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早在2011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就做了明文规定,加上中考、高考的不断变革,人们对阅读越来越重视。为了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从学校到家庭,整本书阅读已经被广泛推广。但是,因为缺乏有效的阅读指导和评价,整本书阅读对于有的孩子形同虚设。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我更加深信如果没有相应的整本书阅读指导和评价体系,部分孩子的课外阅读效果最终都会大打折扣,阅读教学还是难以走出画地为牢的局面。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现状分析;评价策略;激趣性;引导性;形成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关于读书的诗句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快节奏的生活和高强度的学习压力让很多人在阅读之路上停滞不前。近几年,随着国民素质的提升和考试变革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捧起书本享受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但是在小学阶段的整本书阅读实际操作中还是因指导和评价不到位存在着不少问题。由此可见,对小学阶段的整本书阅读评价策略研究势在必行。接下来,我将从小学生整本书阅读评价的意义、现状及策略三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浅见。
一、小学生整本书阅读评价的意义
所谓阅读评价是一种方法指导、价值判断和实际应用的过程。近年来,我们在整本书阅读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课外阅读的实效性却不怎么明显。我想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缺少反馈、评价和激励机制。没有了积极有效的评价,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的激发、方向的引导、成果的展示等各种因素就无法激活,故课外阅读的实效性就大大降低了,因此对小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适当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让他们静下心来阅读,走进书香弥漫的世界,品味经典、相约名人,并不是件易事。只有充分调动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才能让他们好读书,读好书。其次,阅读评价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针对性的阅读评价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能力,纠正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错误和不足,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进行形式多样的常规性阅读评价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适当缓解他们在学业中“埋头苦干”的压力,也能使他们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更加客观地评价他人。
只有将阅读评价适当地深入到整本书阅读活动中,才能使阅读活动更加走心入脑。从而使学生克服读书时走马观花的不良习惯,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丰富。
二、小学生整本书阅读评价的现状
孩子的成长和教育离不开家庭和学校。同样要让他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感知的能力也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中家庭教育立法被提上议程,可见家长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正在逐步增强,不少家长也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因为工作问题或自身文化水平的局限,家长在家更多时候只能做到保证孩子按量完成作业,并督促其认真读书,但对于孩子是不是装样子、有没有认真读,他们缺少评价判断的标准和方法,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养成了“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再看學校,早在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小学生阅读教学评价的指导性建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城区教师因学校活动丰富、工作繁忙,很多时候对学生的阅读评价不能做到连贯性、客观性和层次性,最后导致学生的读书活动事倍功半。而身在农村学校的个别教师,受学校条件、学生经济能力、自身认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无法保证阅读活动的长期性和有效性。
三、小学生整本书阅读评价的策略
对小学生整本书阅读评价现状的种种问题的研究,都是在指引我们不断探索和发现在整本书阅读评价中更加长期、有效的策略,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体验阅读的乐趣。以下是我近几年来对整本书阅读研究时,总结出的一些整本书阅读评价策略:
1.激趣性评价。要使学生爱上阅读,并学会在读中思考、积累和运用,进而真正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教师和家长就应善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奖励,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对于小学生而言,老师和家长每一次的表扬都是最好的动力。
2.导向性评价。在孩子阅读时,从小就注重方法的指导,有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其实也暗藏着一个好的读书习惯。可真正读书时,有的学生手中压根儿就没有笔,有的学生即使手握着笔,也是流于形式,久久没见他在书上做任何记号,这样就需要老师的方法引导。
3.形成性评价。学生每天在家、在学校的读书时间不少,但是效果怎么样还需要老师通过日常交流展示、读书笔记积累等方式检查评价,势必会有削弱阅读效果。因此,老师要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了解学生在家读书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点拨和指导。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生的阅读量再大,如不能有效积累、灵活运用和内化于心,那阅读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在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做好家校联系工作,让学生真正受益于整本书阅读活动。
编辑 张佳琪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现状分析;评价策略;激趣性;引导性;形成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关于读书的诗句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快节奏的生活和高强度的学习压力让很多人在阅读之路上停滞不前。近几年,随着国民素质的提升和考试变革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捧起书本享受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但是在小学阶段的整本书阅读实际操作中还是因指导和评价不到位存在着不少问题。由此可见,对小学阶段的整本书阅读评价策略研究势在必行。接下来,我将从小学生整本书阅读评价的意义、现状及策略三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浅见。
一、小学生整本书阅读评价的意义
所谓阅读评价是一种方法指导、价值判断和实际应用的过程。近年来,我们在整本书阅读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课外阅读的实效性却不怎么明显。我想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缺少反馈、评价和激励机制。没有了积极有效的评价,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的激发、方向的引导、成果的展示等各种因素就无法激活,故课外阅读的实效性就大大降低了,因此对小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适当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让他们静下心来阅读,走进书香弥漫的世界,品味经典、相约名人,并不是件易事。只有充分调动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才能让他们好读书,读好书。其次,阅读评价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针对性的阅读评价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能力,纠正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错误和不足,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进行形式多样的常规性阅读评价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适当缓解他们在学业中“埋头苦干”的压力,也能使他们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更加客观地评价他人。
只有将阅读评价适当地深入到整本书阅读活动中,才能使阅读活动更加走心入脑。从而使学生克服读书时走马观花的不良习惯,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丰富。
二、小学生整本书阅读评价的现状
孩子的成长和教育离不开家庭和学校。同样要让他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感知的能力也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中家庭教育立法被提上议程,可见家长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正在逐步增强,不少家长也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因为工作问题或自身文化水平的局限,家长在家更多时候只能做到保证孩子按量完成作业,并督促其认真读书,但对于孩子是不是装样子、有没有认真读,他们缺少评价判断的标准和方法,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养成了“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再看學校,早在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小学生阅读教学评价的指导性建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城区教师因学校活动丰富、工作繁忙,很多时候对学生的阅读评价不能做到连贯性、客观性和层次性,最后导致学生的读书活动事倍功半。而身在农村学校的个别教师,受学校条件、学生经济能力、自身认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无法保证阅读活动的长期性和有效性。
三、小学生整本书阅读评价的策略
对小学生整本书阅读评价现状的种种问题的研究,都是在指引我们不断探索和发现在整本书阅读评价中更加长期、有效的策略,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体验阅读的乐趣。以下是我近几年来对整本书阅读研究时,总结出的一些整本书阅读评价策略:
1.激趣性评价。要使学生爱上阅读,并学会在读中思考、积累和运用,进而真正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教师和家长就应善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奖励,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对于小学生而言,老师和家长每一次的表扬都是最好的动力。
2.导向性评价。在孩子阅读时,从小就注重方法的指导,有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其实也暗藏着一个好的读书习惯。可真正读书时,有的学生手中压根儿就没有笔,有的学生即使手握着笔,也是流于形式,久久没见他在书上做任何记号,这样就需要老师的方法引导。
3.形成性评价。学生每天在家、在学校的读书时间不少,但是效果怎么样还需要老师通过日常交流展示、读书笔记积累等方式检查评价,势必会有削弱阅读效果。因此,老师要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了解学生在家读书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点拨和指导。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生的阅读量再大,如不能有效积累、灵活运用和内化于心,那阅读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在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做好家校联系工作,让学生真正受益于整本书阅读活动。
编辑 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