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太阳光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q6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锁荣是江苏省金坛市儒林镇的农民,以蔬菜种植为主要收入来源,他最大的心愿就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把蔬菜种得好一些,多卖一些钱,但由于村里农民选用的作物品种都一样,种植方法也差不多,冯锁荣的努力成效和大家差不多。
  2009年的一天,村里突然来了一位名叫周宁琳的老师,挨家挨户推广她研究的一种转光农膜,说是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尽管她是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授,而且这种农膜还让大家免费试用,但是,村民还是不买她的帐。
  江苏省金坛市儒林镇政府调研员王庚生说,因为老百姓使用以前的农膜已经习惯了,对新型产品,心理上想接受,但又怕赔本。
  这些年,农民遇到打着专家教授旗号推销产品的事情不少,但是大都没有明显的效果,有人还把耕种时机耽误了,影响了收成。因此,在没有看到实际效果之前,农民都不愿冒风险。就在周宁琳教授要离开这里时,冯锁荣却主动找到周教授,要求试用这种转光膜。
  冯锁荣说,一个棚可以省800元薄膜钱,就是亏,最多亏掉五六千。
  按照周宁林教授的说法,这种转光膜可以按照植物的需求转化太阳光,农作物生长需要什么样的光,农膜就把太阳光转化成什么样的光,促进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而一旦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提高了,无论产量和品质都会得到提高,一个种植季冯锁荣不用多投入一分钱,就可以增收好多钱。这样的说法对于有着几十年耕种经验的冯锁荣来讲,近乎神话,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高低主要因素是品种,怎么还跟光合作用扯上了关系,农作物真的能够像教授说的那样,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吗?(图1)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健宏说,光合作用,一般意义上就是绿色植物把光能通过它自身的一些生物化学反应,转变成化学能,然后再把二氧化碳固定成糖类和其他的一些有机物,用于植物生长或者储存的需要。
  太阳光是地球上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光源,但是,并不是所有照射在植物上的太阳光都对植物生长有利,尤其是农作物更是如此,人们希望按照自身需求,改变它们的茎叶、果实的生长,就需要一些目的性更强的光照。
  李健宏说,绝大多数光对生物是有意义的,但从光合作用效率来讲,不同波长的光,效应是不一样的。一些植物形态的形成、正常的生长发育,以及在各个不同生长生理阶段,对光质的要求也不一样。
  太阳光可分为三个不同波段长度的光区,分别是波长290 nm~400 nm的紫外光区;400 nm~780 nm 的可见光区;以及780 nm~3 000 nm 的红外光区。人们发现了太阳光波长与植物生长发育的一些规律。
  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国祥说,并不是所有的光对光合作用都有效果,而是只有特定波长的光,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橙红光或蓝、紫光,对光合作用有效果,其他的光从光合作用的角度讲,应该说是一些无效的光。
  不仅如此,在太阳光中,一些光线还对植物生长有害,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会对植物产生抑制作用。
  因此,多年来,科学家一直研究,通过什么样的有效手段,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将那些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太阳光线过滤掉,把有利于农作物高产的有益光线进行强化和放大。
  李建宏说,很多科学家在研究怎样利用农用薄膜改变作物生长的条件,通过不同方法和一些新技术,生产出不同性能的农用薄膜,通过光质的改变,温度的改变使温室生长条件更趋向于人类所期望的环境条件。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想把一些特殊的转光材料加进农膜里面,改变光质,营造人工小环境。
  周宁琳说,转光的机理,主要是因为太阳光中有不同波段的光,其中有一段是高能的紫外光,紫外光特别是短波对作物是有害的,我们这种技术就是把有害的紫外光,转换成作物生长所需要的红、蓝、紫光等,来满足作物生长光合作用的所需。
  冯锁荣用了转光农膜后,效果怎样呢?
  为了做对比,冯锁荣分别在转光膜棚里和普通膜棚里种了相同品种的黄瓜和西红柿,每天观察两个棚里农作物的长势变化。
  他提心吊胆持续观察了几个月的时间,终于看出了结果。
  冯锁荣说,果然效果不一样,两边对比,转光膜棚里的苗长得壮,叶面肥,光泽度好。(图2)
  更让老冯惊喜的还在后面,到了4月中下旬,别的棚里的西红柿还泛着青、黄瓜还没长大时,老冯转光膜棚里的西红柿、黄瓜竟然都成熟了,比正常的果实早熟20多天,而且口感、卖相都优于以往。(图3)
  冯锁荣说,我们金坛市所有乡镇的镇长、技术站站长都来参观,我给每个人5个番茄,他们吃后都说好。我在集市上卖得也很好。
  这一次,冯锁荣靠卖转光膜棚里的西红柿和黄瓜,比平时多收入5000多元。老冯靠农膜增收的事情给周围的农民不小的刺激,在其他条件都一样的情况下,只用了一下转光膜,一亩地就多收这么多钱,周教授一下子成了村里的座上宾。
  周教授的转光膜是怎样做到这些的呢?
