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泼洒在黄昏

来源 :上海艺术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yx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波博物馆在2012年春节举办了刘海粟先生的画展。这位被誉为“我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现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的画坛前辈,在上海虹桥地区有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美术馆,但我没有机会去欣赏先生的作品,于是心里惦记着,“这次可不能错过家门口的机会了”。
  博物馆一楼左侧大厅就是题为《沧海一粟——刘海粟美术精品特展》,作品全是先生的中国画,共78幅,山水为主,花鸟为辅。立轴、长卷占了大部分,只看到两幅册页。虽然刘海粟先生表现出多方面的才能,在中国画、油画、书法、诗词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我最想看的,是他晚年创作的那些泼墨与泼彩。当然,他十上黄山,“吞吐黄岳、尽兴挥洒、人山合一、山笔交辉”的“写黄山”之作也不容错过。
  我站在《庐山含鄱口泼墨图卷》前看画中的墨山水雾,脑海里浮现的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这是刘海粟先生1956年画的,属于早期泼墨山水风格。与山居图对比,先生的笔墨之法没有多少突破,但已经能够感受到画中“水”分的增加;这种水分感在1982年画的《天都莲花峰》得到了非常直观的显现。看样子是画家有意识地把水或者是混合着墨的水不均匀地泼洒在宣纸上形成的“肌理效果”,当然,肌理往往是偶成效果(类似于波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油画),而海粟先生泼墨的时候显然是有讲究的,不用处惜墨如金,需用处则泼墨如雨。在水的作用下,画面每一部分气脉相连,水与墨自然渗透,空间层次在虚虚实实之间交叠变换,山川滋润嫣然,笔墨有尽而妙趣无穷,观之若闲庭散步。
  泼墨法始创于唐代王洽。《唐朝名画录》记载,王洽“善泼墨山水”,尤其喜欢在“醺酣之后,即以墨泼”,画家激情迸发,“脚蹙手抹,或挥或扫,或淡或浓,随其形状,为山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倏若造化。图出云霞,染成风雨,宛若神巧,俯观不见其墨污之迹。”也就是先泼墨于绢上,然后根据墨迹的形态,画成林泉山石,只见画面云雨迷茫,浑然一体,时人称他为“王泼墨”。北宋米芾所创之“米氏云山”,据说亦为墨泼之作,可惜真迹难觅。后来人们将这种画法称之为“泼墨法”,是一种落笔大胆、水墨浑融、点画淋漓、气势磅礴、不见笔迹的大写意画法。用此法状物写景,水最为关键。清人张式《画谭》云:“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以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古人水墨并称,实有至理。”所以泼墨法要求用饱含水墨的大毛笔画出山、石、云、树的形体,胸有成竹之际又要浓淡相宜,可重笔,也可飞白,随物赋形,可得墨色丰富、滋润生动的画面效果。
  南京艺术学院的周积寅教授曾亲见海粟先生的泼墨过程:先以焦墨、浓墨中锋渴笔勾线,极其简练地写出前景、中景之山石、松林、房屋之基本形貌,犹如铁画;接着以破墨、积墨法画出远山和烟云,或浓破淡,或淡破浓,或点或刷。在两山、两石之间、两块墨团之间,留下一些空白,让水渍透,干了会出现条条白线,以增加用墨之美感;最后,用泼墨法,主要是用水法来调整、统一、丰富画面。看来“泼墨”不是真的泼墨,而是“泼水”,刘海粟先生说:“我是用水作为一种颜料来破墨、破色,使水墨化,增加墨次与画面层次,制造出云天水雾的迷离感和湿感。”这段话是我们理解泼墨法的关键之语。
