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 算用结合既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又是新教材编排的最明显特点.算用结合的问题是一个大问题,不可能形成一种固定、可搬的模式,它既不能不结合,也不能只管结合,如何能让“算”、“用”、“学生”“零”距离地结合,很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一、情境“零”泡沫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事实上,正是由于日常生活工作中有计算的需求,才逐步产生了计算教学.因此,计算教学必须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用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熟悉而具体的情境中产生计算的内在渴求,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为此,我在教学时设计如下:一个教室有4台电风扇,6个教室有几台电风扇?9个教室呢?10教室个呢?联系实际,复习引入,直奔主题——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的算法探究以及算理理解.接着,引出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那60个教室呢?600教室个呢?如果接下去要再写一个算式,你能写出来吗?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一下.而将课本中的主题图放到最后的拓展提升环节,设计以下两个问题:(1)40人玩每个项目,各需要多少钱?(2)①如果带了500元,设计的方案是6 × 40 = 240(元),8 × 40 = 320(元),你认为方案合适吗?为什么?② 请你来设计方案.满足了学生心灵深处那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二、计算“零”负担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计算教学的真正目的是“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利用新学到的计算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二是以说话的形式来描述新知探求过程中所涉及的数学问题.其中,前者在应用题中得到了应用;而后者则不多见.例如,紧紧接着足够的算法交流和算理探究以后,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出我们已经解决的问题,例如:“我投了14个圈,套中9个,没套中的有5个.”目的是让学生用简洁的数学语言说出“两个信息和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逐步建构数学模型.这样的算用结合环节,既使情境图中的信息得到了完整的反馈,又使学生在计算学习过程中得到了用数学结构的基本训练.
三、算用“零”距离
在进行“算用结合”教学时,应该把握“以用引算、以算促用”的要领,但我觉得教学时还应让它们自然地结合在一起,相互依存,互为所用,谁也别离开谁.例如: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将单调的算式放到具体情境中,赋予每个数“活”的生命;而将抽象的计算算理融合在具体情境中,赋予计算“活”的灵魂.
例如,人教版三上P50“除法的竖式计算”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理解除法竖式的意义,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我在教学时,联系实际,创设了天台小学为落成典礼布置会场的情境:课件出示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然后在解决问题中引出除法竖式计算.提问:“竖式中第二个15表示什么意思?是怎么来的?”“15就是图中一共有15盆花.”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只是“静态”地看“摆花”.于是我利用课件将摆花的过程进行动态演示,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除法竖式中“第二个15的意义——每组摆5盆,摆3组,摆了15盆.”整体地理解“一共有15盆花,每组摆5盆,摆3组,摆了15盆,全部摆完了,没有剩余.”为后继的“有余数除法”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四、算用“零”学生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重视“算用结合”的同时,更要把“算用结合”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算”与“用”的方法或策略.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充分感受“算用结合”的优势,避免传统教学中的单纯、枯燥的计算,从而起到掌握知识或技能,发展思维的作用.
例如,人教版二下P5例2“连减或带括号的加减两步计算”的教学.首先为学生出示例2“买面包”的情境图,放手让学生收集题目中的信息,并要求同桌合作说出“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然后完整地说给全班同学听.有三种信息叙述方式:①一共有54个面包,先买走了22个面包,后又买走了8个面包,还剩多少个面包?②一共有54个面包,先买走了8个面包,后来又买走了22个面包,还剩多少个面包?③一共有54个面包,面包房先后一共卖了(22 + 8)个面包,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真正理解题意后,自然而然地引入了小括号,提出了新的解题策略:54 - (8 + 22).虽然初次接触带小括号的运算,但学生能清楚地明确“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加法,再算小括号外面的减法”.这时学生真正融入了情境,成了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学会计算方法等的目的.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抓住算用结合的时机,精选算用结合的题材,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突出算用结合的有效性,真正做到算用结合“零距离”,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提高.
一、情境“零”泡沫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事实上,正是由于日常生活工作中有计算的需求,才逐步产生了计算教学.因此,计算教学必须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用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熟悉而具体的情境中产生计算的内在渴求,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为此,我在教学时设计如下:一个教室有4台电风扇,6个教室有几台电风扇?9个教室呢?10教室个呢?联系实际,复习引入,直奔主题——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的算法探究以及算理理解.接着,引出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那60个教室呢?600教室个呢?如果接下去要再写一个算式,你能写出来吗?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一下.而将课本中的主题图放到最后的拓展提升环节,设计以下两个问题:(1)40人玩每个项目,各需要多少钱?(2)①如果带了500元,设计的方案是6 × 40 = 240(元),8 × 40 = 320(元),你认为方案合适吗?为什么?② 请你来设计方案.满足了学生心灵深处那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二、计算“零”负担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计算教学的真正目的是“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利用新学到的计算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二是以说话的形式来描述新知探求过程中所涉及的数学问题.其中,前者在应用题中得到了应用;而后者则不多见.例如,紧紧接着足够的算法交流和算理探究以后,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出我们已经解决的问题,例如:“我投了14个圈,套中9个,没套中的有5个.”目的是让学生用简洁的数学语言说出“两个信息和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逐步建构数学模型.这样的算用结合环节,既使情境图中的信息得到了完整的反馈,又使学生在计算学习过程中得到了用数学结构的基本训练.
三、算用“零”距离
在进行“算用结合”教学时,应该把握“以用引算、以算促用”的要领,但我觉得教学时还应让它们自然地结合在一起,相互依存,互为所用,谁也别离开谁.例如: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将单调的算式放到具体情境中,赋予每个数“活”的生命;而将抽象的计算算理融合在具体情境中,赋予计算“活”的灵魂.
例如,人教版三上P50“除法的竖式计算”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理解除法竖式的意义,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我在教学时,联系实际,创设了天台小学为落成典礼布置会场的情境:课件出示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然后在解决问题中引出除法竖式计算.提问:“竖式中第二个15表示什么意思?是怎么来的?”“15就是图中一共有15盆花.”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只是“静态”地看“摆花”.于是我利用课件将摆花的过程进行动态演示,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除法竖式中“第二个15的意义——每组摆5盆,摆3组,摆了15盆.”整体地理解“一共有15盆花,每组摆5盆,摆3组,摆了15盆,全部摆完了,没有剩余.”为后继的“有余数除法”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四、算用“零”学生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重视“算用结合”的同时,更要把“算用结合”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算”与“用”的方法或策略.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充分感受“算用结合”的优势,避免传统教学中的单纯、枯燥的计算,从而起到掌握知识或技能,发展思维的作用.
例如,人教版二下P5例2“连减或带括号的加减两步计算”的教学.首先为学生出示例2“买面包”的情境图,放手让学生收集题目中的信息,并要求同桌合作说出“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然后完整地说给全班同学听.有三种信息叙述方式:①一共有54个面包,先买走了22个面包,后又买走了8个面包,还剩多少个面包?②一共有54个面包,先买走了8个面包,后来又买走了22个面包,还剩多少个面包?③一共有54个面包,面包房先后一共卖了(22 + 8)个面包,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真正理解题意后,自然而然地引入了小括号,提出了新的解题策略:54 - (8 + 22).虽然初次接触带小括号的运算,但学生能清楚地明确“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加法,再算小括号外面的减法”.这时学生真正融入了情境,成了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学会计算方法等的目的.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抓住算用结合的时机,精选算用结合的题材,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突出算用结合的有效性,真正做到算用结合“零距离”,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