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二战前的波兰作为夹在苏德之间的国家,其对两个强大邻国的外交政策错综复杂。波兰一方面对两方示好,另一方面又保持了相当的警戒。总体来看,波兰的外交政策仍然是较为平衡的。虽然波兰的“平衡政策”最终崩溃,国家遭受入侵,但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波兰的外交政策已经算是较为出色。
关键词 波兰 外交政策 二战前
作者简介:龚建伟,天津理工大学。
中图分类号:D7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1.350
一、纳粹在德国上台之前的波兰外交
在纳粹上台之前,波兰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与德国和苏联针锋相对。但我们决不能因此就说波兰自不量力,事实上,德国和苏联始终都保持着反波兰的外交态度,1922年的《拉巴洛条约》就是一个典型的开端。早在希特勒之前,德国就有了吞并波兰的想法,1930年,德国的一位部长戈特弗里德·特雷维拉努斯就在国会前慷慨陈词,宣称“在我们灵魂的深处,我们时刻谨记着维斯瓦河畔那破碎的土地,东部边界那些带血的伤痕” 。而在1925年,德国针对波兰展开的关税战争也给波兰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而苏联方面,早在1924年,共产国际第五次大会就通过了决议,呼吁东加利西亚加入苏联,而苏联人则洪水般涌入波兰东部,煽动少数民族反抗波兰的统治。作为回应,波兰也派出了越来越多的间谍。
因为同时面对苏联和德国的压力,波兰开始探索同其他国家结盟的可能性,但是苏联对此依然试图加以破坏。1925年3月,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在里加召开总参谋部会议,罗马尼亚和芬兰派观察员参加。消息传到莫斯科,引起俄共(布)中央的关注,政治局在3月26日通过决议,由外交人民委员部,国家政治保安总局和军事情报局代表组成专门委员会“详细研究和整理所掌握的有关邻国拟议中的行动的情报,包括有关总参谋部会议和协约国在这一会议中的作用的情报。”同时,“如果这一联盟确实存在,委员会要向政治局就瓦解这一联盟的可行的措施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波兰和苏联却在1932年签订了一项互不侵犯条约。这也可以被视为是苏波关系缓和的标志。究其原因,应当是两国均已经筋疲力尽。波兰当时深陷经济危机的泥沼,而苏联也处在大饥荒的困境之中。这场大饥荒当时并不为国际社会所知,为了向苏联示好,波兰选择了隐瞒自己的所知。在当时的波兰东部边境,警卫常常被饥饿的乌克兰农民所围困。这个政策的结果是,苏联继续被国际社会认可为可以拉拢和接纳的国家。而在1934年,苏联如愿加入国际联盟。
波兰对苏联的外交政策的確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和苏联的关系,但是却对自己的内部稳定有害无益。波兰此前对自己国内的乌克兰人缺乏包容,导致相当部分的乌克兰人向往苏联。在乌克兰大饥荒发生之后,他们对苏联的好感烟消云散。但是波兰对苏联的示好却进一步激起了他们的反对。最终,波兰政府不得不在1935年与乌克兰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和解,以稳定境内乌克兰人的情绪。
二、纳粹在德国上台之后波兰外交的调整
随着纳粹在德国上台并且开始推翻《凡尔赛条约》,波兰开始进一步放弃过去的对法国的“一面倒”政策,逐步开始调整自己的外交政策。 1933年,波兰与德国经过谈判,发表了一份联合公报,该公报宣称波德双方政府均同意用和平的谈判手段而非武力来解决两国之间的问题,同时从欧洲和平的角度出发,将不进行武装对抗。 在接下来的日子中,德国和波兰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波德之间仍然存在矛盾,主要是围绕波兰走廊与但泽问题方面。但是纳粹德国为了拉拢波兰,行事仍然比较缓和。1935年2月21日,但泽自由市进行了议会选举,纳粹通过暴力手段获得了多数。但是为了避免刺激波兰,并没有做出进一步动作。此外,在公路收费等方面两国也存在争端,然而纳粹德国最终采取了妥协的态度。1936年的莱茵兰事件中,波兰认为法国会遏制德国,甚至可能会与德国开展。于是在事件之初,波兰站在了法国一方,保证会履行法波同盟条约的义务。但是法国的退让使得波兰对法国相当失望,并且进一步让外交天平更加倾向德国。在德国吞并奥地利的时候,波兰对此态度相当冷漠。而在德国向捷克斯洛伐克提出要求的时候,波兰也没有向捷克斯洛伐克伸出援手。因为1919年捷克武力进攻切欣地区的行为和接下来的不公平的仲裁,波兰和捷克的关系在战间期一直是较差的。1938年德国对捷克的苏台德地区提出了需求,波兰并未对捷克伸出援手,而是借机收复了一部分切欣地区。此举使得波兰的国际声望进一步恶化,也给了人一种错觉——波兰在和纳粹德国同流合污。
