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表达和接受构成言语交际活动的两极。表达者的编码和接受者的解码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其间经历了多种因素的介入。本文试从接受者的自身因素、交际双方特定关系及心理定向反射、交际双方共知对象的中介作用、言语表达形式、语境五个方面具体分析言语接受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言语接受心理定向反射中介语境
言语交际是人们的一种最基本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过程是:编码(说/写者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选择词语,组成话语)—发码(说者用发音器官说出,写者用书写工具写出)—传递(口语声波通过空气、电路等信道,书写文字通过信使、邮递等信道)—接收(听/读者用听觉或视觉器官接收对方发出的信息代码即言语形式)—解码(听读者根据特定交际场合接收到的言语代码进行分解合成,将言语形式还原为思想内容)。表达和接受构成言语活动的两极,且各有不同的角色分工。表达者提供获取言语交际最佳效果的可能性,接受者完成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这样的角色分工决定了他们具有各自的特点。表达者希望被理解,把被理解的希望寄寓在他的编码行为中;接受者希望理解,把理解的希望消融在他的解码行为中。但编码和解码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实际情况往往是:
表达=接受(信息接受等值)
表达>接受(信息接受减值)
表达<接受(信息接受增值)
表达≠接受(信息接受改值)
这是因为从表达到接受,经历了多种因素的介入。本文试就影响言语接受的因素作具体分析。
一、接受者自身因素
对接受者自身而言,影响言语接受的因素,主要是指知识水平、思想水平、处境心情、职业特点四方面。
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往往和他的经历、文化修养有关。由于经历和文化教养不同,各人对言语形式的识别能力、意义的理解能力也不一样。《语言漫画》一书指出孔乙己对孩子们说:“多乎哉,不多也。”张瓦先生写信问妻子:“弄璋乎,弄瓦乎?”秀才用“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向樵夫讨价还价,都因接受者不懂文言而影响了言语接受,最终没能达到交际目的。
一个人的思想水平同样会影响到他对言语意义的理解。例如:鲁迅的小说《药》,写到刽子手康大叔在茶馆谈起革命者夏瑜挨了牢头阿义的打,骂阿义“可怜”时,在场各人由于思想状况不同,对“可怜”二字的理解就大不一样:康大叔从他与革命为敌的立场出发,听得出夏瑜所说的“可怜”是指阿义,是对他们这些反动统治阶级鹰犬的蔑视;而花白胡子和那二十多岁的人,由于思想处于麻木不仁的状态,先是误以为夏瑜说自己“可怜”,后经康大叔解释,又“恍然大悟”似的说这是“疯话”,其实仍未醒悟。他们的思想水平决定了他们对革命者的话语无法理解。
接受者的处境心情也是影响言语接受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接受者的心境是他接受信息的前提和基础。接受者的心境处于良好状态,就会朝着积极的方向理解对方的话语;否则,就会以怀疑或否定的态度理解表达者所传递的信息。
《红楼梦》第八十三回写一个老婆子对自己的外孙女嚷道:“你是个什么东西,来这园子里混搅!”黛玉一听,以为是在骂她,大叫“这里住不得了”,气得“两眼反插上去”。老婆子的话在她外孙女和林黛玉听来,所得到的信息完全不同:前者理解老婆子是在吆喝她回来,符合话语的原意;后者则因多心,误以为是在撵自己走,这显然是受她那种寄人篱下的处境与心情的影响。
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时,还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职业特点来理解话语的意义。
一篇题为《灵犀》的作品,讲到有一位老头儿来到婚姻介绍所,“进门先整整领口,拽拽袖子,拉拉衣襟,同时低头检查了五个纽扣,然后才有些拘谨地走到我跟前,讷讷地说:‘同志,我想……’我告诉他:‘不受年龄限制。’”其实,这老头儿是来给儿子找对象的,“我”出于职业习惯,把老头儿说的半截话理解为“想找老伴”,闹了个笑话。
二、交际双方特定关系及心理定向反射
人们的言语交际总是处在一种特定关系中进行的。这种“特定关系”是在交际双方客观上存在辈份、亲友、同志乃至敌对关系等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加上交际时的种种情况而形成的某种临时关系。它影响双方对交谈内容的关心程度和所持态度,并引导接受者对表达者的言语信息在心理上产生定向反射,按照自己的期待去理解话语。
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写未庄遭劫后阿Q被传讯,审讯中阿Q说:“我本来要……来投……”为此,阿Q招来杀身之祸。阿Q的表达本身包含了歧义因素,“投……”可以理解为“投奔”,也可以理解为“投案”。对阿Q来说,“我本来要……来投……”是表达中断,后续成分是“革命党”;但作为接受者的审讯者由于认定了阿Q与未庄抢劫案有牵连,形成心理定向反射,就把这同样一句话看作“我本来要投案”的残缺表达。
这说明交际双方的特定关系,会在双方心理上形成一种无形的通道,为表达方疏导一定的信息流向,同时使接受方形成一种定向的心理期待,对对话内容作出自己的理解。
三、交际双方共知对象的中介作用
表达者有时为节省时间而采用简约的表达方式,有时为顾及对方的面子而“中断”表达,有时又为掩人耳目而采取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此时,作为沟通信道“中介”的交际双方共知对象,对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高云览《小城春秋》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剑平迅速巡览了一下四周,故作镇静地走向前,抓起话筒,“家兄吗?病情恶化了,很紧急。”话筒里传来了李锐的声音:“赶快送医院。”“好!”
