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汶川有三宝——甜樱桃、脆李子、香杏子;汶川有文化四朵花——治水文化、羌藏文化、熊猫文化、大爱文化;汶川有六景——烟雨三江、丹青水磨、天地映秀、熊猫家园、大禹故里、古韵羌山。
初春的汶川,山清水秀,天高云淡,气候宜人。汶川县全县森林覆盖率38.1%、森林蓄积1145万立方米,是一个宜居的天然氧吧。
龙溪羌人谷,文旅结合助民致富
在距离汶川县城15公里处有一个被誉为“羌人谷”、释比发源地的地方(羌族中最权威的文化人和知识集成者),也是一个典型的原生态羌族聚居地。从雪山奔腾而来的杂谷脑河记录着这里的历史,古羌人冉口部族曾在此聚居,此后千年生生不息。走进龙溪羌人谷,方丈檐间,层峦叠嶂,争奇竞秀。神秘古老的释比文化、手工刺绣、羌碉、羌族特色民居等丰富多彩的羌族文化与旖旎的生态自然风光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唐朝时期,龙溪被称为塥州,有饱经沧桑的塥州古城遗址,羌人谷中的东门寨便是唐宋时代塥州城遗址之一部分。连接外界与东门寨的是一座由片石砌成的索桥,桥墩上绘有释比图案,一枝树丫穿过桥墩,仍然绿意盎然,红色的布条(羌族称羌红)系满索桥上的每一根铁链。这是一座走向致富的桥,游人便从此桥而来,让东门寨的人充满了对生活的希冀。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东门寨近年来发展了有证经营农家乐21家,唐成继的农家乐便是其中一家。唐成继是龙溪乡联合村本村人,曾经依靠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石榴子石、铁矿、大理石等)而过上富足的生活。“我以前是在挖矿,山上矿石多,赚了一些钱,我们村好多人以前都挖矿。”唐成继说,“后来发现挖矿不长久,就从2001年开始培植果树。说到搞旅游,得感谢2008年援建工作组的胡海运(湛江市2008年援汶川龙溪乡工作组组长)提出的产业转型,我们才开始逐渐转向发展旅游。”2009年汶川縣人民政府确定打造龙溪羌人谷,游客逐渐走进东门寨,2011年6月唐成继一家把握商机开始搞起了旅游接待。“当时只有四间自己家住的房用来接待游客,平时还好,像国庆节这样的假期根本住不下,我就安排他们到村里别的人家屋里去住。2015年6月我家新建了一幢房,楼上有11间标间,楼下餐厅可以同时容纳240人就餐。”唐成继自豪地说。
泰山石敢当的雕像庄严肃穆地守卫在唐成继家门前,寓意着吉祥如意、富贵长寿、镇宅辟邪。大门上贴的对联,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望。石墙上绘有各种羌族图案,有记录故事,有单纯动物绘图…羌人自古崇尚自然,在房屋的设计建造中无不体现。树上系着的羌红迎风飘扬,热情似火,招呼着来来往往的游人。
2016年唐成继家的农家乐营业额达100万元,纯利润40万元左右。在联合村东门寨,有许多如唐成继一样的村民,他们从最初的挖矿到种植果树再到发展旅游,思想观念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原来是靠山吃山,哪管环境污不污染,现在依然是靠山吃山,但心中却有了一份责任——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现在,东门寨的村民们不仅生活越过越富足,还保护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片绿水青山。流水潺潺,它正带着东门寨的故事奔向远方,向世人展现东门寨的转型之路。
向沟谷深处复行数百步,一座姜黄色城楼式建筑出现在眼前——达拉布庄园。园内树草相映,人景相融,分为观光区、文化休闲区、采摘区、养殖区。三月,春之始也,几树桃花却早巳热闹非凡,迫不及待地表达对春日的感激。达拉布生态经济庄园占地60余亩,其中30亩土地为联合村村集体河滩地。“村里将这30亩土地折合成200万元股金人股达拉布庄园,每年有8%的收益,作为村集体经济,也就是说每年我们村有16万元的收入,这样就壮大了我们村的集体经济发展。”龙溪乡联合村第一书记刘莎说,达拉布庄园主要由3名返乡创业党员第一期投资近2000万元修建,设有羌文化魅力体验馆以及大棚种植园等特色生态旅游场所,目前已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拉布羌年传习基地、羌绣传习基地、羊皮鼓传习基地、汶川县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示范基地、阿坝州金融助推脱贫攻坚乡村旅游示范基地。
