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归去来兮侯家饭馆
1958年夏,父亲工作调动进京。已在清华大学干部特训班上了两年学的母亲便利用暑期先接我们进京。收拾新家要花费很多时间,顾不上生火做饭(在沈阳使用的是煤气,到京后要学会使用蜂窝煤炉了),于是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家都在家居北面、东华门大街与北池子大街交叉处东北角上的侯家饭馆吃饭。
侯家饭馆略显逼仄,木桌木凳四下摆开,朴素洁净,伙计热情的吆喝声不绝于耳。周遭饭馆只此一家,且定位京城百姓,故顾客盈门,生意极好。
待饺子或面条之类的主食端上来之前,饭馆为让顾客稍安勿躁,总是先摆上一碟爆肚。细细的肚条白中透粉,口感脆嫩。操持俎艺的美厨名庖就在眼前,京城韵味袭遍心胸。
开学后,我在北池子小学上学。学校没有食堂,家里每天给我两三角钱,让我中午在侯家饭馆就餐。老师偶然碰上我,露出惊讶于我竟如此“奢侈”的表情。侯家饭馆是我进京光顾的第一家饭馆,且次数频繁,我自然对它多一份感情,多一份关注。
这个暑假,母亲理所当然地带我们游览了京城各大皇家园林,我有幸品尝了许多京味食品。其中,上档次、印象最深的是北海的仿膳餐厅。院落疏朗,轩廊曲折。唯吃的东西只记住两样,一是烧二冬(冬季采集的香菇与毛竹的笋);二是仿当年慈禧老佛爷吃的栗子面小窝头。吃得尽兴,玩得痛快。一个月下来,竟把母亲170多元的工资造得精光。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夏天。《人民日报》头版天天是全国各地一浪高过一浪的粮食亩产放卫星的特大喜讯;从中央到百姓,人人喊的都是“15年内要超过英国,中国人民有志气”。但浮夸的数字是魅影,绝不可能用来滋养强壮人们生命的本源。仅隔过一个年头,国人就陷入了饥馑无助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侯家饭馆捉襟见肘,门可罗雀,徒呼奈何。到了“文革”,更是彻底关张,再无非分之想。
改革开放初期,侯家饭馆仍落寞沉寂。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从尚未开张的侯家饭馆一直向东走去,是另一番景象。在通向王府井的东安门大街上,可是北京著名的小吃街夜市。摆上柏油马路的摊铺,栉比鳞次,烟气腾腾,五味杂陈,人声鼎沸。卤煮火烧、褡裢火烧、刀削面、炒疙瘩、汤包、水煎包、烧麦、汤爆肚、炸三角、合碗酪、年糕、茶汤、豆腐脑、羊肉串……让人眼睛不知往哪儿瞅。众多老外都踊跃来此啜粥吞菜,乐此不疲。
风水轮流转。后来,侯家菜馆开业了。而污水横溢、油腻满街、沸反盈天的夜市销声匿迹了。再后来,借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让居于特殊地理位置的侯家饭馆升级换代,扬眉吐气。门楼装修得斗拱重叠,彩绘熠熠,金碧辉煌,西与巍峨的东华门相映成趣,东与时尚新潮的王府井金街唱和春秋。
侯家饭馆的起伏聚散是共和国曲折进程的缩影。它的修缮是国家行为。这说明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合法地位的不可撼动,更说明了——从建筑学和饮食文化的角度讲——泱泱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一定会赓续绵延,万世一系。
慨叹听鹂馆今昔之变
我平生下饭馆最频繁的时期,说来有点儿匪夷所思,是处于10年动乱的1968年6月到1973年底的5年半时间。这期间,我是北大荒的兵团战士,一个月有32元的工资。北大荒的白面能让你吃到肚歪,但副食极差:没有酱油、醋(有白醋精),没有精盐(是粗砺的海盐),没有葱姜蒜(用蒜瓣大小、质地似洋葱的毛葱炝锅),漫长的冬季(从当年10月到来年5月)甭想吃到蔬菜……所以,一回京探亲,知青们便三一群五一伙地聚满了京城的各个饭馆。这可是当年的一大景观。总之,一年来存下的钱,全撂在铁轨上和饭馆里了。年轻的知青们无怨无悔。
灯市口的萃华楼、珠市口的丰泽园,我和兵团的哥儿们去过;莫斯科餐厅、新侨饭店也没错过,那罐焖鸡、火腿、酸黄瓜、红菜汤、面包、草莓酱和黄油……是异国风情的深刻体验。