在对苏联方面,波兰则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政策。一方面,波兰实质上暂停了过去试图肢解苏联的计划——“普罗米修斯计划”,并且在国际社会上维护苏联的声誉,以期同苏联交好。苏联接受了波兰的好意,并且在对波态度这一问题上逐渐和缓起来。在1935年波兰领袖毕苏斯基去世的时候,苏联方面表示了深切的哀悼。但是另一方面,波兰又对苏联感到不安,因为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与东波兰的民族问题,波兰始终拒绝同苏联进行进一步的合作。而此时的蘇联对波兰的态度实际上也并非十分友好,1936年,波兰在苏联的大使朱利叶·卢卡谢维奇向波兰政府报告说,苏联方面的有关领导对波兰共和国仍然抱有敌意。鉴于苏联政策对波兰的敌视性质,波兰仍然有继续在外交方面执行对德缓和政策的必要性。
波兰在这段时期的外交政策,总体上仍然是较为均衡的。但是相对而言,仍然有偏向德国的倾向。而主要原因,则是英法对德国的绥靖政策所导致。 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在波兰向捷克斯洛伐克与立陶宛下达最后通牒以强硬解决相关问题的时候,约瑟夫·贝克很有可能并不想要亲近纳粹德国,而是想通过德国的补偿原则来巩固波兰的地位。波兰的所作所为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波兰国家的实力,而另一方面,波兰想要与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意大利结成更为紧密的联盟,以建立一个“第三欧洲”作为海间联邦的延续,来吸引纳粹德国的注意。 三、慕尼黑阴谋之后的波兰外交
慕尼黑阴谋之后,波德關系开始恶化。因为波兰的反俄传统和反共政治气氛,部分极右党派的反犹情绪,波兰开始成为纳粹眼中的“有用的同盟”。 1938年10月24日,纳粹德国对波兰提出了一些要求。这些要求包括了将但泽自由市并入纳粹德国,并且在波兰走廊修建运输线等。作为回报,《波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期限将会被大大延长。另外,波兰也被邀请加入《反共产国际公约》。因为但泽在波兰的航运出口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纳粹德国的要求也触及了波兰的根本利益,因此波兰对此明确拒绝。随后双方开始就此展开谈判,气氛大体还是缓和的。但是在纳粹德国彻底消灭捷克斯洛伐克之后,缓和的气氛就不复存在了。1939年3月21日,纳粹德国以强硬的口吻重申了数月前的要求。3月26日,波兰表示了明确的拒绝,并且做出了非常有限的让步。纳粹德国方面对此深感不满,而波兰方面也强硬表示如果德国企图改变自由市的现状,波兰将视其为开战的理由。 在1939年4月6日,英国正式保证将会保护波兰,签署了临时互助协定。随后,纳粹德国宣布废除1934年的《波德互不侵犯条约》。毫无疑问,波兰清楚倒向德国是绝不可为的事情,虽然过去波兰在外交上对德国态度暧昧,但是面临德国的直接拉拢,波兰依然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而同时,波兰对苏联的外交态度依然相当谨慎。鉴于波德关系已经破裂,波兰并无道理刻意同苏联保持恶劣关系。究其原因,应当是苏联居心不良。苏联方面要求在波兰东部驻扎苏联军队,解散波兰-罗马尼亚联盟,并且将英国对波兰的担保限定在波兰西部边界。 这些要求毫无疑问并非是为了对抗德国而提出的,其中明显包藏了祸心。
最终,1939年8月25日,波兰和英国之间的正式同盟移除了所有的阻碍,波兰将自己的外交政策——平衡政策发挥到了最后,始终没有倒向苏德任何一方。随后,二战爆发了。
四、总结
在波兰立国之初,波兰的外交政策主要是追随法国脚步,坚决对抗苏德两个大国的。但是法国并没有对得起波兰的诚意,反而是去試图和德国和解。这尤其表现在20年代后期,在法德和解的精神下,法国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的利益,与德国缔结了《洛迦诺公约》。这个公约实际上已经隐含了祸水东引的意味,令波兰大失所望。
有鉴于此,波兰在30年代开始了自己的平衡外交。虽然有倾向德国的趋势,但是毫无疑问波兰在对苏方面也绝非一味抵触。《波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与波兰对乌克兰饥荒的隐瞒,还有普罗米修斯计划的终止,都是波兰对苏缓和的标志。总体来看,波兰的外交政策仍然是相对平衡的。