  通常蓝、紫光能够被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强烈吸收,起到强光合作用,促进植物的茎叶生长,而红橙光可促进植物的果实生长,黄、绿光则基本对植物没有贡献。但这只是一般意义而言,在蓝、紫光或红橙光区中,不同的作物还有其最佳的光线频段,周宁琳教授在实验室分别把各种农作物的叶子和果实进行光谱测定,然后根据农作物的特定光谱生产转光剂,使转光剂和植物所需要的光谱最大限度地匹配,充分发挥它对光合作用的促进功效。
  当把具有转光功能的制剂加入到普通农膜里,普通的农膜就具有神奇的转光功能,可以根据不同农作物对光合作用的特定需求,订单式地提供农作物所需要的色光,促进其生长发育。再次试用时,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但是,这次规模化生产的转光膜,农民试用不久,就发现了很多问题,在同一个大棚里,同一个品种的农作物长势不均匀,有的提前结果了,有的才刚刚泛青,而且用一段时间效果就不明显了。不仅如此,这种转光农膜使用寿命特别短,原本一条农膜能使用一两年,可是这种转光膜半年左右就坏了。如果以后用钱买,成本会增加。当这个问题反映到周教授那里时,她也有些头疼了。
  周宁琳说,把一种合成的材料,掺杂在高分子材料里,存在分散不均匀的问题,会衰减比较快。
  经过一番研究之后,周宁琳教授想到了纳米技术,希望借助于这一神奇的技术解决这些问题。
  周宁琳说,纳米从它本身来说,是一个尺度,一般来说是10的负9次方米,满足这样的尺寸它才是纳米尺寸,如果提升到纳米材料,首先必须满足纳米尺寸,第二必须对材料的性质有很大的改变。
  纳米是近年来人类探索认识微观物质世界的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进展,20世纪80年代,两位科学家在瑞士第一次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看见了原子,从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又通过隧道探针实现了自由挪移原子的科学梦想,在纳米技术的不断研究中,科学家还发现物质在1~100纳米这一尺度内,性能会发生神奇的改变。
  周宁琳说,它会有一些特殊的性能表现出来,比如它的光、电、磁、热等,会在这些性能上发生突变,因为任何材料小到某一尺寸后,由于它的一些表面效应、量子效应和体积效应,就会造成性能的变化。
  怎样才能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性,把转光剂均匀分布在农膜中呢?在研究过程中,周宁琳发现了一种黏土具有层状的结构,当通过化学制备的方法把它与转光剂做成纳米材料后,就给转光剂均匀分布在农膜中间建立了渠道。(图4)
  周宁琳说,在吹塑过程中,原来聚集在一起的片层就会解离成一片一片的,每片上都会带转光剂,均匀分散。
  通过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到纳米转光剂均匀分散在农膜里。不仅如此,由于分散均匀,加上纳米材料的一些神奇特性,新一代纳米转光农膜在抗拉伸性、耐老化等方面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再次投入使用时,不仅产品单产比普通农膜大棚提高了30%,口感好,营养丰富,而且农膜使用寿命达到3年以上。
  图1 周宁琳教授介绍转光膜的作用
  
  图2 转光膜棚里的黄瓜长势旺盛
  
  图3 转光膜棚里的西红柿比正常果实早熟
  
  图4 纳米转光剂均匀分散在农膜里
其他文献
有一种动物,在地球上生活的年代,比已经灭绝的恐龙还要久远。它有着长长的触须,扁平的身体,六只长腿上还长满了毛刺。  对于这种动物人们深恶痛绝,因为它不仅散发臭味,还会传播疾病。多少年来,大家对待它的惟一态度: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消灭它们。(图1——1、图1——2)  但是,这些让人讨厌的家伙,在云南大理学院原药学院教授、七十六岁的蟑螂专家李树楠眼里,却是心爱的宝贝。因为这些宝贝,李树楠还被评为全国优秀
期刊
自2001年10月推向市场,iPod就以不可阻挡之势形成热浪,并成为一大社会现象。这个派生于一个想法的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疯狂售出逾3亿台。  但是,它的诞生过程更加令人吃惊,奇迹是从创新天才史蒂夫·乔布斯重返他创建的苹果公司开始的。它的开发过程极其艰难。  是从1996年12月20日史蒂夫·乔布斯的一个微笑开始的。那天他宣布将重返苹果——这家由他亲手创建,却在11年前将他驱逐的公司。(图1)  《偶
期刊
