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出版集团整体上市之门开启,中国进一步放开新闻出版资本市场的强烈信号到来
10月17日,正值中共十七大召开的第三天,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发表的一番关于新闻出版类企业上市的言论,给波澜不兴的中国文化产业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是日晚8时,柳斌杰以十七大代表的身份接受了《光明日报》、人民网、英国《金融时报》等媒体的群访。在谈到出版改革时,他表示:中国政府将支持出版机构、报业企业和官方骨干新闻类网站上市,并不再要求它他们将编辑业务与经营业务拆分,而是鼓励整体上市,以“体现产业的整体性,减少关联交易”,“给股民更高的信任度”。
敏感的媒体很快注意到了这一表态对过往监管政策的突破。两天前,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市场普遍将此解读为中国政府将进一步放开新闻出版资本市场的强烈信号。
由于消息来得太突然,大部分出版和资本人士还毫无思想准备,很多人最初的反应不是欢欣鼓舞,而是怀疑:“这是真的吗?”
“这是一个重大利好!长期看,出版业有望在中国传媒市场化改革中率先形成突破;短期看,也可以增加投资者的选择。”国泰君安资深分析师谭晓雨说。
事实上,柳斌杰的上述言论并非一次突如其来的个人表态,而更像是决策部门深思熟虑之后的“吹风”之举。
《财经》记者了解到,近期,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相关部门的人员频频外出调研,并多次召集业内人士研讨。在此基础上,一个小组已经在北京郊区进行了数周的封闭式工作,负责起草进一步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文件草案。一位参与起草的人士透露,在不长的时间内,有望出台更具体的改革措施。
虽然新闻出版企业整体上市目前仍然处于试点阶段,但是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宣部官员的话说,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大改革力度,已“不可逆转”。
辽宁出版后发先至
秋冬是传统的图书销售淡季,辽宁出版集团董事长任慧英却异常繁忙。整个10月,他都带着集团的上市筹备班子,频繁往返于沈阳、北京、深圳三座城市之间。
在10月17日的那次媒体吹风会上,柳斌杰证实,作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出版企业,辽宁出版集团已通过了上市辅导,正在等待中国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以前曾考虑把集团的经营性部分剥离出来,现在辽宁出版集团公司不再剥离,实行整体上市,其中就包括七个出版社。”柳斌杰说。
中国政府过去不允许新闻出版企业的内容业务上市。目前在香港、上海、深圳三地交易所挂牌交易的新闻出版类股票有博瑞传播(上海交易所代码:600880)、赛迪传媒(深圳交易所代码:000504)、北青传媒(香港交易所代码:1000)、新华传媒(上海交易所代码:600825)和新华文轩(香港交易所代码:0811)。它们都是将经营业务从编辑业务中剥离出来单独上市的。
拆分的结果,是新闻出版产业的链条被人为切割,大部分传媒股上市后都因成长性不足而表现乏力。同时,由于上市公司与控股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同质竞争严重,市场风险也被人为加大。一直以来,证券监管部门都对拆分上市的做法表示反对。
主管部门显然已意识到,这一做法并不能真正解决他们希望解决的行业发展问题。在解释为什么允许新闻出版企业整体上市时,柳斌杰说:“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出书,而不是围绕出书进行的发行、印刷等服务。股市上的共同规则,上市出版企业也要遵循。”
他进而表示,“在中国,报纸实行审批制,如果报纸刊号被吊销,就全部都没有了,在股市上会有很大的风险。香港联交所也正是在这方面有些顾虑。我们今后将通过逐步扩大股份、收购等办法,扩大报业上市的整体性,解决关联交易的矛盾,给股民更高的信任度。”
“整体上市”,意味着新闻出版企业从此可以将采编业务与经营业务一起打包上市,这对于渴望通过上市做大做强的新闻出版企业,和希望能从文化体制改革中分一杯羹的投资者,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辽宁出版集团并非中国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也不是最早启动上市融资计划的,但是最终在新一轮整体上市抢跑中中了“头彩”。
根据公开资料,辽宁出版集团是中国最早完成企业化转制的出版机构。目前,集团旗下共有23家企事业单位,包括11家出版社、两家连锁书店和两家大型印刷厂,年出版图书、电子和音像制品4000余种。2000年,集团进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试点,结束了与辽宁省新闻出版局的行政隶属关系。作为当年出版改制的标志性事件,集团董事长任慧英自动放弃了省新闻出版局局长的职位,当时轰动一时。2003年6月,辽宁出版集团成为国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
《财经》记者从可靠渠道了解到,此次计划上市的辽宁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是辽宁出版集团资产的最优质部分,包括集中了集团全部教材出版业务的辽海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原辽宁画报出版社),辽宁电子出版社,辽宁音像出版社和集团所有的印刷、发行、零售业务。不过,承担了一定政策性出版任务的辽宁人民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和辽宁民族出版社暂时没有纳入上市范畴。