刘莎告诉记者,龙溪乡联合村有289户897人,2015年龙溪联合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7户57人,经过努力,2016年实现了贫困村退出、贫困户全部脱贫,仅达拉布庄园就直接和辐射带动全县180人全乡20人就业,其中17人来自联合村贫困户。
正是由于这些返乡创业人员对家乡的热爱,推动了古羌文化的活性传承,也使当地经济得以加速提升,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生活越过越好。
2016年龙溪乡联合村获得生态经济庄园建设项目资金补助200余万元,用于旅游和采摘吊桥建设、入户路建设、栈道改造、产业发展环线生产道路建设、古羌水磨修复、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和农产品展销中心建设等项目。刘莎说:“政府扶持将持续到2020年,用于巩固和提升脱贫攻坚的成果。”按照汶川县“旅游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旅游发展”的工作总基调,龙溪乡大力发展旅游,优化旅游基础配套设施设备,并于2016年成功创建龙溪乡联合村为四川省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
三微联动,“微”处人手全域发展
享有“长寿之乡”的水磨古镇位于汶川县南部,一条迂回曲折的寿溪穿镇而过,溪的彼岸是旅游胜地寨子坪片区,而此岸是休闲福地茅坪子片区。汽车沿着一条街直行,驶出古镇中心,向山沟深处开去,不多时抵达隐于山间的彭家沟农庄。一座拱形石桥连接着农庄,桥下流水潺潺。正前方的全透明阳光餐厅内刚举行过一场婚礼,余温未散。住宿区的小木屋分布在山坡上,错落有致,与右侧白色三层楼房形成鲜明对比。类似蒙古包建筑的烤羊棚没有了夜晚的喧嚣,静静地听着世间的故事。不知名的野花在路边摇曳,养殖池里的金红鳟鱼悠闲游动,休闲亭内喝茶的人谈笑风生。从山上引流的泉水,清澈透亮,环绕着整个农庄。好一幅生态休闲图。
这是一座占地150余亩的养生休闲农庄。郭家坝村支部书记、彭家沟农庄股东殷书怀向记者介绍,近年来水磨古镇观光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于是几个股东于2016年9月在茅坪子村建起了这座养生休闲农庄,发展旅游,带动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农庄现有标准客房28间、独栋小木屋5栋、独栋套房1栋,解决了当地30多人的就业问题。茅坪子村有147户475人,其中有七八户在彭家沟农庄的带动下也做起了旅游接待。 随着游客的增多,彭家沟农庄正在准备扩大规模,同时也将优化彭家沟农庄环境以及设备设施。“预计今年将在农庄内再建20幢小木屋,同时将增植一批观赏类植物,如果气候适宜,还会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如甜樱桃等,到时候农庄可以增加一项水果采摘活动。”殷书怀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已经将露天温泉水池挖好,正在进行引水工程,从山上引流泉水,以后住在这里的游客可以一边泡温泉,一边欣赏这里的美景,泡完就可以到小木屋休息,十分方便。”看着已经挖好的温泉水池,想象着泡着温泉,吹着晚风,数着星星,听着虫鸣,一幅诗一般的画面呈现在记者面前。
彭家沟农庄没有知名景点,没有名胜古迹,但是农庄里小瀑布、鱼池、拱桥等别致微景观,农事体验蔬菜棚温情微田园以及绿色舒适的环境、贴心的配套设施为游客打造了一个休闲康养的好去处。彭家沟农庄正是阿坝州突出“生态、业态、文态”三态融合、“微景观、微田园、微环境”三微联动的一个缩影,是汶川全域旅游发展中的一个亮点。