印象最美好的是颐和园的听鹂馆饭庄。那是1969年严冬的一天。这年的5月至10月,我远遁天涯,为抢修“二(龙山)抚(远)”战备公路,在黑龙江南岸抚远县城附近的深山老林里生活劳动。完成任务后,连里批准我回家探亲。
那天的颐和园暮云沉沉,被大雪笼罩的皇家园林沉静肃穆、人迹杳然。听鹂馆内倒是热气腾腾,欢声笑语。我和战友点了四喜丸子、宫保鸡丁、鱼香肉丝、木须肉、地三鲜、红烧鲤鱼……不是宫廷菜系,却胜似把酒啖蟹、赏菊观月。
今年4月,告别工作岗位的我,重访小20年未涉足的颐和园。走到中午,饥肠辘辘,便举步台阶,欲进听鹂馆大门。讵料,被服务员小姐拦阻,说:“不用餐,不得进入院内。”问:“如何吃法儿?”答:“8个菜,108元一个人的套餐。”又问:“吃不下便如何?”答:“每碟菜都是小份儿。”
听罢,我掉头便走。“什么山珍海味还值得这么破费,实在不靠谱。”往西走了不过十来步,便进入一个四合院,要了一大碗手擀炸酱面,外加一大碗西红柿鸡蛋汤,吃得就算满意,拍出35元结账走人。
如今的一些餐饮啊,变着法儿地折腾花架子,可缺的是实在的内容,少的是便民利民的亲情!我怀念1969年严冬的那个听鹂馆。
鸿宾楼里的同学情谊
1978年,在北师大上学时,帮助二班的同学成曾樾在西城区文化馆办的《蒲公英》小报上发表了一篇小说,稿费15元整。当时二班有三个同学刚入学小说便写得意蕴绝尘、风生水起,号称“三大天王”。成曾樾是其中的一位(现为中国作协所属鲁迅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另两位“天王”,如今一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一为北京语言大学的教授。这是后话。
老成为义气之人,非要拿这全部15元在长安街原首都影院西边的鸿宾楼请我吃饭。几次推却不成便去了。他点了白切羊头、红烧牛尾、芫爆散丹、扒牛肉条……外加扎啤。我从未吃过如此丰盛的菜肴,感觉就是香、嫩、油。这是我第一次光临鸿宾楼,也由始知道它是清真饭馆。如今的鸿宾楼早已迁到西城区展览路11号,是许多信奉伊斯兰教国家元首莅临的场所。
大学毕业已28年矣。这些年来,我和老成的交往始终未断,也时常小聚。今年6月他又邀我和几位大学同学在朝阳区新源街的汉拿山吃烤肉。他曾供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报纸的副刊部兼发行部主任,帮我发表了不少文章。20年来,我也总将出版社办的杂志逐月寄给他。
每当我看到鸿宾楼,就会想到同学间的情谊最单纯最真挚。它如泉溪涓流,不似碧腾浪现,却清澈绵长;它如璞玉浑金,不似花团锦簇,却深藏无限精彩。
“国”字头“老字号”应加把劲
2005年,我女儿高考的考场在西城区柳荫街路西的北京市13中。其间,发现13中东面的恭王府旁有如雷贯耳的四川饭店。四川饭店总店在西城区西绒线胡同路北,匾额由郭沫若题写。“文革”前是四川籍的开国元勋朱德、邓小平、陈毅和郭沫若等人一解乡愁的地方。高考结束后,我决定在四川饭店犒劳一下女儿。
走进厅堂,但见许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共和国领导人和北京市老领导彭真等在四川饭店视察时的合影高悬墙上。但菜肴的色味形却不如想象一般。恕我直言,器皿样式陈旧,做工粗糙泛泛,花样少有创新,服务鲜有真情。很难给食客带来欣喜,更休说酣醉乐不思蜀了。如此下去,能有多少回头客?这恐怕是有些带 “国”字头“老字号”的通病:由于沉痼积习的掣肘,缺乏与时俱进的内在动力。
这些年来,我和家人、友人、同学及兵团战友聚首过不少“老字号”,如东兴楼、同和居、同春园、丰泽园和曲园酒楼等。各方面都有不尽如人意处。当然,也有别人学不来的“独门绝技”:乌鱼蛋、葱烧海参、烤馒头、三不粘、酸辣肚尖、红煨甲鱼裙爪……但整体品位有待提高,抱残守缺无有光明的前途。
同为川菜,四川饭店应该不逊于渝信川菜、俏江南、沸腾鱼乡和巴国布衣;东来顺也不应逊于福华肥牛、口福居、皇城老妈和新辣道梭边鱼;烤肉宛和烤肉季也似应采韩式烧烤之火燃红自家的灶膛……
国有“老字号”应屈尊求教,弘扬传统,兼容并蓄,更上层楼。这是国际化大都市的翘首期盼与切实需求,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博大精深饮食文化发扬光大的历史召唤。
这正是:煌煌京城,通衢深巷,炊烟最袅袅,一代名庖操华宴;脉脉情深,酒醇菜香,饭庄多翘楚,百年盛誉满神州。