平安证券副董事长陈敬达表示,这五家出版社没有纳入上市公司主要是“政策的原因”,未来条件成熟后,不排除继续将其注入上市公司的可能。此次公开募股(IPO)的主承销商由平安证券担任。
一位参与了辽宁出版集团上市筹备的人士透露,辽宁出版上市直接得到了中央主管领导的关注。在十七大召开之前,主管意识形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曾专门接见了辽宁出版集团董事长任慧英,对集团上市计划表示支持,柳斌杰当时也在场。
在接受《财经》记者电话采访时,辽宁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董秘费宏伟对公司上市计划将获得证监会发审委通过持乐观态度:“我希望今天下午就能过会!”他没有透露具体的市场认购情况,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机构投资者对这一出版企业首例整体IPO计划反应相当正面。上述参与上市工作的人士透露,虽然还未正式首发,公司已经在考虑增发新股和其他并购计划。
辽宁出版集团最早曾计划赴香港H股上市。不过,受内地股市一路狂飙的鼓舞,辽宁出版最终还是决定在A股上市。
传媒企业上市冲动
希望在资本市场上有所作为的,远不止辽宁出版一家。
2007年1月初,新闻出版总署政策法规司司长王涛在一次文化产业论坛上公开表示,为加快出版市场化步伐,新闻出版总署将重点支持六家企业上市。
事实上,近一年来,受股市持续向好的影响,企业上市热情高涨。据悉,在主管部门的案头,目前至少已有13家新闻出版机构的上市申请在排队等候,其中既有湖南、四川、广东、江西这样的地方出版集团,也有重庆《电脑报》这样的专业报纸。
重庆《电脑报》创刊于1992年,目前旗下已经拥有《电脑报》《数字世界》《爱车》等20多家报纸和期刊,并拥有一家IT门户网站——天极网。2002年,《电脑报》与香港TOM集团合资成立了经营公司,TOM集团以2亿多元人民币的代价获得49%的股权。
在今年10月17日的媒体“吹风会”上,柳斌杰曾透露,“我们正支持重庆的《电脑报》整体上市。”不过,据《财经》记者了解,虽然主管部门和《电脑报》都希望能尽快上市,但是受制于股权结构和股东利益分配等具体问题,上市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湖南、四川、广东、江西等多家地方出版集团也毫不掩饰自己对上市的迫切心情。在10月17日举行的一次出版论坛上,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龚曙光用“开弓没有回头箭”来形容集团加快推进整体上市的决心。
早在2001年底,湖南出版集团就曾希图借壳丹东化纤(现*ST丹化,深圳交易所代码:000498)实现上市。当年12月,双方一度达成了口头意向,四个月后,转让突然以“政策障碍”为由宣告搁浅。
2002年5月,湖南出版集团再次与诚成文化(现S*ST万鸿,上海交易所代码:600681)签署协议,以6000万元的代价受让原第一大股东海南诚成企业集团2350万股法人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1.3%),但是此项交易同样未能得到上级管理部门的许可。九个月后,借壳再度宣告失败。
与已经完成了转制工作的出版企业相比,尚未完成转制的新闻企业的心态则要复杂得多,上市难度也更大。
国内最大的报业集团广州日报自2000年起谋求在国内A股上市。当年10月底,广州日报社以资产置换的方式,获得三板市场的清远建北(后改名为粤传媒)36.79%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但是,由于随后报社发生重大人事变动,加上监管部门对三板转主板的政策一直不明朗,粤传媒上市计划一拖就是七年。
2007年7月30日,中国证监会发审委终于批复,同意粤传媒在A股首发上市。按照程序,公司还需向发改委补充一些文件,通过后才能获得正式的批文。上周,粤传媒终于拿到了这个盼望已久的批文,10月19日在各大证券报上刊登了其首次公开发行A股的《招股意向书》及《初步询价及推介公告》。
按计划,粤传媒在10月22日至30日开始初步询价,11月1日确定发行价格,并进行网上路演。预计11月中旬将在深圳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
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粤传媒高层表示,尚未听到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允许新闻企业整体上市的说法,此次发行新股仍将按照原计划进行。但他表示,如果主管部门真的有这样的政策变动,他们下一步会认真研究,在具体操作中调整思路。
人民网总裁何加正也对新闻企业上市持谨慎态度。他表示,虽然政策允许,新闻企业自身实际上处于两难境地,操作难度很大,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是,“像我们这样的官方网站,如果上市了,性质是什么?是否会改变国家媒体的性质?”他认为,如果管理部门对这些敏感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恐怕新闻企业未必有勇气主动来做这件事。
人民网隶属于中国共产党机关报人民日报社,目前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负责编辑业务的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是事业单位,负责经营业务的人民网发展有限公司则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
何加正认为,与其他官方新闻网站相比,人民网上市具备一定的便利条件。一方面,它已经是企业化运作的独立法人,不存在转制的障碍;另一方面,负责国内新闻网站管理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人民日报社也都支持将人民网列入上市试点,不存在审批障碍。
