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公来自上上个世纪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yua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外公,也是很多人的外公。
  外公有一个庞大的家庭,八个儿子,六个女儿,加上舅妈、姨父、表哥、表姐、表妹、表弟以及再下一代,我们的直系亲属就有上百人。
  外公姓孔,孔氏75代后裔,祥字辈,生肖属猴。外公的先祖是南宋时期跟随宋高宗南迁临安时的孔氏家族一员。南迁孔氏族人大部分在浙江衢州定居,而有一个分支途经我们当地时定居繁衍。
  最近翻到一张全家福,我仔细算了算外公应该出生在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也就是上上个世纪(19世纪)。这让身处21世纪的我感到莫名的神奇和惊讶。因为我读高中的时候和外公睡在一个房间,我想我有必要仔细回忆一下来自19世纪的外公的特殊之处。
  我对外公的最初印象和最后印象基本差不多,因为我小时候他已经很老了。外公身高一米七左右,秃顶,下巴上的山羊胡有三寸长、半灰半白,嘴巴里仅剩的三颗发黑的牙齿就像三根柱子撑开他的上下颚。
  小时候,我只听到我的妈妈、舅舅、阿姨们叫外公阿爹,这有点奇怪,因为我们当地都叫阿爸。
  这个称呼让我觉得外公很奇怪,也让我觉得外公不是一个好外公。他似乎讨厌小孩子,经常拿他的拐杖驱赶我们这些孙子辈小孩儿。所以,小时候我们都不敢亲近外公,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外公怕我们横冲直撞撞倒他。外公拄着一根瘦骨嶙峋的拐杖走路很慢,但腰杆儿挺直,每一步都走得平稳踏实,也不气喘,那时外公八十多岁。
  外公为人正直,经常被请去调停邻里纠纷。新中国成立初期,外公是县政府驻地第一任村长——我妈妈讲,外公救过一位新来任职的官员,那时,地区解放军纵队刚打到县城,解放的枪声在村子四处响起,原先的县政府官员,包括土匪纷纷逃窜。其中一位新来的外地官员不认识路,不知道往哪里逃,最后抱着一个婴儿冲进了外公家。他求外公说:“我是新来的官员,人生地不熟,不知道该往哪里逃,救救我!”外公连忙关上门说:“就算是坏人,你也没在我们这里作恶,看在这孩子的面上,今天我救你一命,以后的路好自为之。”说完,外公抱过陌生人手上的孩子,让那人上楼躲到床底下。就这样,外公救下了两个素不相识的人。
  我妈妈说,外公干农活儿特别精细,外公种过的地没有一块小石头,就连一根草丝都没有。以前没有化肥,外公带着大家去山上割树叶当肥料,外公说所有的树叶要摊开风干,不能堆在一起,否则容易发酵失去养分。加上外公的勤快,他种的药材、粮食产量都特别高,所以,外公一家从来没有挨过饿,即便是困难时期。
  不过,也有一次意外情况。那天,外公带着我妈妈去外村的山里干活儿,由于路途远,他们带了米、菜和铜罐准备在山里烧中饭。日头快到头顶时,外公让我妈妈把铜罐架到石头上把饭烧起来,外公还嘱咐说:“烧到铜罐冒水汽了就喊爹来倒掉多余的米汤,别忘记!”于是,我妈妈就开始一个劲地烧,烧啊烧啊,烧了很久。外公一边干活儿一边纳闷,他左等右等也没见我妈妈喊他,最后外公自己跑过来看了。“都烧焦了!冒白烟了!混账小毛头!”外公大骂道。我妈妈呜呜哭了,她知道闯大祸了。那天的中饭就这样泡汤了,不过,外公最后还是挖出仅剩的一点熏黄的米饭给我妈妈吃,其余的米饭都已经焦成黑炭了。外公饿着肚子干了一个下午的活儿,外公说,那天下午饿得都想抓光溜溜的泥土吃。我妈妈说,那是外公唯一一次骂她,也导致我妈妈到现在有点复杂的食物就不敢烧。
