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之中。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营造自主氛围,诱发创新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意味着只要有创造的意识、创造的行动,就会取得创造的成果。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参与者”,作为班级“特殊”的一员参加学生的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坚信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设疑于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积极地探究、创新以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新知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二、鼓励标新立异,增强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依据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表现自我的心理特点,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支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打破常规,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小就树立一种敢于创新的意识。
三、引导主动参与,发展创新思维
杨振宁教授说:“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工程’”、“优秀的学生并不在于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优秀的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是从所给的原信息中产生的不同方向的新信息,在教学中表现为由同一信息来源产生各种不同形式的输出。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的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材料、组合、构造、功能、形态等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去扩散思维,从多种途径中探求不同的解题方法。并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及观察性和讨论性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直觉思维,真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意设计一些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型题目,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使学生的思维善于向多方向、多角度衍射,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四、重视内在探索,培养创新品质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产生新见解,这是激发创新的重要条件,尤其要鼓励学生不满足已有的结论,不屈服于外在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见,善于在不同之处质疑,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去探索、创新的欲望。
例如:在学过乘法的意义后,我设计了“7 7 7 6 7 7 7=?”的题目。学生出现了许多独特的解法,有的用7×6+6,有的用7×7-1,有的想出7×6+6=8×6的方法。第二种解法具有创造性成份,把“6”看作“7-1”。第三种解法把“6”分配到六个“7”中,使之成为六个“8”,更具创造性。由此可见,“多练出技巧,多想出智慧”注重学生的内在探索,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具独创性。
五、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创新能力
数学中的许多有趣规律的迷人魅力,单纯从数学课本中学生是很难领略的。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还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开展数学课外话动,拓展书本知识。叶圣陶说得好:“学习一定要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多。”数学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将一块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木板锯成直径为2分米的圆形板,可以锯几块”?墨守成规的学生用正方形木板面积除以圆形板面积,算出可以锯5块。脑子灵活的学生考虑到实际,用摆圆片试验想到只可以锯4块。别出心裁的方法,体现了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小学教育阶段是教育的基础,是人生发展的基础,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在今天的数学课堂中,我们要学会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待并鼓励学生的质疑与批评。鼓励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认真仔细的观察能力。在课堂中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走进数学课堂就感到充实,感到需要,感到快乐,我们就会获得最大的快乐,这也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境界。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襄南乡高店小学)
一、营造自主氛围,诱发创新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意味着只要有创造的意识、创造的行动,就会取得创造的成果。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参与者”,作为班级“特殊”的一员参加学生的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坚信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设疑于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积极地探究、创新以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新知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二、鼓励标新立异,增强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依据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表现自我的心理特点,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支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打破常规,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小就树立一种敢于创新的意识。
三、引导主动参与,发展创新思维
杨振宁教授说:“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工程’”、“优秀的学生并不在于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优秀的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是从所给的原信息中产生的不同方向的新信息,在教学中表现为由同一信息来源产生各种不同形式的输出。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的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材料、组合、构造、功能、形态等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去扩散思维,从多种途径中探求不同的解题方法。并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及观察性和讨论性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直觉思维,真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意设计一些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型题目,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使学生的思维善于向多方向、多角度衍射,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四、重视内在探索,培养创新品质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产生新见解,这是激发创新的重要条件,尤其要鼓励学生不满足已有的结论,不屈服于外在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见,善于在不同之处质疑,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去探索、创新的欲望。
例如:在学过乘法的意义后,我设计了“7 7 7 6 7 7 7=?”的题目。学生出现了许多独特的解法,有的用7×6+6,有的用7×7-1,有的想出7×6+6=8×6的方法。第二种解法具有创造性成份,把“6”看作“7-1”。第三种解法把“6”分配到六个“7”中,使之成为六个“8”,更具创造性。由此可见,“多练出技巧,多想出智慧”注重学生的内在探索,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具独创性。
五、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创新能力
数学中的许多有趣规律的迷人魅力,单纯从数学课本中学生是很难领略的。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还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开展数学课外话动,拓展书本知识。叶圣陶说得好:“学习一定要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多。”数学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将一块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木板锯成直径为2分米的圆形板,可以锯几块”?墨守成规的学生用正方形木板面积除以圆形板面积,算出可以锯5块。脑子灵活的学生考虑到实际,用摆圆片试验想到只可以锯4块。别出心裁的方法,体现了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小学教育阶段是教育的基础,是人生发展的基础,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在今天的数学课堂中,我们要学会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待并鼓励学生的质疑与批评。鼓励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认真仔细的观察能力。在课堂中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走进数学课堂就感到充实,感到需要,感到快乐,我们就会获得最大的快乐,这也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境界。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襄南乡高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