编辑/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
1958年夏,父亲工作调动进京。已在清华大学干部特训班上了两年学的母亲便利用暑期先接我们进京。收拾新家要花费很多时间,顾不上生火做饭(在沈阳使用的是煤气,到京后要学会使用蜂窝煤炉了),于是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家都在家居北面、东华门大街与北池子大街交叉处东北角上的侯家饭馆吃饭。
侯家饭馆略显逼仄,木桌木凳四下摆开,朴素洁净,伙计热情的吆喝声不绝于耳。周遭饭馆只此一家,且定位京城百姓,故顾客盈门,生意极好。
待饺子或面条之类的主食端上来之前,饭馆为让顾客稍安勿躁,总是先摆上一碟爆肚。细细的肚条白中透粉,口感脆嫩。操持俎艺的美厨名庖就在眼前,京城韵味袭遍心胸。
开学后,我在北池子小学上学。学校没有食堂,家里每天给我两三角钱,让我中午在侯家饭馆就餐。老师偶然碰上我,露出惊讶于我竟如此“奢侈”的表情。侯家饭馆是我进京光顾的第一家饭馆,且次数频繁,我自然对它多一份感情,多一份关注。
这个暑假,母亲理所当然地带我们游览了京城各大皇家园林,我有幸品尝了许多京味食品。其中,上档次、印象最深的是北海的仿膳餐厅。院落疏朗,轩廊曲折。唯吃的东西只记住两样,一是烧二冬(冬季采集的香菇与毛竹的笋);二是仿当年慈禧老佛爷吃的栗子面小窝头。吃得尽兴,玩得痛快。一个月下来,竟把母亲170多元的工资造得精光。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夏天。《人民日报》头版天天是全国各地一浪高过一浪的粮食亩产放卫星的特大喜讯;从中央到百姓,人人喊的都是“15年内要超过英国,中国人民有志气”。但浮夸的数字是魅影,绝不可能用来滋养强壮人们生命的本源。仅隔过一个年头,国人就陷入了饥馑无助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侯家饭馆捉襟见肘,门可罗雀,徒呼奈何。到了“文革”,更是彻底关张,再无非分之想。
改革开放初期,侯家饭馆仍落寞沉寂。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从尚未开张的侯家饭馆一直向东走去,是另一番景象。在通向王府井的东安门大街上,可是北京著名的小吃街夜市。摆上柏油马路的摊铺,栉比鳞次,烟气腾腾,五味杂陈,人声鼎沸。卤煮火烧、褡裢火烧、刀削面、炒疙瘩、汤包、水煎包、烧麦、汤爆肚、炸三角、合碗酪、年糕、茶汤、豆腐脑、羊肉串……让人眼睛不知往哪儿瞅。众多老外都踊跃来此啜粥吞菜,乐此不疲。
风水轮流转。后来,侯家菜馆开业了。而污水横溢、油腻满街、沸反盈天的夜市销声匿迹了。再后来,借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让居于特殊地理位置的侯家饭馆升级换代,扬眉吐气。门楼装修得斗拱重叠,彩绘熠熠,金碧辉煌,西与巍峨的东华门相映成趣,东与时尚新潮的王府井金街唱和春秋。
侯家饭馆的起伏聚散是共和国曲折进程的缩影。它的修缮是国家行为。这说明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合法地位的不可撼动,更说明了——从建筑学和饮食文化的角度讲——泱泱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一定会赓续绵延,万世一系。
慨叹听鹂馆今昔之变
我平生下饭馆最频繁的时期,说来有点儿匪夷所思,是处于10年动乱的1968年6月到1973年底的5年半时间。这期间,我是北大荒的兵团战士,一个月有32元的工资。北大荒的白面能让你吃到肚歪,但副食极差:没有酱油、醋(有白醋精),没有精盐(是粗砺的海盐),没有葱姜蒜(用蒜瓣大小、质地似洋葱的毛葱炝锅),漫长的冬季(从当年10月到来年5月)甭想吃到蔬菜……所以,一回京探亲,知青们便三一群五一伙地聚满了京城的各个饭馆。这可是当年的一大景观。总之,一年来存下的钱,全撂在铁轨上和饭馆里了。年轻的知青们无怨无悔。
灯市口的萃华楼、珠市口的丰泽园,我和兵团的哥儿们去过;莫斯科餐厅、新侨饭店也没错过,那罐焖鸡、火腿、酸黄瓜、红菜汤、面包、草莓酱和黄油……是异国风情的深刻体验。
印象最美好的是颐和园的听鹂馆饭庄。那是1969年严冬的一天。这年的5月至10月,我远遁天涯,为抢修“二(龙山)抚(远)”战备公路,在黑龙江南岸抚远县城附近的深山老林里生活劳动。完成任务后,连里批准我回家探亲。
