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跃平,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省南京市科利华中学。
原题回放
请以“让我想一想”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50分)
[命题透视]
2016年南京市中考作文题“让我想一想”是纯命题作文,没有任何提示语或材料,干净利落,考生无须纠缠于对提示语或材料的反复研读和揣摩。“让我想一想”也是一句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口头禅,遇到某种情况需要我们停下来做些思考或抉择时,我们自然会有这样的心理体验。这个题目不禁让我们想起去年的中考作文题“想想别人”。同样是“想”,“想想别人”是推己及人、由内而外的价值取舍,“让我想一想”则是反观自身、由外向内的自我完善,两者角度不同。这道作文题旨在引导考生三思而后行,先安静地思考,再采取行动。
让我们来细究一下题目所隐含的信息:
“让”——事出有因,前有情境(为什么要停下来想一想?)。“让”是一个请求,是一种需求,当然,也可以是一种需要……对考生而言,很多事情都可以置于这样的情境中去“想一想”,比如对事事包办的教育环境的挣脱,对将学业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抗争,对人生道路选择的思索等。
“我”——既可指自己,亦可指主人公。它强调一种内在语境,要求回归自我,这是“想一想”发生的载体。它所考查的是考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尤其呼唤一种独立的体悟与见解、反思与质疑能力。
“想一想”——侧重于遇事处理的方法和分析思考的方式。这需要考生在文章中交代清楚具体而翔实的思考过程,而且,这一“想一想”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后面的变化或结果。所以,这部分内容应该成为文章中最出彩的部分。
“让我想一想”这个题目看似简单,其实一点也不简单;看似人人都有话可写,但是要想写得好,写得到位,则需要真功夫,即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较高的思维品质等。
评卷扫描
本次考场作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漫”思考。
阅卷中,最常见的是“漫谈式”作文,这是一种“懒人”作文,采用“板块拼凑式”。这样的文章无须思前想后,只需用几个片段进行堆砌,以“想一想”导入,最后由“想一想”收尾;或是在每个片段中穿插“让我想一想”,将零散的材料生硬地连接起来,刻意营造一种整体感,至于“想一想”的过程也只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
例如,有的考生写自己面临人生的转折点,想到父母的辛劳与付出而自责,想到老师的严格与期待而振奋,想到自己的努力与挣扎而冷静;有的考生围绕李白(或其他某个人物)的诗歌,随意选择几首大谈特谈其作品风格、创作背景或内心情感,全然没有自己的阅读与思考体验,同时段落之间缺乏关联;还有的考生举了“填报志愿”“思考难题”“与朋友产生矛盾”等事例,因为某些外因导致自己没有思考的时间或机会,在每一段最后都发出“让我想一想”的呼吁……
这种“漫”思考式的作文,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一条主线贯穿全文,自然难以打动阅卷者。
2. “伪”思考。
有些考生脱离实际生活,杜撰故事。他们的文章中虽然不断地出现“想一想”之类的语句,但究其内容,根本找不到丝毫思考的痕迹,显然就是没有“想”。我们暂且称之为“伪”思考。
例如,有的考生写小说,杜撰一个故事来表现“思考很重要”;有的考生写童话,首先想象自己是一个椰子、一只黑猫或一棵树,然后生硬地插入“想”的内容,得出结论,空洞的说教让文章不堪卒读;还有一位考生写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描写很细致,结尾很突然地写道:“突然,我的思绪被惊醒。看着室外那正在上升的太阳,你有没有想过是谁给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主体部分的故事和结尾部分的所谓“点睛之笔”缺乏必要的因果关系,令人啼笑皆非。
“顿悟式”的作文更是举不胜举。这些文章,顿悟前没有合理的交代,思考中没有细致的过程,思考后也没有变化,而且转变过于突兀,让人觉得很突然。
还有的考生不认真审题,穿靴戴帽,全文没有“思考”,只是“搬运”。
3. “浅”思考。
阅卷中我们发现,重复多年的作文素材依然屹立不倒,学骑车、学做饭、迷路找出路等比比皆是;九年级的学生甚至还要为“要不要让座”而思考半天,为“吃梨子选大的还是小的”而烦恼不已,为“闯不闯红灯”而纠结。还有的考生胡编乱造,硬生生地把自己写成“问题孩子”“刺儿头”“白眼狼”等,最后在懊悔不迭中发出“想一想就不会这么做”“不应该这么做”之类的心声。如此低幼的文章自然不会获得较高的评价。
迷津指点
1. 多读多写多思考,提升思维的有效性。
