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较2016年底增加283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超过九成,手机上网比例持续提升。90后成为网民的主流人群,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块重要战场。如何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将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可信度、专业性等方面对如何利用网络平台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一味地监督、在网络上不允许出现一点反对声音的做法是否真正有效等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网络平台;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
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992万人,半年增长率为2.7%。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现状,综合运用社会心理学的专业研究、大数据的技术支持,提高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才能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事半功倍。
一、网络现状分析
(一)网民现状分析
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互联网网民。从年龄层次上来看,10到40岁之间的网民成为了网络主力军,目前这波大军正继续向10岁以下低龄群体和40岁以上中高龄群体这两部分人群渗透。从受教育程度上讲,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超过三分之一,拥有高中、中专或技校学历的网民也近30%,中国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从身份职业上看,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占四分之一,其次为自由职业者约占五分之一,企业或公司的管理人员和一般职员占15.2%。
目前出现的受教育者的网络匿名集体狂欢状态,干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大学生是包括网络和手机在内的新媒体使用最活跃的群体之一,正进入一种越来越广泛的虚拟生存状态。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但个性相对封闭,且流于主流文化之外。
(二)网民环境分析
网络世界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及时了解外界的窗口,信息的传播更加高效透明,思维的碰撞日益激烈。与此同时,从自由主义的传播到拜金主义的渗透,大量良莠不齐地思想涌入人们的视野。除此以外,网络信息的可造假性较高,谣言传播速率也大幅提高,不少青年、中年网民还乐于通过“翻墙”了解国外信息并受其煽动,然而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却没有人能保证。
从思想教育的角度分析,互联网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又是思想教育环体,具有透明度高、互动性强、自主性大的特点,而网民(受教育者)群体复杂,主体是青少年和中年,受教育程度有限,往往具有逆反、愤青易受煽动的特质。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权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提升权威性的必要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还是在教育主体,即受教育者。网络只是形式和工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媒介。教育主体最需要的是学习如何利用好网络这一双刃剑。只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权威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才会被广泛认可。
(二)如何提升权威性
提升权威性必须提升专业性。思想政治教育学借鉴吸取了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是一门强调实践的综合性课程。只有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才能更准确地摸清受教育者的心理,根据其接受规律“对症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担负着传道授业、为人师范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有一定的可信度,打破“砖家”反感现象。在传递信息时保证信息内容真实、有价值、能反映社会问题,内容的组织尽量做到情理交融;在形式上寻找并树立亲民喉舌也显得格外重要。
理论上的融合与突破;实践中考虑到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信息时求真、求善、求美的心理需求、灵活变通。两者结合才能更好提升教育主体的权威性。
三、网络互动——厘清监督与教育
(一)监督有原则、教育讲方法
网民素质参差不齐,对于爆炸式信息的辨别能力有限,网络监督不可或缺。广义上说,网络监督也是一种通过舆论和强制力引导社会,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在实际生活中的狭义层面,我们需要厘清网络监督与网络教育。
反党反社会扰乱网络秩序的言论、虚假言论都是要坚决删除,从技术上和制度上都要进行严厉打击严重者追究其刑事责任。而对于网民的质疑,则要采取“疏通引导”的方法。在网民自身看来,这种质疑可能是一种网络监督,政府不能一味依靠删除言论等被动方式躲避,综合使用“大数据”分析、单方面论据信息传递,双方面论据信息传递的方式,消除网民抵触心理。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删删删”,还包括通过各色活动,潜移默化中传授知识、营造教育氛围。
分辨出网络上的敌对扰乱势力和普通网民,针对不同对象采用监督问责或者疏通引导的方式解决,才能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动性。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是时代潮流的产物,最终目的就是培养能够在自由的网络环境中既能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同时拥有自我约束能力,最终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网络良民。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时代的产物,而与时俱进一直是我党的精髓。要吸引更多的网民,就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枯燥老套的方式,与时俱进,在教育主体具有权威性的基础上,充分尊重网民,增加网络互动,分清楚监督行为与教育行为,充分保证网民在网络当中正当的言论自由权,保证网络信息的透明与公开,鼓励广大网民在网络参与中提升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2]李德芳,杨素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03:162-165.
[3]谢玉进,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新走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1:92-98.
[4]倪洪章.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述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06-110.
[5]刘新全.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接受性的心理学设计[J].煤炭高等教育,2009,02:29-31.
