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目前正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倡导教学改革,但不得不正视的是,现行的考核体制仍然让广大语文教师陷于应试教育中无法自拔。语文教师总是不得不以《考试说明》为准,排斥《考试说明》以外的内容。他们若不如此将无法向学生家长交待,无法让学生交出一份高分数的答卷。于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空间缩小了,资材库、题海战扩大了,学生苦不堪言,教师有苦难言,语文课又成了应考训练课。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读写,轻听说。很多语文教师仍然把《考纲》奉为法典,直接指挥中学语文教学。于是,在素质教育的现代舞台上仍旧上演着“传统曲目”。不仅重读写、轻听说,甚至连受到宠爱的“读写”也是纸上谈兵。日练、周练、月考,日记、周记、大作文,学生和教师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结果学生还是读不懂现代文,更不用说文言文了。叶圣陶先生说,听、说、读、写四项才是语文,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听和读是对语文的理解,是接受信息;说和写是对语言的运用,是输出信息。接受和理解的过程就是人的思维活动的过程,语言能力是语文能力的表现形式,思维活动才是它的内在本质。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用思维活动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语言能力。
二、重课内,轻课外。广大中学特别是农村中学,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中心,总是讲啊、练啊,课外活动形同虚设,语文课枯燥无味,学生对语文课的积极性不高。其实语文课是课内外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课外有更广博的空间。有兴趣才能有学习的动力,教师应开发课外资源,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重教授,轻学习。许多语文教师滔滔不绝地灌输,学生默默无语地聆听,教师的良苦用心却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才是教的高境界。我们需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一个逊色的教师给学生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启发学生发现真理。因此,先贤曾有云: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
反思此一现状,思想认识是根源之一。一些人认为生下来就开始说汉语,自以为很懂,语文课似乎谁都可以品头论足。久而久之,语文竟然成了“简单”的代名词,学生、家长不够重视,语文教师苦口婆心却有心无力。数、理、化、英语则是“家教满天飞”。每年中考、高考的结果,却又反复证明学生语文能力的低下。因此,要摆脱语文教学的窘境,首先得改变学生、家长乃至教师自身对语文课的思想认识。
首先,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要摆脱困境,语文教师就要彻底解放思想。放下应试的重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一个人文的课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只有学生热爱语文课,语文能力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因而,语文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理解新《语文课程标准》。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并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余昌中教授告诉我们,看电视、读报看书、聊天等等都是语文作业。这句话多么平实而深刻啊!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诚然,农村课程资源的确紧张,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视自己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在遵循语文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培养学生的爱好,更新学生的观念,让语文成为真正的“百科之母”。
其次,语文教师要把握语文课程的特点,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语文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在书籍的海洋中放飞梦想,在书籍的海洋中驰骋古今。在图书匮乏的农村,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组织学生开展各类阅读活动,并进行互动讨论,使学生多角度掌握阅读的方法。同时,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知识,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再次,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农村中学的资源优势,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学习。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学习专栏、校园广播站,努力引导帮助学生成立中学文学社,自办小报手抄报,招聘小记者,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作文竞赛,为农村中学的语文课程搭建一个独具农村特色的平台。同时还可以利用充足的自然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本地的风土人情,让语文课内外结合,促进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使学生徜徉在快乐的学习中。如此,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才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年县梓埠中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一、重读写,轻听说。很多语文教师仍然把《考纲》奉为法典,直接指挥中学语文教学。于是,在素质教育的现代舞台上仍旧上演着“传统曲目”。不仅重读写、轻听说,甚至连受到宠爱的“读写”也是纸上谈兵。日练、周练、月考,日记、周记、大作文,学生和教师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结果学生还是读不懂现代文,更不用说文言文了。叶圣陶先生说,听、说、读、写四项才是语文,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听和读是对语文的理解,是接受信息;说和写是对语言的运用,是输出信息。接受和理解的过程就是人的思维活动的过程,语言能力是语文能力的表现形式,思维活动才是它的内在本质。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用思维活动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语言能力。
二、重课内,轻课外。广大中学特别是农村中学,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中心,总是讲啊、练啊,课外活动形同虚设,语文课枯燥无味,学生对语文课的积极性不高。其实语文课是课内外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课外有更广博的空间。有兴趣才能有学习的动力,教师应开发课外资源,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重教授,轻学习。许多语文教师滔滔不绝地灌输,学生默默无语地聆听,教师的良苦用心却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才是教的高境界。我们需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一个逊色的教师给学生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启发学生发现真理。因此,先贤曾有云: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
反思此一现状,思想认识是根源之一。一些人认为生下来就开始说汉语,自以为很懂,语文课似乎谁都可以品头论足。久而久之,语文竟然成了“简单”的代名词,学生、家长不够重视,语文教师苦口婆心却有心无力。数、理、化、英语则是“家教满天飞”。每年中考、高考的结果,却又反复证明学生语文能力的低下。因此,要摆脱语文教学的窘境,首先得改变学生、家长乃至教师自身对语文课的思想认识。
首先,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要摆脱困境,语文教师就要彻底解放思想。放下应试的重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一个人文的课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只有学生热爱语文课,语文能力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因而,语文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理解新《语文课程标准》。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并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余昌中教授告诉我们,看电视、读报看书、聊天等等都是语文作业。这句话多么平实而深刻啊!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诚然,农村课程资源的确紧张,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视自己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在遵循语文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培养学生的爱好,更新学生的观念,让语文成为真正的“百科之母”。
其次,语文教师要把握语文课程的特点,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语文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在书籍的海洋中放飞梦想,在书籍的海洋中驰骋古今。在图书匮乏的农村,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组织学生开展各类阅读活动,并进行互动讨论,使学生多角度掌握阅读的方法。同时,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知识,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再次,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农村中学的资源优势,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学习。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学习专栏、校园广播站,努力引导帮助学生成立中学文学社,自办小报手抄报,招聘小记者,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作文竞赛,为农村中学的语文课程搭建一个独具农村特色的平台。同时还可以利用充足的自然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本地的风土人情,让语文课内外结合,促进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使学生徜徉在快乐的学习中。如此,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才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年县梓埠中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