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宏伟说自己和新海高中很有缘份,他是这所学校的学生、家长、教师,又是主政多年的校长。我以为更重要的,在于他对这所学校文化基因的继承,新海高中的前身是普爱平民义务学校,学校的起步就伴随着普爱的进程。近些年来,李宏伟基于学校文化传统的承传,基于人到中年的生命感悟,又努力倡导探索“普爱教育”,以卓有成效的实践给教育爱的丰厚内涵以生动诠释,将学校发展带入一个新的境界。
一、大爱的本质
教育爱是一种职业的爱,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爱。它是爱的一种,所有关于爱的本质规定性在教育爱中都应当体现。什么是爱呢?但丁说,爱是美德的种子;泰戈尔说,爱是理解的别名;莎士比亚说,爱可以创造奇迹。学者们的表达不像作家那样富有诗意,但都努力想说明白。朱智贤先生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为“爱”下的定义是:“作为社会心理学专业术语的爱(love),是超越日常体验所叙述的爱,意味着人际关系中的接近、悦纳、共存的需要持续和深刻的同情,共鸣的亲爱感情等。”而最有影响力的说法来自美国哲学家弗洛姆,他提炼出爱的要素,似乎也就揭示出爱的本质性。在弗洛姆看来,爱最核心的要素是“给予”,他又提出:“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1]”弗洛姆又在另外的著作中提出“响应”作为要素。一般以为,弗洛姆的阐述是深刻而透彻的,爱的本质是主动的、无私的“关心”,是基于尊重和了解的“给予”,是“响应”对象需要的支持。这些都应该成为教育爱的底蕴。
在与宏伟校长的接触中,我感受到他对“爱”的真谛的探究和思索,难能可贵的是,他倡导的“普爱”是“属于自己的句子”,他把自己的教育爱的思想凝炼成三句话:
1.以平等为原则,普爱而不偏爱。首先,爱每一个学生。在宏伟看来,爱学生要以了解学生为基础,教育爱基于对学生身体状况、家庭情况、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等深刻的了解。他曾碰到一个与英语教师闹别扭的学生,在聊天中得知这个孩子父母经常吵架,妈妈搬出去居住,爸爸也不管他。于是主动给这个孩子更多的关心,校园里碰到他都要聊上几句,以温暖的关爱之情溶化孤独心灵的冰块,促进了这个孩子的全面进步。其次,爱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普爱”也有爱学生的全部的含义。李宏伟基于多元智能的理念,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响应”学生个性生长的需要,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第三,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个阶段。新海高中建立了学生跟踪了解制度,关注学生在高中、大学以及社会上的情况。在国内外建立多个校友会,引导校友回报母校的同时,让校友们有了新的成长驿站。
2.以尊重为前提,普爱而不滥爱。普爱而不滥爱,首先就要求爱而不强加,不能以爱的名义替代选择和包办。爱不能是师者的“我以为”,一定要“响应”学生内心的声音,尊重学生的选择。新海高中创设学生自主选择的平台,引导学生自主作出正确的选择。普爱而不滥爱,第二个要求就是“科学”地爱。这就需要师者尊重、遵循教育规律,防止好心办错事。李宏伟校长说,无私未必有理,无私的“错爱”表明教育者不具备民主、科学的教育理念,没有真正尊重学生。他还提出,不要把爱与批评对立起来,不敢或者不知如何面对学生需要纠正的行为等,其实就是不爱,或者是不知如何去爱。正是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学校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正确的导向,坚持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足课程,科学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把闲暇时间真正还给学生。
3.以适度为标准,普爱而不溺爱。在李宏伟校长看来,教育爱的“给予”,包括“合理地给”和“合理地不给”。“溺爱是指不合理的要求被满足,是一种盲目的爱。”新海高中从学生高一入学起,就以“在新海的星空下,让梦想成真”为主题,帮助学生制订三年人生规划,借助学工部、年级管委会、班主任、心理咨询师和任课教师等各种力量,给每名学生配备精神导师,通过各种形式,在每个阶段给学生富有爱心的指导。这样的“给予”和“关心”就更显主动性、引导性和效率性了。
二、教育的目的
