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爱的生动诠释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g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宏伟说自己和新海高中很有缘份,他是这所学校的学生、家长、教师,又是主政多年的校长。我以为更重要的,在于他对这所学校文化基因的继承,新海高中的前身是普爱平民义务学校,学校的起步就伴随着普爱的进程。近些年来,李宏伟基于学校文化传统的承传,基于人到中年的生命感悟,又努力倡导探索“普爱教育”,以卓有成效的实践给教育爱的丰厚内涵以生动诠释,将学校发展带入一个新的境界。
  一、大爱的本质
  教育爱是一种职业的爱,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爱。它是爱的一种,所有关于爱的本质规定性在教育爱中都应当体现。什么是爱呢?但丁说,爱是美德的种子;泰戈尔说,爱是理解的别名;莎士比亚说,爱可以创造奇迹。学者们的表达不像作家那样富有诗意,但都努力想说明白。朱智贤先生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为“爱”下的定义是:“作为社会心理学专业术语的爱(love),是超越日常体验所叙述的爱,意味着人际关系中的接近、悦纳、共存的需要持续和深刻的同情,共鸣的亲爱感情等。”而最有影响力的说法来自美国哲学家弗洛姆,他提炼出爱的要素,似乎也就揭示出爱的本质性。在弗洛姆看来,爱最核心的要素是“给予”,他又提出:“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1]”弗洛姆又在另外的著作中提出“响应”作为要素。一般以为,弗洛姆的阐述是深刻而透彻的,爱的本质是主动的、无私的“关心”,是基于尊重和了解的“给予”,是“响应”对象需要的支持。这些都应该成为教育爱的底蕴。
  在与宏伟校长的接触中,我感受到他对“爱”的真谛的探究和思索,难能可贵的是,他倡导的“普爱”是“属于自己的句子”,他把自己的教育爱的思想凝炼成三句话:
  1.以平等为原则,普爱而不偏爱。首先,爱每一个学生。在宏伟看来,爱学生要以了解学生为基础,教育爱基于对学生身体状况、家庭情况、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等深刻的了解。他曾碰到一个与英语教师闹别扭的学生,在聊天中得知这个孩子父母经常吵架,妈妈搬出去居住,爸爸也不管他。于是主动给这个孩子更多的关心,校园里碰到他都要聊上几句,以温暖的关爱之情溶化孤独心灵的冰块,促进了这个孩子的全面进步。其次,爱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普爱”也有爱学生的全部的含义。李宏伟基于多元智能的理念,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响应”学生个性生长的需要,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第三,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个阶段。新海高中建立了学生跟踪了解制度,关注学生在高中、大学以及社会上的情况。在国内外建立多个校友会,引导校友回报母校的同时,让校友们有了新的成长驿站。
  2.以尊重为前提,普爱而不滥爱。普爱而不滥爱,首先就要求爱而不强加,不能以爱的名义替代选择和包办。爱不能是师者的“我以为”,一定要“响应”学生内心的声音,尊重学生的选择。新海高中创设学生自主选择的平台,引导学生自主作出正确的选择。普爱而不滥爱,第二个要求就是“科学”地爱。这就需要师者尊重、遵循教育规律,防止好心办错事。李宏伟校长说,无私未必有理,无私的“错爱”表明教育者不具备民主、科学的教育理念,没有真正尊重学生。他还提出,不要把爱与批评对立起来,不敢或者不知如何面对学生需要纠正的行为等,其实就是不爱,或者是不知如何去爱。正是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学校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正确的导向,坚持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足课程,科学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把闲暇时间真正还给学生。
  3.以适度为标准,普爱而不溺爱。在李宏伟校长看来,教育爱的“给予”,包括“合理地给”和“合理地不给”。“溺爱是指不合理的要求被满足,是一种盲目的爱。”新海高中从学生高一入学起,就以“在新海的星空下,让梦想成真”为主题,帮助学生制订三年人生规划,借助学工部、年级管委会、班主任、心理咨询师和任课教师等各种力量,给每名学生配备精神导师,通过各种形式,在每个阶段给学生富有爱心的指导。这样的“给予”和“关心”就更显主动性、引导性和效率性了。
