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枯树赋》作为一篇六朝名赋,它的主要特点是全篇运用象征的手法发掘树的文化内涵,用典是庾信赋的典型特征,在《枯树赋》中,作者不仅用典而且典故之间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枯树赋》中,作者的情感与赋中枯树形态的变化合二为一,枯树意象也对后世作品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庾信;枯樹意象;枯树赋
一、枯树意象的形成
(一)枯树意象形成的源流
树木意象形成的源流最早可以追溯到《易》中的象辞:“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①孔颖达疏:“‘地中升木,升’者,地中生木,始于细微,以至高大,故为升象也。‘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者,地中生木,始于毫末,终至合抱。君子象之,以顺行其德,积其小善,以成大名。”②这段象辞中的木具有上升、成长的意象,而《枯树赋》中的木与充满生命力的树木完全不同,是指生命力接近枯竭的枯木,除此之外,《易》中也有“枯杨生稊”的记载,这里的枯木又具有了孕育新生命的意义,这与《春秋繁露》和《尚书》中的记载又有所不同,《枯树赋》中的枯木既没有孕育新生命的价值也不是指五行中具体的某一行,而是通过描写树木的客观物象,将自己的主观情感附着在客观物象之上,创造出全新的枯树意象。
(二)我国的社树传统
古人称祭祀的地方为“社”,“古者二十五家为里,里各有社。”③按照古代习惯,祭祀的地方必定要植树,将树作为社的标志,桑树梓树也常被作为社树,屈原在《九章·哀郢》中写道:“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他被迫离开郢都之时,望着家乡的梓树哀伤不已,叹息国家将亡,《枯树赋》中也多次提到桑树和梓树,例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西河有枯桑之社”;“《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这里的木叶就是指桑叶,《淮南子·说林训》中也有关于社树的记载,“侮人之鬼者,过社而摇其枝。”④可以看出古人对社树的重视程度,古人认为破坏别人的社树等同于破坏别人的祖先,社树也是社神的一种表现,社树被古人赋予了十分神圣的意义,他们认为祭祀时神灵就附着在社树上,所以社树在后期的历史传说或在其他文学作品的流传过程中就逐渐带有了神话传说色彩,在《枯树赋》中,作者也反复提到了槐树、梓树、松树,夏商周三代都有以社树表以社神的传统制度,社树也是古代先民原始植物崇拜的产物。
由于社树与家乡与祖先的联系十分紧密,作者在赋作中也不断地提到桑树、梓树等,《枯树赋》除用典之外,罗列众多的树木实则也是乡关之思的一种表现手法,表达出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二、《枯树赋》中枯树意象表达的个人情感
作者开篇就引用了殷仲文顾槐而叹的典故,殷仲文对槐树的感叹实际是对自己命不久矣的哀叹,作者以殷仲文的故事开头,也暗示着作者对枯树也有着相似的情感。第二段看似列举了许多的树木,但又大有深意,以“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发问 ,用“白鹿贞松,青牛文梓。根柢盘魄” 与半生半死的桐和桂进行对比,反映的是庾信当时的特殊心态,关于庾信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张可礼在《如何评价庾信及其“故国之思”》一文中就认为“庾信是一个投降变节的可耻诗人。”《四库全书总目》也历数他的罪状。评价人物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环境,虽然庾信历任数朝,但仍应把庾信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评价。
庾信入北后先仕西魏,后仕北周,前后长达二十八年,庾信在北朝期间,当时北朝的统治者对他礼遇有加,但庾信从未忘记自己出使北朝的使命,他在《拟连珠》中也写到了“曹刿登坛、相如睨柱”,遗憾自己没有完成故国交予的使命,反而变成了敌国的官员,此时身处南朝的庾信与梁朝时的庾信相比,已经不再是“根柢盘魄”的苍天大树,永嘉之乱以后,庾氏一族随晋室南渡,庾信羁北难归,半生半死的桐桂是他当时的处境,也是作者当时心态的真实写照。
《枯树赋》中的第三段,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半部分先写形态丑陋的树木,反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树木虽然丑陋,但是经过工匠的雕刻,最终也能成为精美的树雕作品,后半部分主要描写高木良树的命运,良木被冠以“大夫”、“将军”的美誉,庾信最后发出感慨,无论无用之材或是高木良树最终都难逃成为枯木的命运。庾信看似在描写各类树木的形状、命运,但实际上是把自己的经历和情感与树木的变化融为一炉,作者在主观情感上认为,如果将身处梁朝时的自己比作高木良树,现在处于北朝的他则成了一株枯木。
