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博具有新鲜原创、高科技、强交互性等特点,符合大学生这一群体本身所具备的高素质、参与性强、年轻踊跃等特点,使得它在大学生中的普及与受欢迎程度远远高于社会的其他人群。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工作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微博所带来的政治、社会以及文化的影响,能够确实找出良好方式与途径来传播微博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校园新媒体时代下微信在校园发展中的现状
目前,互联网、3G 手机、论坛、微博等网络工具和信息平台已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高度普及,成为其最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和对外沟通交流渠道。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 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我国网民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9%。2015年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在中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新网民的不断增长,让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基础更加坚实。新增加的网民群体中,学生群体的占比分别为46.4%。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4年85.8%提升至90.1%。调查结果显示,新增网名最主要的上网设备是手机,使用率为71.5%。可以说,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青年大学生构成了新媒体用户的主体。以校园互联网和手机信息平台为主体的校园新媒体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二、微信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途径的挑战。长期以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教育工作者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往往有明确的教育目的,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紧扣教育目的,使用各种教育资源对受教育者在课堂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育的主动权掌握在教育工作者手中。
(二)信息“无屏障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微博具有开放性、自由性的特点,但是这也造成了微博信息的雜乱和零散。大学生通过微博这一平台可以获得海量信息,但是在这些信息中难免会存在虚假信息,主流媒体在短时间内无法对大量的信息进行甄别,无法还原事件的本来面貌,大学生所处阶段的心理特征决定他们无法对这些虚假信息做出有效的筛选和鉴别,大量难辨良莠的信息严峻地考验着大学生们的辨别力和判断力。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更为复杂,如何指导大学生学会选择和辨别网络信息,如何避免大学生认知和思想出现偏差,如何有效利用网络信息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网络舆情监管成为难题,网络舆论引导受到挑战。由于微博的开放、自由和隐匿性,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微博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影响他人,在这样一个轻松的网络环境下,每个人都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但也有些人趁机以微博用户的名义隐蔽在网络背后发布一些混淆视听、添油加醋、煽风点火的信息,引发广大学生思想和舆论的混乱,造成校园甚至社会的不稳定。这就增加了网络舆情管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怎样更好地识别和确认微博用户的身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应对、管控和化解复杂的网络舆情难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三、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应用
在“微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应看到新媒体时代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不断探索与创新工作方法,改变教育理念,升华管理模式,提高培育质量,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的教育模式,培养更多适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一)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与规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真正了解当今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心理特点。当遇到学生出现困惑时,要善于使用方法以德服人,因材施教,把握新时代流行教育规律,以便顺利开展工作。
(二)加强思想政治互联网平台建设。借鉴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经验,笔者认为应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建设信息平台,为学生工作的便利开展创造条件。二是建设多媒体教育宣传平台,使新媒体成为高校传播先进思想的网络阵地。三是建设多媒体网络公共平台,发挥其在消息传播、舆论引导和网络沟通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建立健全高校互联网信息监控与舆情分析机制。高校要时刻重视信息监督管理机制的建设与使用情况,保证机制的安全高效运营。大部分高校没有能力对手机移动端、PC以及其他多媒体信息载体进行监督管理,使得高校网络监管出现严重空白。因此,为了确保社会与校园的安全稳定,加强学校对网络环境的掌控,就要建立起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与舆情分析机制,对于不良信息采取早预防、早处理的方式,保证校园的长治久安。
总之,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遇与新挑战,紧扣新时代思政教育脉搏,把握新形势立德树人方向,随着时代的脚步创新工作模式,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利用好新媒体这一新平台为社会不断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能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 (作者单位为延边大学马政学院)
一、高校校园新媒体时代下微信在校园发展中的现状
目前,互联网、3G 手机、论坛、微博等网络工具和信息平台已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高度普及,成为其最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和对外沟通交流渠道。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 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我国网民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9%。2015年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在中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新网民的不断增长,让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基础更加坚实。新增加的网民群体中,学生群体的占比分别为46.4%。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4年85.8%提升至90.1%。调查结果显示,新增网名最主要的上网设备是手机,使用率为71.5%。可以说,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青年大学生构成了新媒体用户的主体。以校园互联网和手机信息平台为主体的校园新媒体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二、微信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途径的挑战。长期以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教育工作者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往往有明确的教育目的,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紧扣教育目的,使用各种教育资源对受教育者在课堂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育的主动权掌握在教育工作者手中。
(二)信息“无屏障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微博具有开放性、自由性的特点,但是这也造成了微博信息的雜乱和零散。大学生通过微博这一平台可以获得海量信息,但是在这些信息中难免会存在虚假信息,主流媒体在短时间内无法对大量的信息进行甄别,无法还原事件的本来面貌,大学生所处阶段的心理特征决定他们无法对这些虚假信息做出有效的筛选和鉴别,大量难辨良莠的信息严峻地考验着大学生们的辨别力和判断力。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更为复杂,如何指导大学生学会选择和辨别网络信息,如何避免大学生认知和思想出现偏差,如何有效利用网络信息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网络舆情监管成为难题,网络舆论引导受到挑战。由于微博的开放、自由和隐匿性,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微博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影响他人,在这样一个轻松的网络环境下,每个人都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但也有些人趁机以微博用户的名义隐蔽在网络背后发布一些混淆视听、添油加醋、煽风点火的信息,引发广大学生思想和舆论的混乱,造成校园甚至社会的不稳定。这就增加了网络舆情管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怎样更好地识别和确认微博用户的身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应对、管控和化解复杂的网络舆情难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三、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应用
在“微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应看到新媒体时代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不断探索与创新工作方法,改变教育理念,升华管理模式,提高培育质量,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的教育模式,培养更多适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一)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与规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真正了解当今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心理特点。当遇到学生出现困惑时,要善于使用方法以德服人,因材施教,把握新时代流行教育规律,以便顺利开展工作。
(二)加强思想政治互联网平台建设。借鉴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经验,笔者认为应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建设信息平台,为学生工作的便利开展创造条件。二是建设多媒体教育宣传平台,使新媒体成为高校传播先进思想的网络阵地。三是建设多媒体网络公共平台,发挥其在消息传播、舆论引导和网络沟通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建立健全高校互联网信息监控与舆情分析机制。高校要时刻重视信息监督管理机制的建设与使用情况,保证机制的安全高效运营。大部分高校没有能力对手机移动端、PC以及其他多媒体信息载体进行监督管理,使得高校网络监管出现严重空白。因此,为了确保社会与校园的安全稳定,加强学校对网络环境的掌控,就要建立起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与舆情分析机制,对于不良信息采取早预防、早处理的方式,保证校园的长治久安。
总之,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遇与新挑战,紧扣新时代思政教育脉搏,把握新形势立德树人方向,随着时代的脚步创新工作模式,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利用好新媒体这一新平台为社会不断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能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 (作者单位为延边大学马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