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要和株洲市天台小学五年级学生唐屹弘接触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这个小家伙身上每个细胞都活跃着实验因子。
痴迷于各种实验;认真对待每个实验,连最简单的实验,都要反复操作多次才确定结论;想方设法突破常规,对实验进行创新……唐屹弘可以说是个十足的“实验侠”。这会儿,他估计又在活动室里低头做实验。
从小,唐屹弘就对科学实验非常着迷,科普杂志、科教节目里的小实验常常令他惊叹不已,但是苦于家中没有实验器材,他一直没能亲自体验一回,直到进入天台小学。
第一次在学校科学社团活动室里见到琳琅满目的实验器材,他喜出望外,迫不及待地要将愿望实现。
虽然《导体和绝缘体》是五年级的学习内容,但唐屹弘早就在科普杂志上看到过“导体与绝缘体的检验”这一实验。他一边回忆,一边做实验,用电池、灯泡、导线组成简单电路,然后依次把金属丝、玻璃管、塑料管连接在导线两端,观察灯泡是否被点亮。
按照惯例,科学社团的成员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且至少是三年级的学生才能加入。但见过唐屹弘的表现后,科技辅导员周俐先当即破例收他为徒。“当时,我高兴坏了,晚上都失眠了!”回忆起那时的心情,唐屹弘仍有些激动。
别看他年纪小,做起实验来,可比谁都认真。在老师的印象里,他每次都是第一个来活动室,最后一个走。有时候,实验比较简单,大家做完后聊天玩耍,但唐屹弘一刻都不愿闲着,而是利用剩下的时间反复做实验。他说:“每个科学家都会进行多次实验,这样才能提高结论的正确率。”
一次,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进行“蒸盐”实验: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均匀,然后加热,直至水烧干。实验很快就做完了,水蒸发后,器皿内留下了一层盐,同学们得出结论:食盐不会随着水被蒸发。
食盐虽然还在,但有没有变少呢?带着这个疑问,唐屹弘又进行了两次实验,详细记录了实验前后盐的重量,最后才确定结论。
科学需要严谨,更需要创新。“我就是不走前人走过的路,我就是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爱因斯坦传》中,爱因斯坦对学生说的这句话被唐屹弘牢记在心。任何情况下,他都会想办法突破常规,不走寻常路。
搭建乐高积木时,“不按说明书做”是他的唯一宗旨。四轮车被他改装成了三轮车;飞机上常出现“不明物体”;1000多个零件组装成的船模也被拆分成了多件“武器”……
每次做科学实验时,更是他施展拳脚的好机会。做“吸水鸟”实验时,他利用棉花吸水的原理,将棉花做成一根引水管,把水从一个杯子引入另一个杯子,但实验进展十分缓慢,短时间内,水量变化不明显。如何改进这个实验呢?
唐屹弘想到曾经在书本上看过的一个实验:一块干海绵和一块沾有少量水的海绵同时吸水,干海绵吸水的速度反倒慢一些。于是,他在棉花上均匀地滴上水,果然湿棉花的吸水速度更快。用湿棉花代替干棉花,改进后的“吸水鸟”实验更受欢迎了。
在课堂上,唐屹弘了解到: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成的滑轮组,既能省力,又可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可做完有关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验后,他发现滑轮组虽然能省力,但没有达到书本上所说的“十分省力”,有没有更好的组合呢?
唐屹弘尝试将两个动滑轮与一个定滑轮组合成滑轮组,再将两个动滑轮与两个定滑轮组合在一起,结果发现后者组合效果最好。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唐屹弘也会用创新方法解决。有一次,他忘记了密码文具盒的密码,尝试了几次都无法打开,最后只能用工具强行撬开,才拿到了里面的钢笔。完好的密码文具盒就这样被破坏了,他很不甘心。
他找来一张小纸条,在上面写上一句提示的话,再将纸条折叠,然后塞入密码文具盒中,露出一小截,发明了双重保险密码文具盒。
有了这种密码文具盒,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忘记密码了。当记不起密码时,只要将纸条抽出来,根据提示语就能想起密码。
如此实用的双重保险密码文具盒,还能应用到密码行李箱上,因此获得了第11届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大赛金奖。
科学实验培养了唐屹弘的耐心和细心,在生活中,他处处留心观察,寻觅科学,因此“邂逅”了无数科学原理。
有一次烧水时,妈妈忘记盖上壶盖了,看着不断冒出的雾气,唐屹弘好奇地把手伸过去,手上立马出现了很多小水珠。他疑惑不已:“水怎么跑出来了?”冰箱里的冰块也让他摸不着头脑,“从来没有人把冰块放进冰箱,它们是怎么进去的呢?”向妈妈请教后,唐屹弘恍然大悟,原来水有3种形态,在不同的温度下,它会以液体、气体或固体形态现身。
在水池洗拖把时,唐屹弘发现水是按逆时针方向流入下水道的,心想:水为什么会这样流呢?查找资料后,他得知这是因为水受到了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参观株洲航电枢纽工程时,他见到了龙门塔吊,了解到这利用了滑轮组合省力的原理;骑自行车下坡时,他发现即便放松双脚,自行车也会行驶,原来是惯性在“使劲”……
“实验侠”唐屹弘如此爱好实验,虽然年纪小,但对待实验、对待生活的那种热爱、严谨、细心和创新精神让不少人钦佩不已。
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他有更多的创新实验和更多的发现!