同样属于国家骨干新闻类网站之列的新华网,目前则没有上市的打算。新华社副社长、新华网总裁周锡生解释说,新华网目前只是负责网络新闻的编辑工作,经营业务则由总社统一管理,因此,暂时还不具备上市的条件。
“蜀道难”
此次全面放开新闻出版企业“整体上市”,出版企业再度充当急先锋,决策部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制改革之路的意图已十分明显。
中国的出版社转制工作始于2000年。2004年,新闻出版总署决定,除保留各级人民出版社为事业单位,全国500余家出版社全部转制为企业。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100多家出版社成功转制,并成立了23个出版企业集团。在这些出版集团中,处于第一方阵的有北京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辽宁出版集团、湖南出版集团、江苏凤凰出版集团等。
从收紧到开放,出版企业的改制之路,走得并不平坦。
2005年4月,国务院颁布《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开放非公有资本进入出版印刷、发行和新闻广告经营、发行领域,但国有资本必须控股51%以上。
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在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的同时,深化文化企业改革,培育市场主体。当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再次提出加快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2010年前推出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上市文化公司。
但是,上述政策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并不顺利,企业改制过程中各种“中国特色”的问题层出不穷。
中国政府的传媒管理体系十分复杂:包括传统书、报、刊在内的纸质传媒主要隶属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广播和影视传媒隶属广电总局管理,网络、手机等新传媒则分别隶属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上述主管部门只负责传媒行业的日常行政管理,事关行业命脉的人事和导向问题,则统一由宣传部门管理。
多头管理、多层级管理,无形中加大了政府系统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协调难度。事实上,整体上市不仅对企业是一个新的挑战,对政策管理和行业归口管理部门来说,也是新的实验。
有一个业内人士津津乐道的故事: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于2005年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准备时机成熟时上市。新股东加入后,企业获得了数亿元的富裕流动资金。不过,集团管理者们却发现,要把这笔钱“有效率”地花出去,事实上并不容易。由于目前出版企业跨地域兼并尚存在着不小的地方行政阻力,集团又不想把资金投到自己不熟悉的非主业领域,最后,管理层决定趁着股市持续飘红的大好时机,投向资本市场,数月之后,获利颇丰。
类似世紀出版这样“钱花不出去”的企业并不在少数。对此,国泰君安分析师谭晓雨认为,上市即意味着原有赢利模式的重构,钱花不出去,恰恰证明这个行业的规模还很小,资源的流动性远远不够。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宣传官员则认为,世纪集团“钱花不出去”自有其合理性。他指出,虽然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鼓励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鼓励同一地区的媒体下属经营性公司之间互相参股”,但实际上,文化企业在真正实施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地方上各种有形无形的行政阻力,文化市场的资源配置并不通畅,人为切割现象比较突出。
另一个典型的“中国特色”问题则是书号。据新闻出版总署统计,2005年,全国图书发行销售收入493.22亿元。但是根据《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的统计数据,目前全国图书市场40%的畅销书是由没有书号资源的民营图书工作室策划的。
仅北京一地,这样的图书工作室就超过了2500家,其中一些实力强大的,实际上已经成为某些正规出版社的“编外编辑部”。由于行业政策限制,这些民营图书工作室始终处于“灰色地带”,其出版书号绝大部分是从正规出版社以有偿方式获得的。
中国的书号准入制度从计划经济时期开始实施,2001年12月25日国务院修改发布的《出版管理条例》继续沿袭了这一制度,其用意是为了确保出版社和出版物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书号资源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可在地下市场交易的有价商品,完全失去了当初监管的目的。
一位负责出版物监管的宣传官员向《财经》记者表示,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人人具有了发表权和公开权,书号准入这样的做法已经非常陈旧了,管理部门也在反思,“我们到底在固守什么?是在固守一套陈旧的方式,还是真的在固守导向?”
