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圳样本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gyuans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亚迪e平台3.0

  深圳,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40多年来,深圳勇立潮头、锐意创新,提供了大量先行先试的宝贵经验。
  从上世纪80年代为改革开放探路,到党的十八大后前海成为新时代“制度创新策源地”,敢为人先已深深刻入深圳城市基因,而科技的力量则让深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6月9日,深圳市发布《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提到“创新”258次、“科技”140次、“技术攻关”19次、“数字化”18次。
  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未来深圳将重点在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科技创新开放协同水平、建设国际人才高地、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全球数字先锋城市等方面重点发力。
  经过多年积累与探索,深圳的科技创新已形成“六个90%”的显著特点,即全市90%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投入、发明专利来自企业,90%的创新型企业为本土企业,90%的重大项目由企业承担,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主导、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比亚迪等一批龙头企业成为推动深圳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创新沃土


  创新是深圳40多年动力不竭的发展密码。
  据统计,2020年,深圳专利授权量(22.24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02万件)、商标注册量(36.29万件)等指标均居全国首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02万件,占全国30.19%,连续17年居全国第一。

  深圳“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到“创新”258 次、“科技”140 次、“技术攻关”19 次、“数字化”18 次。

  正是多年科创成果“打底”,2020年疫情期间,深圳的“硬核”科技防疫才备受关注。
  疫情爆发初期正值春节,口罩等防疫物资供应不足,作为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比亚迪动员3万名工程师、调集10万名产业工人,从零起步制造口罩机,3天出图纸、7天出设备、10天量产,最高日产量达1亿只,是疫情前全球产量的5倍。这家深圳车企在重要历史时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深圳速度”。
  据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介绍,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依靠强大的制造实力,还有一个重要保障,就是比亚迪搭建了大量的数字化、自动化生产线。依托强大的信息化建设能力,比亚迪仅用7天时间,在8个基地,快速建成了5000多个信息网络终端,有效保障了口罩机的设备安装和投产,实现了口罩生产的信息化、智能化。
  比亚迪快速援产口罩的案例,成为深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样本。
  事实上,根植深圳这片制造业沃土,40年以来诞生了一大批全球相关行业的领军企业,以及多家各自领域佼佼者的创新型企业。这些优秀的深圳制造企业代表,代表着中国顶级研发生产能力,同时彰显了“深圳速度”和“深圳奇迹”的背后,高质量发展的制造业才是深圳经济的“立身之本”。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牽动经济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近日,科技部和深圳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创新行动方案》),明确指出深圳要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健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为突破口,以集聚全球创新要素和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为主攻方向,以创新引领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

深度融合


  深圳的创新基因,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得到了全面展现。
  2003年,深圳“适度重型化”战略刚刚浮出水面,汽车产业还是一片空白,机动车总量只有20万辆。2009年全国“十城千辆”启动,新能源汽车“小荷才露尖尖角”,深圳作为首批示范推广试点城市蹒跚起步。
  时至今日,深圳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了350万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更是异军突起。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492万辆,占汽车总量的1.75%,深圳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高达39.6万辆。目前,深圳私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连续多月突破30%,市场上每销售3辆车就有1辆新能源。在私家电动汽车呈倍数增长的同时,深圳实现了公交车、出租车全面电动化,并在全球首次实现了纯电动重卡的规模化、商业化运营,形成千亿产业集群。
  “新能源汽车城市”的标签,深圳当之无愧。
  当工业进入4.0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发展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迫切。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广东制造业转型的必然路径,也是广东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深圳“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将“数字化整体转型”作为“十四五”重大战略、重要抓手,将其单独成章,旗帜鲜明提出“打造全球数字先锋城市”的战略目标。可以看出,深圳的数字化整体转型是涵盖了生产制造、数字政府、智慧城市、数字社会等各个方面。其中,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释放数字经济潜力是重中之重。
  作为新能源汽车制造业代表,比亚迪成立了信息化委员会,通过制定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提出信息化战略,针对不同业务场景,依托人、财、物、产品、客户和生态等载体,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在研发信息化方面,对电动汽车产业链和创新链进行全面、深入的信息化部署,实现全过程的数字化指导和监控;在生产数字化方面,打造更多的电动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数字工厂,推进迈向工业4.0战略目标;在产品智能化方面,2021年上海车展上,比亚迪发布e平台3.0,它不仅将核心零部件进一步集成化、标准化,还构建了全新的车身结构、电子电气架构和车用操作系统BYD OS。
2020年2月8日,比亚迪宣布援产口罩、消毒凝胶为抗疫助力