明代以前,庐山已经家喻户晓,在中国人心目中,那里是活动的画境,现世的桃源,外边的一切纷扰、杀戮、离乱都被隔绝在松涛之外。  当中国北方在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反复拉锯战中成为主战场时,包括庐山在内的长江以南地区却成为狼烟中的桃源乐土。  元代无名氏的《朝天子·庐山》,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那时中国人对于这座神仙山的神往:  早霞、晚霞装点庐山画。  仙翁何处炼丹砂?  一缕白云下。  客去斋馀,人来茶
期刊
2006年9月26日,一位90岁的日裔美籍女人户粟郁子在美国去世。这个生前在芝加哥经营一家专卖东方礼品店铺的老人的离世,引起了多方关注。几天时间里,国内多家媒体纷纷转载了关于她逝世的消息,这位老人的神秘身份,再一次被人们关注,也唤起了对于她遭遇的记忆和无限唏嘘。她正是二战时期名噪一时的日本播音员“东京玫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曾利用谋略广播,试图打击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的士气,而为这些广
期刊
在这里,障人眼目,湿人衣衫的云雾和烟雨是足以问鼎天下奇绝的景观。  在这里,无数诗人和画家的笔下幻化出朵朵奇葩,根植在亘古的长风中。  在这里,伟大的思想者们构建起一座又一座丰碑,不知不觉间铸造着华夏民族的魂魄。  在这里,人类的文明穿越时空,以一种鲜见的姿态诠释着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这里就是庐山。(图1)    数千年来,文人、隐者、壮士、探险家、科学工作者、政治领袖共同演绎着这座大山的传说。当
期刊
八万亩梯田,无塘无坝,却水源充足,即便是大旱之季也能保收。传说中的“秦人梯田”,两千年来从未断流,无库的深山梯田,水源到底从何而来,其中的奥妙何在?  2009年下半年,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农田龟裂、水井干涸、水库见底,农作物受灾面积近500万公顷,5000多万人受灾,2000多万人面临无水可饮的绝境。(图1)  在西南的抗旱救灾工作中,许多地方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水源枯竭, 就连喝
期刊
正值春节前后,许多高价商品在北京各大超市纷纷亮相,一种高档“野生大米”,以当时国内大米最高价每市斤110元左右进军各大商场,大张旗鼓地造势热销。  天价“野生大米”惊现超市,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也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农业部高层领导获悉后,立即责成有关专家深入各大商场暗访,对大米真相予以调查。(图1)  这种大米究竟是货真价实的“野生稻米”,还是商家抛掷的重磅噱头?为什么一旦被冠以“野生”的名
期刊
地球上仅有100多种元素,却构成了纷繁复杂的现代世界。  了解元素和它们的性质,就能掌握物质世界的规律。  奥运短跑运动员,比赛时最快速度是每小时28英里。  赛车的最高时速,约是240英里。  喷气式战斗机的时速,超过1千英里。  航天飞机在轨道飞行时速,是1万7千英里。  是什么力量,使人类文明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  从第一辆自行车,到第一辆汽车;从驰骋海域的超级油轮,到遨游太空的航天飞船,新
期刊
在战场上,步兵最主要的直接火力支援靠机枪。它是一种配有两脚架、枪架、枪座,能实施连发射击的自动枪械,早期也称之为“机关枪”。机枪的射速很高,可在瞬时射出狂风暴雨般的子弹,以密集火力压制敌人、杀伤较远距离敌方有生力量,也可用来射击地面、水面或空中的轻装甲目标或火力点。  2009年,电视连续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在全国热播。此剧以独特视角,展现了一群溃败的散兵游勇,在民族存亡大义面前,浴血奋战,前仆后
期刊
国产自行火炮从无到有,飞速跨越,他付出过怎样的努力;外贸155毫米自行火炮系统跻身世界前列,驰骋国际市场,他如何解决一个个难题?  2011年9月,记者来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的一个外贸武器展厅,在我国著名火炮武器系统专家苏哲子院士的带领下,参观一种享誉国际的传奇兵器:PLZ45型155毫米口径自行加榴炮,简称155自行炮。国产155自行炮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是在1988年11月举行的第二届北京国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