教育爱是在教育的范畴里的爱,它的目的性就体现在教育自身目的的达成。关于教育的功效,梁漱溟先生有一句话说得极为精彩:“教育是生活的向上发展。”教育爱就是引导学生的“向上”,引导学生生活的“向上”。这个意思许多教育大家都有论述,杜威说:“教育即生长。”在杜威看来,生长的可能性在于学生的“未成熟状态”,其中包含“能量”和“潜力”两层意思。布鲁巴克的描述是:“正如一株完全成熟的花草,在种子之内早有潜能;同样在学生的头脑之内,早已蕴藏着将来希望发展的各种能力。”教育就是引导和带领,“将隐约的潜能,实际地发挥出来。[2]”这种“向上”“生长”会走向什么样的状态呢?大概以“幸福”来概括是最为恰当。阿奎那说:“教育的目的,亦即生活本身的目的,是通过培养道德和理智美德来获得幸福。[3]”内丁·诺丁斯说:“幸福应该是教育的一个目的,好的教育应该对个人和集体的幸福有所贡献。”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4]”幸福的生活一定是爱的阳光普照的生活,走向幸福的生长、激励人性的向上一定是以爱作为内在动力,爱他人的过程也一定是享受幸福的过程,恰如赵汀阳先生所说:“每个体验过关心别人的人肯定知道,对他人的积极情感确实是美好经验,当我们去帮助别人时,心中便是蓝天白云,海洋草原。[5]”
李宏伟校长的“普爱教育”是以明确教育目的为前提的,并且他在教育目的的内化上,在未来生活和当下生活的内在一致上,做出了切实的努力。
1.坚持培养目标。李宏伟说,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格完善,是指向学生的幸福生活,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须臾不可忘却的。确实,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原点问题,是我们遭遇烦扰、面对压力,“静夜思”追问自己内心的问题,教育的异化、爱的异化,最本质的原因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离开了这个教育原点,忘却了这样的教育根本。新海高中旗帜鲜明地举起“普爱行健”的旗帜,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依据,明确培养目标。在李宏伟这样的校长看来,这是对国家“忠诚”的问题,而且这样的培养目标把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的教育工具性价值,与让学生得到健康成长的教育本体性价值,内在地统一起来,关键在落实,在坚持。因此,当有些活动安排与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可能发生冲突时,李校长都和有关同志商量,他的理由是,为什么不去取消数理化呢?所有课程开齐开足是最起码的。在他看来,课程结构是因培养目标而设计的,如果有的课程(事实上往往是非高考板块)不能很好地开设,那就意味着培养目标不能有效达成了。 2.将“普爱”的精神元素融汇到物质环境之中。以学校建筑为例,学校综合楼正面,建筑时留有四块大板面,制成一组浮雕,自东向西分别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表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吾将上下而求索”,表现了莘莘学子循着先人的足迹,刻苦钻研,勤奋学习;“春华秋实”,表现了现代科技蓬勃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青春华彩”,表现现代中学生朝气蓬勃的生活。校园分区明显,最西边是生态种植区,东边是生活休闲区,前者让学生体会农耕文化的辛劳和快乐,后者让学生有清净惬意的去处。教学区由三幢独立的教学楼组成,由求知广场平台通道相互勾连,平台两侧种植马尾松盆景,盆景底座选择传统文化的至理名言镶嵌。三幢教学楼,高一楼命名为凌云,高二楼命名为修远,高三楼命名为登高,各有激励学生奋发作为的长联点缀。三幢教学楼中是求知广场,将校史再现。总之,一草一木总关情,让“普爱”播洒到学校环境的角角落落。
3.让“普爱”成为学校流动的空气。学校精神很重要的就体现为学校的校风,而学校的校风是在实践和活动之中形成的。新海高中学校文化建设是全方位的,从制度到课程,从德育到教学,从学校到班级,从校内到社会,而且学校的制度、组织、课程、活动都是在“动的”。仅以活动安排来说,学校除了常规的节庆活动,又开设了“普爱”讲坛,迄今举办20多次;成立“普爱”驿站,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设立“普爱”育人奖。在春天开展“普爱·行健”远足;在秋天开展“普爱”献爱心活动……正是这种“动”,使“普爱”蔚然成风,让学校文化精神洋溢弥漫。
参考文献:
[1]弗洛姆.爱的艺术[M].李健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8.
[2][3]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75,399.
[4][俄]乌申斯基.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张佩珍、冯天向、郑文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13.
[5]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1.
[6]金生鈜.教育与正义——教育正义的哲学想象[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31.
[7]高放.陈芝美教育思想的精华[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7(3).