  我妈妈说,她小时候有一只眼睛差点瞎掉,幸亏外公用一大箩筐芍药换了半斤珍珠,磨成粉吃好了。这和外公自己有一只眼睛不好有关系,他特别关心儿女们的身体健康。由于外公做事精细,儿女们割的牛草他都要仔细检查一遍,他的眼睛就是检查牛草时被夹在草捆里面的一根大刺弹出扎破了眼珠子的。外公说,要是牛吃到这么粗的刺,那还得了!而外公的右眼从此就变得浑浊而且失去了视力。
  上高中的时候,我住外婆家,和外公睡在一个房间里,这是我真正近距离了解外公。我也很庆幸能有这么一段时光,虽然只有在晚上。
  外公的床是板床,四周都有栏杆,顶上有个框用来挂蚊帐,蚊帐是藏青色的麻纱,结实粗糙。床底有个夜壶,这是我见过最奇怪的东西,那时我根本无法理解还有这样的东西。现在想来,九十多岁的人,夜里起床上厕所是很不容易的事,也就认为是正常了。实际上,这夜壶外公应该一直都用的,我想可能这是19世纪人的特点之一吧。
  每天上完晚自习回外婆家,吃完夜宵,我就去外公的房间睡觉。外公呢,总是一个人坐在14寸的黑白电视机前看新闻,一动不动。那时我也不是小孩子了,感觉外公没那么讨厌了。我还跟外公睡过一个晚上,外公说我睡觉不老实太会动,就再也不让我跟他睡了。
  外公穿的衣服一般都是藏青色和灰色。衣服是布衫,没有一个塑料纽扣,都是一横一横的布纽扣。他的裤子也没有皮带,外公用一根长长的布带捆裤腰。裤子的胯部有一大截白布用来包住腰,然后用布带捆扎起来,裤腿很宽松。天热外公就穿草鞋,天冷就穿马鞍形黑布鞋。他的袜子就是白色的布套,套在脚上还要系在小腿上。外公脱衣服和穿衣服的过程都很慢,主要是衣服和裤子太复杂。
  每顿饭都是外公一个人坐在八仙桌旁的太师椅上先吃,谁也不能和他一起吃。外公喜欢喝滚烫的汤,他的嘴巴不怕烫。等吃完,外公一抹嘴巴和胡子,外婆就来收拾饭桌,然后准备大家吃的饭菜。
  外公去世当天上午,他说,下午他要走了,去住到山里。
  吃过中饭,妈妈急急忙忙来学校找我去看看外公,就在妈妈来学校喊我的半个小时,外公就像睡觉一样走了,在他快到一百岁的一个下午。
  翻看着老照片,一晃外公都在山里“住”了二十多年。
  責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在县人民医院的产房里,看到许多刚刚诞生的小生命。  妻子也已经在那里了。狭小的产房里挤着六张小床,每张床上都有一个刚出生一两天的婴儿,红嘟嘟,皱巴巴,长得几乎无差别。生命的平等在这里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一个护士走进产房,看到地上有一些瓶瓶罐罐,挥了一下手说,怎么这么乱?继而说,你们谁?收拾一下。我妻忙应道,哦,我来。一边收拾,一边抱着歉意小声嘀咕,房间太小了,大家都忙着照顾孩子了,你看这乱的……  
期刊
老房子里藏着旧时光。  旧居地处这个城市的繁华地带。小区外,从小学到高中,重点学校环绕,公园、植物园、商场、医院林立,生活极其便利。住了将近二十年后,当年感觉还不错的小区,在周边新高楼不断长出来后,终于老旧了下来。没生女儿前,曾经养过一只三花猫。旧居是一樓,夏天开着窗,花花经常从窗户溜出去玩耍。我也经常站在楼下的灌木丛旁唤它,过一会儿,它就不知道从哪里钻出来,跑到我身边,跟我一起回家。后来它长大了
期刊
常常,看到匣子,我就会想起奶奶。  罩着白纱帐的四柱木床后,一道蓝底白花的布帘,隔出一个内间。那是一个阴暗逼仄的储藏室。地上,放着些坛坛罐罐,两条长板凳上,放着一个大木匣,大木匣上又放一小铁匣。  大木匣,深红色,古铜色的云纹锁扣上挂着一把插销锁。大好的晴天,奶奶打开大木匣。雪白的羊皮袄,黑缎面的棉袍,毛哔叽灰西装,烟黄色香云纱,马蹄袖,绣花领子,花丝线,各种色的绸缎,香荷包,搭腰。古色古香,颜色
期刊