“意识形态”与“当然董事”
不过,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他们最担心问题可能还不是行业的市场化发展水平偏低,而是管理部门的监管方式能否随着市场的開放而同步改善。一些市场人士就表示,企业改制上市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管理部门允许新闻出版企业整体上市固然令人鼓舞,但是市场更看重接下来有哪些具体细则,政策上有哪些可操作的空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宣传官员透露,管理部门批准新闻、出版企业整体上市的意图很明确,一方面,希望通过资本市场,促进行业的大发展;但同时,也会要求上市公司通过公司章程和制度的安排,确保“文化安全”。
这位官员透露,辽宁出版集团的上市计划中,就在公司章程中设计了特别条款,通过独立董事、监事会、管理层考核等手段,确保国有出资人即使是在股权被稀释的情况下,也不会丧失对董事会的控制力。
他的这一说法也得到了辽宁出版上市公司董秘费宏伟的认可。他认为,“导向问题”解决得很顺利,没有构成公司上市的障碍。
从另一家同样完成了股份制改造的省级出版集团的操作中,可大致窥见“导向”的制度安排。该集团于2005年成立了股份公司,国资委对集团国有资产实施授权经营,由集团代为行使出资人权利。股份公司在股东大会议事规则中确定了“金股”原则,规定有一股为“金股”,在股东大会上可对股份公司最为重大的事项行使一票否决权。
同时,股份公司董事会设置当然董事,经宣传部门批准后由集团派出,无论公司股权比例如何变化,均拥有半数以上的席位,公司董事长在当然董事中提名产生。
这份文件还规定,股份公司董事会下设有编辑委员会,承担集团重要编辑政策的制定和重大出版项目的决策。董事会当然董事为编辑委员会的当然委员,且保证当然董事占委员会人数的一半以上,编辑委员会议事程序中凡涉及到出版导向的议题,当然委员可以一票否决。
此外,文件还明确了党管干部原则,股份公司的董事长、当然董事、监事会主席和若干专职监事均需经宣传部门审定,方能由集团委派。股份公司董事长、当然董事的任期目标和考核指标中不仅包括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和指标,还包括政治导向、社会效益方面的任务和指标。
据了解,上述公司的“金股”原则借鉴自新加坡传媒上市公司的有关规定。
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谭晓雨指出,这些案例证明,监管部门可以把舆论导向列入公司章程,使之成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品的质检条款,在商业框架里实现导向要求。但另一方面,要避免部门长官意志干扰正常市场秩序,惟一的解决之道是通过行业立法,明确游戏规则。监管部门已意识到这个问题,文化产业促进法等一系列条例已列入十一五立法范畴。
就在两个月前,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曾在成都召开过一次调研会。一位与会人士透露,主持调研的新闻出版总署政策法规司司长王涛和中宣部改革办综合调研处处长朱涛在会上传达了中央领导的讲话精神,发言对此前的产业政策多有突破。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支持新闻出版企业整体上市,对符合条件的上市企业,国有股可以少于50%。
据了解,粤传媒向国家发改委提出上市申请时,由于国有法人股仅占股39.93%,发改委曾专门致函中宣部征求意见,中宣部有关部门给予了肯定的回复。
资本的大门已打开,沉寂已久的中国新闻出版行业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吗?