[8]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M].林方编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39-241.
[9]谢桂新.论爱与教育[D].江北师范大学,2012.
[10]赵冲.教育智慧:具有爱的教育思维[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杨九俊,江苏教育学会会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特级教师,210000)
责任编辑:赵赟
一、大爱的本质
教育爱是一种职业的爱,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爱。它是爱的一种,所有关于爱的本质规定性在教育爱中都应当体现。什么是爱呢?但丁说,爱是美德的种子;泰戈尔说,爱是理解的别名;莎士比亚说,爱可以创造奇迹。学者们的表达不像作家那样富有诗意,但都努力想说明白。朱智贤先生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为“爱”下的定义是:“作为社会心理学专业术语的爱(love),是超越日常体验所叙述的爱,意味着人际关系中的接近、悦纳、共存的需要持续和深刻的同情,共鸣的亲爱感情等。”而最有影响力的说法来自美国哲学家弗洛姆,他提炼出爱的要素,似乎也就揭示出爱的本质性。在弗洛姆看来,爱最核心的要素是“给予”,他又提出:“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1]”弗洛姆又在另外的著作中提出“响应”作为要素。一般以为,弗洛姆的阐述是深刻而透彻的,爱的本质是主动的、无私的“关心”,是基于尊重和了解的“给予”,是“响应”对象需要的支持。这些都应该成为教育爱的底蕴。
在与宏伟校长的接触中,我感受到他对“爱”的真谛的探究和思索,难能可贵的是,他倡导的“普爱”是“属于自己的句子”,他把自己的教育爱的思想凝炼成三句话:
1.以平等为原则,普爱而不偏爱。首先,爱每一个学生。在宏伟看来,爱学生要以了解学生为基础,教育爱基于对学生身体状况、家庭情况、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等深刻的了解。他曾碰到一个与英语教师闹别扭的学生,在聊天中得知这个孩子父母经常吵架,妈妈搬出去居住,爸爸也不管他。于是主动给这个孩子更多的关心,校园里碰到他都要聊上几句,以温暖的关爱之情溶化孤独心灵的冰块,促进了这个孩子的全面进步。其次,爱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普爱”也有爱学生的全部的含义。李宏伟基于多元智能的理念,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响应”学生个性生长的需要,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第三,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个阶段。新海高中建立了学生跟踪了解制度,关注学生在高中、大学以及社会上的情况。在国内外建立多个校友会,引导校友回报母校的同时,让校友们有了新的成长驿站。
2.以尊重为前提,普爱而不滥爱。普爱而不滥爱,首先就要求爱而不强加,不能以爱的名义替代选择和包办。爱不能是师者的“我以为”,一定要“响应”学生内心的声音,尊重学生的选择。新海高中创设学生自主选择的平台,引导学生自主作出正确的选择。普爱而不滥爱,第二个要求就是“科学”地爱。这就需要师者尊重、遵循教育规律,防止好心办错事。李宏伟校长说,无私未必有理,无私的“错爱”表明教育者不具备民主、科学的教育理念,没有真正尊重学生。他还提出,不要把爱与批评对立起来,不敢或者不知如何面对学生需要纠正的行为等,其实就是不爱,或者是不知如何去爱。正是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学校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正确的导向,坚持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足课程,科学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把闲暇时间真正还给学生。
3.以适度为标准,普爱而不溺爱。在李宏伟校长看来,教育爱的“给予”,包括“合理地给”和“合理地不给”。“溺爱是指不合理的要求被满足,是一种盲目的爱。”新海高中从学生高一入学起,就以“在新海的星空下,让梦想成真”为主题,帮助学生制订三年人生规划,借助学工部、年级管委会、班主任、心理咨询师和任课教师等各种力量,给每名学生配备精神导师,通过各种形式,在每个阶段给学生富有爱心的指导。这样的“给予”和“关心”就更显主动性、引导性和效率性了。
二、教育的目的
教育爱是在教育的范畴里的爱,它的目的性就体现在教育自身目的的达成。关于教育的功效,梁漱溟先生有一句话说得极为精彩:“教育是生活的向上发展。”教育爱就是引导学生的“向上”,引导学生生活的“向上”。这个意思许多教育大家都有论述,杜威说:“教育即生长。”在杜威看来,生长的可能性在于学生的“未成熟状态”,其中包含“能量”和“潜力”两层意思。布鲁巴克的描述是:“正如一株完全成熟的花草,在种子之内早有潜能;同样在学生的头脑之内,早已蕴藏着将来希望发展的各种能力。”教育就是引导和带领,“将隐约的潜能,实际地发挥出来。[2]”这种“向上”“生长”会走向什么样的状态呢?大概以“幸福”来概括是最为恰当。阿奎那说:“教育的目的,亦即生活本身的目的,是通过培养道德和理智美德来获得幸福。[3]”内丁·诺丁斯说:“幸福应该是教育的一个目的,好的教育应该对个人和集体的幸福有所贡献。”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4]”幸福的生活一定是爱的阳光普照的生活,走向幸福的生长、激励人性的向上一定是以爱作为内在动力,爱他人的过程也一定是享受幸福的过程,恰如赵汀阳先生所说:“每个体验过关心别人的人肯定知道,对他人的积极情感确实是美好经验,当我们去帮助别人时,心中便是蓝天白云,海洋草原。[5]”
