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探析无人机在灾难报道创新应用的基础上,进而分析无人机报道的优势和困境,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思考。文章认为,无人机的运用给受众带来了更多的视觉体验,给新闻采集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随着技术的进步、法律的完善,无人机技术将会在各领域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
【关键词】:无人机;灾难报道;创新与困境
一、无人机在灾难报道中的创新应用
无人机的历史发展由来已久。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受众心理习惯的变化,新闻工作也在发生变革,而创新也将为新闻媒体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无人机的加入则是创新的表现之一,在无人机涉足新闻领域后,其场景化和可视化的展现形式更是改变了传统新闻的表达方式。
近年来,无人机在灾难报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015年堪称无人机行业元年。1月初,美国批准CNN等新闻机构应用无人机采写新闻;6月15日新华网组建无人机报道团队;6月29日,搜狐新闻无人机频道上线,我国新闻门户网站首个无人机频道诞生。中国新华社在2015年6月正式成立了新华网新闻无人机编队,这也是国内第一个无人机新闻项目。2016年1月深圳晚报也与深圳一电科技有限公司组成无人机采访队,开辟了深圳晚报全新视野的新闻采访模式。2016年3月,人民网与美国高通公司及零度智控在北京启动了无人机报道战略,组建了无人机新闻报道的“国家队”,为报道重大突发事件开启了“飞行模式”。
灾难报道对于媒体机构不仅是挑战,同时也是媒体展现技术的良好机遇。2015年2月18日,第59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结果在阿姆斯特丹颁布,新京报首席记者陈杰的无人机航拍作品《天津爆炸》获一般新闻类单幅三等奖。这是无人机航拍灾难性新闻首次获得新闻摄影业界的最高殊荣。早在2011年,无人机就开始进入受众的视野,各种灾难事件现场,处处都有无人机的身影。例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2013年菲律宾台风“海燕”、2013年美国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2015年“东方之星沉船”等新闻报道中,国內以及英国、美国等国外媒体就大量使用了无人机。
2016年的南方水灾报道中,无人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抗洪救灾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除了新闻报道,无人机还承担着遥感测绘的任务。无人机航拍可以帮助快速深入灾区并绘制相应地形图,为救援和灾后损失统计提供便利。在此次水灾报道中,无人机拍摄与传递的不仅是最新的一线信息,更是有温度的影像。除了灾难报道外,在战争报道、调查性报道、体育报道以及突发事件报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无人机的身影。
可以看得出,运用无人机进行灾难报道在未来或许会成为一种报道常态。而事实上目前我国的新闻媒体对于无人机的应用尚不成熟,但无人机新闻时代已悄然开启,已经成为一种媒介创新竞争手段。
二、无人机报道的优势
(一)站得高,望得远
面临一些突发事件,一般现场地形艰险、环境杂乱、进入难度大的时候,无人机航拍可以不受环境制约,打破传统新闻采集方式在空间上的限制,进入一线进行战斗。由无人机在受灾区域上空作业,通过航拍将画面清晰完整的记录下来,既能完成内容的采编,又可提供第一手的现场资料。与传统的地面拍摄方式相比,无人机航拍视角独特,全局性强,能为观众带来了丰富立体的现场画面感。
(二) 避免记者受伤害,减少安全风险
不论何时何地发生任何突发事件,都要求记者前往一线进行现场报道,收集资料。例如枪战、水灾、火灾甚至核电站核泄漏等,都可能让新闻记者受到危害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采用无人机代替新闻工作者采集信息,不仅能拍摄到媒体和观众需要的一手现场画面,还可以更有效地获得新闻时事素材,保障记者的安全,减少对记者的人身危害。
(三)随时随地拍摄,提供最新消息
当灾害事故或重要新闻事件发生时,记者以及相关工作人员无法随时随地的关注到全局,而无人机在电量及设备无损的情况下则能随时待命,如同现场直播一样,还能让航拍视角达到一般人所不能到达的区域,从而获得震撼的视觉效果。同时,使用无人机的传感器和地图软件则能够创建完全不同的数据集,这些数据或可用于即将发生的新闻报道,或从中挖掘出相关信息,为救人救灾提供及时的第一手信息,让整体报道更加完整、全面、立体。
(四)使用成本低
新闻拍摄使用的无人机多为小型多旋翼飞行器,与传统直升飞机动辄数百万元的成本相比,采购成本低,维修保养价格低,并且操作简单,无需专门的飞行人员。突发灾难环境下派无人机上场,不仅极为便捷,而无人机飞行更像是小孩在街上玩耍,能够给人非常人格化的视角,这一点是很难通过传统手段实现的。
三、无人机报道的困境
(一)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
