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李真瑜《明清吴江沈氏文学世家略论》一文,通过对吴江沈氏家族的文学传统及其兴衰始末作了阐述与剖析,通过这样的剖析论述了明清江南比较普遍存在的文学世家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了探索,指出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以及对文学发展的作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真瑜《明清吴江沈氏文学世家略论》一文,通过对吴江沈氏家族的文学传统及其兴衰始末作了阐述与剖析,通过这样的剖析论述了明清江南比较普遍存在的文学世家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了探索,指出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以及对文学发展的作用。
其他文献
现阶段中国跨部门协作研究中,“协同治理”为“长期照护”尚未建制、跨部门协作实践不断涌现的国情“实然”提供了重要理论启蒙。本文将“协同治理”诠释为“制度化了”的协同合作,既重视“绩效观”导向下所能产生的制度效率和服务绩效,又重视“风险观”导向下理性行动者协同性的风险壁垒能力。以协同治理能否投射于长期照护结构性制度中、促成“绩效—风险”双轴互动的制度性框架作为切入点,分析“多阶段照护与分级制护理”的长期照护结构性制度的生成可行性;同时在中国尚处于“准混合经济照护”的社会现实中论述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照护持份
此文以为古典散文的基本特征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因此可以用此作为划分是否散文的标准。这种看法也可作为一家之言。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兴寄"以论诗,其云:"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逦逶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兴寄,即比兴寄托,风、雅、颂、赋、比、兴是《诗经》六义,这里讲"兴寄都绝",故恐其"风雅不作"。而且结合陈子昂写此序的缘起,还可以看出,这里"兴寄"实在是指咏物的"兴寄",他在序中极力赞扬东方虬的《孤桐篇》并作《修竹篇》示与知音,一咏孤桐、一赋修竹,
辛弃疾在《清平乐·村居》词下片"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迄今为止,人们都把这两句理解为:小儿子年龄太小,只知贪吃贪玩。一味地躺在溪头剥莲蓬吃。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种误解之所以产生,是由于对"无赖"一词和"剥莲蓬"一语的理解是不确切的。 "无赖"一词,始见于《史记·高祖本纪》。汉高祖刘邦弟兄三人,大哥名伯,二哥名仲,他是老三,名季,
张中行先生《诗词读写三题》一文对诗词的艺术特征与艺术鉴赏的一些看法颇有见地。
《三国志通俗演义》,实际上是说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它宣扬忠义,但不止于崇尚忠义。崇尚忠义只是它对臣民人格的要求。作为中国历史小说的扛鼎之作,它的独特审美价值,更主要的还在于宣扬了一种"三本思想",那就是:民心为立国之本,人才为兴邦之本,战略为成败之本。这种"三本思想"一以贯穿全书,成为作者褒贬诸镇的准则,不吐不快的方略,从而也就使作品成为一部千古不朽的形象的"资治通鉴"。作者的襟怀,作品的意旨,尽见于此。
皇甫湜是中唐古文名家,系韩门弟子中的佼佼者。其生平,《旧唐书》无传,《新唐书》有简传,附《韩愈传》后,亦未述及生卒年。据笔者所知,后人考证皇甫湜生卒年,约有四说: 第一说,以清姚范为代表,认为皇甫湜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卒于唐文宗大和四年(830),享年五十四岁。
晓东先生: 前不久,在《文学遗产》第二期上拜读大作《古今小说序作者考辨》一文,行文清畅,引证详赡,持论有力,无任敬佩。虽然,文中两次提到"石筍里",可是它究竟在什么地域?尚未见具体下落。为此,就本人所知奉告如下:"石筍里",是上海市南汇县新场镇的别称。简称"筍里"。
题画诗究竟始于何时,谁是题画诗的首创者?这个问题自清人沈德潜"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说诗晬语》)一说出,似乎成了定论,直到1981年还有人著文以为,开题画诗之体者"是大诗人杜甫"。(见《延安大学学报》1981年2、3期合刊)1982年,《辽宁大学学报》第二期刊载了刘继才在《杜甫不是题画诗的首创者》(《辽宁大学学报》1981.2)一文,以大量的材料证明,早在六朝题画诗就已产生;即便在唐代,杜甫也不是首先创作题画诗的作者,杜氏以前的上官仪、宋之问、陈子昂等人,都有题画之作。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齐诗》卷一录高昂诗三首,而《太平广记》卷二百五十八("嗤鄙"类一)"高敖曹"条,录其《杂诗》三首(出《启颜录》): 冢子地握槊。星宿天围棋,开坛瓮张口,卷席床剥皮。相送重相送,相送至桥头,培堆两眼泪,难按满胸愁。桃生毛弹子,瓠长棒槌儿。墙欹壁亚肚,河冻水生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