  再看泼彩法。这是以泼墨法为基础、以绚烂色彩为主的颇为大气的写意画法,据说还借用了工笔花鸟画中的“撞水”、“撞色”二法,并从欧洲绘画中吸取过养料。如果说泼墨法是随物赋形,那么泼彩法就是“随类赋彩”,可以上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张僧繇创造的没骨青绿画法。有学者考证说,清代以前的中国画论不见“泼彩”一语,直到清人沈宗鸯在《芥舟学画编》才提出了“泼色法”,其曰:“墨曰泼墨,山色曰泼翠,草色曰泼绿,泼之为用最能发画中之气韵。今以一树一石,作人物主小景,甚觉平平,能以一二处泼色酌而用之,便顿有气象。赵承旨《鹊华秋色》真迹,正泼色法也。”这里的泼色正是泼彩之谓,只不过泼彩之写意法在现代画家张大千和刘海粟这里才得以大放异彩。
  展品中有1982年重阳节完成的《黄岳人字瀑》。这是晚年的刘海粟在泼彩山水上达到巅峰的代表作之一,其他如《黄山立雪台晚翠图》,它以重彩的青绿山水集中表现出雄厚而壮丽的艺术风格,是对“传统”水墨技法的背叛与革新。从画面上来看,被“泼出去”的石青石绿以墨色及笔法为基础,这就避免了国画色彩易出现的单薄与浑浊效果,当然最重要的是保证了作品本身应有的“丹青本色”。刘海粟先生的泼彩成就还体现在《重彩荷花》《荷花鸳鸯》《粗枝大叶荷花》等作品上。也许兼有油画家的精神,海粟先生在泼彩时常常把不加调和的国画颜料像油彩那样泼洒到墨中去,在其中“堆积”出厚重而色彩斑斓的画面,而之前以灵动奔放的笔触勾勒出的形象又不会被掩盖;在水的作用下,生宣上的墨与色渗化自然,遂产生了一种特别的韵味,绚烂中不失沉稳,老辣中掺和清新。
  然而在我看来,画家的这种泼彩风格,并不像有些研究者所说的那样,“把印象派油画许多的明暗光影与光色变化带进中国画的整体画面处理上”,使得画面产生“瞬间的光色印象感觉”,这些泼彩画反倒更像是传统泼墨、没骨和大小青绿及水的技法的综合运用,甚至从中还可以见到永乐宫壁画的影子。只不过与齐白石、林风眠、张大千等相比,刘海粟在色彩的运用上的确很大胆,超越了这些充满中国文人传统气质的大画家——他比他们多了几分现代意识。
  宁波博物馆展出的刘海粟先生的作品,让我有机会走进国画的世界,也让我粗略地了解了从“凹凸法”到“泼彩法”的历史线索,同时也让我知道了有关刘海粟先生一生的是是非非:原来他是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
其他文献
为庆祝浦东开发开放23周年,由上海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作为指导单位,99艺术网、张江当代艺术馆、深圳美术馆联合主办,上海久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K空间协办并由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作为支持单位的“微体验——2013青年艺术家邀请展”日前在上海张江当代艺术馆拉开帷幕。  此次展览由覃京侠、游江共同策展,鲁虹担任学术主持,杨凯任策展总监。参加此次邀请展的艺术家是目前中国最具实验性和
期刊
2012年是上海美专成立一百周年。在百年的历史中,这所中国现代意义上最早的美术学校经历了创校、拓展、完善和最终与其他学校合并改组的过程。它的发展经历映射了早期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演变,是研究中国美术学校发展的标本;同时它也是研究民国美术发生的重要场域,围绕它汇聚了许多重要的文化人物和艺术事件,是众多文化元素交汇的聚焦点,因而上海美专成为研究民国美术乃至民国文化的重要例证。  一个世纪前的1912年1
期刊
问:张馆长,今年是上海美专建校100周年,刘海粟美术馆准备如何来纪念这所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美术学校?  答:从1912年,刘海粟、乌始光等建立上海图画美术院至今已经有100年的历史了。时间飞逝,刘海粟美术馆到今天建馆16年了。当初,刘海粟先生把毕生的收藏和创作全部都捐献给国家,为了纪念这位爱国的伟大艺术家,上海于1994年建立了刘海粟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不仅继承了刘海粟先生的艺术作品,同时也继承
期刊
