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鼓励学生勤思多问;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三个方面探讨了适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 课堂教学 ;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194-0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众多新观点、新方法推陈出新的今日教坛,学生是否得到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也已成为我们的普遍共识,因此我们自然会把目光投向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标》明确规定:“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把教材上的东西教给学生,教学不再是“教”教材,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只是为教学活动提供一种知识上的线索,为学习提供导引和参考,而教师的理解、处理,驾驭和超越教材的能力,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1.精心取舍
在教学中,我发现许多课文内容学生自己完全能读懂,因此,我从不泛泛而教,面面俱到,而是立足于学生的现实水平,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礎上,删繁就简,将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作为教学的重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在教学《长城》一课时,我没有从头到尾一段一段地分析,而是抓住文尾的“ 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这一中心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体会,学生从长城的结构、作用以及作者的联想感受到了长城的伟大。
2.多方整合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整合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内容,使静止的文字符号流淌出音乐的旋律,产生图画美的意境,能让语文学习充满诗意与激情。
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我适时让学生听贝多芬的钢琴曲,从而加深了学生的感悟、理解,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在教学一些写景的美文时,我也会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配乐朗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超越教材
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凭借教材这个“例子”积淀语言,悟得规律,更应该超越教材。窦桂梅指出:超越教材不仅要在量上扩展,还应带领学生就教材的内容进行延伸、重组和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天地。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文本以外的文章,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举一反三,顺利迁移,在大量阅读中获得语言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鼓励学生勤思多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必须构建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为特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的师生和谐、积极探索、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学问学问,又学又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当然提问题也应有一定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小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强,好动、好问,是培养提问能力的绝佳时期。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教会学生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我比较同意美国一位教育家的说法:“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指导学生提问问题之前,教师先要认清四个问题:第一,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应该重视起来;第二,所提问题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让学生提问题,来培养他们思考问题,提问题的能力;第三,要了解学生为什么提不出问题,是懒惰,是不愿思考,还是不知道该怎样提问题;第四,提问题的能力是在反复练习中逐渐获得的。我主要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对学生提问题进行指导。在授新课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有范围地预习所学的知识内容,鼓励学生勤用工具书。在重点和难点中提出若干问题,以避免低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独立阅读,发现问题并记在书本上。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教学内容结束,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环节。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三、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对话”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而学生与文本对话最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我们应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独特感受和独创性的见解,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多角度、多层次地体悟文本所涵盖的信息,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真切地体验他们在特定的背景中的喜、怒、哀、乐,达到情感的共鸣,得到人生的感悟,获取语感的积累。
参考文献
[1]王宗海.有效教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8.
[2]邹尚智.有效教学经典案例评析[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9:63—64.
【关键词】小学语文 ; 课堂教学 ;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194-0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众多新观点、新方法推陈出新的今日教坛,学生是否得到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也已成为我们的普遍共识,因此我们自然会把目光投向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标》明确规定:“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把教材上的东西教给学生,教学不再是“教”教材,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只是为教学活动提供一种知识上的线索,为学习提供导引和参考,而教师的理解、处理,驾驭和超越教材的能力,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1.精心取舍
在教学中,我发现许多课文内容学生自己完全能读懂,因此,我从不泛泛而教,面面俱到,而是立足于学生的现实水平,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礎上,删繁就简,将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作为教学的重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在教学《长城》一课时,我没有从头到尾一段一段地分析,而是抓住文尾的“ 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这一中心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体会,学生从长城的结构、作用以及作者的联想感受到了长城的伟大。
2.多方整合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整合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内容,使静止的文字符号流淌出音乐的旋律,产生图画美的意境,能让语文学习充满诗意与激情。
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我适时让学生听贝多芬的钢琴曲,从而加深了学生的感悟、理解,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在教学一些写景的美文时,我也会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配乐朗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超越教材
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凭借教材这个“例子”积淀语言,悟得规律,更应该超越教材。窦桂梅指出:超越教材不仅要在量上扩展,还应带领学生就教材的内容进行延伸、重组和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天地。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文本以外的文章,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举一反三,顺利迁移,在大量阅读中获得语言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鼓励学生勤思多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必须构建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为特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的师生和谐、积极探索、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学问学问,又学又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当然提问题也应有一定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小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强,好动、好问,是培养提问能力的绝佳时期。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教会学生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我比较同意美国一位教育家的说法:“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指导学生提问问题之前,教师先要认清四个问题:第一,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应该重视起来;第二,所提问题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让学生提问题,来培养他们思考问题,提问题的能力;第三,要了解学生为什么提不出问题,是懒惰,是不愿思考,还是不知道该怎样提问题;第四,提问题的能力是在反复练习中逐渐获得的。我主要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对学生提问题进行指导。在授新课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有范围地预习所学的知识内容,鼓励学生勤用工具书。在重点和难点中提出若干问题,以避免低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独立阅读,发现问题并记在书本上。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教学内容结束,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环节。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三、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对话”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而学生与文本对话最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我们应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独特感受和独创性的见解,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多角度、多层次地体悟文本所涵盖的信息,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真切地体验他们在特定的背景中的喜、怒、哀、乐,达到情感的共鸣,得到人生的感悟,获取语感的积累。
参考文献
[1]王宗海.有效教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8.
[2]邹尚智.有效教学经典案例评析[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9: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