李宏伟校长的“普爱教育”是以明确教育目的为前提的,并且他在教育目的的内化上,在未来生活和当下生活的内在一致上,做出了切实的努力。
1.坚持培养目标。李宏伟说,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格完善,是指向学生的幸福生活,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须臾不可忘却的。确实,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原点问题,是我们遭遇烦扰、面对压力,“静夜思”追问自己内心的问题,教育的异化、爱的异化,最本质的原因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离开了这个教育原点,忘却了这样的教育根本。新海高中旗帜鲜明地举起“普爱行健”的旗帜,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依据,明确培养目标。在李宏伟这样的校长看来,这是对国家“忠诚”的问题,而且这样的培养目标把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的教育工具性价值,与让学生得到健康成长的教育本体性价值,内在地统一起来,关键在落实,在坚持。因此,当有些活动安排与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可能发生冲突时,李校长都和有关同志商量,他的理由是,为什么不去取消数理化呢?所有课程开齐开足是最起码的。在他看来,课程结构是因培养目标而设计的,如果有的课程(事实上往往是非高考板块)不能很好地开设,那就意味着培养目标不能有效达成了。 2.将“普爱”的精神元素融汇到物质环境之中。以学校建筑为例,学校综合楼正面,建筑时留有四块大板面,制成一组浮雕,自东向西分别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表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吾将上下而求索”,表现了莘莘学子循着先人的足迹,刻苦钻研,勤奋学习;“春华秋实”,表现了现代科技蓬勃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青春华彩”,表现现代中学生朝气蓬勃的生活。校园分区明显,最西边是生态种植区,东边是生活休闲区,前者让学生体会农耕文化的辛劳和快乐,后者让学生有清净惬意的去处。教学区由三幢独立的教学楼组成,由求知广场平台通道相互勾连,平台两侧种植马尾松盆景,盆景底座选择传统文化的至理名言镶嵌。三幢教学楼,高一楼命名为凌云,高二楼命名为修远,高三楼命名为登高,各有激励学生奋发作为的长联点缀。三幢教学楼中是求知广场,将校史再现。总之,一草一木总关情,让“普爱”播洒到学校环境的角角落落。
3.让“普爱”成为学校流动的空气。学校精神很重要的就体现为学校的校风,而学校的校风是在实践和活动之中形成的。新海高中学校文化建设是全方位的,从制度到课程,从德育到教学,从学校到班级,从校内到社会,而且学校的制度、组织、课程、活动都是在“动的”。仅以活动安排来说,学校除了常规的节庆活动,又开设了“普爱”讲坛,迄今举办20多次;成立“普爱”驿站,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设立“普爱”育人奖。在春天开展“普爱·行健”远足;在秋天开展“普爱”献爱心活动……正是这种“动”,使“普爱”蔚然成风,让学校文化精神洋溢弥漫。
参考文献:
[1]弗洛姆.爱的艺术[M].李健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8.
[2][3]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75,399.
[4][俄]乌申斯基.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张佩珍、冯天向、郑文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13.
[5]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1.
[6]金生鈜.教育与正义——教育正义的哲学想象[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31.
[7]高放.陈芝美教育思想的精华[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7(3).
[8]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M].林方编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39-241.
[9]谢桂新.论爱与教育[D].江北师范大学,2012.
[10]赵冲.教育智慧:具有爱的教育思维[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杨九俊,江苏教育学会会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特级教师,210000)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