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厂中校”为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理念的重要表现形式,成为目前高职人才个性化培养模式中较为理想可行的方式之一。在我院校企共同体为背景下,探索以设计类和制版工艺类学生特点为导向的个性化培养途径,优化课程体系,提高综合素质,满足行业需求。
[关 键 词] 厂中校;个性化培养;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3-0056-02
一、“厂中校”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利女装学院的建设背景
教育部在2006年提出的“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中明确指出: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
2010年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下简称“杭职院”)被列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单位,达利女装学院更是遵循“重构课堂、联通岗位、双师共育、校企联动”的教学改革思路,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女装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以适应杭州女装产业发展需求。
达利中国有限公司(下简称“达利”)已将我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列入了公司的总体发展规划中,我院培养的学生均为达利公司急需的技术、管理应用型人才。基于此背景而产生的“厂中校”是在企业建设一个教室和学生寝室等教学和生活设施,校企双方共同育人的场所,目的是确保定岗实习、校外实训实习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训实习质量,形成校企双方合作培养、共同考核的校外实训实习管理机制。
二、“厂中校”建设特点
(一)纺织特色的厂式教室
建成有纺织工厂特性的梭织产品研发室、针织产品研发室、家纺产品研发室和相应配套的生产流水车间,占地面积约3000m2,可满足全年200余名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此外还共同建有一个服装拍摄基地,两个多媒体会议室,及一个企业文化及产品陈列厅。
(二)校企共管
成立了由达利企业林平总裁、梁淑妍董事、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徐剑副院长等领导共同管理的领导小组,签订与制定了厂中校的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达利企业拥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学校具有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双方优势互补、共管共赢。
(三)学习和实践合一
设立了大一第一学期“始业认知课”和大三第一学期“毕业设计课”近一年的实践课程。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对产品研发生产过程有了系统化了解,对于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企业管理模式有了更为深切的体会,缩短了学校和企业的距离,为校企互通搭建了发展平台,也为企业壮大和人才储备提供了机遇。
(四)教师与行家合一
设立了教师定期常驻企业服务机制,优秀教师受聘于企业,参与达利各个部门的生产研发、生产工艺革新和生产管理。教师通过服务企业,与企业行家交流经验,学习行业前沿最新技术,共同参与授课和生产,提高了专业水平,增加了实战经验,提升了教学能力。
三、达利“厂中校”的个性化培养经验的探讨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教学途径和授课方法大多数采用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学分管理等方式。然而高职教育是一种较高的职业化定性培养,不同企业、岗位对职业专业要求不同;学生之间的潜质及个性特征也存在着差异。现有高职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对高职人才的培养要求。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对职业化教育的学习热情,使高职学生更有效地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以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的个性特点,分为设计组和制版工艺组两个方向,开展个性化培养的创新教育。
(一)以服装设计类人才特点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设计类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原动力,是产业升级转型的必备要素,此类人才的培养一直是我院的培养目标。经过多年探究实践,以企业真实项目带动教学,“厂中校”的设计类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已日趋完善。
1.丰富设计选修课程
除了教学规定授课内容外,我们还在“厂中校”开设与设计相关的选修课程。如本學期在“厂中校”开设的每周一次的人物速写课、PS绘图课等,都是围绕研发过程中必备的专业技能拓展开来,也能为迁移岗位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或者爱好特长选择相应的课程。
2.教师与企业设计师共教
在设计组的学生均有企业内部人员作为导师,一名企业设计师和一名学校教师带领2~4名学生作为设计小组。系列分工后,每个小组的学生就根据设计师导师的要求选择灵感来源图片、面辅料小样。在与导师讨论下选定系里主题并开始绘制服装款式图,每日一次的审稿后明确完善款式图细节。接着完成工艺单的制作,最后由导师带领学期跟单,设计流程经历完成。
3.积极参加国内服装设计比赛
在“厂中校”运行期间,学生多次参加国家级技能大赛并获得金奖。如2015年,笔者指导的学生陈亚琴同学获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设计组个人一等奖;2013年,吴文韬、潘红亚同学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服装设计赛项金奖,胡纯丽同学获第11届院校服装设计大赛“未来之星”荣誉称号。截至2015年10月三年内共完成设计稿3000余款,2000余款进行产品试样,1400余款投入生产。共有100位学生在达利企业实习过程表现良好,获学历证书,在开展岗位技能证书的考核和审查工作中,共有37名学生获得服装制版师岗位证书。
