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之美 文明之声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dx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平日里也关注语文教育和阅读推广,但直到2014年年底到浙江温州参加第一届南方阅读论坛,我才第一次听说严凌君其人及其编著的《青春读书课》系列读本。彼时,严凌君受邀作为论坛嘉宾,为与会者作阅读专题讲座。此君口语表达极佳,站在台上无须PPT,只拿一个麦克风便侃侃而谈,滔滔不绝,可以想见他早已熟悉这种舞台,也可看出其平时的课堂组织能力必定非常出色。几年过去了,严凌君当时在论坛上所讲的,有几点我还印象深刻。他的读书经历令人惊叹。像他这个年龄段的人在基础教育阶段因种种原因而缺失了正常的文化课学习,直到进入大学才有机会体味文化的“甜美与光明”,那时候的他,几乎是抓住一切机会“吞噬”能接触到的书。正是这种“狂热”的阅读,赋予其深厚的人文素养,使他在从教时期能开辟新的阅读教学实践,不为僵硬的语文教育系统所同化,也才能凭一己之力在数年之内完成七卷本、500多万字的《青春读书课》选编读本。从读本中所收录作者作品、所设置主题的数量,涉及到的专业领域的广泛度来看,用“于书无所不窥”来形容大概不为过。
  也是在这次论坛上,我第一次听说了“尸检式”语文的提法。“尸检式”是严凌君对多年来以应试为主导的语文教育的生动描述。他认为,我们的语文教材里不乏雄篇美文,但教学实践却只注重主题、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手法、好词好句等纯粹技术上的分析,把饱含人文含量的文本变成“一个个尸体解剖的对象”。如此的语文教学,无异于“尸检”的工作,它割裂了学生与母语之间的血肉联系,导致孩子们被笼罩在考题的阴霾中,丧失了读书的热情。这无疑切中当前语文教育的弊病。在应试教育系统中长期浸染过的人,无论师生,对此应有切身感受。因而他选编读本,显然有补偏救弊的考虑,其目的是带领学生感受汉语言的文字之美、思想之美,提升生命品质。
  这套读本的前身,据说是深圳育才中学“拓展性”校本课程的语文教材,正式出版之前就在民间流传,被不少学校选为选修课教材。2003年,《青春读书课》系列读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引起轰动。尽管后来也陆续出现其他优秀的读本,如作家叶开《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丛书,北岛等人精心编选的《给孩子的诗》《给孩子的散文》等,但《青春读书课》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私人编著的语文教材”,其先行者的地位不容忽视。在“先进示范区”深圳率先诞生这一私人编著读本并非偶然,严凌君自己就多次提到,深圳教育人“敢为人先”的改革勇气,为这套读本的出版与推广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制度环境。


  《青春读书课》系列读本共7卷,每一卷又分上下两册,均精心设置与青春学子生命成长相适应的主题,选编的文本涉及古今中外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通俗)等领域的经典文本或优秀论著。相较于多年来在人文性、工具性、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相互妥协而略显平庸的语文教材,这一套读本至少有以下几个特色。
  1. 呈现古典文学及文化的多样性。如今教育界、文化界喜谈传统文化复兴,就连内容浅薄、死板无趣的《弟子规》,也因机缘巧合一跃而成为“国学经典”“校园诵读经典”。这一误会,表明当前不少学校管理者对于“传统文化”的无知,只能被动接受外在权威的习见。实则“传统”不过是一个辅助概念,并不具有任何“质的规定”,在其背后,是难以纳入统一模式的丰富的艺术风格、多样并存而绝不雷同的思想睿识与价值立场、千差万别的生活方式与生命品质。这一点在《青春读书课》第四卷《古典的中国》得到充分的体现。如严凌君所言,《古典的中国》读本“立足民间视点,重审经典,重新发掘新材料、定位旧材料”,“以韵文小品为主,传统经典只取有活气的可亲近的一部分,力图再现一个被遮蔽的民间”。其中选入的文本,不再局限于四書五经、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众所周知的经典,而是在此基础上选入大量的历代笔记文学,内容包括神话传说、野史轶事、风土民俗、市井繁华、日常生活等。笔记文学的笔调往往雍容自在、率性真实,极少肃然危坐的面目,而且其所述所论,又多是未见于史书的生活、历史细节,不仅能补“正史”之不足,甚至能对“正史”形成解构,作为阅读选本,无疑可以丰富、重塑中学生关于古代历史、古代日常生活、古典文学文化的认知。
  更难得的是,选本中呈现的活生生的感性生命,为中学生提供了一个感受古人的性情怀抱的机会。试举二例,比如关于古人的“苦学”传统,如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等,当下的师生大多耳熟能详,严凌君却斥之为违反生活常识的无稽之谈。他在读本中选入《
其他文献