  不仅如此,比亚迪还携手产业链合作伙伴在电动车智能网联系统、供应链信息化、智能制造、大数据分析等多方面开展交流合作。例如,比亚迪智能网联系统DiLink对外开放了制动、转向、驱动的控制权以及341项传感器和66项控制权,推动智能驾驶发展。
  软件硬件同时发力,共同推进电动汽车智能化进程。
  信息化是生产力,决定未来的竞争力。如今,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比亚迪等整车企业间,密布着一大批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材料企业。同时,智能化时代交通和出行被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边界也在不断拓展,依托5G、高精地图、语音识别等技术,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车联网等几乎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标配,自动驾驶新锐企业,都在不断入局,加码为新能源汽车赋能。
  业内人士分析,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群星璀璨,必将长期推动深圳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绿色交通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数字化正助力深圳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建设。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发布《数字出行助力碳中和—践行绿色交通 引领低碳出行》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认为,数字化在帮助公众实现可量化碳减排的同时,还可以基于数据和技术优势,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低碳绿色转型,如推动政府建设充电桩、助力城市绿色综合立体交通网搭建等方面也将发挥更大作用。
  近年来,深圳正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和产业链、创新链发展,实现从先行先试到示范引领,打造“新能源之城”的全球标杆。
  3月31日,《深圳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方案(2021-2025 年)》正式印发,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注册汽车新能源占比60%,明确公共和私人自用等各領域未来5年推广目标,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百万台,累计建成公共和专用网络快速充电桩4.3万个、基础网络慢充桩79万个。
  过去十多年,深圳在电动车领域交出了闪亮的成绩单:在公共领域,深圳是全球首个公交车全面电动化城市、全球纯电动出租车运营规模最大的城市、全球率先实现纯电动重卡商业化和规模化运营的城市。
  作为先行示范区,深圳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进程持续加速。深圳新印发的《工作方案》明确巩固公交、出租等全面电动化成果,尽快实现网约车、轻型物流车和环卫车全面电动化,提出了网约、物流、环卫、泥头、公务及国企用车推广应用数量目标,将率先实现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
  作为深耕新能源汽车的企业,比亚迪早在2015年就提出7 4战略(其中“7”为私家车、出租车、城市公交、道路客运、城市商品物流、城市建筑物流、环卫车;“4”为仓储、港口、机场、矿山专用车辆)。
  据王传福介绍,7 4战略旨在把中国道路交通领域所有用油的地方全部用电解决。从最先开始涉及新能源私家车、城市公交、出租车和叉车,到2015年,增加道路客运、城市商品物流、城市建筑物流、环卫车等四个领域的新能源车。比亚迪的新能源车已经进一步覆盖机场、港口、矿山等领域,做到新能源车全领域覆盖,将电动化进行到底。
  “为构建绿色大交通体系,助力行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比亚迪将深耕电动车、轨道交通等优势领域,开发掌握更多的关键核心技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和创新引领能力,不断树立中国智能制造的新标杆。”王传福说。
其他文献
蓝天下的成都  9月初,一条短视频被成都人刷屏。  “一个是三环内老城,一个是城南新城,两边人的生活完全不在一个世界,太古里的人们似乎不用上班,软件园的人们似乎不用下班,人民公园的人,更爱喝盖碗茶,环球中心的人更爱喝星巴克……住浣花溪的人穿着背心拖鞋去散步,住金融城的人穿着西装革履见客户,住少城的人说这有成都的底蕴,住天府的人说这里有成都的未来。一边是成都的慢悠悠和老本味,一边是成都的快节奏和现代
