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要让教学真正地呈现生命力,教师就要把启迪、焕发智慧的课堂空间慷慨地留给学生,创造一种支持性的课堂环境,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拥有空间,享受成长的幸福。
关键词 创设情境 拓展空间 开发潜能
杨振宁教授在对中美学生的对比中谈到:“中国学生学得多,悟得少;美国学生学得少,却悟得多。这就是中国教育不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之一。”话虽绝对,但不无道理。纵观我们的教育,学生哪有时间悟自己所学的东西?要学生悟,就要给他们有独立思考的余地,有能自由控制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从无生有,生发出自由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自己成长的重要场所之一——课堂中轻松地拥有自己的空间,幸福地成长。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多为学生搭建平台、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享受成功的快乐。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找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切入点”,能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调动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2.利用媒介,创设情。教学要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发挥媒介优势,创设情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编制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借助多媒体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二、拓展空间,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让学生自主探究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趋向和热点。事实证明,只有给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自主探索的时间,他们的潜能才能最大地发展,个性才能最大地张扬,创新意识才能最优化地提高。
1.让学生拥有遐想和探究的充足时间。任何发明创造都需要时间。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也需要时间作保证。教学过程中,应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才能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教“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我让学生通过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方法进行自主探索,并将自己的发现写在黑板上。当第一位学生写上“我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时,其他学生的激情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再也按捺不住,纷纷走到讲台前写出自己的发现,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黑板上又出现了“我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我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我发现长方形会变形;我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对折后可以得到三角形和其他图形;我发现两个同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等等。课堂空前活跃了,成了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
2.为学生提供操作和质疑的广阔空间。小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疑惑和不解,急需知道为什么,教师要给学生提问的自由。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真正启动。利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质疑和交流,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三、开发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每个人的潜能都是非凡的,是无可限量的。教师的责任在于开发特长和释放潜能。教学中,一方面要给学生创新的时空,挖掘学生主体中出类拔萃的灵性;另一方面,要给学生心理的自由,让每一个学生的灵性都得到生动活泼的释放。
1.让学生自己思考与发现。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
在“圆柱的体积”教学中,把圆柱切割成近似的长方体后,抛出问题:“转化后,什么不变?什么变了?”学生思考后说“体积不变,底面积不变,高也不变,只有形状变了。只有形状变吗?”我马上追问。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学生又发现“表面积变了、底面周长也变了”(这是我课前所没估计到的)。在练习中,学生除了能灵活地计算圆柱的体积,还能正确解决“把一个高8厘米的圆柱切割成近似的长方体后,表面积增加了48平方厘米,原来圆柱的体积是多少?”一类的题目。在这一课中,我尝到了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甜头,对学生的能力刮目相看。
2.让学生自己体验与表述。《课标》对“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提出了明确要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而学生要想获得成功的体验,就必须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获得对数学学习的切身体验。
“秒的认识”教学中,我利用神州六号和刘翔引出秒后,先让学生从身边找一找在哪也要用到秒来计时的,接着马上从学生的耳边传来秒的声音,让学生合着秒的节奏,用各种各样的动作来欢迎秒,接着我让学生熟悉一秒的时间秒针的走动,进而是5秒的时间秒针的走动。接下去我就安排让他们跟随着秒针的走动,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示出5秒。当学生跟着秒针走完这5秒以后,马上让他们脱离秒针,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估计出大约10秒的时间。这时,在学生的头脑中,秒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学生对“秒”的认识有了一个升华。
留足空间,相信学生,大胆放手,真正做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学做合一”,何乐而不为呢?
关键词 创设情境 拓展空间 开发潜能
杨振宁教授在对中美学生的对比中谈到:“中国学生学得多,悟得少;美国学生学得少,却悟得多。这就是中国教育不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之一。”话虽绝对,但不无道理。纵观我们的教育,学生哪有时间悟自己所学的东西?要学生悟,就要给他们有独立思考的余地,有能自由控制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从无生有,生发出自由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自己成长的重要场所之一——课堂中轻松地拥有自己的空间,幸福地成长。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多为学生搭建平台、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享受成功的快乐。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找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切入点”,能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调动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2.利用媒介,创设情。教学要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发挥媒介优势,创设情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编制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借助多媒体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二、拓展空间,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让学生自主探究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趋向和热点。事实证明,只有给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自主探索的时间,他们的潜能才能最大地发展,个性才能最大地张扬,创新意识才能最优化地提高。
1.让学生拥有遐想和探究的充足时间。任何发明创造都需要时间。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也需要时间作保证。教学过程中,应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才能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教“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我让学生通过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方法进行自主探索,并将自己的发现写在黑板上。当第一位学生写上“我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时,其他学生的激情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再也按捺不住,纷纷走到讲台前写出自己的发现,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黑板上又出现了“我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我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我发现长方形会变形;我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对折后可以得到三角形和其他图形;我发现两个同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等等。课堂空前活跃了,成了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
2.为学生提供操作和质疑的广阔空间。小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疑惑和不解,急需知道为什么,教师要给学生提问的自由。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真正启动。利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质疑和交流,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三、开发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每个人的潜能都是非凡的,是无可限量的。教师的责任在于开发特长和释放潜能。教学中,一方面要给学生创新的时空,挖掘学生主体中出类拔萃的灵性;另一方面,要给学生心理的自由,让每一个学生的灵性都得到生动活泼的释放。
1.让学生自己思考与发现。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
在“圆柱的体积”教学中,把圆柱切割成近似的长方体后,抛出问题:“转化后,什么不变?什么变了?”学生思考后说“体积不变,底面积不变,高也不变,只有形状变了。只有形状变吗?”我马上追问。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学生又发现“表面积变了、底面周长也变了”(这是我课前所没估计到的)。在练习中,学生除了能灵活地计算圆柱的体积,还能正确解决“把一个高8厘米的圆柱切割成近似的长方体后,表面积增加了48平方厘米,原来圆柱的体积是多少?”一类的题目。在这一课中,我尝到了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甜头,对学生的能力刮目相看。
2.让学生自己体验与表述。《课标》对“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提出了明确要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而学生要想获得成功的体验,就必须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获得对数学学习的切身体验。
“秒的认识”教学中,我利用神州六号和刘翔引出秒后,先让学生从身边找一找在哪也要用到秒来计时的,接着马上从学生的耳边传来秒的声音,让学生合着秒的节奏,用各种各样的动作来欢迎秒,接着我让学生熟悉一秒的时间秒针的走动,进而是5秒的时间秒针的走动。接下去我就安排让他们跟随着秒针的走动,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示出5秒。当学生跟着秒针走完这5秒以后,马上让他们脱离秒针,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估计出大约10秒的时间。这时,在学生的头脑中,秒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学生对“秒”的认识有了一个升华。
留足空间,相信学生,大胆放手,真正做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学做合一”,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