首先,要多读书。读书少不仅会影响我们的语言表达,而且会影响写作的胸襟,毕竟个人的生活圈子是有限的,而别人的故事往往会给我们很多启发。看多了,自然就会比较;会比较了,也就开始走向思考了。同学们如果能够多读书,一定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开阔处理问题的胸襟。
其次,要多练笔。提高写作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多写,只有在写的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教训,才可能不断地提高写作水平。例如细节描写,课堂上老师固然会选择几个例子让同学们分析、讨论、模仿,但仅靠几节课,仅靠几句经验之谈,效果并不会很好,只有平时多写多思,才有可能提高。
第三,要多思考。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作文考查的是同学们的综合语文素养,除却遣词造句等基本功,文字背后的思维品质才是决定文章高下的关键。书写卷面只是“颜值”,文章的“气质”则需要思维水平来支撑。多思考,去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去思考别人想不到、想不深的角度,去辨析别人都信以为真的假象,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同学们,如果你们能一直坚持下去,进步肯定会显而易见。
2. 多看多想多归纳,优化思维的逻辑性。
首先,要有根据地想。平时不管在哪里,都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并进行思考。透过细微的事情和环境的变化来揣测人的内心世界,是有根据的思考,而不是无中生有的空想、乱想。不用怕想错,对熟悉的人和事物,同学们可以在以后的接触中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思考,这样,思考水平和观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其次,要有条理地想。例如,做每件事情之前,要充分地考虑可能产生的后果;每当遇到问题时,要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观察同一问题,以免被知觉假象所迷惑……这样,既有助于帮助自己处理好事情,也可以提升思维能力。
第三,要“聚合”起来想,即把所有感知到的对象依据一定的标准“聚合”起来,显示出它们的共性和本质,进而抽象出本质特征,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理性成果。
同学们,如果你们会思考,就会将一篇文章的写作过程看作一个思维展开的过程,就会在深思细想中,赢得阅卷者的青睐。
原题回放
请以“让我想一想”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50分)
[命题透视]
2016年南京市中考作文题“让我想一想”是纯命题作文,没有任何提示语或材料,干净利落,考生无须纠缠于对提示语或材料的反复研读和揣摩。“让我想一想”也是一句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口头禅,遇到某种情况需要我们停下来做些思考或抉择时,我们自然会有这样的心理体验。这个题目不禁让我们想起去年的中考作文题“想想别人”。同样是“想”,“想想别人”是推己及人、由内而外的价值取舍,“让我想一想”则是反观自身、由外向内的自我完善,两者角度不同。这道作文题旨在引导考生三思而后行,先安静地思考,再采取行动。
让我们来细究一下题目所隐含的信息:
“让”——事出有因,前有情境(为什么要停下来想一想?)。“让”是一个请求,是一种需求,当然,也可以是一种需要……对考生而言,很多事情都可以置于这样的情境中去“想一想”,比如对事事包办的教育环境的挣脱,对将学业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抗争,对人生道路选择的思索等。
“我”——既可指自己,亦可指主人公。它强调一种内在语境,要求回归自我,这是“想一想”发生的载体。它所考查的是考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尤其呼唤一种独立的体悟与见解、反思与质疑能力。
“想一想”——侧重于遇事处理的方法和分析思考的方式。这需要考生在文章中交代清楚具体而翔实的思考过程,而且,这一“想一想”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后面的变化或结果。所以,这部分内容应该成为文章中最出彩的部分。
“让我想一想”这个题目看似简单,其实一点也不简单;看似人人都有话可写,但是要想写得好,写得到位,则需要真功夫,即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较高的思维品质等。
评卷扫描
本次考场作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漫”思考。
阅卷中,最常见的是“漫谈式”作文,这是一种“懒人”作文,采用“板块拼凑式”。这样的文章无须思前想后,只需用几个片段进行堆砌,以“想一想”导入,最后由“想一想”收尾;或是在每个片段中穿插“让我想一想”,将零散的材料生硬地连接起来,刻意营造一种整体感,至于“想一想”的过程也只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