在第五段中,作者详细地描写了离开原生土壤的树木在异国他乡的状态,段落中的形容词例如“洞口敧卧”、“山腰半折”、“百围冰碎”、“千寻瓦裂”实则也是作者的自我形容,通过对这些枯木的形态描绘,应当能够感受庾信内心的煎熬与痛苦, “木魅睒睗”是作者征引传说,指妖魅可以变形觑视他人,庾信最后以“木魅睒睗,山精妖孽”作为第五段的结尾,并不是简单的描写枯木已经完全不具备树的形态,而更像是山中的枯木妖魅,庾信清楚的知道自己出仕敌国,难免被世人诟病,他自己如同妖魅一般只敢觑视他人。第五段的枯木成为了描写庾信精神萎顿的载体,表达了庾信身在北朝心系梁的情感。
《枯树赋》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真挚的,深刻的,但也是十分消极的。庾信在赋中塑造了庞大的枯树意象群体,以枯树自比,文中紧扣开篇的“此树婆娑,生意尽矣”展开描写,在刻画枯树的过程中大量用典,由于作者情感的变化,赋中的枯树意象的象征意味也就随之发生变化,有六朝时盛极一时的杨叶关,也有“载瘿衔瘤”的枯木,枯树成为庾信心中绝望无奈的象征,表达了他半生半死,欲绝未绝的矛盾与痛苦。
注释:
①[西周]姬昌撰、黄寿祺注《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55页.
②[唐] 孔颖达注《周易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80页.
③[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3页.
④[西汉]刘安撰《淮南子·说林训》,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88页.
参考文献:
[1]曹道衡 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2]徐宝余,庾信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
[3]赵逵夫,历代赋评注[M],成都:巴蜀书社, 2010年.
[4][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
[5][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
[6][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年.
关键词:庾信;枯樹意象;枯树赋
一、枯树意象的形成
(一)枯树意象形成的源流
树木意象形成的源流最早可以追溯到《易》中的象辞:“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①孔颖达疏:“‘地中升木,升’者,地中生木,始于细微,以至高大,故为升象也。‘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者,地中生木,始于毫末,终至合抱。君子象之,以顺行其德,积其小善,以成大名。”②这段象辞中的木具有上升、成长的意象,而《枯树赋》中的木与充满生命力的树木完全不同,是指生命力接近枯竭的枯木,除此之外,《易》中也有“枯杨生稊”的记载,这里的枯木又具有了孕育新生命的意义,这与《春秋繁露》和《尚书》中的记载又有所不同,《枯树赋》中的枯木既没有孕育新生命的价值也不是指五行中具体的某一行,而是通过描写树木的客观物象,将自己的主观情感附着在客观物象之上,创造出全新的枯树意象。
(二)我国的社树传统
古人称祭祀的地方为“社”,“古者二十五家为里,里各有社。”③按照古代习惯,祭祀的地方必定要植树,将树作为社的标志,桑树梓树也常被作为社树,屈原在《九章·哀郢》中写道:“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他被迫离开郢都之时,望着家乡的梓树哀伤不已,叹息国家将亡,《枯树赋》中也多次提到桑树和梓树,例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西河有枯桑之社”;“《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这里的木叶就是指桑叶,《淮南子·说林训》中也有关于社树的记载,“侮人之鬼者,过社而摇其枝。”④可以看出古人对社树的重视程度,古人认为破坏别人的社树等同于破坏别人的祖先,社树也是社神的一种表现,社树被古人赋予了十分神圣的意义,他们认为祭祀时神灵就附着在社树上,所以社树在后期的历史传说或在其他文学作品的流传过程中就逐渐带有了神话传说色彩,在《枯树赋》中,作者也反复提到了槐树、梓树、松树,夏商周三代都有以社树表以社神的传统制度,社树也是古代先民原始植物崇拜的产物。