[6]曹振华.我国网络监督的现状及负面效应研究[D].郑州大学,2012.
作者简介:武淑洁(1991—)女,汉族,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德育。
关键词:网络平台;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
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992万人,半年增长率为2.7%。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现状,综合运用社会心理学的专业研究、大数据的技术支持,提高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才能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事半功倍。
一、网络现状分析
(一)网民现状分析
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互联网网民。从年龄层次上来看,10到40岁之间的网民成为了网络主力军,目前这波大军正继续向10岁以下低龄群体和40岁以上中高龄群体这两部分人群渗透。从受教育程度上讲,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超过三分之一,拥有高中、中专或技校学历的网民也近30%,中国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从身份职业上看,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占四分之一,其次为自由职业者约占五分之一,企业或公司的管理人员和一般职员占15.2%。
目前出现的受教育者的网络匿名集体狂欢状态,干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大学生是包括网络和手机在内的新媒体使用最活跃的群体之一,正进入一种越来越广泛的虚拟生存状态。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但个性相对封闭,且流于主流文化之外。
(二)网民环境分析
网络世界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及时了解外界的窗口,信息的传播更加高效透明,思维的碰撞日益激烈。与此同时,从自由主义的传播到拜金主义的渗透,大量良莠不齐地思想涌入人们的视野。除此以外,网络信息的可造假性较高,谣言传播速率也大幅提高,不少青年、中年网民还乐于通过“翻墙”了解国外信息并受其煽动,然而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却没有人能保证。
从思想教育的角度分析,互联网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又是思想教育环体,具有透明度高、互动性强、自主性大的特点,而网民(受教育者)群体复杂,主体是青少年和中年,受教育程度有限,往往具有逆反、愤青易受煽动的特质。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权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提升权威性的必要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还是在教育主体,即受教育者。网络只是形式和工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媒介。教育主体最需要的是学习如何利用好网络这一双刃剑。只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权威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才会被广泛认可。
(二)如何提升权威性
提升权威性必须提升专业性。思想政治教育学借鉴吸取了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是一门强调实践的综合性课程。只有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才能更准确地摸清受教育者的心理,根据其接受规律“对症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担负着传道授业、为人师范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有一定的可信度,打破“砖家”反感现象。在传递信息时保证信息内容真实、有价值、能反映社会问题,内容的组织尽量做到情理交融;在形式上寻找并树立亲民喉舌也显得格外重要。
理论上的融合与突破;实践中考虑到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信息时求真、求善、求美的心理需求、灵活变通。两者结合才能更好提升教育主体的权威性。
三、网络互动——厘清监督与教育
(一)监督有原则、教育讲方法
网民素质参差不齐,对于爆炸式信息的辨别能力有限,网络监督不可或缺。广义上说,网络监督也是一种通过舆论和强制力引导社会,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在实际生活中的狭义层面,我们需要厘清网络监督与网络教育。
反党反社会扰乱网络秩序的言论、虚假言论都是要坚决删除,从技术上和制度上都要进行严厉打击严重者追究其刑事责任。而对于网民的质疑,则要采取“疏通引导”的方法。在网民自身看来,这种质疑可能是一种网络监督,政府不能一味依靠删除言论等被动方式躲避,综合使用“大数据”分析、单方面论据信息传递,双方面论据信息传递的方式,消除网民抵触心理。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删删删”,还包括通过各色活动,潜移默化中传授知识、营造教育氛围。
分辨出网络上的敌对扰乱势力和普通网民,针对不同对象采用监督问责或者疏通引导的方式解决,才能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动性。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是时代潮流的产物,最终目的就是培养能够在自由的网络环境中既能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同时拥有自我约束能力,最终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网络良民。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时代的产物,而与时俱进一直是我党的精髓。要吸引更多的网民,就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枯燥老套的方式,与时俱进,在教育主体具有权威性的基础上,充分尊重网民,增加网络互动,分清楚监督行为与教育行为,充分保证网民在网络当中正当的言论自由权,保证网络信息的透明与公开,鼓励广大网民在网络参与中提升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2]李德芳,杨素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03:162-165.
[3]谢玉进,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新走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1:92-98.
[4]倪洪章.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述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06-110.
[5]刘新全.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接受性的心理学设计[J].煤炭高等教育,2009,02:29-31.
[6]曹振华.我国网络监督的现状及负面效应研究[D].郑州大学,2012.
作者简介:武淑洁(1991—)女,汉族,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