总体来看波兰的外交政策仍然是较为出色的。虽然以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难免有诸多缺陷。特别是波兰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所作所为,明显有些缺乏理智。但是考虑到捷克斯洛伐克一战后的所作所为,却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理解波兰的行为。另外,即使波兰选择了倒向苏联或者德国,结果恐怕只会更为悲惨。波兰的外交政策总体上已经是做到了最好,最后依然坚定地投靠英法而没有像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一样投靠德国,也显出了波兰外交的远见。
注释:
[英]哈莉克·科汉斯基.不折之鹰——二战中的波兰和波兰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63.
[波]耶日·卢克瓦斯基、赫伯特·扎瓦德斯基. 波兰史.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1.228,241,242.
[美]Timtohy D. Snyder. Bloodlands:Europe Between Hitler and Stalin. New York: Basic Books,2010.30-37.
吴伟. 苏联与“波兰问题”.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13.
[美]保罗·库比塞克. 乌克兰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106-108.
王利.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波德关系研究(1918- 1939).兰州:兰州大学.2012.26,34-35,46.
[美]迈克尔·汉德尔. 令人震惊的外交内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91.
[美]特尔福德·泰勒.慕尼黑——和平的代价.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656.
[波] Piotr Wandycz. Polish diplomacy 1914-1945: aims and achievements.London: Orbis Books.1988.25.
陈石.但泽危机和英德关系.历史研究.1982(2).161.
关键词 波兰 外交政策 二战前
作者简介:龚建伟,天津理工大学。
中图分类号:D7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1.350
一、纳粹在德国上台之前的波兰外交
在纳粹上台之前,波兰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与德国和苏联针锋相对。但我们决不能因此就说波兰自不量力,事实上,德国和苏联始终都保持着反波兰的外交态度,1922年的《拉巴洛条约》就是一个典型的开端。早在希特勒之前,德国就有了吞并波兰的想法,1930年,德国的一位部长戈特弗里德·特雷维拉努斯就在国会前慷慨陈词,宣称“在我们灵魂的深处,我们时刻谨记着维斯瓦河畔那破碎的土地,东部边界那些带血的伤痕” 。而在1925年,德国针对波兰展开的关税战争也给波兰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而苏联方面,早在1924年,共产国际第五次大会就通过了决议,呼吁东加利西亚加入苏联,而苏联人则洪水般涌入波兰东部,煽动少数民族反抗波兰的统治。作为回应,波兰也派出了越来越多的间谍。
因为同时面对苏联和德国的压力,波兰开始探索同其他国家结盟的可能性,但是苏联对此依然试图加以破坏。1925年3月,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在里加召开总参谋部会议,罗马尼亚和芬兰派观察员参加。消息传到莫斯科,引起俄共(布)中央的关注,政治局在3月26日通过决议,由外交人民委员部,国家政治保安总局和军事情报局代表组成专门委员会“详细研究和整理所掌握的有关邻国拟议中的行动的情报,包括有关总参谋部会议和协约国在这一会议中的作用的情报。”同时,“如果这一联盟确实存在,委员会要向政治局就瓦解这一联盟的可行的措施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波兰和苏联却在1932年签订了一项互不侵犯条约。这也可以被视为是苏波关系缓和的标志。究其原因,应当是两国均已经筋疲力尽。波兰当时深陷经济危机的泥沼,而苏联也处在大饥荒的困境之中。这场大饥荒当时并不为国际社会所知,为了向苏联示好,波兰选择了隐瞒自己的所知。在当时的波兰东部边境,警卫常常被饥饿的乌克兰农民所围困。这个政策的结果是,苏联继续被国际社会认可为可以拉拢和接纳的国家。而在1934年,苏联如愿加入国际联盟。