那块菜地靠水边,上世纪农业学大寨的年代,社员硬是肩挑背扛,沿着河道边修筑了一条长长的拦水坝,原来的河滩就改造成了有一层薄薄泥土的水田。  泥是社员从一二里路外的稻田挑来铺上的,灌了水也就勉强可以栽下禾苗。但终于是底子薄,沙石多,稻苗稀稀落落的,长的谷穗也小,产量很低。后来,河水水位日渐降低,引不进河水灌溉,也就自然荒芜了。生产队只好分给社员作菜地,后来成为我岳父的庆仔叔也分到了一块长约二十多米,宽
期刊
米豆腐冠以“豆腐”之名,只因与豆腐有几分形似。其色其味,其实与豆腐大相径庭。豆腐用黄豆制作,色泽白嫩;米豆腐用大米做成,浅黄嫩绿。豆腐制作比较复杂,而米豆腐制作相对简单。  母亲在世的时候,我亲眼见过她制作米豆腐。先用清水将大米浸泡一个晚上。大米最好用籼米,糯米太黏不能用。然后,把米捞起来盛入盆中,加适量清水磨成米浆。水和米的比例大约是1:2。将磨好的米浆倒入锅中,大火煮沸。然后调成中火,不停地用
期刊
暖风吹过,垂柳依依,绣花粉裙格外让人着迷,田间小路上白短袖牛仔裤的帅哥牵着妹妹甜言蜜语,还有压弯腰的油菜告诉我们,豌豆角熟了。  每次遇到菜摊上的豌豆,我都一如初见的喜欢。买上好几斤回家,剥皮后掺和大米做上一大锅豌豆米饭。大白碗里绿白相映的豌豆米饭让此时记忆的闸门一泄而出,不禁打开一段豌豆角的回忆。  那时候,我们小队也有菜园子,里面种的黄瓜、西红柿等长得也还算好,但都有队长派专人值守看护,我们很
期刊
二姐比我大九岁。  大姐出嫁早,分家后,每到农忙,我和几个姐姐到大姐家帮忙。大姐家的田地很分散,离家较远,收割小麦和水稻都是件很费力的事。干农活儿时,二姐总是充当一个整劳力。  我大抗美援朝复员后,因为肺结核,身体一直不好,不能干重体力活儿;我妈在生我大姐后落下了月子病,有支气管哮喘。由于其他几个姐姐岁数也不大,家中的农活儿主要由我二姐来承担,周边的人都说周家多亏了二丫头,不然可能连饭都吃不上。 
期刊
爱上在山林里行走,还是这几年里的光景。  记得那时,送健步如飞的父亲去检查身体,医生看着各种检查单,下结论说至少还有十年的寿命。不料,仅仅月余,父亲竟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父亲的去世仿佛让我一下子就成长了许多,也让我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对生命进行审视。尽管还远没有到看破红尘的境界,但看见自己把日子一日接一日地虚度,一晃就是头发半白。难免让我常生朝如青丝暮成雪,世事无常的心事。想起来日无多,心里就难免望峰
期刊
2001年4月28日,女友的母亲想去深圳看她女儿,问我是否一块儿去。当时我下岗在家待业,心想,去深圳散散心也好,便答应一道前行。  天气阴沉,仿佛有一块巨大无比又湿漉漉的黑布笼罩在头顶,既潮湿又闷热,很是难受。我从女友家出发,步行到一里之外的火车站买票,直达深圳的火车票已售罄,我便买了两张当天开往广州的绿皮火车硬座票,心想,广州离深圳近,转趟车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回家禀告女友的母亲,她没反对。我帮着
期刊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太阳的小黑子,钻进细长的菜荚里,慢慢饱满。  成熟的菜秸秆被镰刀割断,一棵棵、一堆堆、一排排躺倒在田畴里,鼓胀的菜荚在烈日里晒干。而现在,不用蹲着割,站着手持铁锹直接铲,省力省时。我说,人越来越聪明了。爸爸说,现在都是机器化生产收割,都很少看到人工打菜籽了呢。  刚过了小满,我赶回老家去打菜籽。  我们先是在田间选好一块场地,平整土后,铺开一张用很多个尼龙口袋组合拼接成的“大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