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详细叙述了一名有睡懒觉缺点的学生如何改掉缺点并转化为品学兼优的班长的案例,并分析了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方法。
关键词:班级管理 内驱力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190-01
我班402宿舍得了几次“零类”。但每次去检查,他们宿舍都还算干净。经过询问,发现袁南总起得很晚,耽误大家早晨打扫。他平时上课挺认真,没想到有睡懒觉的毛病,我决定和他好好谈谈,商量个对策。
第二天我对袁南说:“咱们来个两年规划,保证你改掉睡懒觉的毛病。第一步,每周轮到你值日的那天,你必须早起。做得到吗?”“应该没问题吧。那其他时候怎么办呢?我们宿舍卫生还是会受我影响。”他回答道。
我一听,他还挺有集体荣誉感,好事。为了不给他压力,只要求他做到第一步就行了。接下去的一周,我特别留意402宿舍的情况,侧面了解了一下,袁南不仅做到了值日当天早起,还在徐龙值日那天也早起了。另外三天,仍然睡懒觉,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起床。我请教徐龙怎样让袁南早起,他说:“老师,我能有什么办法,不就是上个闹铃,自己先起来,然后叫他起床,这个懒虫不起来,我就掀他被子,再没反应,就拧他耳朵。”我听完也忍不住笑起来,孩子就是孩子,简单直接。他的办法提醒了我。于是我提出了第二步计划的要求。请徐龙每天早上叫袁南起床,袁南不许发脾气。
一个学期过去了,周一到周五再没听说袁南睡过头,但都靠同学叫醒。到了周六周日,他便肆无忌惮,大睡特睡。
要彻底转变他,还需要个过程,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时机。
学期末,我搞了最佳课代表评选,袁南当选了。袁南是物理课代表,作业量不大,他能当选绝对不是靠“劳苦功高”,肯定有特殊的原因。我随即找了几个同学问问他们选袁南的原因。有的说袁南每次收作业都很准时,还会提前在黑板上出通知,让大家有准备;有的说,他收完以后会按照大家的学号顺序整理一遍,发现漏交的,会亲自问问情况,避免同学粗心而忘记交作业;还有的说,每次物理课前,他都会去老师办公室帮助拿教具,跑步速度一流。他的好朋友徐龙说:“老师,他能按学号顺序把我们全班同学的名字背出来,整理作业本速度特别快!”
听到这些,我想,袁南属于责任心很强的那类学生,当有职责在身时,身上的惰性全都没有了,那么根治他睡懒觉的毛病,也该从这方面想办法。于是第三步计划开始实施。
我们班级实行班委轮岗制,于是我把袁南轮到了劳动委员的岗位上。由于要开教室门,劳动委员必须第一个到教室。学校里检查卫生都在7:00之前,这对于爱睡懒觉的袁南绝对是个挑战。我鼓励了袁南很多次,坚定了他能干好这个岗位的信念。
让人欣慰的是,袁南坚持了一个学期,从没出过差错。就连生病,还不忘请徐龙替他开教室门。他宿舍的同学悄悄告诉我,他怕早上醒不了,给自己设了三遍闹铃。还宣布,如果他到点没醒,谁都可以叫他起床。叫醒他的人,中午他请吃饭。我知道,他家里条件不好,能提出请吃饭,是下了大决心。
一年过去了,在新学期的班委改选前,袁南找到我,说:“老师,能不能换个同学来当劳动委员?”
“怎么,不想当劳动委员了,还惦记着睡懒觉呢?”我和他开玩笑。其实我心里很清楚,他现在自己就能早早起床了。
“我早就不睡懒覺了。”他骄傲的抬起头,脸上全是灿烂的笑容。
我们聊完,我知道了他的良苦用心,他想让班里的另一名很有集体荣誉感的男生当劳动委员。
后来,袁南在学习上也表现突出,成绩从中上游冲到了班级第一,对同学热情,对班级事务也很热心,两年后,全班同学推选他为班长。一直到毕业,他都是同学们心目中最称职的班长。
【案例评析】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这一理念,对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教育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才能激发教育效果的真正生成。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于是我给了他一个长期目标,让他从心理上容易接受,有一个适应过程。高职学生的生活不在父母的视线范围内,完全靠他们的自觉性,有时可靠性不能得到保证,于是朋友之间的一种监督提醒便尤为重要。当我发现袁南的朋友徐龙可以充当这一角色时,便立刻抓住教育时机,让他起到监督提醒的作用。从我提出的第一步和第二步计划中都能看出,袁南虽然努力的克服了睡懒觉的现象,但这种结果都是在外在驱动下得到的,并非出自内在驱动。
于是我时刻都在关注他,努力寻找他的闪光点,想找到他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驱动力。而优秀课代表评选结果让我发现袁南身上有极强的责任心,在责任意识的驱动下,他可以做出许多很“勤劳”的事,这些“勤”,正是攻克“懒”的法宝。
接下去我用一个不能睡懒觉的职务——劳动委员来对他进行约束,调动他的主观积极性。当他发现他通过努力终于克服了自己认为很难改掉的陋习时,他也同时增强了自信心,在学习方面也敢于迎难而上,加之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总之,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要做好打持久仗的准备。时时刻刻关心他们,及时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抓住教育时机,懒觉大王也能变成称职班长。