痴迷于各种实验;认真对待每个实验,连最简单的实验,都要反复操作多次才确定结论;想方设法突破常规,对实验进行创新……唐屹弘可以说是个十足的“实验侠”。这会儿,他估计又在活动室里低头做实验。
从小,唐屹弘就对科学实验非常着迷,科普杂志、科教节目里的小实验常常令他惊叹不已,但是苦于家中没有实验器材,他一直没能亲自体验一回,直到进入天台小学。
第一次在学校科学社团活动室里见到琳琅满目的实验器材,他喜出望外,迫不及待地要将愿望实现。
虽然《导体和绝缘体》是五年级的学习内容,但唐屹弘早就在科普杂志上看到过“导体与绝缘体的检验”这一实验。他一边回忆,一边做实验,用电池、灯泡、导线组成简单电路,然后依次把金属丝、玻璃管、塑料管连接在导线两端,观察灯泡是否被点亮。
按照惯例,科学社团的成员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且至少是三年级的学生才能加入。但见过唐屹弘的表现后,科技辅导员周俐先当即破例收他为徒。“当时,我高兴坏了,晚上都失眠了!”回忆起那时的心情,唐屹弘仍有些激动。
别看他年纪小,做起实验来,可比谁都认真。在老师的印象里,他每次都是第一个来活动室,最后一个走。有时候,实验比较简单,大家做完后聊天玩耍,但唐屹弘一刻都不愿闲着,而是利用剩下的时间反复做实验。他说:“每个科学家都会进行多次实验,这样才能提高结论的正确率。”
一次,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进行“蒸盐”实验: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均匀,然后加热,直至水烧干。实验很快就做完了,水蒸发后,器皿内留下了一层盐,同学们得出结论:食盐不会随着水被蒸发。
食盐虽然还在,但有没有变少呢?带着这个疑问,唐屹弘又进行了两次实验,详细记录了实验前后盐的重量,最后才确定结论。
科学需要严谨,更需要创新。“我就是不走前人走过的路,我就是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爱因斯坦传》中,爱因斯坦对学生说的这句话被唐屹弘牢记在心。任何情况下,他都会想办法突破常规,不走寻常路。
搭建乐高积木时,“不按说明书做”是他的唯一宗旨。四轮车被他改装成了三轮车;飞机上常出现“不明物体”;1000多个零件组装成的船模也被拆分成了多件“武器”……
每次做科学实验时,更是他施展拳脚的好机会。做“吸水鸟”实验时,他利用棉花吸水的原理,将棉花做成一根引水管,把水从一个杯子引入另一个杯子,但实验进展十分缓慢,短时间内,水量变化不明显。如何改进这个实验呢?
唐屹弘想到曾经在书本上看过的一个实验:一块干海绵和一块沾有少量水的海绵同时吸水,干海绵吸水的速度反倒慢一些。于是,他在棉花上均匀地滴上水,果然湿棉花的吸水速度更快。用湿棉花代替干棉花,改进后的“吸水鸟”实验更受欢迎了。
在课堂上,唐屹弘了解到: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成的滑轮组,既能省力,又可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可做完有关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验后,他发现滑轮组虽然能省力,但没有达到书本上所说的“十分省力”,有没有更好的组合呢?
唐屹弘尝试将两个动滑轮与一个定滑轮组合成滑轮组,再将两个动滑轮与两个定滑轮组合在一起,结果发现后者组合效果最好。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唐屹弘也会用创新方法解决。有一次,他忘记了密码文具盒的密码,尝试了几次都无法打开,最后只能用工具强行撬开,才拿到了里面的钢笔。完好的密码文具盒就这样被破坏了,他很不甘心。
他找来一张小纸条,在上面写上一句提示的话,再将纸条折叠,然后塞入密码文具盒中,露出一小截,发明了双重保险密码文具盒。
有了这种密码文具盒,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忘记密码了。当记不起密码时,只要将纸条抽出来,根据提示语就能想起密码。
如此实用的双重保险密码文具盒,还能应用到密码行李箱上,因此获得了第11届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大赛金奖。
科学实验培养了唐屹弘的耐心和细心,在生活中,他处处留心观察,寻觅科学,因此“邂逅”了无数科学原理。
有一次烧水时,妈妈忘记盖上壶盖了,看着不断冒出的雾气,唐屹弘好奇地把手伸过去,手上立马出现了很多小水珠。他疑惑不已:“水怎么跑出来了?”冰箱里的冰块也让他摸不着头脑,“从来没有人把冰块放进冰箱,它们是怎么进去的呢?”向妈妈请教后,唐屹弘恍然大悟,原来水有3种形态,在不同的温度下,它会以液体、气体或固体形态现身。
在水池洗拖把时,唐屹弘发现水是按逆时针方向流入下水道的,心想:水为什么会这样流呢?查找资料后,他得知这是因为水受到了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参观株洲航电枢纽工程时,他见到了龙门塔吊,了解到这利用了滑轮组合省力的原理;骑自行车下坡时,他发现即便放松双脚,自行车也会行驶,原来是惯性在“使劲”……
“实验侠”唐屹弘如此爱好实验,虽然年纪小,但对待实验、对待生活的那种热爱、严谨、细心和创新精神让不少人钦佩不已。
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他有更多的创新实验和更多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