能人带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告别彭家沟农庄,我们继续前行往下一个目的地——位于三江生态旅游区的云顶山庄。上山的路走到一半,却看见前方道路正在施工,不得不调头绕行。这是一条从猕猴桃种植地里开拓出来的小道,崎岖蜿蜒。田间猕猴桃藤蔓紧紧地缠绕在水泥桩上,绵延生长。偶见一农妇在田里劳作,精心管理着农田,两个小孩在不远处嬉戏打闹。汽车继续前行,远远地看见一排小木屋,很快,便见到一块刻有“罢顶山驻”四个红色大字的巨石,十分惹目,上方便是云顶山庄。这里林木青翠、环境清幽,是一个避暑休闲的好去处。停车场旁的两棵银杏古木威严千年,一根根遒劲有力的枝干历经无数春秋,看惯了人情冷暖,却仍与万木争荣。站在银杏树下,三江美景尽收眼底。
那边,几个村民们正在修建小木屋。龙竹村党支部书记、云顶山庄负责人赵勇告诉记者,云顶山庄现有标准间15间,小木屋11栋,在建小木屋6栋。所有小木屋外观结构统一,住宿设施统一化、标准化。
赵勇,土生土长的龙竹村人,从小在村里长大,家门前的那两棵银杏古树,就是他的“摇钱树”。年少时,他捡拾银杏果子拿到集市上售卖;中年时,做蔬菜生意成功的他回乡重建房屋,两棵千年银杏树和怡人的气候引来了众多游客,他经营起了农家乐。
云顶山庄分为主住宿区、木屋住宿区、休闲区等几个区域。主住宿区后面的一块土地上种满了蔬菜,散养的鸡在里面寻食。赵勇说,云顶山庄的食物均是山庄自产,如果食材供应不能满足游客需求,就在村内购买,保证绿色安全。
随着“康养汶川”品牌的打造,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汶川,走进云顶山庄。2015年,云顶山庄依托旅游年收入超过20万元,2016年旅游收入增加N50万元,翻了近一番。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赵勇用他的行动向我们解释了这句古话。2010年底赵勇被村民选举为龙竹村党支部书记,肩负起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的重任。龙竹村有91户288人,其中贫困户23戶。“我从小在这个村长大,现在有了一些钱,也希望能带动全村人致富。”赵勇将云顶山庄现有的充足旅游资源分配到有接待能力的村民家,按各家不同的住宿条件由云顶山庄和村民协商统一定价。这一举措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分配,也规范了龙竹村的旅游市场,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龙竹村因地制宜,发展以康养为主题的避暑休闲旅游,以猕猴桃为特色农产品的农业种植,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今年23户贫困户要全部脱贫。”赵勇自信说。
回望云顶山庄,那两棵参天古木,挺拔的躯干屹立风中,进发出蓬勃生命力。正在忙碌的村民,意气风发,从他们的眼里,我看到了希望。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是汶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创建国家级健康城市、建成川西北特色生态康养目的地重要之年。汶川县人民政府按照“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全域旅游(康养)”的总体思路,把汶川打造成阿坝州核心旅游集散地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总目标,加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旅游扶贫,形成了南线生态康养游、北线民俗文化游、乡村农家体验游三大板块的总体布局,丰富了旅游产品,实现了旅游收入较快增长。2016年汶川县接待国内外游客795万人次,同比增长7.54%;实现旅游收入38亿元,同比增收6.01%,旅游带来的效益显而易见。
如今的汶川,“农旅相融、板块联动、区域协同、全域景区”,正在推动康养旅游向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深挖“汶川文化四朵花”内涵,着力提升“汶川六景”品质,不断提高旅游品牌知名度。