波兰对苏联的外交政策的確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和苏联的关系,但是却对自己的内部稳定有害无益。波兰此前对自己国内的乌克兰人缺乏包容,导致相当部分的乌克兰人向往苏联。在乌克兰大饥荒发生之后,他们对苏联的好感烟消云散。但是波兰对苏联的示好却进一步激起了他们的反对。最终,波兰政府不得不在1935年与乌克兰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和解,以稳定境内乌克兰人的情绪。
二、纳粹在德国上台之后波兰外交的调整
随着纳粹在德国上台并且开始推翻《凡尔赛条约》,波兰开始进一步放弃过去的对法国的“一面倒”政策,逐步开始调整自己的外交政策。 1933年,波兰与德国经过谈判,发表了一份联合公报,该公报宣称波德双方政府均同意用和平的谈判手段而非武力来解决两国之间的问题,同时从欧洲和平的角度出发,将不进行武装对抗。 在接下来的日子中,德国和波兰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波德之间仍然存在矛盾,主要是围绕波兰走廊与但泽问题方面。但是纳粹德国为了拉拢波兰,行事仍然比较缓和。1935年2月21日,但泽自由市进行了议会选举,纳粹通过暴力手段获得了多数。但是为了避免刺激波兰,并没有做出进一步动作。此外,在公路收费等方面两国也存在争端,然而纳粹德国最终采取了妥协的态度。1936年的莱茵兰事件中,波兰认为法国会遏制德国,甚至可能会与德国开展。于是在事件之初,波兰站在了法国一方,保证会履行法波同盟条约的义务。但是法国的退让使得波兰对法国相当失望,并且进一步让外交天平更加倾向德国。在德国吞并奥地利的时候,波兰对此态度相当冷漠。而在德国向捷克斯洛伐克提出要求的时候,波兰也没有向捷克斯洛伐克伸出援手。因为1919年捷克武力进攻切欣地区的行为和接下来的不公平的仲裁,波兰和捷克的关系在战间期一直是较差的。1938年德国对捷克的苏台德地区提出了需求,波兰并未对捷克伸出援手,而是借机收复了一部分切欣地区。此举使得波兰的国际声望进一步恶化,也给了人一种错觉——波兰在和纳粹德国同流合污。
在对苏联方面,波兰则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政策。一方面,波兰实质上暂停了过去试图肢解苏联的计划——“普罗米修斯计划”,并且在国际社会上维护苏联的声誉,以期同苏联交好。苏联接受了波兰的好意,并且在对波态度这一问题上逐渐和缓起来。在1935年波兰领袖毕苏斯基去世的时候,苏联方面表示了深切的哀悼。但是另一方面,波兰又对苏联感到不安,因为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与东波兰的民族问题,波兰始终拒绝同苏联进行进一步的合作。而此时的蘇联对波兰的态度实际上也并非十分友好,1936年,波兰在苏联的大使朱利叶·卢卡谢维奇向波兰政府报告说,苏联方面的有关领导对波兰共和国仍然抱有敌意。鉴于苏联政策对波兰的敌视性质,波兰仍然有继续在外交方面执行对德缓和政策的必要性。
波兰在这段时期的外交政策,总体上仍然是较为均衡的。但是相对而言,仍然有偏向德国的倾向。而主要原因,则是英法对德国的绥靖政策所导致。 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在波兰向捷克斯洛伐克与立陶宛下达最后通牒以强硬解决相关问题的时候,约瑟夫·贝克很有可能并不想要亲近纳粹德国,而是想通过德国的补偿原则来巩固波兰的地位。波兰的所作所为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波兰国家的实力,而另一方面,波兰想要与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意大利结成更为紧密的联盟,以建立一个“第三欧洲”作为海间联邦的延续,来吸引纳粹德国的注意。 三、慕尼黑阴谋之后的波兰外交
慕尼黑阴谋之后,波德關系开始恶化。因为波兰的反俄传统和反共政治气氛,部分极右党派的反犹情绪,波兰开始成为纳粹眼中的“有用的同盟”。 1938年10月24日,纳粹德国对波兰提出了一些要求。这些要求包括了将但泽自由市并入纳粹德国,并且在波兰走廊修建运输线等。作为回报,《波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期限将会被大大延长。另外,波兰也被邀请加入《反共产国际公约》。因为但泽在波兰的航运出口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纳粹德国的要求也触及了波兰的根本利益,因此波兰对此明确拒绝。随后双方开始就此展开谈判,气氛大体还是缓和的。