10月17日,正值中共十七大召开的第三天,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发表的一番关于新闻出版类企业上市的言论,给波澜不兴的中国文化产业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是日晚8时,柳斌杰以十七大代表的身份接受了《光明日报》、人民网、英国《金融时报》等媒体的群访。在谈到出版改革时,他表示:中国政府将支持出版机构、报业企业和官方骨干新闻类网站上市,并不再要求它他们将编辑业务与经营业务拆分,而是鼓励整体上市,以“体现产业的整体性,减少关联交易”,“给股民更高的信任度”。
敏感的媒体很快注意到了这一表态对过往监管政策的突破。两天前,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市场普遍将此解读为中国政府将进一步放开新闻出版资本市场的强烈信号。
由于消息来得太突然,大部分出版和资本人士还毫无思想准备,很多人最初的反应不是欢欣鼓舞,而是怀疑:“这是真的吗?”
“这是一个重大利好!长期看,出版业有望在中国传媒市场化改革中率先形成突破;短期看,也可以增加投资者的选择。”国泰君安资深分析师谭晓雨说。
事实上,柳斌杰的上述言论并非一次突如其来的个人表态,而更像是决策部门深思熟虑之后的“吹风”之举。
《财经》记者了解到,近期,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相关部门的人员频频外出调研,并多次召集业内人士研讨。在此基础上,一个小组已经在北京郊区进行了数周的封闭式工作,负责起草进一步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文件草案。一位参与起草的人士透露,在不长的时间内,有望出台更具体的改革措施。
虽然新闻出版企业整体上市目前仍然处于试点阶段,但是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宣部官员的话说,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大改革力度,已“不可逆转”。
辽宁出版后发先至
秋冬是传统的图书销售淡季,辽宁出版集团董事长任慧英却异常繁忙。整个10月,他都带着集团的上市筹备班子,频繁往返于沈阳、北京、深圳三座城市之间。
在10月17日的那次媒体吹风会上,柳斌杰证实,作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出版企业,辽宁出版集团已通过了上市辅导,正在等待中国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以前曾考虑把集团的经营性部分剥离出来,现在辽宁出版集团公司不再剥离,实行整体上市,其中就包括七个出版社。”柳斌杰说。
中国政府过去不允许新闻出版企业的内容业务上市。目前在香港、上海、深圳三地交易所挂牌交易的新闻出版类股票有博瑞传播(上海交易所代码:600880)、赛迪传媒(深圳交易所代码:000504)、北青传媒(香港交易所代码:1000)、新华传媒(上海交易所代码:600825)和新华文轩(香港交易所代码:0811)。它们都是将经营业务从编辑业务中剥离出来单独上市的。
拆分的结果,是新闻出版产业的链条被人为切割,大部分传媒股上市后都因成长性不足而表现乏力。同时,由于上市公司与控股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同质竞争严重,市场风险也被人为加大。一直以来,证券监管部门都对拆分上市的做法表示反对。
主管部门显然已意识到,这一做法并不能真正解决他们希望解决的行业发展问题。在解释为什么允许新闻出版企业整体上市时,柳斌杰说:“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出书,而不是围绕出书进行的发行、印刷等服务。股市上的共同规则,上市出版企业也要遵循。”
他进而表示,“在中国,报纸实行审批制,如果报纸刊号被吊销,就全部都没有了,在股市上会有很大的风险。香港联交所也正是在这方面有些顾虑。我们今后将通过逐步扩大股份、收购等办法,扩大报业上市的整体性,解决关联交易的矛盾,给股民更高的信任度。”
“整体上市”,意味着新闻出版企业从此可以将采编业务与经营业务一起打包上市,这对于渴望通过上市做大做强的新闻出版企业,和希望能从文化体制改革中分一杯羹的投资者,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辽宁出版集团并非中国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也不是最早启动上市融资计划的,但是最终在新一轮整体上市抢跑中中了“头彩”。
根据公开资料,辽宁出版集团是中国最早完成企业化转制的出版机构。目前,集团旗下共有23家企事业单位,包括11家出版社、两家连锁书店和两家大型印刷厂,年出版图书、电子和音像制品4000余种。2000年,集团进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试点,结束了与辽宁省新闻出版局的行政隶属关系。作为当年出版改制的标志性事件,集团董事长任慧英自动放弃了省新闻出版局局长的职位,当时轰动一时。2003年6月,辽宁出版集团成为国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
《财经》记者从可靠渠道了解到,此次计划上市的辽宁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是辽宁出版集团资产的最优质部分,包括集中了集团全部教材出版业务的辽海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原辽宁画报出版社),辽宁电子出版社,辽宁音像出版社和集团所有的印刷、发行、零售业务。不过,承担了一定政策性出版任务的辽宁人民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和辽宁民族出版社暂时没有纳入上市范畴。
