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应该引领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经过对教材的反复解读,《游天然动物园》一课的主题我定在了“乐”。通过讲、读、悟三个板块引导学生三品“乐趣”,以求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上,从动物“自乐”入手,深入挖掘“乐趣”背后所蕴涵的人与动物的和谐之乐。
关键词:语言训练实践;感情朗读;文字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9-0155-01
1.品“乐趣”,抓特点而讲,说话中感受乐
语言训练应借助语言情境和语言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通过充分阅读文本后的讲,正是这样的语言实践: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对文本语言进行选择性的积累,又通过运用积累的文本语言进行说话。这样的过程,便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积累、内化、表达的过程。
课文介绍长颈鹿、基马猴、河马、大象、狮子这五种野生动物时,作者分别抓住了它们的特点,且用了形象而又贴切的词语来描述,从而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所以,在课前熟读的基础上,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请你选择你喜欢的动物,好好地读一读,看一看,它的哪些特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可以用笔圈圈点点。”这样的用意有二:其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可以让学生以更积极的学习状态投入到对文本的解读中;其二,在语言实践中学语言。印象深刻的地方用筆圈圈点点,实际上是一个自主品味语言的过程。这样,学生的学习指向性更强,也为后面“讲”的环节作好铺垫。
从交流情况来看,效果还是可以的。学生们不仅能很好的抓住每种动物的特点来进行说话,从他们说话时的表情、语气更是可以看出他们已能走进有趣的动物世界,并把他们心目中喜欢的动物“带到了班级”。不过,遗憾的是,交流时全班没有一个喜欢河马,所以“讲河马”这一环节被省略了。如果在学生自读时,我能及时发现这个问题并引导学生观察书本中两只张大嘴巴的河马,告诉他们“河马是通过比谁的嘴巴大来占领地盘的”这一有趣且重要信息,学生也肯定会对河马充满了好奇。对课堂生成的有效把握,是对教学基本功的极大考验。
2.品“乐趣”,溶情感而诵,朗读中体会乐
“凡音者产乎人心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有感情朗读是学生基于对课文内容的准确理解后有感而发的表达行为。当学生通过“讲”这一环节的练习,对文本中的“动物之乐”已经有了较深的体会。这时再让学生去诵读,便是水到渠成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即使学生能体会到动物之乐,但相信他们体会的角度是不同的。所以,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我多用个人朗读,并始终强调一句话:“把你的体会送进课文再读出来!”正是在这样的引导下,在课堂上确实可以看到学生多样的解读。尤其,当我在朗读评价时自己退居二线,让学生采用“面对面”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时,学生——“学习的主体”更是以极高的兴致投入学习中,此时的互动是十分和谐的。摘录课堂的一个评价片断——
生1:朗读基马猴的话。(朗读尚且可以,能让我们感受到了基马猴的乐)
师:有人需要评价吗?你可以对好的方面进行肯定,也可以对有不同意见的地方提出建议!
生2:我觉得你“竟”字应强调一下,这样才能说明我们的出乎意料。
生3:“一边……一边……”这句话应该读得语速更快些,这样才显得基马猴的活泼好动。(在教师的提醒下,该生作了示范,确实更显生动了)
师:(问生1)你觉得他们说得有理吗?接受他们的建议吗?
生1:有理,我接受!谢谢你们!
“语文的学习应该寻找一种和孩子谈话的轻松,平等态度的亲切,心灵坦诚的和谐”窦桂梅老师这么说。的确,当学生用心解读着文本,用情感受着野生动物们的种种乐趣,此时,用声音传递出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文字背后蕴涵的情感,那欢乐的情感让课堂的每位成员其乐溶溶。
3.品“乐趣”,触内心而悟,感悟中重识乐
“讲”、“读”体现了本课处理的一大重点——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其实,这也是每堂语文课所必须实现的目标)。不过,窦桂梅老师在论述“主题教学的三个‘维度’之深度”时,这么说:教师要真正关注的是学生“语文性”、“情感性”、“思想性”究竟走入多远、多深。薛法根老师也说:语文教学的艺术就是要引领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味、感悟中,自然而然地获得道德的教养。两位老师的话无不在重复着:教学的最本质的目标是“立人”!
细细思量,令游人乐趣无穷的仅仅是野生动物们的乐吗?再读文本时,猛然关注到了“国立”、“让停车”、“挥动一块红布”等字眼,那不是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对,那是一种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乐啊!教师只一句话的引导,没过一会儿,学生便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学生一次次的“咬文嚼字”下,文字渐渐有了厚度、有了温度!