剑平和李锐,一个用“病情恶化了,很紧急”来传递党的地下组织遭到破坏的信息,另一个用“赶快送医院”来传递赶快转移的信息,这是革命者为了适应地下斗争的需要,利用双方共知的条件互通信息的言语活动。这样的约定信号只有他俩才能理解,在场监听的特务则一无所知。可见,如果离开了交际双方的共知条件,言语信息接受就会出现偏差。
四、言语表达形式
言语交际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言语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矛盾。在“编码”阶段,思想内容处于矛盾的主导地位,它决定着表达者对词语的选择和言语形式的组织;在“解码”阶段,言语形式又处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接受者对思想内容的理解正确与否,取决于他对言语形式的辨认、分析和综合情况,同一思想内容用不同的言语形式表达,在接受方所产生的接受反应是不一样的。
在《阿凡提的故事》中,一个文理不通的国王偏偏要显露自己写诗的“才华”。他让阿凡提品评他的诗。第一次,阿凡提扫了一眼,说:“陛下,即使您不写诗,别人也不会小看您,还是请您当您的国王吧。”国王大怒,把他关进了驴圈。第二次,阿凡提看了一眼,深深地施了一礼,说:“我到驴圈去,陛下。”结果搞得国王哭笑不得,把他放了。其实,阿凡提两次表达是同一个意思,但因为所采用的言语形式不一样,国王的反应不一样,交际效果就截然不同。
五、语境
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言语交际也不例外。
语境是宏观的社会环境和微观的言语环境的统一。宏观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政治风气、时代思潮、人文状况等。微观的言语环境指特定的场合中特定的话语制约下的交际环境。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语境对于言语表达和理解具有明显的制约和补衬作用。
例如:在一家大商场,营业员看到一位英国顾客长久地注视着一件工艺品,就主动将工艺品递给他,顾客满怀兴趣地端详着,营业员告诉他:“这件很不错,也很便宜。”谁知话音刚落,顾客马上把东西还给了她。原来,在英国,买便宜货被视为一种有失身份的举动。顾客正是受这一因素的影响而极不高兴地离开了。
再如,当某人说:“一瓶雪碧,谢谢!”是指“请给我一瓶雪碧”,还是指“我想买一瓶雪碧”,这主要根据具体的言语环境来决定。如果在餐桌旁就餐,就是第一种意思;如果在某商店购物,则是指第二种意思。接受者可依靠言语环境对这两种不同的意思作出正确的选择。
可见,语境不是脱离言语而存在的纯客观环境,而是围绕一定的言语交际活动由一系列相关因素临时组成的,对接受者理解话语内容有明显的制约。
本文从以上五个方面阐释了言语接受的影响因素。由于表达和接受是言语交际活动中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我们在考察接受者的同时,应始终顾及使接受活动得以成立的表达者。我们希望以此促使表达者不断否定和超越自己熟悉的编码模式,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接受者不断否定和超越自己熟悉的解码经验,提高自己的解码能力,从而实现言语交际双方的协同活动。
参考文献:
[1]谭学纯.接受修辞学[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6.
[2]温科学.西方修辞学的言语接受研究[J].上海:修辞学习,2001,(3).