平安证券副董事长陈敬达表示,这五家出版社没有纳入上市公司主要是“政策的原因”,未来条件成熟后,不排除继续将其注入上市公司的可能。此次公开募股(IPO)的主承销商由平安证券担任。
一位参与了辽宁出版集团上市筹备的人士透露,辽宁出版上市直接得到了中央主管领导的关注。在十七大召开之前,主管意识形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曾专门接见了辽宁出版集团董事长任慧英,对集团上市计划表示支持,柳斌杰当时也在场。
在接受《财经》记者电话采访时,辽宁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董秘费宏伟对公司上市计划将获得证监会发审委通过持乐观态度:“我希望今天下午就能过会!”他没有透露具体的市场认购情况,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机构投资者对这一出版企业首例整体IPO计划反应相当正面。上述参与上市工作的人士透露,虽然还未正式首发,公司已经在考虑增发新股和其他并购计划。
辽宁出版集团最早曾计划赴香港H股上市。不过,受内地股市一路狂飙的鼓舞,辽宁出版最终还是决定在A股上市。
传媒企业上市冲动
希望在资本市场上有所作为的,远不止辽宁出版一家。
2007年1月初,新闻出版总署政策法规司司长王涛在一次文化产业论坛上公开表示,为加快出版市场化步伐,新闻出版总署将重点支持六家企业上市。
事实上,近一年来,受股市持续向好的影响,企业上市热情高涨。据悉,在主管部门的案头,目前至少已有13家新闻出版机构的上市申请在排队等候,其中既有湖南、四川、广东、江西这样的地方出版集团,也有重庆《电脑报》这样的专业报纸。
重庆《电脑报》创刊于1992年,目前旗下已经拥有《电脑报》《数字世界》《爱车》等20多家报纸和期刊,并拥有一家IT门户网站——天极网。2002年,《电脑报》与香港TOM集团合资成立了经营公司,TOM集团以2亿多元人民币的代价获得49%的股权。
在今年10月17日的媒体“吹风会”上,柳斌杰曾透露,“我们正支持重庆的《电脑报》整体上市。”不过,据《财经》记者了解,虽然主管部门和《电脑报》都希望能尽快上市,但是受制于股权结构和股东利益分配等具体问题,上市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湖南、四川、广东、江西等多家地方出版集团也毫不掩饰自己对上市的迫切心情。在10月17日举行的一次出版论坛上,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龚曙光用“开弓没有回头箭”来形容集团加快推进整体上市的决心。
早在2001年底,湖南出版集团就曾希图借壳丹东化纤(现*ST丹化,深圳交易所代码:000498)实现上市。当年12月,双方一度达成了口头意向,四个月后,转让突然以“政策障碍”为由宣告搁浅。
2002年5月,湖南出版集团再次与诚成文化(现S*ST万鸿,上海交易所代码:600681)签署协议,以6000万元的代价受让原第一大股东海南诚成企业集团2350万股法人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1.3%),但是此项交易同样未能得到上级管理部门的许可。九个月后,借壳再度宣告失败。
与已经完成了转制工作的出版企业相比,尚未完成转制的新闻企业的心态则要复杂得多,上市难度也更大。
国内最大的报业集团广州日报自2000年起谋求在国内A股上市。当年10月底,广州日报社以资产置换的方式,获得三板市场的清远建北(后改名为粤传媒)36.79%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但是,由于随后报社发生重大人事变动,加上监管部门对三板转主板的政策一直不明朗,粤传媒上市计划一拖就是七年。
2007年7月30日,中国证监会发审委终于批复,同意粤传媒在A股首发上市。按照程序,公司还需向发改委补充一些文件,通过后才能获得正式的批文。上周,粤传媒终于拿到了这个盼望已久的批文,10月19日在各大证券报上刊登了其首次公开发行A股的《招股意向书》及《初步询价及推介公告》。
按计划,粤传媒在10月22日至30日开始初步询价,11月1日确定发行价格,并进行网上路演。预计11月中旬将在深圳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
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粤传媒高层表示,尚未听到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允许新闻企业整体上市的说法,此次发行新股仍将按照原计划进行。但他表示,如果主管部门真的有这样的政策变动,他们下一步会认真研究,在具体操作中调整思路。
人民网总裁何加正也对新闻企业上市持谨慎态度。他表示,虽然政策允许,新闻企业自身实际上处于两难境地,操作难度很大,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是,“像我们这样的官方网站,如果上市了,性质是什么?是否会改变国家媒体的性质?”他认为,如果管理部门对这些敏感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恐怕新闻企业未必有勇气主动来做这件事。
人民网隶属于中国共产党机关报人民日报社,目前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负责编辑业务的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是事业单位,负责经营业务的人民网发展有限公司则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
何加正认为,与其他官方新闻网站相比,人民网上市具备一定的便利条件。一方面,它已经是企业化运作的独立法人,不存在转制的障碍;另一方面,负责国内新闻网站管理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人民日报社也都支持将人民网列入上市试点,不存在审批障碍。