英国作家劳伦斯的《鸟啼》,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本中是一篇比较“棘手”的课文。編者把《鸟啼》编排在“珍爱生命”这一专题,初读似乎不难理解“向死而生”的道理,可细读又觉得哪儿有点不对劲,甚至愈读愈加糊涂。身边的好多同事教到《鸟啼》时干脆“难得糊涂”,直接跳了过去。笔者先后5次教学《鸟啼》,前面4次虽未“绕道而行”,但也是“不求甚解”,“敷衍”了事。《鸟啼》的“真谛”究竟是什么,一直是笔者的一个心结
案例:孩子又离家出走了  “董老师,您有空吗?”电话那头是一位焦急的母亲。我猜想一定是很棘手的事情,要不然不会晚上九点了还来电话。“没关系,您请说!”“这么晚了给您电话很不好意思,但我真不知道怎么办了……孩子已经不是一次离家出走了……这孩子是不是真没救了。”   因为着急,孩子的母亲竟说得有点语无伦次。为了更详细地了解情况,我还是约了这位母亲,第二天上午10点到我的咨询室面谈。我了解到的情况是这
《明日世界》的寓意似乎很明确,正如片中的主角凯西·牛顿所说的,永不放弃希望和努力,才能改变“既定”的命运。那么,什么是“既定”的命运?永不放弃的希望和努力指的是什么?  故事的开篇并没多少新意,几乎与所有的科幻影片如出一辙。一枚徽章将酷爱发明的少年弗兰克·沃克带到了不为世人所知的“明日世界”,经历了一系列神奇的冒险。对于成熟的观众来说,凯西·牛顿的出场,值得注意的不是徽章,不是她对未来世界的好奇心
有那样一些老师,曾让我们受伤。    那是不可忽略的过失    我觉得对学生采取不切实际惩罚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我永远记得小时候有一次,老师检查背乘法口诀,很多同学背不下来,当然其中有我。老师大发雷霆:“凡是背不下来的回去抄一千遍!明天带来!写不完就别来上学!”一千遍呀!晚上我累得手发酸,困得眼皮打架,还是没抄完,心里希望着,老师不过说说而已。第二天,我拿着抄了几百遍的乘法口诀,战战兢兢地去上学,没
隔代教育其实  是无奈之举  笔者虽然生活在小县城,但自己的孩子也正在接受着所谓的隔代教育。对于我这个家庭而言,自己和丈夫除了周末,确实没有时间照看或教育孩子,无奈之下,只能让我母亲到城里来带孩子。而类似于我这样的家庭,在当下社会并不少见。  套用央视《新闻联播》中曾问的问题“你幸福吗”,我会回答,我幸福,因为我有一个和谐完美的家庭;可是,幸福之中也有不幸,那就是自己的孩子并没有得到来自于父母的真
英国诗人在其长诗《天真的预言》中写道:“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即“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传统的佛学中也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思想。这两句话的意思都是说每一生命个体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同样,教师身边每位学生也都是一个个绚丽多彩、值得尊重的世界。老師应关注学生的世界,以学生的发展为
一、理念缘起  如何真正以学生绿色学业评价体系为导向,回归育人原点,坚守教育价值?一所定位为“外国语”的小学,如何在“外语热”中保持清醒头脑,始终把牢正确的办学方向?我校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之“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精神,把“为学生终身
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一个经典案例:巨人之手。一位数学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手印,学生们看到后都感到惊奇。教师就对学生说: “昨晚有一位巨人访问我们学校,在黑板上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手印。今天晚上他还要来,请大家为巨人设计桌椅、书本的高度和大小。”孩子们眼里闪烁着探索之光,全身心地投入到测量、计算等活动中,他们用自己的手和巨人的手作比较,得出比例,然后把桌椅、书本按比例放大。  案例中,孩
大学毕业后,怀着火热的激情,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支援贫困县。根据统一安排,我被分配到一个既偏僻又贫穷的山村小学。说偏僻,是因为那里连马路都没有,十分闭塞;说贫穷,是因为学校连粉笔都买不起,上课板书只能用手指蘸着水写字。  就这样,不出两个月,我的热情骤降,整天无精打采,只想赶紧找机会回城。  学生们大概看出我没有了刚来时的积极和认真,纷纷围上来,仰起脸问:“老师,你是不是要走了?”  我一惊,问:“
站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系统角度,面对日渐频繁的师资流动,大有“一掌难当四面风”的窘态。某县某年刚提拔了一个县城中学的中层正职担任乡镇学校的正校长,一所地级市的重点中学却马上来了一个通知,让他前去任教,档案重建,弄得当地教育局手忙脚乱,不得已重启校长遴选的程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搞结对,结果对方校长一来,自己的师资家底也被摸得一清二楚,那些业务精英就很容易被挖走。某次举行送教下乡活动,就有一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