(二)以制版工艺类学生为特点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高技能服装制版师是我院服装专业有别于本科院校的特色与亮点。除了在校学习制版工艺相应的课程,还对实际中制版工艺中的关键技巧与制作流程进行经验传授,使得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制版工艺的技能。
1.通过项目开展,加强制版技能
达利CB服饰天猫店样衣制版制作是“厂中校”中的特色项目之一。设计组的学生将工艺单发至制版工艺组,一人一份工艺单,根据具体要求和尺码进行制版和样衣制作,在完成样衣后由企业生产组长审样校版,给出修改意见,再进行二次改版制作。最终被选用的样衣将和样板一起交至生产线进行大货生产。另外,除专业教师每日指导制版课程和缝纫技巧,教授规范的操作过程和技能手法,还会教授盘扣制作、手工锁边缝针等专业技能。同时,每年西博会流行趋势发布会也让学生参与,如2016年的发布会中有50%的项目制版是由“厂中校”老师带领学生完成的。 2.大赛融入课程,提高制版技巧
把大赛融入课程,把技能提高作为初衷的宗旨已获得校企双方的认同与支持,不仅为达利扩大了影响力和知名度,也为其提供了储备人才。“厂中校”内部对参赛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实训,不断地针对各类款式进行反复的制版实练,使学生的制作技能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还多次获得技能大赛奖,间接地也促使学生增加了知名度和就业机会。
3.增开特色制版课程,丰富技能储备
学生在“厂中校”可以选择的选修课有每周一次的旗袍制作与工艺、礼服制作与工艺等,均由学校邀请校外资深专家现场授课指导。这些课程同样以选修课的形式在校内开设,面向全校师生,受益面广,有2名学生毕业后就进入旗袍制作企业实习工作,还有1名学生开设了礼服制作工作室,走上了创业之路。还有“缝纫线的选择”“Corel3D的操作”等讲座不定时举行,由生产厂商直接派遣专家给老师学生进行讲座指导,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获得成效,“厂—学—校”共赢
通过“厂中校”个性化培养模式下的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方向、学习动力都产生了积极的效应。凭借较强的技能水平,毕业生起薪普遍达2800元/月以上,并且每年都有一到两位学生未出校门就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技师职业资格,成功进入行业内龙头企业。近五年我院毕业生就业率普遍达98%,对口率最高达95%。“厂中校”的制版工艺团队与企业完成了诸多项目,获业界好评。
四、“厂中校”的个性化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一)因材施教是核心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等特征,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如上文所述,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进入“厂中校”学习前有选择不同特长方向小组的机会。在通过两周的学习——完成一条真丝牛仔裤的设计和制作后,由师生双方决定这位学生适合在这个小组还是另寻所长。老师在授课和指导之余,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喜欢的品牌和设计风格等,从而建立起个人档案,并且随时补充学生的新情况新动态,指导其学习才能更为得心应手。
(二)技能培养是重点
关爱学生不是无条件的迁就,严格管理才能对学生起到真正关心、帮助的作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技能高是学生就业的落脚点。
在“厂中校”要协助企业完成一季的产品开发,需要学生具备过硬的综合技能。如制版工艺组的学生,要对版型绘制、工艺过程、技术细节、设备调试有着掌握和修正的能力。而设计组的学生则要对人体动态把握、款式细节绘制、面辅料合理运用有着表达和创新能力。这些针对岗位要求的技能培养,才能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三)课程体系优化是关键
虽然在校期间所有课程都紧密围绕达利典型款式展开教学组织工作,但仍旧局限在某一门课的某些个案例,而无法获得一个完成的职业岗位环境和职场氛围。而学生在“厂中校”两个阶段的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均有校企双方专家教师共同制定,每学年一次根据生源变化、学制变化、人才培养模式变化等进行完善和革新。
同时数字资源库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深化,学生在“厂中校”环节的实训指导书、电子课件、资料库(案例库、素材库)等基本教学资料都是共享的,各大收费时尚网站用学院配有的账号均可登录。将课前预习、课程演示、作业布置、复习题库、在线答疑等教学环节转换至校园网络平台,学生成为其中活跃的元素。
(四)职业素养养成是要点
在进入“厂中校”学习前,我们的实训课程都根据岗位需求设置制定了详细的职业素养考核方案,将职业素养融入每一堂课程内容,在考核方案制定后,将每一分落到实处,标准化、具体化,使教师评价、学生互评都变得有据可循。
除了考核机制,职业素养融入落实到课堂内外,在课堂内的每一个任务中灌输职业素养的紧迫性,如创新性、积极性、自律性等。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养成细致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习惯。
五.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校企双方的密切合作,我院毕业生技能素质普遍有所提高,人才就业率也有显著提高。“厂中校”的个性化培养模式非常具有優势,协调发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和学生个性为导向的个性化培养机制在推进当代我国职业教育方面有巨大潜力。该模式下的高职教育特征明显,人才培养方式灵活,操作性强、迁移性强,能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发展提供可行性方案。
参考文献:
蒙忠.基于大型企业的“厂中校”合作办学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12).