由于社树与家乡与祖先的联系十分紧密,作者在赋作中也不断地提到桑树、梓树等,《枯树赋》除用典之外,罗列众多的树木实则也是乡关之思的一种表现手法,表达出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二、《枯树赋》中枯树意象表达的个人情感
作者开篇就引用了殷仲文顾槐而叹的典故,殷仲文对槐树的感叹实际是对自己命不久矣的哀叹,作者以殷仲文的故事开头,也暗示着作者对枯树也有着相似的情感。第二段看似列举了许多的树木,但又大有深意,以“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发问 ,用“白鹿贞松,青牛文梓。根柢盘魄” 与半生半死的桐和桂进行对比,反映的是庾信当时的特殊心态,关于庾信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张可礼在《如何评价庾信及其“故国之思”》一文中就认为“庾信是一个投降变节的可耻诗人。”《四库全书总目》也历数他的罪状。评价人物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环境,虽然庾信历任数朝,但仍应把庾信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评价。
庾信入北后先仕西魏,后仕北周,前后长达二十八年,庾信在北朝期间,当时北朝的统治者对他礼遇有加,但庾信从未忘记自己出使北朝的使命,他在《拟连珠》中也写到了“曹刿登坛、相如睨柱”,遗憾自己没有完成故国交予的使命,反而变成了敌国的官员,此时身处南朝的庾信与梁朝时的庾信相比,已经不再是“根柢盘魄”的苍天大树,永嘉之乱以后,庾氏一族随晋室南渡,庾信羁北难归,半生半死的桐桂是他当时的处境,也是作者当时心态的真实写照。
《枯树赋》中的第三段,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半部分先写形态丑陋的树木,反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树木虽然丑陋,但是经过工匠的雕刻,最终也能成为精美的树雕作品,后半部分主要描写高木良树的命运,良木被冠以“大夫”、“将军”的美誉,庾信最后发出感慨,无论无用之材或是高木良树最终都难逃成为枯木的命运。庾信看似在描写各类树木的形状、命运,但实际上是把自己的经历和情感与树木的变化融为一炉,作者在主观情感上认为,如果将身处梁朝时的自己比作高木良树,现在处于北朝的他则成了一株枯木。
在第五段中,作者详细地描写了离开原生土壤的树木在异国他乡的状态,段落中的形容词例如“洞口敧卧”、“山腰半折”、“百围冰碎”、“千寻瓦裂”实则也是作者的自我形容,通过对这些枯木的形态描绘,应当能够感受庾信内心的煎熬与痛苦, “木魅睒睗”是作者征引传说,指妖魅可以变形觑视他人,庾信最后以“木魅睒睗,山精妖孽”作为第五段的结尾,并不是简单的描写枯木已经完全不具备树的形态,而更像是山中的枯木妖魅,庾信清楚的知道自己出仕敌国,难免被世人诟病,他自己如同妖魅一般只敢觑视他人。第五段的枯木成为了描写庾信精神萎顿的载体,表达了庾信身在北朝心系梁的情感。
《枯树赋》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真挚的,深刻的,但也是十分消极的。庾信在赋中塑造了庞大的枯树意象群体,以枯树自比,文中紧扣开篇的“此树婆娑,生意尽矣”展开描写,在刻画枯树的过程中大量用典,由于作者情感的变化,赋中的枯树意象的象征意味也就随之发生变化,有六朝时盛极一时的杨叶关,也有“载瘿衔瘤”的枯木,枯树成为庾信心中绝望无奈的象征,表达了他半生半死,欲绝未绝的矛盾与痛苦。
注释:
①[西周]姬昌撰、黄寿祺注《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55页.
②[唐] 孔颖达注《周易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80页.
③[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3页.
④[西汉]刘安撰《淮南子·说林训》,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88页.
参考文献:
[1]曹道衡 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2]徐宝余,庾信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
[3]赵逵夫,历代赋评注[M],成都:巴蜀书社, 2010年.
[4][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
[5][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
[6][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