例如,有的考生写自己面临人生的转折点,想到父母的辛劳与付出而自责,想到老师的严格与期待而振奋,想到自己的努力与挣扎而冷静;有的考生围绕李白(或其他某个人物)的诗歌,随意选择几首大谈特谈其作品风格、创作背景或内心情感,全然没有自己的阅读与思考体验,同时段落之间缺乏关联;还有的考生举了“填报志愿”“思考难题”“与朋友产生矛盾”等事例,因为某些外因导致自己没有思考的时间或机会,在每一段最后都发出“让我想一想”的呼吁……
这种“漫”思考式的作文,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一条主线贯穿全文,自然难以打动阅卷者。
2. “伪”思考。
有些考生脱离实际生活,杜撰故事。他们的文章中虽然不断地出现“想一想”之类的语句,但究其内容,根本找不到丝毫思考的痕迹,显然就是没有“想”。我们暂且称之为“伪”思考。
例如,有的考生写小说,杜撰一个故事来表现“思考很重要”;有的考生写童话,首先想象自己是一个椰子、一只黑猫或一棵树,然后生硬地插入“想”的内容,得出结论,空洞的说教让文章不堪卒读;还有一位考生写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描写很细致,结尾很突然地写道:“突然,我的思绪被惊醒。看着室外那正在上升的太阳,你有没有想过是谁给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主体部分的故事和结尾部分的所谓“点睛之笔”缺乏必要的因果关系,令人啼笑皆非。
“顿悟式”的作文更是举不胜举。这些文章,顿悟前没有合理的交代,思考中没有细致的过程,思考后也没有变化,而且转变过于突兀,让人觉得很突然。
还有的考生不认真审题,穿靴戴帽,全文没有“思考”,只是“搬运”。
3. “浅”思考。
阅卷中我们发现,重复多年的作文素材依然屹立不倒,学骑车、学做饭、迷路找出路等比比皆是;九年级的学生甚至还要为“要不要让座”而思考半天,为“吃梨子选大的还是小的”而烦恼不已,为“闯不闯红灯”而纠结。还有的考生胡编乱造,硬生生地把自己写成“问题孩子”“刺儿头”“白眼狼”等,最后在懊悔不迭中发出“想一想就不会这么做”“不应该这么做”之类的心声。如此低幼的文章自然不会获得较高的评价。
迷津指点
1. 多读多写多思考,提升思维的有效性。
首先,要多读书。读书少不仅会影响我们的语言表达,而且会影响写作的胸襟,毕竟个人的生活圈子是有限的,而别人的故事往往会给我们很多启发。看多了,自然就会比较;会比较了,也就开始走向思考了。同学们如果能够多读书,一定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开阔处理问题的胸襟。
其次,要多练笔。提高写作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多写,只有在写的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教训,才可能不断地提高写作水平。例如细节描写,课堂上老师固然会选择几个例子让同学们分析、讨论、模仿,但仅靠几节课,仅靠几句经验之谈,效果并不会很好,只有平时多写多思,才有可能提高。
第三,要多思考。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作文考查的是同学们的综合语文素养,除却遣词造句等基本功,文字背后的思维品质才是决定文章高下的关键。书写卷面只是“颜值”,文章的“气质”则需要思维水平来支撑。多思考,去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去思考别人想不到、想不深的角度,去辨析别人都信以为真的假象,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同学们,如果你们能一直坚持下去,进步肯定会显而易见。
2. 多看多想多归纳,优化思维的逻辑性。
首先,要有根据地想。平时不管在哪里,都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并进行思考。透过细微的事情和环境的变化来揣测人的内心世界,是有根据的思考,而不是无中生有的空想、乱想。不用怕想错,对熟悉的人和事物,同学们可以在以后的接触中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思考,这样,思考水平和观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其次,要有条理地想。例如,做每件事情之前,要充分地考虑可能产生的后果;每当遇到问题时,要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观察同一问题,以免被知觉假象所迷惑……这样,既有助于帮助自己处理好事情,也可以提升思维能力。
第三,要“聚合”起来想,即把所有感知到的对象依据一定的标准“聚合”起来,显示出它们的共性和本质,进而抽象出本质特征,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理性成果。
同学们,如果你们会思考,就会将一篇文章的写作过程看作一个思维展开的过程,就会在深思细想中,赢得阅卷者的青睐。