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是一个科技创新的时代,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对教育教学改革更为关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人物,其角色也正在发生着变化。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思想品德课作为初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提高道德修养,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毫无疑问也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重要挑战。笔者现结合具体的研究与实践对新形势下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角色转变浅谈如下几点见解。
一、由教学的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
在以往教师是教学的控制者,教学就是教师一个人自导自演的舞台剧,教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一切教学活动完全围绕着教师的教来展开,忽视学生的学,教师与学生站在教与学的对立面上,可以说是对立的。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生的任务就是学,教师的地位不容动摇,不容挑战。这种重教的教学理念已无法顺应教育形势的发展。作为新时代的思想品德课教师,首先我们要实现自身权威地位的转变,要充分认识到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体,教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自身要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学习体,成为学习者中的一员,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学习关系,成为教学活动真正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教学中来,实现由控制者、权威者向参与者、学习者的转变。不管是备课还是教学,教师都要站在与学生平等的学习者的角色来思考问题、看待问题,避免主观臆断,将学生真正地纳入学习活动中,一切教学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地位来展开。
二、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习的指导者
以往的教学只是简单的教师讲学生记,许多教师片面地认为思想品德课理论性过强,认为学生只要记住这些行为准则便可以,知识只是简单地由教师传向学生。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甚至无效的。一方面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厌学情绪滋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强;另一方面行为与准则存在脱节,学生只会机械地背诵条条框框,而并不能将其真正地运用于生活之中。新课程提倡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知识的内化,将道德理念更好地用于指导行为实践。因此,要想成为合格的思想品德课教师,我们要由知识的单向传递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启发者与指导者。
1.让学生成为知识的真正构建者。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有效的学习源自于学生的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知识的获取与技能的形成,使教学成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与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学会放权,为学生的主体参与、自主探究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让学生处于身体最轻松、思维最活跃的状态,积极调动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来展开主动探究,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人和知识的真正构建者。
2.让学生将理论与行为实践结合。思想品德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将之与实践行为相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才能富有生机与活力,这样的教学也才能成为有效的教学。因此,在教学时我们不能让学生机械地背诵,而是要将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论与行为间建立直接联系,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这些理论知识,才能将其与生活行为结合起来,更好地指导行为实践。
三、由教材的翻译者转变为教材的开发者
以往的教学完全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扮演着“传话筒”的角色,只是在原封不动地照搬教材,教材上怎么写的教师就怎么讲,学生就怎么记。教师是教材的翻译者。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师不能再抱着教材不放,不敢越雷池半步,而是要成为教材的创造运用者,既要以教材为中心,又要整合其他教学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成为教材的开发者与创造者。
一是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重新确立教学主次。教材是根据学生的一般性来进行编排的,而某一地区,甚至是一个学校、一个班中的学生还存在特殊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来灵活地调整教学主次,适当增删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顺序。也就是说,我们不要拘泥于教材,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课堂反映来灵活地调整教材,使教学更加切合学生的学情。
二是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各类教学资源。教学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我们的教学不能只囿于教材、限于校园,而是要将教学与社会接轨,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现实生活中收集与整理各种信息,以丰富的形式来展现给学生,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活这股“活水”,体现教学的时代性,将学生的学习引向宽广的现实生活。这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理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由知识的拥有者转变创新者、研究者
1.成为创新型教师。创新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为学生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善于质疑,敢于挑战一切权威与经典,勇于发表个人不同见解,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学习,突破常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成为研究型教师。教师要有一颗勇于追求的心,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思想品德课教学,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教师不再只是“教书匠”,要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学会反思,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总结,从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研究型、反思型教师。
(责编 张亚欣)
一、由教学的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
在以往教师是教学的控制者,教学就是教师一个人自导自演的舞台剧,教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一切教学活动完全围绕着教师的教来展开,忽视学生的学,教师与学生站在教与学的对立面上,可以说是对立的。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生的任务就是学,教师的地位不容动摇,不容挑战。这种重教的教学理念已无法顺应教育形势的发展。作为新时代的思想品德课教师,首先我们要实现自身权威地位的转变,要充分认识到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体,教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自身要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学习体,成为学习者中的一员,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学习关系,成为教学活动真正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教学中来,实现由控制者、权威者向参与者、学习者的转变。不管是备课还是教学,教师都要站在与学生平等的学习者的角色来思考问题、看待问题,避免主观臆断,将学生真正地纳入学习活动中,一切教学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地位来展开。
二、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习的指导者
以往的教学只是简单的教师讲学生记,许多教师片面地认为思想品德课理论性过强,认为学生只要记住这些行为准则便可以,知识只是简单地由教师传向学生。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甚至无效的。一方面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厌学情绪滋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强;另一方面行为与准则存在脱节,学生只会机械地背诵条条框框,而并不能将其真正地运用于生活之中。新课程提倡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知识的内化,将道德理念更好地用于指导行为实践。因此,要想成为合格的思想品德课教师,我们要由知识的单向传递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启发者与指导者。
1.让学生成为知识的真正构建者。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有效的学习源自于学生的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知识的获取与技能的形成,使教学成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与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学会放权,为学生的主体参与、自主探究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让学生处于身体最轻松、思维最活跃的状态,积极调动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来展开主动探究,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人和知识的真正构建者。
2.让学生将理论与行为实践结合。思想品德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将之与实践行为相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才能富有生机与活力,这样的教学也才能成为有效的教学。因此,在教学时我们不能让学生机械地背诵,而是要将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论与行为间建立直接联系,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这些理论知识,才能将其与生活行为结合起来,更好地指导行为实践。
三、由教材的翻译者转变为教材的开发者
以往的教学完全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扮演着“传话筒”的角色,只是在原封不动地照搬教材,教材上怎么写的教师就怎么讲,学生就怎么记。教师是教材的翻译者。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师不能再抱着教材不放,不敢越雷池半步,而是要成为教材的创造运用者,既要以教材为中心,又要整合其他教学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成为教材的开发者与创造者。
一是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重新确立教学主次。教材是根据学生的一般性来进行编排的,而某一地区,甚至是一个学校、一个班中的学生还存在特殊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来灵活地调整教学主次,适当增删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顺序。也就是说,我们不要拘泥于教材,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课堂反映来灵活地调整教材,使教学更加切合学生的学情。
二是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各类教学资源。教学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我们的教学不能只囿于教材、限于校园,而是要将教学与社会接轨,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现实生活中收集与整理各种信息,以丰富的形式来展现给学生,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活这股“活水”,体现教学的时代性,将学生的学习引向宽广的现实生活。这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理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由知识的拥有者转变创新者、研究者
1.成为创新型教师。创新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为学生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善于质疑,敢于挑战一切权威与经典,勇于发表个人不同见解,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学习,突破常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成为研究型教师。教师要有一颗勇于追求的心,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思想品德课教学,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教师不再只是“教书匠”,要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学会反思,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总结,从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研究型、反思型教师。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