那天的颐和园暮云沉沉,被大雪笼罩的皇家园林沉静肃穆、人迹杳然。听鹂馆内倒是热气腾腾,欢声笑语。我和战友点了四喜丸子、宫保鸡丁、鱼香肉丝、木须肉、地三鲜、红烧鲤鱼……不是宫廷菜系,却胜似把酒啖蟹、赏菊观月。
今年4月,告别工作岗位的我,重访小20年未涉足的颐和园。走到中午,饥肠辘辘,便举步台阶,欲进听鹂馆大门。讵料,被服务员小姐拦阻,说:“不用餐,不得进入院内。”问:“如何吃法儿?”答:“8个菜,108元一个人的套餐。”又问:“吃不下便如何?”答:“每碟菜都是小份儿。”
听罢,我掉头便走。“什么山珍海味还值得这么破费,实在不靠谱。”往西走了不过十来步,便进入一个四合院,要了一大碗手擀炸酱面,外加一大碗西红柿鸡蛋汤,吃得就算满意,拍出35元结账走人。
如今的一些餐饮啊,变着法儿地折腾花架子,可缺的是实在的内容,少的是便民利民的亲情!我怀念1969年严冬的那个听鹂馆。
鸿宾楼里的同学情谊
1978年,在北师大上学时,帮助二班的同学成曾樾在西城区文化馆办的《蒲公英》小报上发表了一篇小说,稿费15元整。当时二班有三个同学刚入学小说便写得意蕴绝尘、风生水起,号称“三大天王”。成曾樾是其中的一位(现为中国作协所属鲁迅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另两位“天王”,如今一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一为北京语言大学的教授。这是后话。
老成为义气之人,非要拿这全部15元在长安街原首都影院西边的鸿宾楼请我吃饭。几次推却不成便去了。他点了白切羊头、红烧牛尾、芫爆散丹、扒牛肉条……外加扎啤。我从未吃过如此丰盛的菜肴,感觉就是香、嫩、油。这是我第一次光临鸿宾楼,也由始知道它是清真饭馆。如今的鸿宾楼早已迁到西城区展览路11号,是许多信奉伊斯兰教国家元首莅临的场所。
大学毕业已28年矣。这些年来,我和老成的交往始终未断,也时常小聚。今年6月他又邀我和几位大学同学在朝阳区新源街的汉拿山吃烤肉。他曾供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报纸的副刊部兼发行部主任,帮我发表了不少文章。20年来,我也总将出版社办的杂志逐月寄给他。
每当我看到鸿宾楼,就会想到同学间的情谊最单纯最真挚。它如泉溪涓流,不似碧腾浪现,却清澈绵长;它如璞玉浑金,不似花团锦簇,却深藏无限精彩。
“国”字头“老字号”应加把劲
2005年,我女儿高考的考场在西城区柳荫街路西的北京市13中。其间,发现13中东面的恭王府旁有如雷贯耳的四川饭店。四川饭店总店在西城区西绒线胡同路北,匾额由郭沫若题写。“文革”前是四川籍的开国元勋朱德、邓小平、陈毅和郭沫若等人一解乡愁的地方。高考结束后,我决定在四川饭店犒劳一下女儿。
走进厅堂,但见许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共和国领导人和北京市老领导彭真等在四川饭店视察时的合影高悬墙上。但菜肴的色味形却不如想象一般。恕我直言,器皿样式陈旧,做工粗糙泛泛,花样少有创新,服务鲜有真情。很难给食客带来欣喜,更休说酣醉乐不思蜀了。如此下去,能有多少回头客?这恐怕是有些带 “国”字头“老字号”的通病:由于沉痼积习的掣肘,缺乏与时俱进的内在动力。
这些年来,我和家人、友人、同学及兵团战友聚首过不少“老字号”,如东兴楼、同和居、同春园、丰泽园和曲园酒楼等。各方面都有不尽如人意处。当然,也有别人学不来的“独门绝技”:乌鱼蛋、葱烧海参、烤馒头、三不粘、酸辣肚尖、红煨甲鱼裙爪……但整体品位有待提高,抱残守缺无有光明的前途。
同为川菜,四川饭店应该不逊于渝信川菜、俏江南、沸腾鱼乡和巴国布衣;东来顺也不应逊于福华肥牛、口福居、皇城老妈和新辣道梭边鱼;烤肉宛和烤肉季也似应采韩式烧烤之火燃红自家的灶膛……
国有“老字号”应屈尊求教,弘扬传统,兼容并蓄,更上层楼。这是国际化大都市的翘首期盼与切实需求,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博大精深饮食文化发扬光大的历史召唤。
这正是:煌煌京城,通衢深巷,炊烟最袅袅,一代名庖操华宴;脉脉情深,酒醇菜香,饭庄多翘楚,百年盛誉满神州。
编辑/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