同样属于国家骨干新闻类网站之列的新华网,目前则没有上市的打算。新华社副社长、新华网总裁周锡生解释说,新华网目前只是负责网络新闻的编辑工作,经营业务则由总社统一管理,因此,暂时还不具备上市的条件。
“蜀道难”
此次全面放开新闻出版企业“整体上市”,出版企业再度充当急先锋,决策部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制改革之路的意图已十分明显。
中国的出版社转制工作始于2000年。2004年,新闻出版总署决定,除保留各级人民出版社为事业单位,全国500余家出版社全部转制为企业。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100多家出版社成功转制,并成立了23个出版企业集团。在这些出版集团中,处于第一方阵的有北京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辽宁出版集团、湖南出版集团、江苏凤凰出版集团等。
从收紧到开放,出版企业的改制之路,走得并不平坦。
2005年4月,国务院颁布《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开放非公有资本进入出版印刷、发行和新闻广告经营、发行领域,但国有资本必须控股51%以上。
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在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的同时,深化文化企业改革,培育市场主体。当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再次提出加快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2010年前推出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上市文化公司。
但是,上述政策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并不顺利,企业改制过程中各种“中国特色”的问题层出不穷。
中国政府的传媒管理体系十分复杂:包括传统书、报、刊在内的纸质传媒主要隶属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广播和影视传媒隶属广电总局管理,网络、手机等新传媒则分别隶属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上述主管部门只负责传媒行业的日常行政管理,事关行业命脉的人事和导向问题,则统一由宣传部门管理。
多头管理、多层级管理,无形中加大了政府系统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协调难度。事实上,整体上市不仅对企业是一个新的挑战,对政策管理和行业归口管理部门来说,也是新的实验。
有一个业内人士津津乐道的故事: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于2005年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准备时机成熟时上市。新股东加入后,企业获得了数亿元的富裕流动资金。不过,集团管理者们却发现,要把这笔钱“有效率”地花出去,事实上并不容易。由于目前出版企业跨地域兼并尚存在着不小的地方行政阻力,集团又不想把资金投到自己不熟悉的非主业领域,最后,管理层决定趁着股市持续飘红的大好时机,投向资本市场,数月之后,获利颇丰。
类似世紀出版这样“钱花不出去”的企业并不在少数。对此,国泰君安分析师谭晓雨认为,上市即意味着原有赢利模式的重构,钱花不出去,恰恰证明这个行业的规模还很小,资源的流动性远远不够。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宣传官员则认为,世纪集团“钱花不出去”自有其合理性。他指出,虽然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鼓励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鼓励同一地区的媒体下属经营性公司之间互相参股”,但实际上,文化企业在真正实施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地方上各种有形无形的行政阻力,文化市场的资源配置并不通畅,人为切割现象比较突出。
另一个典型的“中国特色”问题则是书号。据新闻出版总署统计,2005年,全国图书发行销售收入493.22亿元。但是根据《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的统计数据,目前全国图书市场40%的畅销书是由没有书号资源的民营图书工作室策划的。
仅北京一地,这样的图书工作室就超过了2500家,其中一些实力强大的,实际上已经成为某些正规出版社的“编外编辑部”。由于行业政策限制,这些民营图书工作室始终处于“灰色地带”,其出版书号绝大部分是从正规出版社以有偿方式获得的。
中国的书号准入制度从计划经济时期开始实施,2001年12月25日国务院修改发布的《出版管理条例》继续沿袭了这一制度,其用意是为了确保出版社和出版物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书号资源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可在地下市场交易的有价商品,完全失去了当初监管的目的。
一位负责出版物监管的宣传官员向《财经》记者表示,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人人具有了发表权和公开权,书号准入这样的做法已经非常陈旧了,管理部门也在反思,“我们到底在固守什么?是在固守一套陈旧的方式,还是真的在固守导向?”