[3]程恒.浅谈修辞活动中的言语接受者[J].湖北:成功(教育版),2007,(1).
关键词: 言语接受心理定向反射中介语境
言语交际是人们的一种最基本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过程是:编码(说/写者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选择词语,组成话语)—发码(说者用发音器官说出,写者用书写工具写出)—传递(口语声波通过空气、电路等信道,书写文字通过信使、邮递等信道)—接收(听/读者用听觉或视觉器官接收对方发出的信息代码即言语形式)—解码(听读者根据特定交际场合接收到的言语代码进行分解合成,将言语形式还原为思想内容)。表达和接受构成言语活动的两极,且各有不同的角色分工。表达者提供获取言语交际最佳效果的可能性,接受者完成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这样的角色分工决定了他们具有各自的特点。表达者希望被理解,把被理解的希望寄寓在他的编码行为中;接受者希望理解,把理解的希望消融在他的解码行为中。但编码和解码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实际情况往往是:
表达=接受(信息接受等值)
表达>接受(信息接受减值)
表达<接受(信息接受增值)
表达≠接受(信息接受改值)
这是因为从表达到接受,经历了多种因素的介入。本文试就影响言语接受的因素作具体分析。
一、接受者自身因素
对接受者自身而言,影响言语接受的因素,主要是指知识水平、思想水平、处境心情、职业特点四方面。
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往往和他的经历、文化修养有关。由于经历和文化教养不同,各人对言语形式的识别能力、意义的理解能力也不一样。《语言漫画》一书指出孔乙己对孩子们说:“多乎哉,不多也。”张瓦先生写信问妻子:“弄璋乎,弄瓦乎?”秀才用“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向樵夫讨价还价,都因接受者不懂文言而影响了言语接受,最终没能达到交际目的。
一个人的思想水平同样会影响到他对言语意义的理解。例如:鲁迅的小说《药》,写到刽子手康大叔在茶馆谈起革命者夏瑜挨了牢头阿义的打,骂阿义“可怜”时,在场各人由于思想状况不同,对“可怜”二字的理解就大不一样:康大叔从他与革命为敌的立场出发,听得出夏瑜所说的“可怜”是指阿义,是对他们这些反动统治阶级鹰犬的蔑视;而花白胡子和那二十多岁的人,由于思想处于麻木不仁的状态,先是误以为夏瑜说自己“可怜”,后经康大叔解释,又“恍然大悟”似的说这是“疯话”,其实仍未醒悟。他们的思想水平决定了他们对革命者的话语无法理解。
接受者的处境心情也是影响言语接受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接受者的心境是他接受信息的前提和基础。接受者的心境处于良好状态,就会朝着积极的方向理解对方的话语;否则,就会以怀疑或否定的态度理解表达者所传递的信息。
《红楼梦》第八十三回写一个老婆子对自己的外孙女嚷道:“你是个什么东西,来这园子里混搅!”黛玉一听,以为是在骂她,大叫“这里住不得了”,气得“两眼反插上去”。老婆子的话在她外孙女和林黛玉听来,所得到的信息完全不同:前者理解老婆子是在吆喝她回来,符合话语的原意;后者则因多心,误以为是在撵自己走,这显然是受她那种寄人篱下的处境与心情的影响。
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时,还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职业特点来理解话语的意义。
一篇题为《灵犀》的作品,讲到有一位老头儿来到婚姻介绍所,“进门先整整领口,拽拽袖子,拉拉衣襟,同时低头检查了五个纽扣,然后才有些拘谨地走到我跟前,讷讷地说:‘同志,我想……’我告诉他:‘不受年龄限制。’”其实,这老头儿是来给儿子找对象的,“我”出于职业习惯,把老头儿说的半截话理解为“想找老伴”,闹了个笑话。
二、交际双方特定关系及心理定向反射
人们的言语交际总是处在一种特定关系中进行的。这种“特定关系”是在交际双方客观上存在辈份、亲友、同志乃至敌对关系等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加上交际时的种种情况而形成的某种临时关系。它影响双方对交谈内容的关心程度和所持态度,并引导接受者对表达者的言语信息在心理上产生定向反射,按照自己的期待去理解话语。
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写未庄遭劫后阿Q被传讯,审讯中阿Q说:“我本来要……来投……”为此,阿Q招来杀身之祸。阿Q的表达本身包含了歧义因素,“投……”可以理解为“投奔”,也可以理解为“投案”。对阿Q来说,“我本来要……来投……”是表达中断,后续成分是“革命党”;但作为接受者的审讯者由于认定了阿Q与未庄抢劫案有牵连,形成心理定向反射,就把这同样一句话看作“我本来要投案”的残缺表达。
这说明交际双方的特定关系,会在双方心理上形成一种无形的通道,为表达方疏导一定的信息流向,同时使接受方形成一种定向的心理期待,对对话内容作出自己的理解。
三、交际双方共知对象的中介作用
表达者有时为节省时间而采用简约的表达方式,有时为顾及对方的面子而“中断”表达,有时又为掩人耳目而采取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此时,作为沟通信道“中介”的交际双方共知对象,对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高云览《小城春秋》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剑平迅速巡览了一下四周,故作镇静地走向前,抓起话筒,“家兄吗?病情恶化了,很紧急。”话筒里传来了李锐的声音:“赶快送医院。”“好!”