初春的汶川,山清水秀,天高云淡,气候宜人。汶川县全县森林覆盖率38.1%、森林蓄积1145万立方米,是一个宜居的天然氧吧。
龙溪羌人谷,文旅结合助民致富
在距离汶川县城15公里处有一个被誉为“羌人谷”、释比发源地的地方(羌族中最权威的文化人和知识集成者),也是一个典型的原生态羌族聚居地。从雪山奔腾而来的杂谷脑河记录着这里的历史,古羌人冉口部族曾在此聚居,此后千年生生不息。走进龙溪羌人谷,方丈檐间,层峦叠嶂,争奇竞秀。神秘古老的释比文化、手工刺绣、羌碉、羌族特色民居等丰富多彩的羌族文化与旖旎的生态自然风光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唐朝时期,龙溪被称为塥州,有饱经沧桑的塥州古城遗址,羌人谷中的东门寨便是唐宋时代塥州城遗址之一部分。连接外界与东门寨的是一座由片石砌成的索桥,桥墩上绘有释比图案,一枝树丫穿过桥墩,仍然绿意盎然,红色的布条(羌族称羌红)系满索桥上的每一根铁链。这是一座走向致富的桥,游人便从此桥而来,让东门寨的人充满了对生活的希冀。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东门寨近年来发展了有证经营农家乐21家,唐成继的农家乐便是其中一家。唐成继是龙溪乡联合村本村人,曾经依靠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石榴子石、铁矿、大理石等)而过上富足的生活。“我以前是在挖矿,山上矿石多,赚了一些钱,我们村好多人以前都挖矿。”唐成继说,“后来发现挖矿不长久,就从2001年开始培植果树。说到搞旅游,得感谢2008年援建工作组的胡海运(湛江市2008年援汶川龙溪乡工作组组长)提出的产业转型,我们才开始逐渐转向发展旅游。”2009年汶川縣人民政府确定打造龙溪羌人谷,游客逐渐走进东门寨,2011年6月唐成继一家把握商机开始搞起了旅游接待。“当时只有四间自己家住的房用来接待游客,平时还好,像国庆节这样的假期根本住不下,我就安排他们到村里别的人家屋里去住。2015年6月我家新建了一幢房,楼上有11间标间,楼下餐厅可以同时容纳240人就餐。”唐成继自豪地说。
泰山石敢当的雕像庄严肃穆地守卫在唐成继家门前,寓意着吉祥如意、富贵长寿、镇宅辟邪。大门上贴的对联,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望。石墙上绘有各种羌族图案,有记录故事,有单纯动物绘图…羌人自古崇尚自然,在房屋的设计建造中无不体现。树上系着的羌红迎风飘扬,热情似火,招呼着来来往往的游人。
2016年唐成继家的农家乐营业额达100万元,纯利润40万元左右。在联合村东门寨,有许多如唐成继一样的村民,他们从最初的挖矿到种植果树再到发展旅游,思想观念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原来是靠山吃山,哪管环境污不污染,现在依然是靠山吃山,但心中却有了一份责任——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现在,东门寨的村民们不仅生活越过越富足,还保护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片绿水青山。流水潺潺,它正带着东门寨的故事奔向远方,向世人展现东门寨的转型之路。
向沟谷深处复行数百步,一座姜黄色城楼式建筑出现在眼前——达拉布庄园。园内树草相映,人景相融,分为观光区、文化休闲区、采摘区、养殖区。三月,春之始也,几树桃花却早巳热闹非凡,迫不及待地表达对春日的感激。达拉布生态经济庄园占地60余亩,其中30亩土地为联合村村集体河滩地。“村里将这30亩土地折合成200万元股金人股达拉布庄园,每年有8%的收益,作为村集体经济,也就是说每年我们村有16万元的收入,这样就壮大了我们村的集体经济发展。”龙溪乡联合村第一书记刘莎说,达拉布庄园主要由3名返乡创业党员第一期投资近2000万元修建,设有羌文化魅力体验馆以及大棚种植园等特色生态旅游场所,目前已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拉布羌年传习基地、羌绣传习基地、羊皮鼓传习基地、汶川县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示范基地、阿坝州金融助推脱贫攻坚乡村旅游示范基地。