  二、教育的目的
  教育爱是在教育的范畴里的爱,它的目的性就体现在教育自身目的的达成。关于教育的功效,梁漱溟先生有一句话说得极为精彩:“教育是生活的向上发展。”教育爱就是引导学生的“向上”,引导学生生活的“向上”。这个意思许多教育大家都有论述,杜威说:“教育即生长。”在杜威看来,生长的可能性在于学生的“未成熟状态”,其中包含“能量”和“潜力”两层意思。布鲁巴克的描述是:“正如一株完全成熟的花草,在种子之内早有潜能;同样在学生的头脑之内,早已蕴藏着将来希望发展的各种能力。”教育就是引导和带领,“将隐约的潜能,实际地发挥出来。[2]”这种“向上”“生长”会走向什么样的状态呢?大概以“幸福”来概括是最为恰当。阿奎那说:“教育的目的,亦即生活本身的目的,是通过培养道德和理智美德来获得幸福。[3]”内丁·诺丁斯说:“幸福应该是教育的一个目的,好的教育应该对个人和集体的幸福有所贡献。”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4]”幸福的生活一定是爱的阳光普照的生活,走向幸福的生长、激励人性的向上一定是以爱作为内在动力,爱他人的过程也一定是享受幸福的过程,恰如赵汀阳先生所说:“每个体验过关心别人的人肯定知道,对他人的积极情感确实是美好经验,当我们去帮助别人时,心中便是蓝天白云,海洋草原。[5]”
  李宏伟校长的“普爱教育”是以明确教育目的为前提的,并且他在教育目的的内化上,在未来生活和当下生活的内在一致上,做出了切实的努力。
  1.坚持培养目标。李宏伟说,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格完善,是指向学生的幸福生活,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须臾不可忘却的。确实,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原点问题,是我们遭遇烦扰、面对压力,“静夜思”追问自己内心的问题,教育的异化、爱的异化,最本质的原因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离开了这个教育原点,忘却了这样的教育根本。新海高中旗帜鲜明地举起“普爱行健”的旗帜,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依据,明确培养目标。在李宏伟这样的校长看来,这是对国家“忠诚”的问题,而且这样的培养目标把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的教育工具性价值,与让学生得到健康成长的教育本体性价值,内在地统一起来,关键在落实,在坚持。因此,当有些活动安排与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可能发生冲突时,李校长都和有关同志商量,他的理由是,为什么不去取消数理化呢?所有课程开齐开足是最起码的。在他看来,课程结构是因培养目标而设计的,如果有的课程(事实上往往是非高考板块)不能很好地开设,那就意味着培养目标不能有效达成了。   2.将“普爱”的精神元素融汇到物质环境之中。以学校建筑为例,学校综合楼正面,建筑时留有四块大板面,制成一组浮雕,自东向西分别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表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吾将上下而求索”,表现了莘莘学子循着先人的足迹,刻苦钻研,勤奋学习;“春华秋实”,表现了现代科技蓬勃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青春华彩”,表现现代中学生朝气蓬勃的生活。校园分区明显,最西边是生态种植区,东边是生活休闲区,前者让学生体会农耕文化的辛劳和快乐,后者让学生有清净惬意的去处。教学区由三幢独立的教学楼组成,由求知广场平台通道相互勾连,平台两侧种植马尾松盆景,盆景底座选择传统文化的至理名言镶嵌。三幢教学楼,高一楼命名为凌云,高二楼命名为修远,高三楼命名为登高,各有激励学生奋发作为的长联点缀。三幢教学楼中是求知广场,将校史再现。总之,一草一木总关情,让“普爱”播洒到学校环境的角角落落。
  3.让“普爱”成为学校流动的空气。学校精神很重要的就体现为学校的校风,而学校的校风是在实践和活动之中形成的。新海高中学校文化建设是全方位的,从制度到课程,从德育到教学,从学校到班级,从校内到社会,而且学校的制度、组织、课程、活动都是在“动的”。仅以活动安排来说,学校除了常规的节庆活动,又开设了“普爱”讲坛,迄今举办20多次;成立“普爱”驿站,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设立“普爱”育人奖。在春天开展“普爱·行健”远足;在秋天开展“普爱”献爱心活动……正是这种“动”,使“普爱”蔚然成风,让学校文化精神洋溢弥漫。
  参考文献:
  [1]弗洛姆.爱的艺术[M].李健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8.