无论在哪个国家,很多政策都要求无人机在起飞前需要进行申报授权。虽然美国已经颁布了无人机新闻的准入标准,但是关于无人机的飞行问题,仍然存在着诸多法规的限制,在中国也是如此。虽然我国无人机新闻编队在不断增加,仍然受到各种飞行限制。民航局就曾发布《使用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开展通用航空经营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通用航空企业在组织实施无人机飞行活动前,应按照相关规定,履行飞行计划申报程序,获准后方可开展飞行活动’,也就是说媒体运用无人机进行拍摄前需进行申报,获准后才可展开飞行活动。同时目前我国关于媒体无人机使用尚没有明确的规定,无人机新闻报道仍然处于探索期,这也成为了无人机新闻推行之路上的难点。
(二)时效性问题
由于无人机的准入限制,对于一些可预知的重大新闻,媒体可以提前向相关部门申请无人机使用,但是对一些突发的完全不可预知的新闻,如何提前申报,如何在新闻发生后快速获得空域飞行许可等等仍是问题。对于一些大型晚会或者已经提前安排好的活动,媒体可以提前安排好无人机采访。但当面临水灾、地震或火灾等突发性事件时,比如面临天津8.12爆炸事件这种突发性灾难的时候,如果没有获得当地的空域起飞权时,无人机该如何在不影响新闻时效性的情况下进行第一时间的报道,这一点仍值得我们思考。
(三)安全性问题
就目前来讲,无人机的安全事故频发,如无人机爆炸等等。此外,无人机还很可能会对救援产生一定的影响。2015年7月在美国发生一起汽车着火事件,消防员就因为火场上空始终盘旋的无人机而无法使用消防无人机进行灭火作业,最终导致被迫投弃救火物资,这也并非个例。如何保障飞行过程中不对第三者造成伤害,是操作者们必须掌握的内容,这也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和挑战。
(四)新闻伦理问题
随着无人机的使用,关于无人机新闻报道中的隐私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最近林心如和霍建华的婚礼上,就出现了无人机侵犯当事人隐私权的现象,由于新人并未邀请媒体进场,而卓伟团队为了获取婚礼现场第一手信息,在未取得任何许可的情况下利用无人机航拍婚礼现场,最终被酒店打下。这让我们不免想到一旦无人机正式获得飞行许可,无人机将不受围墙等地方的阻隔,每个人在家中的隐私也将变得岌岌可危。隐私权不仅仅是法律问题,更是新闻伦理问题,在抢新闻与保护相关人员隐私权发生冲突时,新闻传播的界限也应该是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
四、结语
无人机改变了传统新闻的采集方式,其在新闻报道中发挥的作用带有两面性。一方面,无人机的运用给受众带来了更多的视觉体验,同时提高了新闻业在公共服务报道中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媒体使用无人机进行新闻报道活动还不是很成熟,仍然游走在法律的边缘,这些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随着技术的进步、法律的完善,无人机技术或将在更多领域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也将引发我们更为广泛的思考。
【关键词】:无人机;灾难报道;创新与困境
一、无人机在灾难报道中的创新应用
无人机的历史发展由来已久。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受众心理习惯的变化,新闻工作也在发生变革,而创新也将为新闻媒体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无人机的加入则是创新的表现之一,在无人机涉足新闻领域后,其场景化和可视化的展现形式更是改变了传统新闻的表达方式。
近年来,无人机在灾难报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015年堪称无人机行业元年。1月初,美国批准CNN等新闻机构应用无人机采写新闻;6月15日新华网组建无人机报道团队;6月29日,搜狐新闻无人机频道上线,我国新闻门户网站首个无人机频道诞生。中国新华社在2015年6月正式成立了新华网新闻无人机编队,这也是国内第一个无人机新闻项目。2016年1月深圳晚报也与深圳一电科技有限公司组成无人机采访队,开辟了深圳晚报全新视野的新闻采访模式。2016年3月,人民网与美国高通公司及零度智控在北京启动了无人机报道战略,组建了无人机新闻报道的“国家队”,为报道重大突发事件开启了“飞行模式”。
灾难报道对于媒体机构不仅是挑战,同时也是媒体展现技术的良好机遇。2015年2月18日,第59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结果在阿姆斯特丹颁布,新京报首席记者陈杰的无人机航拍作品《天津爆炸》获一般新闻类单幅三等奖。这是无人机航拍灾难性新闻首次获得新闻摄影业界的最高殊荣。早在2011年,无人机就开始进入受众的视野,各种灾难事件现场,处处都有无人机的身影。例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2013年菲律宾台风“海燕”、2013年美国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2015年“东方之星沉船”等新闻报道中,国內以及英国、美国等国外媒体就大量使用了无人机。
2016年的南方水灾报道中,无人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抗洪救灾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除了新闻报道,无人机还承担着遥感测绘的任务。无人机航拍可以帮助快速深入灾区并绘制相应地形图,为救援和灾后损失统计提供便利。在此次水灾报道中,无人机拍摄与传递的不仅是最新的一线信息,更是有温度的影像。除了灾难报道外,在战争报道、调查性报道、体育报道以及突发事件报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无人机的身影。