刘莎告诉记者,龙溪乡联合村有289户897人,2015年龙溪联合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7户57人,经过努力,2016年实现了贫困村退出、贫困户全部脱贫,仅达拉布庄园就直接和辐射带动全县180人全乡20人就业,其中17人来自联合村贫困户。
正是由于这些返乡创业人员对家乡的热爱,推动了古羌文化的活性传承,也使当地经济得以加速提升,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生活越过越好。
2016年龙溪乡联合村获得生态经济庄园建设项目资金补助200余万元,用于旅游和采摘吊桥建设、入户路建设、栈道改造、产业发展环线生产道路建设、古羌水磨修复、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和农产品展销中心建设等项目。刘莎说:“政府扶持将持续到2020年,用于巩固和提升脱贫攻坚的成果。”按照汶川县“旅游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旅游发展”的工作总基调,龙溪乡大力发展旅游,优化旅游基础配套设施设备,并于2016年成功创建龙溪乡联合村为四川省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
三微联动,“微”处人手全域发展
享有“长寿之乡”的水磨古镇位于汶川县南部,一条迂回曲折的寿溪穿镇而过,溪的彼岸是旅游胜地寨子坪片区,而此岸是休闲福地茅坪子片区。汽车沿着一条街直行,驶出古镇中心,向山沟深处开去,不多时抵达隐于山间的彭家沟农庄。一座拱形石桥连接着农庄,桥下流水潺潺。正前方的全透明阳光餐厅内刚举行过一场婚礼,余温未散。住宿区的小木屋分布在山坡上,错落有致,与右侧白色三层楼房形成鲜明对比。类似蒙古包建筑的烤羊棚没有了夜晚的喧嚣,静静地听着世间的故事。不知名的野花在路边摇曳,养殖池里的金红鳟鱼悠闲游动,休闲亭内喝茶的人谈笑风生。从山上引流的泉水,清澈透亮,环绕着整个农庄。好一幅生态休闲图。
这是一座占地150余亩的养生休闲农庄。郭家坝村支部书记、彭家沟农庄股东殷书怀向记者介绍,近年来水磨古镇观光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于是几个股东于2016年9月在茅坪子村建起了这座养生休闲农庄,发展旅游,带动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农庄现有标准客房28间、独栋小木屋5栋、独栋套房1栋,解决了当地30多人的就业问题。茅坪子村有147户475人,其中有七八户在彭家沟农庄的带动下也做起了旅游接待。 随着游客的增多,彭家沟农庄正在准备扩大规模,同时也将优化彭家沟农庄环境以及设备设施。“预计今年将在农庄内再建20幢小木屋,同时将增植一批观赏类植物,如果气候适宜,还会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如甜樱桃等,到时候农庄可以增加一项水果采摘活动。”殷书怀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已经将露天温泉水池挖好,正在进行引水工程,从山上引流泉水,以后住在这里的游客可以一边泡温泉,一边欣赏这里的美景,泡完就可以到小木屋休息,十分方便。”看着已经挖好的温泉水池,想象着泡着温泉,吹着晚风,数着星星,听着虫鸣,一幅诗一般的画面呈现在记者面前。
彭家沟农庄没有知名景点,没有名胜古迹,但是农庄里小瀑布、鱼池、拱桥等别致微景观,农事体验蔬菜棚温情微田园以及绿色舒适的环境、贴心的配套设施为游客打造了一个休闲康养的好去处。彭家沟农庄正是阿坝州突出“生态、业态、文态”三态融合、“微景观、微田园、微环境”三微联动的一个缩影,是汶川全域旅游发展中的一个亮点。
