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节课中,导入语至关重要。导入语若是设计精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高中语文课导语的特点
语文教学除了具有交流口语性、内容教育性以及过程反馈性外,还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即综合基础性、语言艺术性和鉴赏阐释性。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语文教学语言的综合基础性特点尤其明显。语文教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文学语言。和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对比,文学语言的审美性更强,往往并不直接表达内涵,有意在言外、言近意远的美学功能。我们平常使用的语言,是什么便说什么,就好像蒸米饭一样,饭熟了依然可以看出米的形状;而文学语言则好像米酒一样,无论是形态还是性质都发生了变化。若是从最后接受的效果来讲,日常语言就好像吃饭一样,讲究实用性;文学语言则好像饮酒一样,重在品味,讲究艺术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阅读、鉴赏与分析这些文学语言,不仅让学生学会使用文学语言,还学会分析鉴赏,这样就可以使语文教学具有鉴赏阐释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导语设计,力求从导语上体现上面这些语言特点。
二、高中语文课导语的分类
若从导语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来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类。
1.情趣导之
很多语文教师都比较喜欢采用情境导入法,如猜谜语、讲故事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状态。例如,有一位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关于文章修改的内容时,就采用了这样的方式。
教师先提出问题:“同学们,谁能回答一下文章是什么呢?”学生被问得一头雾水,不知该如何回答,都睁大了眼睛看着教师。教师继续讲道:“《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绘画之事,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意思就是说人的脸皮有青色的,有红色的,也有白色的,其中青色和红色相配就叫做文,红色和白色相配就叫做章。这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脸皮都是一篇文章。”学生顿时笑起来。教师继续说:“从古至今,女子都特别注意修改‘文章’,我们的女生也是这样吧?每天起床以后,就拿起镜子,擦来抹去修饰自己的脸。那么,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不断地进行修改,对不对?”学生齐声回答:“对!”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这种导入法能够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沉闷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投入学习。
再如,在学习《雨中登泰山》一文时,教师一走上讲台就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谁想去爬山?”学生们一下子兴奋起来,纷纷举手回答。这位教师笑着继续说道:“好,既然大家都喜欢爬山,那么我们就请李健吾先生当我们的导游,一起去爬泰山吧。”学生们恍然大悟,顿时都笑了起来。一堂课的头开好了,接下来的教学就水到渠成,课堂效果自然非常不错。
2.知识导之
这种导入相对比较传统,也是教师经常用到的。通常是在正式讲课之前,先向学生介绍文本的作者、背景以及主题等。这样的导入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知识,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在阅读文章时,我们最先看到的就是题目,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窗户”。因此,语文教师在导入课堂时就可以从审题入手,抓住文章的重点,让学生迅速弄清题意,进入主题,还可以采用材料导入法,向学生交代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引用名人名言、背景资料或者与文本相关的寓言、故事等,使教学语言更加形象生动,也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过,在引用材料时切不可长篇大论、喧宾夺主,否则就不能起到课堂导入的效果。
除了上面讲到的两种导入法外,很多语文教师还喜欢采用“温故知新”导入法。语文是一门需要长久积淀的学科,前面学过的知识往往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后面的知识,有的新内容是对原来学过知识的发展和深化,有的二者之间有相似点。如果能够经常对旧知识进行复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3.能力导之
通过教学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固然重要,可是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加重要。那么,怎样通过导语设计来体现这一点呢?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例如,在讲标点符号的用法时,很多学生都不以为然,认为自己早已经掌握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入问题:“怎样才叫一句话?如何确定一句话是否说完了?是不是所有有疑问代词的句子都是疑问句?”面对这些问题,学生才明白自己有很多关于标点符号的问题都没有搞清楚。这样导入课堂能够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缺陷有正确的认识,从而积极思考、学习,不断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不断地进行改革,在导入设计上更加讲究艺术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责任编辑陈剑平)
一、高中语文课导语的特点
语文教学除了具有交流口语性、内容教育性以及过程反馈性外,还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即综合基础性、语言艺术性和鉴赏阐释性。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语文教学语言的综合基础性特点尤其明显。语文教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文学语言。和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对比,文学语言的审美性更强,往往并不直接表达内涵,有意在言外、言近意远的美学功能。我们平常使用的语言,是什么便说什么,就好像蒸米饭一样,饭熟了依然可以看出米的形状;而文学语言则好像米酒一样,无论是形态还是性质都发生了变化。若是从最后接受的效果来讲,日常语言就好像吃饭一样,讲究实用性;文学语言则好像饮酒一样,重在品味,讲究艺术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阅读、鉴赏与分析这些文学语言,不仅让学生学会使用文学语言,还学会分析鉴赏,这样就可以使语文教学具有鉴赏阐释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导语设计,力求从导语上体现上面这些语言特点。
二、高中语文课导语的分类
若从导语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来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类。
1.情趣导之
很多语文教师都比较喜欢采用情境导入法,如猜谜语、讲故事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状态。例如,有一位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关于文章修改的内容时,就采用了这样的方式。
教师先提出问题:“同学们,谁能回答一下文章是什么呢?”学生被问得一头雾水,不知该如何回答,都睁大了眼睛看着教师。教师继续讲道:“《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绘画之事,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意思就是说人的脸皮有青色的,有红色的,也有白色的,其中青色和红色相配就叫做文,红色和白色相配就叫做章。这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脸皮都是一篇文章。”学生顿时笑起来。教师继续说:“从古至今,女子都特别注意修改‘文章’,我们的女生也是这样吧?每天起床以后,就拿起镜子,擦来抹去修饰自己的脸。那么,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不断地进行修改,对不对?”学生齐声回答:“对!”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这种导入法能够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沉闷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投入学习。
再如,在学习《雨中登泰山》一文时,教师一走上讲台就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谁想去爬山?”学生们一下子兴奋起来,纷纷举手回答。这位教师笑着继续说道:“好,既然大家都喜欢爬山,那么我们就请李健吾先生当我们的导游,一起去爬泰山吧。”学生们恍然大悟,顿时都笑了起来。一堂课的头开好了,接下来的教学就水到渠成,课堂效果自然非常不错。
2.知识导之
这种导入相对比较传统,也是教师经常用到的。通常是在正式讲课之前,先向学生介绍文本的作者、背景以及主题等。这样的导入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知识,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在阅读文章时,我们最先看到的就是题目,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窗户”。因此,语文教师在导入课堂时就可以从审题入手,抓住文章的重点,让学生迅速弄清题意,进入主题,还可以采用材料导入法,向学生交代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引用名人名言、背景资料或者与文本相关的寓言、故事等,使教学语言更加形象生动,也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过,在引用材料时切不可长篇大论、喧宾夺主,否则就不能起到课堂导入的效果。
除了上面讲到的两种导入法外,很多语文教师还喜欢采用“温故知新”导入法。语文是一门需要长久积淀的学科,前面学过的知识往往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后面的知识,有的新内容是对原来学过知识的发展和深化,有的二者之间有相似点。如果能够经常对旧知识进行复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3.能力导之
通过教学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固然重要,可是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加重要。那么,怎样通过导语设计来体现这一点呢?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例如,在讲标点符号的用法时,很多学生都不以为然,认为自己早已经掌握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入问题:“怎样才叫一句话?如何确定一句话是否说完了?是不是所有有疑问代词的句子都是疑问句?”面对这些问题,学生才明白自己有很多关于标点符号的问题都没有搞清楚。这样导入课堂能够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缺陷有正确的认识,从而积极思考、学习,不断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不断地进行改革,在导入设计上更加讲究艺术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