构的基础上,吸引乡村人才从事乡村产业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提供一条可能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的劳动法变迁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改革开放前30年,由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公私所有制二元结构且具有一定社会法属性的劳动法逐步走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公有(国营)制的公法属性劳动法。改革开放40余年来,则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法属性劳动法,其中的劳动合同制度在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地位与产权改革等量齐观。上述变迁所形塑的劳动法现行模式的成效和不足表明,公法私法化/社会化与公法路径依赖的结合,法治与改革的互动,既是经验也有教训。面向新时代,把握"中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关系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根据我国劳动人口在不同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分布状况,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的劳动关系可分为三个阶段,呈现出三种主要模式:一是国家雇佣为主的模式;二是国家雇佣与非公雇佣此消彼长的混合雇佣模式;三是非公雇佣为主的模式。与之相伴随的是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关系呈现出市场化和法制化这两个鲜明的特点。面对数字经济时代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以及区块链技术的挑战,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关系也必将发生更加深刻的变革和迭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中的市场地位历经了辅助性作用到基础性作用再到决定性作用的历史变迁。与之相适应,以市场和商事交易为核心研究内容的中国商法学历经了探索、成长、完善和精细化创新的历史阶段,始终与改革开放紧密联系、相生相长,作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市场经济秩序、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制基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法制道路、助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创新和全面飞跃等重要的历史贡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商法学将进一步维护市场生命力和发扬商事交易创造力,走上崛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