责任编辑:孙 瑶
关键词:班级管理 内驱力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190-01
我班402宿舍得了几次“零类”。但每次去检查,他们宿舍都还算干净。经过询问,发现袁南总起得很晚,耽误大家早晨打扫。他平时上课挺认真,没想到有睡懒觉的毛病,我决定和他好好谈谈,商量个对策。
第二天我对袁南说:“咱们来个两年规划,保证你改掉睡懒觉的毛病。第一步,每周轮到你值日的那天,你必须早起。做得到吗?”“应该没问题吧。那其他时候怎么办呢?我们宿舍卫生还是会受我影响。”他回答道。
我一听,他还挺有集体荣誉感,好事。为了不给他压力,只要求他做到第一步就行了。接下去的一周,我特别留意402宿舍的情况,侧面了解了一下,袁南不仅做到了值日当天早起,还在徐龙值日那天也早起了。另外三天,仍然睡懒觉,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起床。我请教徐龙怎样让袁南早起,他说:“老师,我能有什么办法,不就是上个闹铃,自己先起来,然后叫他起床,这个懒虫不起来,我就掀他被子,再没反应,就拧他耳朵。”我听完也忍不住笑起来,孩子就是孩子,简单直接。他的办法提醒了我。于是我提出了第二步计划的要求。请徐龙每天早上叫袁南起床,袁南不许发脾气。
一个学期过去了,周一到周五再没听说袁南睡过头,但都靠同学叫醒。到了周六周日,他便肆无忌惮,大睡特睡。
要彻底转变他,还需要个过程,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时机。
学期末,我搞了最佳课代表评选,袁南当选了。袁南是物理课代表,作业量不大,他能当选绝对不是靠“劳苦功高”,肯定有特殊的原因。我随即找了几个同学问问他们选袁南的原因。有的说袁南每次收作业都很准时,还会提前在黑板上出通知,让大家有准备;有的说,他收完以后会按照大家的学号顺序整理一遍,发现漏交的,会亲自问问情况,避免同学粗心而忘记交作业;还有的说,每次物理课前,他都会去老师办公室帮助拿教具,跑步速度一流。他的好朋友徐龙说:“老师,他能按学号顺序把我们全班同学的名字背出来,整理作业本速度特别快!”
听到这些,我想,袁南属于责任心很强的那类学生,当有职责在身时,身上的惰性全都没有了,那么根治他睡懒觉的毛病,也该从这方面想办法。于是第三步计划开始实施。
我们班级实行班委轮岗制,于是我把袁南轮到了劳动委员的岗位上。由于要开教室门,劳动委员必须第一个到教室。学校里检查卫生都在7:00之前,这对于爱睡懒觉的袁南绝对是个挑战。我鼓励了袁南很多次,坚定了他能干好这个岗位的信念。
让人欣慰的是,袁南坚持了一个学期,从没出过差错。就连生病,还不忘请徐龙替他开教室门。他宿舍的同学悄悄告诉我,他怕早上醒不了,给自己设了三遍闹铃。还宣布,如果他到点没醒,谁都可以叫他起床。叫醒他的人,中午他请吃饭。我知道,他家里条件不好,能提出请吃饭,是下了大决心。
一年过去了,在新学期的班委改选前,袁南找到我,说:“老师,能不能换个同学来当劳动委员?”
“怎么,不想当劳动委员了,还惦记着睡懒觉呢?”我和他开玩笑。其实我心里很清楚,他现在自己就能早早起床了。
“我早就不睡懒覺了。”他骄傲的抬起头,脸上全是灿烂的笑容。
我们聊完,我知道了他的良苦用心,他想让班里的另一名很有集体荣誉感的男生当劳动委员。
后来,袁南在学习上也表现突出,成绩从中上游冲到了班级第一,对同学热情,对班级事务也很热心,两年后,全班同学推选他为班长。一直到毕业,他都是同学们心目中最称职的班长。
【案例评析】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这一理念,对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教育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才能激发教育效果的真正生成。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于是我给了他一个长期目标,让他从心理上容易接受,有一个适应过程。高职学生的生活不在父母的视线范围内,完全靠他们的自觉性,有时可靠性不能得到保证,于是朋友之间的一种监督提醒便尤为重要。当我发现袁南的朋友徐龙可以充当这一角色时,便立刻抓住教育时机,让他起到监督提醒的作用。从我提出的第一步和第二步计划中都能看出,袁南虽然努力的克服了睡懒觉的现象,但这种结果都是在外在驱动下得到的,并非出自内在驱动。
于是我时刻都在关注他,努力寻找他的闪光点,想找到他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驱动力。而优秀课代表评选结果让我发现袁南身上有极强的责任心,在责任意识的驱动下,他可以做出许多很“勤劳”的事,这些“勤”,正是攻克“懒”的法宝。
接下去我用一个不能睡懒觉的职务——劳动委员来对他进行约束,调动他的主观积极性。当他发现他通过努力终于克服了自己认为很难改掉的陋习时,他也同时增强了自信心,在学习方面也敢于迎难而上,加之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总之,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要做好打持久仗的准备。时时刻刻关心他们,及时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抓住教育时机,懒觉大王也能变成称职班长。
责任编辑:孙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