如何唤醒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引入了大量的有关动物灭绝及动物被捕杀的数据,在赫然醒目的数字面前,教师再多的语言也是苍白的,回荡在学生耳旁的便是“要保护动物!”的声声呼唤。此时,对于“乐趣”的认识,学生在心中肯定又有了新的定位。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样的挖掘是否会有些过了?我想,如此一篇简单的课文放在了高年级段,应该有这个必要去抠,去咬文嚼字。
关键词:语言训练实践;感情朗读;文字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9-0155-01
1.品“乐趣”,抓特点而讲,说话中感受乐
语言训练应借助语言情境和语言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通过充分阅读文本后的讲,正是这样的语言实践: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对文本语言进行选择性的积累,又通过运用积累的文本语言进行说话。这样的过程,便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积累、内化、表达的过程。
课文介绍长颈鹿、基马猴、河马、大象、狮子这五种野生动物时,作者分别抓住了它们的特点,且用了形象而又贴切的词语来描述,从而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所以,在课前熟读的基础上,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请你选择你喜欢的动物,好好地读一读,看一看,它的哪些特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可以用笔圈圈点点。”这样的用意有二:其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可以让学生以更积极的学习状态投入到对文本的解读中;其二,在语言实践中学语言。印象深刻的地方用筆圈圈点点,实际上是一个自主品味语言的过程。这样,学生的学习指向性更强,也为后面“讲”的环节作好铺垫。
从交流情况来看,效果还是可以的。学生们不仅能很好的抓住每种动物的特点来进行说话,从他们说话时的表情、语气更是可以看出他们已能走进有趣的动物世界,并把他们心目中喜欢的动物“带到了班级”。不过,遗憾的是,交流时全班没有一个喜欢河马,所以“讲河马”这一环节被省略了。如果在学生自读时,我能及时发现这个问题并引导学生观察书本中两只张大嘴巴的河马,告诉他们“河马是通过比谁的嘴巴大来占领地盘的”这一有趣且重要信息,学生也肯定会对河马充满了好奇。对课堂生成的有效把握,是对教学基本功的极大考验。
2.品“乐趣”,溶情感而诵,朗读中体会乐
“凡音者产乎人心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有感情朗读是学生基于对课文内容的准确理解后有感而发的表达行为。当学生通过“讲”这一环节的练习,对文本中的“动物之乐”已经有了较深的体会。这时再让学生去诵读,便是水到渠成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即使学生能体会到动物之乐,但相信他们体会的角度是不同的。所以,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我多用个人朗读,并始终强调一句话:“把你的体会送进课文再读出来!”正是在这样的引导下,在课堂上确实可以看到学生多样的解读。尤其,当我在朗读评价时自己退居二线,让学生采用“面对面”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时,学生——“学习的主体”更是以极高的兴致投入学习中,此时的互动是十分和谐的。摘录课堂的一个评价片断——
生1:朗读基马猴的话。(朗读尚且可以,能让我们感受到了基马猴的乐)
师:有人需要评价吗?你可以对好的方面进行肯定,也可以对有不同意见的地方提出建议!
生2:我觉得你“竟”字应强调一下,这样才能说明我们的出乎意料。
生3:“一边……一边……”这句话应该读得语速更快些,这样才显得基马猴的活泼好动。(在教师的提醒下,该生作了示范,确实更显生动了)
师:(问生1)你觉得他们说得有理吗?接受他们的建议吗?
生1:有理,我接受!谢谢你们!
“语文的学习应该寻找一种和孩子谈话的轻松,平等态度的亲切,心灵坦诚的和谐”窦桂梅老师这么说。的确,当学生用心解读着文本,用情感受着野生动物们的种种乐趣,此时,用声音传递出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文字背后蕴涵的情感,那欢乐的情感让课堂的每位成员其乐溶溶。
3.品“乐趣”,触内心而悟,感悟中重识乐
“讲”、“读”体现了本课处理的一大重点——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其实,这也是每堂语文课所必须实现的目标)。不过,窦桂梅老师在论述“主题教学的三个‘维度’之深度”时,这么说:教师要真正关注的是学生“语文性”、“情感性”、“思想性”究竟走入多远、多深。薛法根老师也说:语文教学的艺术就是要引领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味、感悟中,自然而然地获得道德的教养。两位老师的话无不在重复着:教学的最本质的目标是“立人”!
细细思量,令游人乐趣无穷的仅仅是野生动物们的乐吗?再读文本时,猛然关注到了“国立”、“让停车”、“挥动一块红布”等字眼,那不是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对,那是一种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乐啊!教师只一句话的引导,没过一会儿,学生便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学生一次次的“咬文嚼字”下,文字渐渐有了厚度、有了温度!
如何唤醒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引入了大量的有关动物灭绝及动物被捕杀的数据,在赫然醒目的数字面前,教师再多的语言也是苍白的,回荡在学生耳旁的便是“要保护动物!”的声声呼唤。此时,对于“乐趣”的认识,学生在心中肯定又有了新的定位。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样的挖掘是否会有些过了?我想,如此一篇简单的课文放在了高年级段,应该有这个必要去抠,去咬文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