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也不断加快,已经有诸多金融机构将其后台服务从系统当中分离出去,这也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提高盈利水平的重要方法。我国的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范围愈来愈广泛,通过从理论层面对金融服务外包加强研究,就能促进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字:银行绩效金融外包商业银行
一、背景
上个世纪的70年代开始,金融外包服务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如大量商业银行将低附加值或没有优势的业务转报给一些专业的各作企业,可以使自己专注于自身的优势业务,并与之形成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长期来看极大减少了银行成本,增加了经营效率,因此可以说金融服务外包是金融界的一大创新举措。我国的金融外包兴起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最早的外包业务是关于信息技术的外包,之后在各个业务范围兴起了外包2006年9月,神州数码与宁夏农村信用社签署合同,成为中国本土金融服务外包第一例。近几年来,由于08年经济危机造成的恐慌和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同时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压力。由此,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开始迅猛发展,当前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已逐渐的从主要提供软件信息和客户支持等中后臺服务,向提供营销创意、大数据分析和系统及产品研发等领域转变。
二、金融外包概述
金融外包是指金融企业持续地利用外包服务商来完成自身的某些业务活动。外包包括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处理外包(KPO)。
ITO是指发包企业与接包企业签订合同,要求接包方对发包方提供连续的信息计算支持。
BPO是指企业将其一些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与ITP相比,BPO中的接包方可以根据自己公司状况对其所接业务进行重组。
KPO是指发包企业将其更加核心且需要科学分析决策的一些业务委托给其他企业来完成的一种模式。
三、理论简介
1、分工比较优势理论
古典著名经济学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分工劳动的观点。他认为随着社会发展,因为人们的天赋和所处环境的不同,人们的工作会逐渐分化,人们为了生存会在自己擅长的工作领域继续钻研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化程度。这样一来,人们仅需花费时间去从事自己所擅长的专业,降低了社会学习成本,大幅度提升了社会生产效率。
2、核心竞争力理论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核心竞争力》。该文指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具体来讲,一家企业能够在这个竞争主导的市场上生存,必须所拥有的某些具有独特性且不易被别人所模仿的核心业务,而这些业务必须同时从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
四、商业银行服务外包影响银行绩效的路径
1、对成本效率影响
银行想要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就得广泛吸纳各种人才并支付昂贵的培训费用,但是如果将这些附加值低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可以极大的精简银行人员,减少学习成本,同时也减少了时间成本。
2、对盈利能力影响
由于银行必然会面临资金和时间资源的稀缺性,所以只能将其有限的资源配置在可产生高附加值的核心业务发展上。此时若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和更优质的服务来完成业务。
3、对安全稳定性影响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银行时刻面临各种入侵可能性,但是可能由于内部经营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处理问题能力滞后。所以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借助接包方的丰富经验和规模优势来保证银行系统的安全性。
五、国内金融服务外包现状
2016年8月8日,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促进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增强国家科技金融产品创新等中心任务,这使得金融科技产业正式成为国家政策引导方向。据商务部的统计,2016年全年新签服务外包合同额10213亿元人民币,增长20.1%;执行金额7385亿元,同比增长了17.6%。例如我国国家开发银行将核心IT系统外包给文思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民生银行也将其银行卡业务外包给银联数据等。
六、结论与政策
1、结论
(1)伴随着外包系列相关文件的不断出台,未来的服务外包市场将继续壮大。
(2)金融服务外包可以在大幅度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的同时极大提升其经营效率,同时还可以增加银行资本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我国金融外包市场存在规模和结构问题。外包规模仍然不大,同时接包方多为外资企业,而且业务较少涉及高端级业务。
七、政策建议
(1)绩效扩大商业银行服务外包规模和范围。目前我国银行和接包商大多是合作关系,有必要从长远角度出发,适度增强对接包方的信任度,建立互利的战略关系。同时我国银行外包业务大多局限于IT,信用卡等附加值低的业务,应该逐渐向更高级的KPO过渡,最大程度配置好资源,实现利益的最大。
(2)为防范和及时处理外包损失,商业银自身应建立外包风险管理制度。由于可能我国商业外包决策不当、接包方水平有限或市场政策等原因,银行面临着损失的风险,所以商行应成立外包风险控制委员会,建立适合本行的风险评级制度,并建立外包风险预警机制,有效防范和妥善处理。同时银行提取一定的准备金,以防出现风险时及时弥补。
(3)培养和引进人才。我国外包人才极度短缺,政府应积极引导和培养外包人才,鼓励人才进行外包服务创业。同时银行也应当重视外包重要性,可用重金引进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智刚,金融领域外包业务的兴起[J].国际金融研究,2000.02:41-44
[2]陈菲.服务外包动因、对象及企业绩效之互动关系研究[J].经济师,2007(1):212-214