2月21日夜里,安徽省合肥市常青街道凌大塘社区的志愿者在帐篷里值守(刘军喜/ 摄)  防控疫情,社區是重中之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社区防控工作方案(试行)》要求,党政牵头、社区动员,实施网格化、地毯式管理,把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原则,做好社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现、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  为此,全国各地社
天貓“天字号”计划,通过天猫出海帮助超过1000 家老字号和国货大牌进入全球市场  曾几何时,不少国货品牌被视作难以更新的“老古董”,如今,却脱胎换骨,纷纷“收复”旧日市场。  从日化产品到穿戴品牌,从食品到智能家电,国货品牌正在重新回到中国消费者的选择清单之中。  在某种程度上,国货品牌是在“互联网 ”背景下复兴的。  2017年,商务部等16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上海虹口安庆东路103号,有一家经营了祖孙三代的老虎灶(专卖热开水的微型店),灶膛里的火焰燃烧了80多年。这是上海市中心最后的老虎灶,直到几年前才闭门谢客。  这家老虎灶客源众多,除了弄堂里的老邻居,隔壁七浦路的摊贩也是常客。2018年6月,就在原七浦路市场对面,上海市区内最高档的酒店之一——宝格丽酒店正式开业。从酒店的窗户望出去,曾经繁忙的老虎灶已经踪迹不见。整合领导小组  上海滩最后的“老虎灶
重庆美景  被誉为“金腰带”的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部,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11省市,人口和經济总量占全国比重均超过40%。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2016年1月5日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以及2018年4月在武汉召开的座谈会,系统谋划重大举措,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把脉定向。  四年来,从巴山蜀水到江南
3月13日,西安音乐厅,工作人员正在为线上弹幕音乐会进行排练(李一博/ 摄)  近日,纽约文化地标Strand书店宣布裁员188名员工。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蔓延,作为人流密集场所,电影院、剧院、美术馆、博物馆、书店等城市公共文化空间,都遭遇“重创”。而戛纳电影节、巴塞尔艺术展等文化展事,也纷纷延期举行。  与线下文化空间的“凋敝”相比,线上文化活动却在疫情期间获得了新一波的发展契机,云观
苏帮菜清熘虾仁(刘建春/摄)  南风暖了,枇杷熟了,粽叶香了,栀子花开了,河虾也肥了。初夏追鲜,追的是一只河虾。  这是一年四季中品虾的最好时节,雌虾饱满,雄虾体肥,青虾、白虾大量上市,价格也实惠。  炒虾仁是苏帮菜中的经典,早在清朝时就盛行了。姑苏城外,在通往虎丘的山塘街上,酒楼菜馆林立。傍晚,华灯初上,岸上酒楼和水中画舫灯火互相映照,靠近虎丘、桐桥那一带,流光溢彩,人声鼎沸。  与美食家袁枚同
走过许多城市后再回到香港,很多人不得不感叹这是一座有着自己独特“味道”的城市。茶餐厅、凉茶铺、糖水店……这些深藏在香港小巷深处的老字号店铺不仅让很多老食客吃到记忆里的味道,也让新食客感叹名不虚传。这背后离不开香港老字号店铺经营者一代代的传承。    最近,一则“百年老店莲香楼或清拆重建”的消息勾起不少香港食客的不舍之情。时光荏苒如大浪淘沙,不少特色香港店铺慢慢消弭,也有不少品牌从小小商铺发展至遍布
广州青年防疫应急志愿者储备队副队长谢栋兴(右一)和他的队员们(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供图)  芳村,解封!  6月24日下午14点,广州荔湾区芳村片区解封(鹤园小区除外),正式恢复对外人员和交通通行。汽车驶上珠江大桥,现场围观的市民不约而同齐呼:“解封了”;鹤洞大桥旁,执勤交警移开路障;医护人员大巴驶离芳村,市民驾车驶出芳村上班,志愿者作出胜利的手势;在芳村往鹤洞大桥的上桥口位置,一位司机摇下车窗向路
6月24日,广东省人民医院支援荔湾区芳村片区的医护人员在广州广钢医院前合影,作为完成支援任务、离开封控区域前的纪念  6月25日,廣州迎来又一个世界之最:世界最大跨度人行桥横空出世。这座全球独一无二的斜拱曲梁人行桥飞架珠江两岸,宛如粤剧水袖在珠江上翩翩起舞,既显示这个城市的硬实力,也蕴含着广州一如既往的人文情怀。  就像广州用精准防控“击退”德尔塔变异毒株——背后是有温度的城市精细治理能力。  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