  [2][3]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75,399.
  [4][俄]乌申斯基.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张佩珍、冯天向、郑文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13.
  [5]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1.
  [6]金生鈜.教育与正义——教育正义的哲学想象[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31.
  [7]高放.陈芝美教育思想的精华[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7(3).
  [8]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M].林方编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39-241.
  [9]谢桂新.论爱与教育[D].江北师范大学,2012.
  [10]赵冲.教育智慧:具有爱的教育思维[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杨九俊,江苏教育学会会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特级教师,210000)
  责任编辑:赵赟
其他文献
摘要:未来的旅游从业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校必须重视职业道德养成教育,拓展教育途径,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服务意识,为旅游服务行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2-0052-02  一、拓展教育途径,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一)情感教育——
摘要:为传承区域文化、践行办学理念、发挥校本优势,南京市雨花台中学建设了雨花石文化课程基地。围绕课程建设的几大核心要素,课程基地组建了多元化的师资团队,解读了雨花石的文化内涵,开发并实施了选修课程、鉴赏课程、实践课程,整合了课程环境资源、校本化的学习资源,使雨花石文化课程成为学生个性化成长、教师高位发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强有力助推器。  关键词:雨花石文化课程;课程基地;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中图
理性认识“旨在改进教学行为的课堂观察研究与实践”的价值  周金虎(苏州市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室副主任):众所周知,既要埋头耕耘,更要抬头看路,是我们从事实践与探索的重要法则。经过几年的课堂观察研究与实践,我们对于课堂观察应该有一个清晰的理性认识,首先要明确一个“为什么”的问题——我们的课堂观察研究与实践是否有效改进了师生的教学行为?  杨小琴(苏州市吴江区梅堰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我认为开展课堂观察
摘要:高职院校招生方式多样化的改革变化,促进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学生个体的发展目标。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以人为本,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个性化品质;满足了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对知识、技能的不同要求,契合社会多样化需求。  关键词:高职;生源多样化;分层分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摘要:东台发绣名闻天下。陈伯余作为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在发绣界历经艰辛、励精图治、改革创新,其发绣作品享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赢得了国内外客商的一致赞誉。陈伯余获得“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荣誉称号,是与他长期勤学苦练、艰苦自立、锐意创新分不开的。  关键词:陈伯余;发绣;工艺;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C-0025-03   发绣
摘要:企业调研可知地区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情况。结合五年制高职生的职业面向和职业活动现状,可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探索实践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五年制高职模具制造专业“项目为载体、岗位相匹配‘双核’相融”人才培养模式能以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核心,搭建课内外职业素养培养框架,构建以职业能力课程为核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对接。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摘要:“食品设备自动化”专业集群依托江苏食品职业教育集团等合作平台,通过校企共建“校中厂”、“厂中校”,深化“校企融合五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共育机制。在构建“一线五岗、岗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建设合作开放、共享互补的实训体系,打造现代食品设备教学资源库,建设校企互融、双兼互聘的师资队伍,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评价和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成效显著。促进了学院与企业、学院与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基就是中华文化,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精英和典籍文化,一部分就是民间文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有言:“精英文化是一种‘父亲文化’,给我们精神和思想;民间文化是一种‘母亲文化’,赋予我们情感和血肉。然而,父亲也是奶奶养育的,精英文化也是民间文化孕育出来的。”此话非常生动地表述了两大文化组成之间的血脉关系。2003年,我国启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摘要:职业院校所招进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及成长规律,构建职业学校素质教育与学生社团互动模式,有利于变“说教式”被动教育为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组织、主动参与、增强自信的自我教育,持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职业院校;素质教育;创新型学生社团;互动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
摘要:张荣胜校长是具有“现代职教理念”的领军者。他科学的办学定位、严格的质量监控、对接产业的智慧举措等是培养现代化人才、铸就特色职教品牌的成功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张荣胜;成功;教育人生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3-0071-03  [人物档案]张荣胜,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南京高职校)校长,高级讲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