[3]曾康霖,余保福.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控制及其监管研究[J].金融论坛,2006(6):20-25
[4]陈平.浅谈金融IT的自我服务与外包[J].中国金融电脑,2003(2),59-61
关键字:银行绩效金融外包商业银行
一、背景
上个世纪的70年代开始,金融外包服务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如大量商业银行将低附加值或没有优势的业务转报给一些专业的各作企业,可以使自己专注于自身的优势业务,并与之形成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长期来看极大减少了银行成本,增加了经营效率,因此可以说金融服务外包是金融界的一大创新举措。我国的金融外包兴起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最早的外包业务是关于信息技术的外包,之后在各个业务范围兴起了外包2006年9月,神州数码与宁夏农村信用社签署合同,成为中国本土金融服务外包第一例。近几年来,由于08年经济危机造成的恐慌和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同时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压力。由此,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开始迅猛发展,当前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已逐渐的从主要提供软件信息和客户支持等中后臺服务,向提供营销创意、大数据分析和系统及产品研发等领域转变。
二、金融外包概述
金融外包是指金融企业持续地利用外包服务商来完成自身的某些业务活动。外包包括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处理外包(KPO)。
ITO是指发包企业与接包企业签订合同,要求接包方对发包方提供连续的信息计算支持。
BPO是指企业将其一些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与ITP相比,BPO中的接包方可以根据自己公司状况对其所接业务进行重组。
KPO是指发包企业将其更加核心且需要科学分析决策的一些业务委托给其他企业来完成的一种模式。
三、理论简介
1、分工比较优势理论
古典著名经济学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分工劳动的观点。他认为随着社会发展,因为人们的天赋和所处环境的不同,人们的工作会逐渐分化,人们为了生存会在自己擅长的工作领域继续钻研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化程度。这样一来,人们仅需花费时间去从事自己所擅长的专业,降低了社会学习成本,大幅度提升了社会生产效率。
2、核心竞争力理论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核心竞争力》。该文指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具体来讲,一家企业能够在这个竞争主导的市场上生存,必须所拥有的某些具有独特性且不易被别人所模仿的核心业务,而这些业务必须同时从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
四、商业银行服务外包影响银行绩效的路径
1、对成本效率影响
银行想要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就得广泛吸纳各种人才并支付昂贵的培训费用,但是如果将这些附加值低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可以极大的精简银行人员,减少学习成本,同时也减少了时间成本。
2、对盈利能力影响
由于银行必然会面临资金和时间资源的稀缺性,所以只能将其有限的资源配置在可产生高附加值的核心业务发展上。此时若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和更优质的服务来完成业务。
3、对安全稳定性影响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银行时刻面临各种入侵可能性,但是可能由于内部经营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处理问题能力滞后。所以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借助接包方的丰富经验和规模优势来保证银行系统的安全性。
五、国内金融服务外包现状
2016年8月8日,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促进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增强国家科技金融产品创新等中心任务,这使得金融科技产业正式成为国家政策引导方向。据商务部的统计,2016年全年新签服务外包合同额10213亿元人民币,增长20.1%;执行金额7385亿元,同比增长了17.6%。例如我国国家开发银行将核心IT系统外包给文思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民生银行也将其银行卡业务外包给银联数据等。
六、结论与政策
1、结论
(1)伴随着外包系列相关文件的不断出台,未来的服务外包市场将继续壮大。
(2)金融服务外包可以在大幅度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的同时极大提升其经营效率,同时还可以增加银行资本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我国金融外包市场存在规模和结构问题。外包规模仍然不大,同时接包方多为外资企业,而且业务较少涉及高端级业务。
七、政策建议
(1)绩效扩大商业银行服务外包规模和范围。目前我国银行和接包商大多是合作关系,有必要从长远角度出发,适度增强对接包方的信任度,建立互利的战略关系。同时我国银行外包业务大多局限于IT,信用卡等附加值低的业务,应该逐渐向更高级的KPO过渡,最大程度配置好资源,实现利益的最大。
(2)为防范和及时处理外包损失,商业银自身应建立外包风险管理制度。由于可能我国商业外包决策不当、接包方水平有限或市场政策等原因,银行面临着损失的风险,所以商行应成立外包风险控制委员会,建立适合本行的风险评级制度,并建立外包风险预警机制,有效防范和妥善处理。同时银行提取一定的准备金,以防出现风险时及时弥补。
(3)培养和引进人才。我国外包人才极度短缺,政府应积极引导和培养外包人才,鼓励人才进行外包服务创业。同时银行也应当重视外包重要性,可用重金引进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智刚,金融领域外包业务的兴起[J].国际金融研究,2000.02:41-44
[2]陈菲.服务外包动因、对象及企业绩效之互动关系研究[J].经济师,2007(1):212-214
[3]曾康霖,余保福.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控制及其监管研究[J].金融论坛,2006(6):20-25
[4]陈平.浅谈金融IT的自我服务与外包[J].中国金融电脑,2003(2),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