可以看得出,运用无人机进行灾难报道在未来或许会成为一种报道常态。而事实上目前我国的新闻媒体对于无人机的应用尚不成熟,但无人机新闻时代已悄然开启,已经成为一种媒介创新竞争手段。
二、无人机报道的优势
(一)站得高,望得远
面临一些突发事件,一般现场地形艰险、环境杂乱、进入难度大的时候,无人机航拍可以不受环境制约,打破传统新闻采集方式在空间上的限制,进入一线进行战斗。由无人机在受灾区域上空作业,通过航拍将画面清晰完整的记录下来,既能完成内容的采编,又可提供第一手的现场资料。与传统的地面拍摄方式相比,无人机航拍视角独特,全局性强,能为观众带来了丰富立体的现场画面感。
(二) 避免记者受伤害,减少安全风险
不论何时何地发生任何突发事件,都要求记者前往一线进行现场报道,收集资料。例如枪战、水灾、火灾甚至核电站核泄漏等,都可能让新闻记者受到危害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采用无人机代替新闻工作者采集信息,不仅能拍摄到媒体和观众需要的一手现场画面,还可以更有效地获得新闻时事素材,保障记者的安全,减少对记者的人身危害。
(三)随时随地拍摄,提供最新消息
当灾害事故或重要新闻事件发生时,记者以及相关工作人员无法随时随地的关注到全局,而无人机在电量及设备无损的情况下则能随时待命,如同现场直播一样,还能让航拍视角达到一般人所不能到达的区域,从而获得震撼的视觉效果。同时,使用无人机的传感器和地图软件则能够创建完全不同的数据集,这些数据或可用于即将发生的新闻报道,或从中挖掘出相关信息,为救人救灾提供及时的第一手信息,让整体报道更加完整、全面、立体。
(四)使用成本低
新闻拍摄使用的无人机多为小型多旋翼飞行器,与传统直升飞机动辄数百万元的成本相比,采购成本低,维修保养价格低,并且操作简单,无需专门的飞行人员。突发灾难环境下派无人机上场,不仅极为便捷,而无人机飞行更像是小孩在街上玩耍,能够给人非常人格化的视角,这一点是很难通过传统手段实现的。
三、无人机报道的困境
(一)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
无论在哪个国家,很多政策都要求无人机在起飞前需要进行申报授权。虽然美国已经颁布了无人机新闻的准入标准,但是关于无人机的飞行问题,仍然存在着诸多法规的限制,在中国也是如此。虽然我国无人机新闻编队在不断增加,仍然受到各种飞行限制。民航局就曾发布《使用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开展通用航空经营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通用航空企业在组织实施无人机飞行活动前,应按照相关规定,履行飞行计划申报程序,获准后方可开展飞行活动’,也就是说媒体运用无人机进行拍摄前需进行申报,获准后才可展开飞行活动。同时目前我国关于媒体无人机使用尚没有明确的规定,无人机新闻报道仍然处于探索期,这也成为了无人机新闻推行之路上的难点。
(二)时效性问题
由于无人机的准入限制,对于一些可预知的重大新闻,媒体可以提前向相关部门申请无人机使用,但是对一些突发的完全不可预知的新闻,如何提前申报,如何在新闻发生后快速获得空域飞行许可等等仍是问题。对于一些大型晚会或者已经提前安排好的活动,媒体可以提前安排好无人机采访。但当面临水灾、地震或火灾等突发性事件时,比如面临天津8.12爆炸事件这种突发性灾难的时候,如果没有获得当地的空域起飞权时,无人机该如何在不影响新闻时效性的情况下进行第一时间的报道,这一点仍值得我们思考。
(三)安全性问题
就目前来讲,无人机的安全事故频发,如无人机爆炸等等。此外,无人机还很可能会对救援产生一定的影响。2015年7月在美国发生一起汽车着火事件,消防员就因为火场上空始终盘旋的无人机而无法使用消防无人机进行灭火作业,最终导致被迫投弃救火物资,这也并非个例。如何保障飞行过程中不对第三者造成伤害,是操作者们必须掌握的内容,这也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和挑战。
(四)新闻伦理问题
随着无人机的使用,关于无人机新闻报道中的隐私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最近林心如和霍建华的婚礼上,就出现了无人机侵犯当事人隐私权的现象,由于新人并未邀请媒体进场,而卓伟团队为了获取婚礼现场第一手信息,在未取得任何许可的情况下利用无人机航拍婚礼现场,最终被酒店打下。这让我们不免想到一旦无人机正式获得飞行许可,无人机将不受围墙等地方的阻隔,每个人在家中的隐私也将变得岌岌可危。隐私权不仅仅是法律问题,更是新闻伦理问题,在抢新闻与保护相关人员隐私权发生冲突时,新闻传播的界限也应该是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
四、结语
无人机改变了传统新闻的采集方式,其在新闻报道中发挥的作用带有两面性。一方面,无人机的运用给受众带来了更多的视觉体验,同时提高了新闻业在公共服务报道中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媒体使用无人机进行新闻报道活动还不是很成熟,仍然游走在法律的边缘,这些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随着技术的进步、法律的完善,无人机技术或将在更多领域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也将引发我们更为广泛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