[关 键 词] 厂中校;个性化培养;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3-0056-02
一、“厂中校”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利女装学院的建设背景
教育部在2006年提出的“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中明确指出: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
2010年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下简称“杭职院”)被列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单位,达利女装学院更是遵循“重构课堂、联通岗位、双师共育、校企联动”的教学改革思路,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女装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以适应杭州女装产业发展需求。
达利中国有限公司(下简称“达利”)已将我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列入了公司的总体发展规划中,我院培养的学生均为达利公司急需的技术、管理应用型人才。基于此背景而产生的“厂中校”是在企业建设一个教室和学生寝室等教学和生活设施,校企双方共同育人的场所,目的是确保定岗实习、校外实训实习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训实习质量,形成校企双方合作培养、共同考核的校外实训实习管理机制。
二、“厂中校”建设特点
(一)纺织特色的厂式教室
建成有纺织工厂特性的梭织产品研发室、针织产品研发室、家纺产品研发室和相应配套的生产流水车间,占地面积约3000m2,可满足全年200余名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此外还共同建有一个服装拍摄基地,两个多媒体会议室,及一个企业文化及产品陈列厅。
(二)校企共管
成立了由达利企业林平总裁、梁淑妍董事、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徐剑副院长等领导共同管理的领导小组,签订与制定了厂中校的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达利企业拥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学校具有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双方优势互补、共管共赢。
(三)学习和实践合一
设立了大一第一学期“始业认知课”和大三第一学期“毕业设计课”近一年的实践课程。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对产品研发生产过程有了系统化了解,对于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企业管理模式有了更为深切的体会,缩短了学校和企业的距离,为校企互通搭建了发展平台,也为企业壮大和人才储备提供了机遇。
(四)教师与行家合一
设立了教师定期常驻企业服务机制,优秀教师受聘于企业,参与达利各个部门的生产研发、生产工艺革新和生产管理。教师通过服务企业,与企业行家交流经验,学习行业前沿最新技术,共同参与授课和生产,提高了专业水平,增加了实战经验,提升了教学能力。
三、达利“厂中校”的个性化培养经验的探讨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教学途径和授课方法大多数采用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学分管理等方式。然而高职教育是一种较高的职业化定性培养,不同企业、岗位对职业专业要求不同;学生之间的潜质及个性特征也存在着差异。现有高职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对高职人才的培养要求。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对职业化教育的学习热情,使高职学生更有效地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以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的个性特点,分为设计组和制版工艺组两个方向,开展个性化培养的创新教育。
(一)以服装设计类人才特点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设计类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原动力,是产业升级转型的必备要素,此类人才的培养一直是我院的培养目标。经过多年探究实践,以企业真实项目带动教学,“厂中校”的设计类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已日趋完善。
1.丰富设计选修课程
除了教学规定授课内容外,我们还在“厂中校”开设与设计相关的选修课程。如本學期在“厂中校”开设的每周一次的人物速写课、PS绘图课等,都是围绕研发过程中必备的专业技能拓展开来,也能为迁移岗位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或者爱好特长选择相应的课程。
2.教师与企业设计师共教
在设计组的学生均有企业内部人员作为导师,一名企业设计师和一名学校教师带领2~4名学生作为设计小组。系列分工后,每个小组的学生就根据设计师导师的要求选择灵感来源图片、面辅料小样。在与导师讨论下选定系里主题并开始绘制服装款式图,每日一次的审稿后明确完善款式图细节。接着完成工艺单的制作,最后由导师带领学期跟单,设计流程经历完成。
3.积极参加国内服装设计比赛
在“厂中校”运行期间,学生多次参加国家级技能大赛并获得金奖。如2015年,笔者指导的学生陈亚琴同学获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设计组个人一等奖;2013年,吴文韬、潘红亚同学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服装设计赛项金奖,胡纯丽同学获第11届院校服装设计大赛“未来之星”荣誉称号。截至2015年10月三年内共完成设计稿3000余款,2000余款进行产品试样,1400余款投入生产。共有100位学生在达利企业实习过程表现良好,获学历证书,在开展岗位技能证书的考核和审查工作中,共有37名学生获得服装制版师岗位证书。