但是在纳粹德国彻底消灭捷克斯洛伐克之后,缓和的气氛就不复存在了。1939年3月21日,纳粹德国以强硬的口吻重申了数月前的要求。3月26日,波兰表示了明确的拒绝,并且做出了非常有限的让步。纳粹德国方面对此深感不满,而波兰方面也强硬表示如果德国企图改变自由市的现状,波兰将视其为开战的理由。 在1939年4月6日,英国正式保证将会保护波兰,签署了临时互助协定。随后,纳粹德国宣布废除1934年的《波德互不侵犯条约》。毫无疑问,波兰清楚倒向德国是绝不可为的事情,虽然过去波兰在外交上对德国态度暧昧,但是面临德国的直接拉拢,波兰依然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而同时,波兰对苏联的外交态度依然相当谨慎。鉴于波德关系已经破裂,波兰并无道理刻意同苏联保持恶劣关系。究其原因,应当是苏联居心不良。苏联方面要求在波兰东部驻扎苏联军队,解散波兰-罗马尼亚联盟,并且将英国对波兰的担保限定在波兰西部边界。 这些要求毫无疑问并非是为了对抗德国而提出的,其中明显包藏了祸心。
最终,1939年8月25日,波兰和英国之间的正式同盟移除了所有的阻碍,波兰将自己的外交政策——平衡政策发挥到了最后,始终没有倒向苏德任何一方。随后,二战爆发了。
四、总结
在波兰立国之初,波兰的外交政策主要是追随法国脚步,坚决对抗苏德两个大国的。但是法国并没有对得起波兰的诚意,反而是去試图和德国和解。这尤其表现在20年代后期,在法德和解的精神下,法国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的利益,与德国缔结了《洛迦诺公约》。这个公约实际上已经隐含了祸水东引的意味,令波兰大失所望。
有鉴于此,波兰在30年代开始了自己的平衡外交。虽然有倾向德国的趋势,但是毫无疑问波兰在对苏方面也绝非一味抵触。《波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与波兰对乌克兰饥荒的隐瞒,还有普罗米修斯计划的终止,都是波兰对苏缓和的标志。总体来看,波兰的外交政策仍然是相对平衡的。
总体来看波兰的外交政策仍然是较为出色的。虽然以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难免有诸多缺陷。特别是波兰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所作所为,明显有些缺乏理智。但是考虑到捷克斯洛伐克一战后的所作所为,却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理解波兰的行为。另外,即使波兰选择了倒向苏联或者德国,结果恐怕只会更为悲惨。波兰的外交政策总体上已经是做到了最好,最后依然坚定地投靠英法而没有像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一样投靠德国,也显出了波兰外交的远见。
注释:
[英]哈莉克·科汉斯基.不折之鹰——二战中的波兰和波兰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63.
[波]耶日·卢克瓦斯基、赫伯特·扎瓦德斯基. 波兰史.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1.228,241,242.
[美]Timtohy D. Snyder. Bloodlands:Europe Between Hitler and Stalin. New York: Basic Books,2010.30-37.
吴伟. 苏联与“波兰问题”.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13.
[美]保罗·库比塞克. 乌克兰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106-108.
王利.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波德关系研究(1918- 1939).兰州:兰州大学.2012.26,34-35,46.
[美]迈克尔·汉德尔. 令人震惊的外交内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91.
[美]特尔福德·泰勒.慕尼黑——和平的代价.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656.
[波] Piotr Wandycz. Polish diplomacy 1914-1945: aims and achievements.London: Orbis Books.1988.25.
陈石.但泽危机和英德关系.历史研究.1982(2).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