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看近1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就是一条迂回前进的道路,自2003年“非典”结束,艺术品拍卖市场就迎来了第一个巅峰,拍品价格连年看涨,即便是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也未能止住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增长的趋势。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愈演愈烈,此时的中国恰逢奥运年,当年春拍仍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成交总额高达125.29亿元,比2007年春拍增长46.71%。但是到了秋拍,总成交额直接跌至2006年春拍的水平,自1992年中国有了文物艺术品拍卖以来首次秋拍表现不敌春拍。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之快,经济危机的影响经过2009年春拍的“调整”也好,“理性回归”也罢,在2009年的秋拍中国艺术品市场迎来了它的亿元时代,此时大家都知道了那个出手阔绰的刘益谦。一时间“亿元时代”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当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龚继遂就表示,亿元从表面看是价格的变化,而背后则是收藏群体的变化,经历了之前的市场变化,会带来新的购买群体,如机构、基金、其他财富阶层。而在收藏群体变化的背后则是收藏动机和收藏功能的变化。刘益谦的行为既有很强的示范效应,也代表了一个群体。此时拍卖市场的购买群体从曾经的实业家向房地产业、金融业的成功人士转变,投资成为一个跟更为主要的目的。
艺术品基金的繁荣之势就是借着亿元时代的风潮而起,诸多金融机构也想分一杯羹,将艺术市场作为避风港,在银行紧缩,房地产被打压的背景下为资金找到新的出口。不少金融机构也对艺术品市场进行了研究,如中科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经过研究比对,他们发现艺术品市场指数与黄金ETF(一种以黄金为基础资产,追踪现货黄金价格波动的金融衍生产品)价格的相关度很高。这种所谓的正相关究竟是偶然,还是背后真暗含着某种规律不得而知,但以此作为一种投资依据或许是不可取的。德美艺嘉首席执行官董艺就表示,他们也曾将艺术品市场走势和黄金、股票市场作比对,而结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照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艺术品投资的回报率远超过了股票市场。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的经济基本上都是以超过8%的增长速度在发展,稳定的高回报率吸引了诸多艺术品基金公司,乃至金融机构的不断涌入。
此时艺术品基金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投资领域很少有成功案例可以借鉴,在发售产品时为了吸引投资者通常会借助信托公司或者银行进行公募,已取得投资者信任,此时信托类艺术品基金有着天然优势,这也是2010年前后大批艺术品信托基金发布的主要原因。2010年全年有10款信托产品试水艺术品市场,而2011年上半年就发行了14款产品,比2010年同期增加了11款,涨幅366.67%,发行规模更是从2010年上半年的12500万元增长值2011年上半年的258645.5万元,同比增长1969.16%。2011年上半年共由7家信托公司加入到艺术品信托基金发放的队伍中来,其中国投信托发行了3款产品,成为行业的领先者。截止到2011年底,国内艺术品基金的初始规模已达57.7亿元,成立发行的艺术品基金高达70余支,其中投资型基金近30亿,融资型基金近30亿。
相较房地产业和金融业,艺术品市场太小了,少许资金流入就会引起这个市场的膨胀,产生泡沫。当大量的投资者进入艺术品市场的时候,艺术的圈内人本能的排斥着资本的入侵,与大多数金融行业的从业者认为金融化会对整个市场带来正面效应不同的是,许多业内人士持批评的态度来看待此事。搞金融出身的董艺表示这是一种很可笑的观点,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不能独立于金融体系之外,她还指出在资本介入之前艺术行业一直是自娱自乐的状态,而艺术行业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估值、保险、艺术品抵押等问题不解决,就会严重阻碍金融资本的进入。
的确如此,中国的艺术品市场飞速发展,短期内完成了市场体系所应有的长期建设过程,自身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市场的繁荣也使得整个行业变得浮躁,并不利于艺术本身的发展,这也是业内人士会排斥金融资本入侵的一个主要原因。而金融领域的从业者也有也对艺术市场迅速金融化持保留意见的,在艺术品基金迅速崛起的2010~2012年,时任民生银行金融市场部产品经理高蔚然就曾反思这样的现象,她反问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快速推进金融化,这本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民生银行早在2007年就推出艺术品金融产品,但是并没有大规模去推广,其实也是希望能够花多一些时间去关注艺术品市场,不想冒进。许多艺术品市场所存在的问题其实也是金融化之后滋生的,比如艺术品做假完全是利益的驱动。
2007年,民生银行从银监会那里拿到中国银行业第一个“艺术基金”牌照后随即推出国内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基金“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为期两年,到期后民生银行对外公布的绝对理财收益率为25.5%。作为国内第一支艺术品基金,这样的收益率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但是这支基金正是在市场很火爆的时候进入,而在2009年市场调整之时退出,就在他们退出的那年秋拍,市场暴涨。虽然这支基金赚了,但依然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比如产品周期。
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在全球市场份额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艺术品作为第三大投资板块已经在中国深入人心。不管该不该极力推动艺术品金融化,或者艺术行业本身的诸多不完善给金融资本的入侵带来许多困难,但金融与艺术的结合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民生银行“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成功退市之后,众多金融机构凭借自身资源,发布了各种基金产品试水,一时间艺术品基金成星火燎原之势。