能人带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告别彭家沟农庄,我们继续前行往下一个目的地——位于三江生态旅游区的云顶山庄。上山的路走到一半,却看见前方道路正在施工,不得不调头绕行。这是一条从猕猴桃种植地里开拓出来的小道,崎岖蜿蜒。田间猕猴桃藤蔓紧紧地缠绕在水泥桩上,绵延生长。偶见一农妇在田里劳作,精心管理着农田,两个小孩在不远处嬉戏打闹。汽车继续前行,远远地看见一排小木屋,很快,便见到一块刻有“罢顶山驻”四个红色大字的巨石,十分惹目,上方便是云顶山庄。这里林木青翠、环境清幽,是一个避暑休闲的好去处。停车场旁的两棵银杏古木威严千年,一根根遒劲有力的枝干历经无数春秋,看惯了人情冷暖,却仍与万木争荣。站在银杏树下,三江美景尽收眼底。
那边,几个村民们正在修建小木屋。龙竹村党支部书记、云顶山庄负责人赵勇告诉记者,云顶山庄现有标准间15间,小木屋11栋,在建小木屋6栋。所有小木屋外观结构统一,住宿设施统一化、标准化。
赵勇,土生土长的龙竹村人,从小在村里长大,家门前的那两棵银杏古树,就是他的“摇钱树”。年少时,他捡拾银杏果子拿到集市上售卖;中年时,做蔬菜生意成功的他回乡重建房屋,两棵千年银杏树和怡人的气候引来了众多游客,他经营起了农家乐。
云顶山庄分为主住宿区、木屋住宿区、休闲区等几个区域。主住宿区后面的一块土地上种满了蔬菜,散养的鸡在里面寻食。赵勇说,云顶山庄的食物均是山庄自产,如果食材供应不能满足游客需求,就在村内购买,保证绿色安全。
随着“康养汶川”品牌的打造,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汶川,走进云顶山庄。2015年,云顶山庄依托旅游年收入超过20万元,2016年旅游收入增加N50万元,翻了近一番。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赵勇用他的行动向我们解释了这句古话。2010年底赵勇被村民选举为龙竹村党支部书记,肩负起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的重任。龙竹村有91户288人,其中贫困户23戶。“我从小在这个村长大,现在有了一些钱,也希望能带动全村人致富。”赵勇将云顶山庄现有的充足旅游资源分配到有接待能力的村民家,按各家不同的住宿条件由云顶山庄和村民协商统一定价。这一举措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分配,也规范了龙竹村的旅游市场,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龙竹村因地制宜,发展以康养为主题的避暑休闲旅游,以猕猴桃为特色农产品的农业种植,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今年23户贫困户要全部脱贫。”赵勇自信说。
回望云顶山庄,那两棵参天古木,挺拔的躯干屹立风中,进发出蓬勃生命力。正在忙碌的村民,意气风发,从他们的眼里,我看到了希望。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是汶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创建国家级健康城市、建成川西北特色生态康养目的地重要之年。汶川县人民政府按照“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全域旅游(康养)”的总体思路,把汶川打造成阿坝州核心旅游集散地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总目标,加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旅游扶贫,形成了南线生态康养游、北线民俗文化游、乡村农家体验游三大板块的总体布局,丰富了旅游产品,实现了旅游收入较快增长。2016年汶川县接待国内外游客795万人次,同比增长7.54%;实现旅游收入38亿元,同比增收6.01%,旅游带来的效益显而易见。
如今的汶川,“农旅相融、板块联动、区域协同、全域景区”,正在推动康养旅游向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深挖“汶川文化四朵花”内涵,着力提升“汶川六景”品质,不断提高旅游品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