(二)以制版工艺类学生为特点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高技能服装制版师是我院服装专业有别于本科院校的特色与亮点。除了在校学习制版工艺相应的课程,还对实际中制版工艺中的关键技巧与制作流程进行经验传授,使得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制版工艺的技能。
1.通过项目开展,加强制版技能
达利CB服饰天猫店样衣制版制作是“厂中校”中的特色项目之一。设计组的学生将工艺单发至制版工艺组,一人一份工艺单,根据具体要求和尺码进行制版和样衣制作,在完成样衣后由企业生产组长审样校版,给出修改意见,再进行二次改版制作。最终被选用的样衣将和样板一起交至生产线进行大货生产。另外,除专业教师每日指导制版课程和缝纫技巧,教授规范的操作过程和技能手法,还会教授盘扣制作、手工锁边缝针等专业技能。同时,每年西博会流行趋势发布会也让学生参与,如2016年的发布会中有50%的项目制版是由“厂中校”老师带领学生完成的。 2.大赛融入课程,提高制版技巧
把大赛融入课程,把技能提高作为初衷的宗旨已获得校企双方的认同与支持,不仅为达利扩大了影响力和知名度,也为其提供了储备人才。“厂中校”内部对参赛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实训,不断地针对各类款式进行反复的制版实练,使学生的制作技能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还多次获得技能大赛奖,间接地也促使学生增加了知名度和就业机会。
3.增开特色制版课程,丰富技能储备
学生在“厂中校”可以选择的选修课有每周一次的旗袍制作与工艺、礼服制作与工艺等,均由学校邀请校外资深专家现场授课指导。这些课程同样以选修课的形式在校内开设,面向全校师生,受益面广,有2名学生毕业后就进入旗袍制作企业实习工作,还有1名学生开设了礼服制作工作室,走上了创业之路。还有“缝纫线的选择”“Corel3D的操作”等讲座不定时举行,由生产厂商直接派遣专家给老师学生进行讲座指导,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获得成效,“厂—学—校”共赢
通过“厂中校”个性化培养模式下的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方向、学习动力都产生了积极的效应。凭借较强的技能水平,毕业生起薪普遍达2800元/月以上,并且每年都有一到两位学生未出校门就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技师职业资格,成功进入行业内龙头企业。近五年我院毕业生就业率普遍达98%,对口率最高达95%。“厂中校”的制版工艺团队与企业完成了诸多项目,获业界好评。
四、“厂中校”的个性化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一)因材施教是核心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等特征,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如上文所述,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进入“厂中校”学习前有选择不同特长方向小组的机会。在通过两周的学习——完成一条真丝牛仔裤的设计和制作后,由师生双方决定这位学生适合在这个小组还是另寻所长。老师在授课和指导之余,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喜欢的品牌和设计风格等,从而建立起个人档案,并且随时补充学生的新情况新动态,指导其学习才能更为得心应手。
(二)技能培养是重点
关爱学生不是无条件的迁就,严格管理才能对学生起到真正关心、帮助的作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技能高是学生就业的落脚点。
在“厂中校”要协助企业完成一季的产品开发,需要学生具备过硬的综合技能。如制版工艺组的学生,要对版型绘制、工艺过程、技术细节、设备调试有着掌握和修正的能力。而设计组的学生则要对人体动态把握、款式细节绘制、面辅料合理运用有着表达和创新能力。这些针对岗位要求的技能培养,才能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三)课程体系优化是关键
虽然在校期间所有课程都紧密围绕达利典型款式展开教学组织工作,但仍旧局限在某一门课的某些个案例,而无法获得一个完成的职业岗位环境和职场氛围。而学生在“厂中校”两个阶段的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均有校企双方专家教师共同制定,每学年一次根据生源变化、学制变化、人才培养模式变化等进行完善和革新。
同时数字资源库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深化,学生在“厂中校”环节的实训指导书、电子课件、资料库(案例库、素材库)等基本教学资料都是共享的,各大收费时尚网站用学院配有的账号均可登录。将课前预习、课程演示、作业布置、复习题库、在线答疑等教学环节转换至校园网络平台,学生成为其中活跃的元素。
(四)职业素养养成是要点
在进入“厂中校”学习前,我们的实训课程都根据岗位需求设置制定了详细的职业素养考核方案,将职业素养融入每一堂课程内容,在考核方案制定后,将每一分落到实处,标准化、具体化,使教师评价、学生互评都变得有据可循。
除了考核机制,职业素养融入落实到课堂内外,在课堂内的每一个任务中灌输职业素养的紧迫性,如创新性、积极性、自律性等。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养成细致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习惯。
五.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校企双方的密切合作,我院毕业生技能素质普遍有所提高,人才就业率也有显著提高。“厂中校”的个性化培养模式非常具有優势,协调发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和学生个性为导向的个性化培养机制在推进当代我国职业教育方面有巨大潜力。该模式下的高职教育特征明显,人才培养方式灵活,操作性强、迁移性强,能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发展提供可行性方案。
参考文献:
蒙忠.基于大型企业的“厂中校”合作办学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