剑平和李锐,一个用“病情恶化了,很紧急”来传递党的地下组织遭到破坏的信息,另一个用“赶快送医院”来传递赶快转移的信息,这是革命者为了适应地下斗争的需要,利用双方共知的条件互通信息的言语活动。这样的约定信号只有他俩才能理解,在场监听的特务则一无所知。可见,如果离开了交际双方的共知条件,言语信息接受就会出现偏差。
四、言语表达形式
言语交际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言语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矛盾。在“编码”阶段,思想内容处于矛盾的主导地位,它决定着表达者对词语的选择和言语形式的组织;在“解码”阶段,言语形式又处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接受者对思想内容的理解正确与否,取决于他对言语形式的辨认、分析和综合情况,同一思想内容用不同的言语形式表达,在接受方所产生的接受反应是不一样的。
在《阿凡提的故事》中,一个文理不通的国王偏偏要显露自己写诗的“才华”。他让阿凡提品评他的诗。第一次,阿凡提扫了一眼,说:“陛下,即使您不写诗,别人也不会小看您,还是请您当您的国王吧。”国王大怒,把他关进了驴圈。第二次,阿凡提看了一眼,深深地施了一礼,说:“我到驴圈去,陛下。”结果搞得国王哭笑不得,把他放了。其实,阿凡提两次表达是同一个意思,但因为所采用的言语形式不一样,国王的反应不一样,交际效果就截然不同。
五、语境
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言语交际也不例外。
语境是宏观的社会环境和微观的言语环境的统一。宏观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政治风气、时代思潮、人文状况等。微观的言语环境指特定的场合中特定的话语制约下的交际环境。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语境对于言语表达和理解具有明显的制约和补衬作用。
例如:在一家大商场,营业员看到一位英国顾客长久地注视着一件工艺品,就主动将工艺品递给他,顾客满怀兴趣地端详着,营业员告诉他:“这件很不错,也很便宜。”谁知话音刚落,顾客马上把东西还给了她。原来,在英国,买便宜货被视为一种有失身份的举动。顾客正是受这一因素的影响而极不高兴地离开了。
再如,当某人说:“一瓶雪碧,谢谢!”是指“请给我一瓶雪碧”,还是指“我想买一瓶雪碧”,这主要根据具体的言语环境来决定。如果在餐桌旁就餐,就是第一种意思;如果在某商店购物,则是指第二种意思。接受者可依靠言语环境对这两种不同的意思作出正确的选择。
可见,语境不是脱离言语而存在的纯客观环境,而是围绕一定的言语交际活动由一系列相关因素临时组成的,对接受者理解话语内容有明显的制约。
本文从以上五个方面阐释了言语接受的影响因素。由于表达和接受是言语交际活动中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我们在考察接受者的同时,应始终顾及使接受活动得以成立的表达者。我们希望以此促使表达者不断否定和超越自己熟悉的编码模式,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接受者不断否定和超越自己熟悉的解码经验,提高自己的解码能力,从而实现言语交际双方的协同活动。
参考文献:
[1]谭学纯.接受修辞学[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6.
[2]温科学.西方修辞学的言语接受研究[J].上海:修辞学习,2001,(3).
[3]程恒.浅谈修辞活动中的言语接受者[J].湖北:成功(教育版),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