作为新时期崛起的中国画家,张雷平无疑代表了上海这一代人对于传统与现代的认知,她的艺术探索,尤其是在山水画形式意味的凸显以及形式、媒材与笔墨之间构成的个性化语式方面,也更加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画的现代性推进和传统构成的多种内在关联性。  或许,正是金石重彩大写意那种浑厚、苍茫、凝重的笔墨给予她的震撼与启悟,她才试图通过西部山水的表现来承载这种审美品格,以此和传统文人山水画拉开距离。  在?90?年代创作
期刊
帛画是我国古老的画种,有三千余年的历史。在平面的真丝织品绢、纺、纱、绸、绫上绘制图画,有其独特的技巧和特殊的艺术表现力,但后来因纸质绘画的出现而逐渐衰落,以至使有些人产生误解,以为中国画的传统仅纸上绘画一宗。传世帛画年代最早的,是在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时期楚墓帛画三幅。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湖南、山东等地的汉墓中,又陆续发现帛画,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并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除了学者们从艺术史的角度进行考察
期刊
沈虎和我是同学,也是同庚,更是志同道合的画友。二十年前我们有幸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卢沉工作室主攻水墨人物画,同样的专业,同样的导师,同样的学习气氛,使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沈虎淳厚朴实,天智出众,勤奋好学,在同学中有一种崇高的威望,在那时起就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由于工作之故,沈虎回到了上海,我回到武汉,每逢节日通通电话,有时在展览和一些杂志上看到他的作品,就感到亲切和欣慰。近几年我经常
期刊
人的本质趋向于美好的事物,而有意回避黑暗深处的恐惧。艺术与美学,正是鉴于此而诞生。但有一个异类,人们称之为“疯子”,他性格扭曲,漠视美好,热衷黑暗;他的作品冷漠、怪诞,不为世人理解。在他的概念里,比起美好,疼痛的感觉会停留得更长久,所以他的艺术,是以最直接的方式触及人心深处的恐惧。有人喜欢他的黑暗,也几乎等量的人厌恶他,他既是在世最富有的艺术家,但也随时会被舆论抨击得一无是处,他的名字是达米恩·赫
期刊
“克勒门”的三位主创中,担任主持人的阎华是年纪最轻的,却自称最为“保守”。每期为了台上的几分钟呈现,台下都要做大量选题策划、采访沟通和资料查找,这个过程令她十分享受,因为在老人、旧闻中,找到了一种打破、寻觅、沉淀、重新绽放的心心相印。  阎华绝对符合张爱玲说的“出名要趁早”,1993年,15岁的她因在上海首届东亚运动会上出任点火的“东亚圣女”而名声大噪,大学毕业后做起了令人艳羡的新闻主播,却突然选
期刊
由上海艺术研究所、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和武汉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衣袭华美——百年海派旗袍的前世今生》展览于2012年7月18日在武汉博物馆开幕。  《衣袭华美——百年海派旗袍的前世今生》展览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从上海艺术研究所和上海市服饰协会四家高级旗袍定制企业珍藏服饰中精选出70余件精品旗袍,配合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馆藏图影,以服饰文化为主线,围绕旗袍文化的变迁、传承与创新,反映了海派旗袍的发展历程,全面
期刊
66岁的上海著名风景画家雷震先生上个月随上海美术家协会组团到土耳其采风,从伊斯坦布尔到以弗所、安塔利亚、卡帕多奇亚,途中的乡村小镇、大海山谷、神庙教堂、古城都市,经画家的眼和手记录下来。构图、透视、色彩、调子一如既往的成熟老练。  雷震先生生不逢时。这个年龄的人赶上了中国所有的荒唐岁月,好在上海毕竟林大水深,20岁出头的青年雷震竟然辗转找到了颜文樑在上海淮海中路的新康公寓,向七旬留法画家颜文樑学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