如何把艺术品基金从最初的尝试过渡到完善,乃至更好的发展,其实是这一批基金人的责任。当文化利益与商业纠缠的越多,文化本身所具有的认知性和批判性就越弱,自从上世纪90年代,艺术领域开始引入市场化概念,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经成为一种固有模式,商业的介入似乎从未以文化为出发点,在我们自嘲中国丧失文化、缺乏思想的同时,谁会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产生伟大的艺术家和伟大的作品。如果金融力量过于强势,只会让我们的艺术变得更没有价值。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之快,经济危机的影响经过2009年春拍的“调整”也好,“理性回归”也罢,在2009年的秋拍中国艺术品市场迎来了它的亿元时代,此时大家都知道了那个出手阔绰的刘益谦。一时间“亿元时代”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当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龚继遂就表示,亿元从表面看是价格的变化,而背后则是收藏群体的变化,经历了之前的市场变化,会带来新的购买群体,如机构、基金、其他财富阶层。而在收藏群体变化的背后则是收藏动机和收藏功能的变化。刘益谦的行为既有很强的示范效应,也代表了一个群体。此时拍卖市场的购买群体从曾经的实业家向房地产业、金融业的成功人士转变,投资成为一个跟更为主要的目的。
艺术品基金的繁荣之势就是借着亿元时代的风潮而起,诸多金融机构也想分一杯羹,将艺术市场作为避风港,在银行紧缩,房地产被打压的背景下为资金找到新的出口。不少金融机构也对艺术品市场进行了研究,如中科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经过研究比对,他们发现艺术品市场指数与黄金ETF(一种以黄金为基础资产,追踪现货黄金价格波动的金融衍生产品)价格的相关度很高。这种所谓的正相关究竟是偶然,还是背后真暗含着某种规律不得而知,但以此作为一种投资依据或许是不可取的。德美艺嘉首席执行官董艺就表示,他们也曾将艺术品市场走势和黄金、股票市场作比对,而结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照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艺术品投资的回报率远超过了股票市场。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的经济基本上都是以超过8%的增长速度在发展,稳定的高回报率吸引了诸多艺术品基金公司,乃至金融机构的不断涌入。
此时艺术品基金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投资领域很少有成功案例可以借鉴,在发售产品时为了吸引投资者通常会借助信托公司或者银行进行公募,已取得投资者信任,此时信托类艺术品基金有着天然优势,这也是2010年前后大批艺术品信托基金发布的主要原因。2010年全年有10款信托产品试水艺术品市场,而2011年上半年就发行了14款产品,比2010年同期增加了11款,涨幅366.67%,发行规模更是从2010年上半年的12500万元增长值2011年上半年的258645.5万元,同比增长1969.16%。2011年上半年共由7家信托公司加入到艺术品信托基金发放的队伍中来,其中国投信托发行了3款产品,成为行业的领先者。截止到2011年底,国内艺术品基金的初始规模已达57.7亿元,成立发行的艺术品基金高达70余支,其中投资型基金近30亿,融资型基金近30亿。
相较房地产业和金融业,艺术品市场太小了,少许资金流入就会引起这个市场的膨胀,产生泡沫。当大量的投资者进入艺术品市场的时候,艺术的圈内人本能的排斥着资本的入侵,与大多数金融行业的从业者认为金融化会对整个市场带来正面效应不同的是,许多业内人士持批评的态度来看待此事。搞金融出身的董艺表示这是一种很可笑的观点,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不能独立于金融体系之外,她还指出在资本介入之前艺术行业一直是自娱自乐的状态,而艺术行业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估值、保险、艺术品抵押等问题不解决,就会严重阻碍金融资本的进入。
的确如此,中国的艺术品市场飞速发展,短期内完成了市场体系所应有的长期建设过程,自身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市场的繁荣也使得整个行业变得浮躁,并不利于艺术本身的发展,这也是业内人士会排斥金融资本入侵的一个主要原因。而金融领域的从业者也有也对艺术市场迅速金融化持保留意见的,在艺术品基金迅速崛起的2010~2012年,时任民生银行金融市场部产品经理高蔚然就曾反思这样的现象,她反问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快速推进金融化,这本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民生银行早在2007年就推出艺术品金融产品,但是并没有大规模去推广,其实也是希望能够花多一些时间去关注艺术品市场,不想冒进。许多艺术品市场所存在的问题其实也是金融化之后滋生的,比如艺术品做假完全是利益的驱动。
2007年,民生银行从银监会那里拿到中国银行业第一个“艺术基金”牌照后随即推出国内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基金“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为期两年,到期后民生银行对外公布的绝对理财收益率为25.5%。作为国内第一支艺术品基金,这样的收益率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但是这支基金正是在市场很火爆的时候进入,而在2009年市场调整之时退出,就在他们退出的那年秋拍,市场暴涨。虽然这支基金赚了,但依然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比如产品周期。
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在全球市场份额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艺术品作为第三大投资板块已经在中国深入人心。不管该不该极力推动艺术品金融化,或者艺术行业本身的诸多不完善给金融资本的入侵带来许多困难,但金融与艺术的结合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民生银行“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成功退市之后,众多金融机构凭借自身资源,发布了各种基金产品试水,一时间艺术品基金成星火燎原之势。
如何把艺术品基金从最初的尝试过渡到完善,乃至更好的发展,其实是这一批基金人的责任。当文化利益与商业纠缠的越多,文化本身所具有的认知性和批判性就越弱,自从上世纪90年代,艺术领域开始引入市场化概念,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经成为一种固有模式,商业的介入似乎从未以文化为出发点,在我们自嘲中国丧失文化、缺乏思想的同时,谁会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产生伟大的艺术家和伟大的作品。如果金融力量过于强势,只会让我们的艺术变得更没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