“意识形态”与“当然董事”
不过,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他们最担心问题可能还不是行业的市场化发展水平偏低,而是管理部门的监管方式能否随着市场的開放而同步改善。一些市场人士就表示,企业改制上市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管理部门允许新闻出版企业整体上市固然令人鼓舞,但是市场更看重接下来有哪些具体细则,政策上有哪些可操作的空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宣传官员透露,管理部门批准新闻、出版企业整体上市的意图很明确,一方面,希望通过资本市场,促进行业的大发展;但同时,也会要求上市公司通过公司章程和制度的安排,确保“文化安全”。
这位官员透露,辽宁出版集团的上市计划中,就在公司章程中设计了特别条款,通过独立董事、监事会、管理层考核等手段,确保国有出资人即使是在股权被稀释的情况下,也不会丧失对董事会的控制力。
他的这一说法也得到了辽宁出版上市公司董秘费宏伟的认可。他认为,“导向问题”解决得很顺利,没有构成公司上市的障碍。
从另一家同样完成了股份制改造的省级出版集团的操作中,可大致窥见“导向”的制度安排。该集团于2005年成立了股份公司,国资委对集团国有资产实施授权经营,由集团代为行使出资人权利。股份公司在股东大会议事规则中确定了“金股”原则,规定有一股为“金股”,在股东大会上可对股份公司最为重大的事项行使一票否决权。
同时,股份公司董事会设置当然董事,经宣传部门批准后由集团派出,无论公司股权比例如何变化,均拥有半数以上的席位,公司董事长在当然董事中提名产生。
这份文件还规定,股份公司董事会下设有编辑委员会,承担集团重要编辑政策的制定和重大出版项目的决策。董事会当然董事为编辑委员会的当然委员,且保证当然董事占委员会人数的一半以上,编辑委员会议事程序中凡涉及到出版导向的议题,当然委员可以一票否决。
此外,文件还明确了党管干部原则,股份公司的董事长、当然董事、监事会主席和若干专职监事均需经宣传部门审定,方能由集团委派。股份公司董事长、当然董事的任期目标和考核指标中不仅包括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和指标,还包括政治导向、社会效益方面的任务和指标。
据了解,上述公司的“金股”原则借鉴自新加坡传媒上市公司的有关规定。
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谭晓雨指出,这些案例证明,监管部门可以把舆论导向列入公司章程,使之成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品的质检条款,在商业框架里实现导向要求。但另一方面,要避免部门长官意志干扰正常市场秩序,惟一的解决之道是通过行业立法,明确游戏规则。监管部门已意识到这个问题,文化产业促进法等一系列条例已列入十一五立法范畴。
就在两个月前,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曾在成都召开过一次调研会。一位与会人士透露,主持调研的新闻出版总署政策法规司司长王涛和中宣部改革办综合调研处处长朱涛在会上传达了中央领导的讲话精神,发言对此前的产业政策多有突破。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支持新闻出版企业整体上市,对符合条件的上市企业,国有股可以少于50%。
据了解,粤传媒向国家发改委提出上市申请时,由于国有法人股仅占股39.93%,发改委曾专门致函中宣部征求意见,中宣部有关部门给予了肯定的回复。
资本的大门已打开,沉寂已久的中国新闻出版行业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