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577 nm微脉冲激光治疗黄斑水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9月,视网膜血管疾病继发黄斑水肿患者20例22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过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药物治疗至少3次,拒绝再次行玻璃体腔药物注射治疗后,采用波长577 nm微脉冲激光治疗,功率200 ~ 400 mW光斑大小200 μm,曝光时间200 ms.分别于激光治疗前、治疗后1和3个月测量视力,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进行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测量,治疗前及治疗后30 min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En Face图像上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有无变化,并测量黄斑区3 mm×3 mm和6 mm×6 mm面积范围内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值,观察激光治疗前后视力变化、水肿减轻情况及血流密度值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激光治疗后水肿改变情况:CRT平均值治疗前后分别为,治疗前(379.3±162.5)μm、治疗后1个月(299.1±104.2)μm、治疗后3个月(281.1 ±75.8) μm,治疗后1和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与3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只眼中,水肿减轻12只眼(占54.5%),水肿消退10只眼(占45.5%).(2)视力改善情况:治疗前后视力平均值分别为,治疗前(0.35±0.3)、治疗后1个月(0.38±0.3)、治疗后3个月(0.39±0.4),治疗后1和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只眼中,视力提高6只眼(占27.3%),视力稳定16只眼(占72.3%).(3)黄斑区血流密度改变.黄斑区3mm×3mm面积血流密度平均值:治疗前(0.44±0.05)、治疗后30 min(0.45±0.06);黄斑区6 mm×6 mm面积血流密度平均值:治疗前(0.46±0.04),治疗后30 min (0.47±0.04),同一面积血流密度平均值在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30 min、1和3个月与治疗前En-Face图像比较,未见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改变和黄斑水肿加重及黄斑出血等.结论 由视网膜血管疾病引起的黄斑水肿,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nti-VEGF)治疗效果不明显者可考虑行577 nm微脉冲激光治疗,安全且有效,但长期疗效及安全性仍需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