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澳大利亚是我去过的第二片异乡土地,而第一片不过是我途经的新加坡,一个很大程度上来说和北上广并无二致的亚洲城市。我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因为新加坡真的有那么像北京,而是它依然符合我之前对于大城市的概念——车水马龙,高楼林立,钢铁洪流,最重要的大家都讲中文,与我后来所见的悉尼与纽卡斯尔(以下简称纽卡)这种典型西方城市相去甚远。所以,纽卡是澳大利亚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对我敞开的第一扇窗,我发觉我的大脑仿佛是严格分成两半的,从前的经历都只装在其中的一半,虽然尚未填满,但从此时起,每一滴墨水都只会染香另外的一半。这是个崭新的世界等待我去探索。
徐徐前进的火车像一条慵懒的蛇,时而蜿蜒于山间,时而徘徊于水边。160公里路,3个小时的车程,如果我们的高铁列车是火车,那么这蓝黄相间的铁皮厢实在配不上这个大名。好在之前送我来火车站的王阿姨已经给我打过预防针,美其名曰观光火车,我便也不再耿耿于怀,只尽情把自己迷醉于山水,让绿得发蓝的桉树林彻底洗涤我的双目,直到我对澳大利亚第六大城市的好奇都已无法撑起我的眼皮,终于到站了。
1月的澳大利亚有着火一般的热情,让我拖着硕大的行李箱走出空调车厢不亚于送我上刑场。不过月台的长椅上Newcastle Station(纽卡斯尔站)的字样告诉我,就是火海,这也要下了。站台外面应该会有赫里妮在等着我——举着牌子或者没有——我有点担心自己不能认出她,或者说她不能认出我,因为我们从来没见过对方,她是王阿姨的好朋友,是“代表纽卡欢迎我”的白人代表。正当我准备下车之际,一条短信跳进了我的手机,赫里妮说她店里有点急事,要晚15分钟过来,叫我稍安勿躁。我心想,刚好还有个机会“审查”一番这个市级的火车站——从小到大我把每个城市的火车站都当作一个城市的地标,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城市在我心中的印象。
望向拉开的厚重铁门,我的眼里没有滚滚人流,倒是四五米外一堵红砖墙挡住了我的视线。可以判断这是车站的办公室,或者从某个门进去可以到候车厅。不过把目光抬高两米,就不再是规整的红砖,而是倾斜上去的屋顶了——是的,车站“大楼”只有1层,10米左右的联排小砖房,简单得像我儿时画的蜡笔画。
顺着稀疏的出站旅客的方向,我望见了蛇形出站口,和国内公园出入口的那种金属栏杆围成的蛇形路线一样,不同的是没有人查票,也不需要排队,旁边也没有那个气派的大门,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比办公楼稍高的红色金属栅栏,栅栏上面横排的支架上是“Newcastle Station”的牌子。颇令我意外的是,所有的列车都是车头顶着这个栅栏停着,而栅栏的另一边,就是熙熙攘攘的街道了。其实说是所有的列车,也不过就4列,因为铁轨也就那么多。4条轨道至此戛然而止,昭示着这是本条线路的终点,多一米都没得走。
我终于摸到了车站外,想从外面再观察一下我这第二故乡的地标,看看能不能有所收获。可是,一眼望去便是那4列蓝黄相间的铁皮厢,上面是横七竖八的黑色涂鸦。澳大利亚的火车是没有车头的,车厢即是车头,方方正正,完全丧失了一个车头应有的流线型美感。这时候我多希望面前的是堵不透明的墙,也好让我再憧憬一次墙里面的世界。
火车站再次成为我认识一个新城市的起点。这里跟雄伟壮丽无缘,跟富丽堂皇不沾边,甚至连现代化都谈不上。我在这里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赫里妮的出现,我相信我的新生活将在她的指引下扬帆起航。
徐徐前进的火车像一条慵懒的蛇,时而蜿蜒于山间,时而徘徊于水边。160公里路,3个小时的车程,如果我们的高铁列车是火车,那么这蓝黄相间的铁皮厢实在配不上这个大名。好在之前送我来火车站的王阿姨已经给我打过预防针,美其名曰观光火车,我便也不再耿耿于怀,只尽情把自己迷醉于山水,让绿得发蓝的桉树林彻底洗涤我的双目,直到我对澳大利亚第六大城市的好奇都已无法撑起我的眼皮,终于到站了。
1月的澳大利亚有着火一般的热情,让我拖着硕大的行李箱走出空调车厢不亚于送我上刑场。不过月台的长椅上Newcastle Station(纽卡斯尔站)的字样告诉我,就是火海,这也要下了。站台外面应该会有赫里妮在等着我——举着牌子或者没有——我有点担心自己不能认出她,或者说她不能认出我,因为我们从来没见过对方,她是王阿姨的好朋友,是“代表纽卡欢迎我”的白人代表。正当我准备下车之际,一条短信跳进了我的手机,赫里妮说她店里有点急事,要晚15分钟过来,叫我稍安勿躁。我心想,刚好还有个机会“审查”一番这个市级的火车站——从小到大我把每个城市的火车站都当作一个城市的地标,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城市在我心中的印象。
望向拉开的厚重铁门,我的眼里没有滚滚人流,倒是四五米外一堵红砖墙挡住了我的视线。可以判断这是车站的办公室,或者从某个门进去可以到候车厅。不过把目光抬高两米,就不再是规整的红砖,而是倾斜上去的屋顶了——是的,车站“大楼”只有1层,10米左右的联排小砖房,简单得像我儿时画的蜡笔画。
顺着稀疏的出站旅客的方向,我望见了蛇形出站口,和国内公园出入口的那种金属栏杆围成的蛇形路线一样,不同的是没有人查票,也不需要排队,旁边也没有那个气派的大门,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比办公楼稍高的红色金属栅栏,栅栏上面横排的支架上是“Newcastle Station”的牌子。颇令我意外的是,所有的列车都是车头顶着这个栅栏停着,而栅栏的另一边,就是熙熙攘攘的街道了。其实说是所有的列车,也不过就4列,因为铁轨也就那么多。4条轨道至此戛然而止,昭示着这是本条线路的终点,多一米都没得走。
我终于摸到了车站外,想从外面再观察一下我这第二故乡的地标,看看能不能有所收获。可是,一眼望去便是那4列蓝黄相间的铁皮厢,上面是横七竖八的黑色涂鸦。澳大利亚的火车是没有车头的,车厢即是车头,方方正正,完全丧失了一个车头应有的流线型美感。这时候我多希望面前的是堵不透明的墙,也好让我再憧憬一次墙里面的世界。
火车站再次成为我认识一个新城市的起点。这里跟雄伟壮丽无缘,跟富丽堂皇不沾边,甚至连现代化都谈不上。我在这里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赫里妮的出现,我相信我的新生活将在她的指引下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